终于看了这个,打心眼儿里喜欢网一般的电影自己算是对Dylan了解不少,也最多敢说看出了半数的指涉特别喜欢Todd Haynes在每个版本的Dylan上所使用的类型片式处理黑小孩代表了Dylan的过去,而且是迷雾重重的过去,用时代剧来衬托,添了一分传奇色彩贝尔的抗议Dylan、福音Dylan和政治、社会紧密相关,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再合适不过莱杰Dylan深陷于感情生活的纠葛,对应的影像也最melodrama基尔Dylan一心归隐,正好比西部片中身心疲惫的昨日英雄片子的最后一幅画面满是乡愁,我知道屏幕黑下来后必定会是那个最强音出现...肯定会看很多遍的电影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169603我第一次看也没怎么看懂 还要从新看看
原先是冲着小本下的这个片子,觉得拍得非常不错了,用多个演员解释清楚了过程和bd这个人物,而且表现手法很抒情。
本来觉得小本演bob dylan会不会不够硬气,后来才发现bd本身就是个软胚子。
片子里面bob是个careless而又可恶的人。
不过啊有句话他没讲错,他又不是总统,他只是有感触,他只是个唱歌的,“他只是喜欢说”。
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任何人,他只是感受到了只是抒发出来。
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又有什么可重要的?
他只是个虚弱无力的人,想让自己更自在一些而已,虽然说过一些言论并且说得也正确,但那又怎么样了呢??
这就是他,一个神经敏感的,沉浸在感受中的,容易受害的,不负责任的,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人,可偏偏就是有才华,而且歌曲确实好听。
对他来说事实不重要,感受重要。
除非你也把你的情感让他这样的人也明白。
否则他这样的人,拒绝对他所产生的一切负责。
不过我想没人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让他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却又告诉他们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真的太不能让人原谅了。
他是适合当创作歌手的,也仅仅适合当创作歌手。
我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一开始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很多镜头表现得很舒服诗意,很多镜头倒带看了好几遍,很多歌也喜欢上了。
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有人比我更up set,比我更无可救药,人生也更没意思,就像这个片子的名字一样,i am not there,这7个人既是他本人,也一个都不是他本人,因为他在别人的事情里活着,像个吹牛狂又像个空壳,因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that‘s fun。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影片看似新鲜的形式在二流人物简介中就能找得到,就像是:“鲍伯.迪伦,一位创作型歌手、一位摇滚巨星、一位民谣偶像、一位不法之徒……”在影片中,人物的每一个侧面都被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然后我们得到六个鲍伯.迪伦。
且不说这种不同角度的简单叠加是否能够有效复原人物,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影片中的六个主角只拥有一个天才的1/6面时,这些个体的单薄和不可信是必然的。
很容易让人想到“符号”,影片用六个符号性人物解构鲍伯.迪伦,符号具有简洁抽象的特征,但真实的人物是复杂具体的,你不能脱离细节和情境去刻画人物。
为了让每个人物具体起来,影片在抽象形象之上加诸了太多关于时代和人的想当然:一个放荡男人的不幸婚姻,一个西部英雄的落寞晚年,一个摇滚歌手的颓废生活……这些都是类型片中的典型场景,更像是电影符号的大集合。
类型和符号只是一种人为的归类,不精疲力尽地深入下去,挖掘出表层形式之后的具体的惶惑、恐惧、痛苦和激情,你是得不到灵魂的。
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在一个小时之后就让人感到厌倦,各种漂浮的琐碎则以六倍的无聊向你涌来。
许多美好的抒情画面之后,鲍伯.迪伦的歌声没有发出任何回响。
或许可以用安迪.沃霍尔和波普艺术为影片辩解,影片中甚至有沃霍尔味十足的台词:“当有人问你是否真正严肃地对待某件事情时,不要说话,看着他的眼睛,他就不会再问你了。
”“我问他,你祈祷吗?
他说,祈祷?
”这种空洞,这种平面的图解便成为立在同样空洞、平面的时代对面的镜子,但时代和个体能成为相对而立的镜像吗?
时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用丰裕的个体赋予它鲜活。
影片中唯一让人满意的是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摇滚歌手段落,这个部分模仿了费里尼,尤其是《8部半》。
费里尼的影片中充满了琐碎,各种梦幻狂放的细节像潮水一样从岁月深处喷薄而出,但费里尼本人永远静立在细节之后,他的讽刺、他的忧郁,超越了一切形式,统领着这个世界。
这就是巨匠与致敬者之间的差距。
要把八部半看了。。。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film were inspired by different cinematic sources. The "Jude" section was inspired by 8½ (1963), the "Billy" sec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so-called "hippie westerns" of the late 60s and early 70s (such as Sam Peckinpah's films) and the "Robbie" sec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films of Jean-Luc Godard, especially Masculin féminin: 15 faits précis (1966).
七个简单的原则,对隐藏的生活来说。
第一,永远不要相信穿雨衣的警察。
第二,对爱情充满热情。
第三,问一下是否对世界的问题关心,在那些询问人的口气中探寻一下第四,永远不要说出你的真名第五,当有人看着你,永远不要看第六,永远不要说,或者做任何事对你来说无法理解的事第七,永远不要创造任何东西,它会背叛你,跟着你,一直跟到你余下的生活
1.never trust a cop in a raincoat.2.beware of enthusiasm and of love.each is temporary and quick to sway.3.when asked if you care about the world's problems,look deep into the eyes of he who asks.he will not ask you again.4.never give your real name.5.if ever told to look at yourself,never look.6.never say or do anything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cannot understand.7.never create anything.it will be misinterpreted.it will chain you and follow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nd it will never change.
我不在场,果然。。。。。。。。
怎么说,并不闷。
有音乐的电影是不会闷的。
受过《天鹅绒金矿》熏陶的人应该对th有心里准备,加上漫天席地的6合一宣传,电影的形式早就知道了,何况并没有天马行空抽象晦涩得一塌糊涂。
基本上都是明星,脸儿熟,不会把人认错。
所以唯一的阅读障碍是对dylan的不了解,这种“了解”不是普通的“了解”,而是粉丝程度的了解。
电影里几乎每句话都有出处,就算一老美也未必知道典故在哪。
所以这是一部超级粉丝拍摄的,与其他粉丝分享的电影,其中还渗透了粉丝本人对偶像的理解。
非粉丝非文青如我者,纯粹外行看热闹,恩,主要目的是heath,这一点我承认。
这部电影的真正明星依然是导演,th才是我最闪亮的那位。
Cate女士的中性形象迷死无数人,我倒觉得一般般,演成这个效果对于她来说完全不难,而且导演也未必要求其“形似”。
乱想一下,不如叫李春春演,说不定效果也奇佳。
Cate要是拿了小金人,要感谢的是造型师。
理查基尔的角色是2度创作的dylan,并非现实中的,所以算是最有创意的;最“象”dylan的,真的在“模仿”他的,只有bale的那个。
Julianne Moore的Joan Baez到底有多象,还真的有机会看看过去的歌手录象才行。
Heath演的是婚姻中的dylan,看到他拿着女儿的照片,意识到即将和爱女告别,满脸忧伤,我也忽然醒过来,这不仅是tod haynse的电影,这更是一部heath的遗作。
不由得伤感起来。
电影里的这一幕竟和他本人如此相像,而拍摄的时候他和michell还处在稳定期,心中一定没想到,角色的命运其实就是自己不远的未来。
Michell当时是随夫同上片场,却被导演选中客串了几个镜头。
角色虽小,来头却头,正是著名的factory girl.几个镜头,居然十分抢戏,很多人都觉得她比heath演得更好。
希望她好好的,一切都好。
电影原声就不听了,我对他本人的歌都不熟,别人翻唱的更加没感觉了。
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阐述日本人对礼品包装的重视已至于将礼物本身空洞虚幻化为一个符号。
不幸的是一部关于Bob Dylan(包伯.迪伦)的电影,被6种视点的包装下把包伯.迪伦彻底的符号化了。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todd haynes续反映50年代风格化的电影《远离天堂》后的新作。
在片首演职名单里加着一句“(本片)得易于包伯.迪伦的音乐和他的多重生命“,一个包伯.迪伦的吹口琴特写,这也是全片唯一原人包伯.迪伦的录脸。
其后,电影让其他音乐传记片瞠目,一段意想化的场景中,一个黑人少年宣称他是武迪.咖斯瑞(woody Guthrie),这是根据包伯.迪伦的首张专辑中的歌曲song for woody给武迪之歌的演义。
同样电影中指代早年包伯.迪伦出演的电影《比力小子》的片断。
六位男,女演员分别饰演一角本身就异常特殊。
电影中穿插马丁.路德金,示威骚乱,尼克松宣布越战结束的历史镜头分明是为了确定包伯.迪伦的历史地位,但我不禁要问,一个历史薄如纸的年代,有什么意义去过度定义。
还是用迪伦的歌词来结束本文:成长在你的时代,孩子,唱吧,唱你的时代。
于震真的是绝了,好看的小姐姐都要喜欢他???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勉强可以2星吧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起个名好难?
哎……抗日神剧哦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雷震子好傻,从头傻到结尾,一点改变都没有,都不成长的吗?导演什么意思!!
忒磨叽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小女孩复仇的故事吗>3<
还不错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
挺好的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