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荧幕上看到这部电影还是IMAX实在让人兴奋,喜欢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科幻、丧尸、外星人、怪物等等,但其实最爱的是电影中热爱拍电影的查尔斯、做模型会化特效妆的乔、善于爆炸烟花的小伙伴他们在一起去拍这么一部丧尸电影。
据说这是JJ小时候梦想的事情,却也像极了彼得杰克逊的坏品味。
没错,那个辉煌的时代大家都是这么来的,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彼得杰克逊、迈克尔贝等等等等,每次想到这些,自己也想打了鸡血,多想去尝试着去做模型!
拍科幻大片!
可回头一看,镜子里的我已经30了,唉!
青春啊!
我觉得是今年剧本功力最深厚的片子之一。
以为豆瓣评分会很高。
不明白为什么豆油不喜欢。
和那些超级英雄片相比,这几个孩子太纯真太可爱了还很真实。
台词真的笑点很多,很多地方又特别感人。
去掉外星人部分,都挺文艺的。
但光外星人的部分又很惊险科幻。
两种不同风格影片的完美融合。
花了8快钱,又哭又笑,又惊又叫,最后还付赠小吸血鬼片一部,太值了!
看好女主,以后一定是个好演员!
看的时候电影院正好在搞LA Filmfest ,太挤了。
原来还想去做志愿者的,看了下电影都不怎么感兴趣,挨,果然么有以前的情怀了,叹。。。
很可惜之前看到片名和海报,一直都无感,错过。
刚刚看罢,被导演的才华震撼,尤其是运镜与节奏的把握,行云流水间却不会放过任何精彩的细节,能把这样几种元素巧妙整合在一起的导演屈指可数!
把少年的友情,懵懂的爱,亲情与惊悚,科幻浑然天成地做成这样一个拼盘,佩服!
超级喜欢!
之前看过他的《迷失》,已经被惊到过,只是觉得他应该多拍电影,要不然有点可惜了!
到My Sharona的旋律伴随字幕升起来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现场会有鼓掌的环节——毕竟这部电影带回了太多记忆,曾经有过的感动,曾经雀跃的场景,那些最初让我们爱上电影的瞬间,永远珍藏的初恋。
但是直到最后的彩蛋(提醒观众,不要一出主题曲就拍屁股走人哦,有不可错过的彩蛋哦),现场才算有点反映。
环顾四周很可能是90后的小盆友,才恍悟说,即使按照Friends的算法,我们这些80初也是到了要对着生日蛋糕痛哭流涕的时候了。
这些没有经历过迪斯科时代,没有扛过8mm摄影机,没有在露天电影院为“ET奔月”那一幕集体狂呼的小盆友们,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
当今的影坛,充满了70后到80初这一代人告别青春的最后演出,从前期火热的《变形金刚》到正在上映的《蓝精灵》,其实都是冲着我们这一代人来的,不管是火爆大制的汽车人大战,还是听上去很像哄小孩子的《蓝精灵之歌》,能从当中看出听出感动的,只有我们——前几天看《蓝精灵》,现场的幼儿们都安静异常(现在的儿童都是看日漫的啦),会跟蓝爸爸一起哼唱的居然都是年轻的父母!
所以首先是要感谢这些做电影的同辈人,如此卯足力量为我们共同的童年留下印记。
没有90后会知道自行车这样道具的特殊含义,没有90后会懂得他们站在山坡上那个镜头的含蓄致敬,没有90后会洞察片中那些ms打灯有问题而一再出现的蓝色光束的怀旧气息,因为这些小盆友们没有在大屏幕上看过The Goonies,没有和同龄人一起为ET穷紧张过——在网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好么!
应该说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暑期档没有出现过这样一部纯粹的儿童片(我记忆里最后一部是《小鬼当家》,而其主角现在都已经结过婚又离过了,岁月啊那个如梭啊),除了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记忆之外,这个“少年侦探团破获惊天大阴谋,拯救家乡”的设定还会让我想到——不是《名侦探柯南》,而是《秘密七人团》(好啦,我知道90后也不可能读过这部少儿读物啦,麻烦请google!
很好看的好么!
后来好像连新的译本都出过!
)。
就像《小王子》里说的,有些时候,一样东西宝贵,是在于你与其共度的那些光阴。
一部满载着回忆的电影,其好看乃是在于似曾相识的亲切。
如果是单纯把这片当成探险片奇幻片而最后感到失望的观众,是进错厅了(所以应该是要提醒85后慎入这样么)。
因为这本质上,就像那些少儿读物一样,既是对童年美好的不舍回顾,也是一段成长的心路。
影片的卖点,不在于最后男主角英雄救美,而在于他放开项链的那个动作,和水塔爆掉的那个镜头(水塔这个东西非常具有时代性哦,看过ET的人懂的哦)——向着单纯天真的时代告别,也是向着super 8的时代告别。
而作为一个成长故事,本片在开头很成功地只靠几个镜头几句对话就在交待时代和人物背景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敏感脆弱的气氛。
就像Harry Porter一样,它把成长的门槛设定在“死亡”与“爱情”这两件事上,通过Joe母亲的意外死亡,他与父亲之间的隔阂,他跟Alice之间“罗密欧与茱丽叶”的背景设定,及Alice与其父之间的不和睦,让一代人去追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历过的迷惘和叛逆,第一次接触死神的震撼,及第一次心动时的勇敢。
除了男女两位主角外,一心扑在电影上的小胖导演,戴着牙套的爆破弟,和身高与胆量不成正比的四眼哥,也都个性鲜明。
再加上典型70年代美国小镇的背景设定,及小胖导演那人丁兴旺的一大家子,应该是能唤醒一代美国人的记忆。
影片珍贵的地方正在于这些特定的时刻——自己因亲人离世而生出的不安全感,好友间因女孩而起的嫌隙,父子间因感觉不被了解而起的冲突,朋友共同为后来可能看着幼稚的梦想而努力,面对危险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Joe和Alice之间从开始接触到互相理解的过程。
而一直没有露面的外星人,作为一个神秘的未知力量,只是串连起这些点滴,并在最后给一部少年探险电影应有的大高潮。
就像ET感人的地方乃是ET刚刚进入Elliott家中,从互相惧怕到彼此信任建立起友情。
至于最后克服困难送ET上飞船的结局,即使小朋友也会意识到并没有叔叔爸爸爱看的那些英雄片那样枪林弹雨的复杂与危险(我们当年流行的英雄片是血流成河的《蓝博》),我们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结局来激动一把,然后回去做个好梦。
本片同理,美国军方和外星人的介入,只是让这个成长之旅更具奇幻的色彩,更加激动人心罢了。
不过事隔经年,即使是这样向童年致敬的少儿片,似乎都因时代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至今还记得ET里妈妈给小妹妹读彼得·潘的故事(好嘛,我是因为这部电影才会去读Peter Pan的),好像是在预言儿童时代的纯真只要我们愿意留存就永远不会离去。
而Elliott踩着脚踏车载着ET飞升入月的镜头,代表着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友善,我是跟随着这样“不断探索,因为外面的世界会有许多美好等待”的电影与动画长大的。
是那些在月下的广场上看电影的时间,那些听着“探索人类从未到过的世界,寻找新的生命和文明”的动画os的日子,奠定了我对虚拟世界的爱,还有人生最初的世界观。
而在这一部电影里,外星人不再是友好而无害。
伊与人类彼此伤害(虽然教授跟外星人之间还是继承了ET与Elliott之间“共生”的关系),互相报复。
影片毫不避讳外星人杀死军方及捕食人类的场景,似乎是刻意要在这个奇幻故事当中加入现实。
或许这就是儿童与少年的不同——Elliott仍然是儿童,可以相信这个世界只有美好,而Joe是站在成长门槛上的少年,需要接受生命残酷的一部分,然后原谅与放手。
人生中会发生许多可怕的事,而生活仍然要继续。
作为一部少年电影的slogan,这着实是有点沉重。
PS:本片的几位小演员都极其出色。
范宁,姐姐看好你哦!
千万别长歪,好莱坞将来就是你的!
如果问我哪一个电视节目给我影响最深,我会毫不犹豫地说90年代的《正大综艺》。
它是那个闭塞而懵懂的年代通往世界的窗口,让当时的我就对这个世界心驰神往,那三个台湾导游小姐的工作被我当做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
这个梦想如今已经部分实现,相信其余的也不是难事。
在《正大综艺》之后,有一个《正大剧场》,同样是在闭塞的年代,那是我第一次密集的接触美国电影。
可以说如今我的两大爱好,正大综艺都功不可没。
正大剧场里有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儿童科幻片,《E.T.外星人》、《飞碟领航员》、《霹雳五号》…… 可以说那时候的美国也是个梦想迸发的年代,也让我被这种幻想的美好深深感染。
总是宁静的美国小镇,超自然现象划破夜空,小主角与一个非凡对象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那个年代的画面总是阳光灿烂或夜空明媚,人们总是无忧无虑地自在生活,可以说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份遗失的美好。
30年后的《超级8》是向这个时代致敬的。
海报就是典型的80年代的儿童科幻片的构图和画风,人们的衣着造型、小镇的模样、汽车的型号,直接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数不清的bug都一一还原,带我们回到那个单纯梦想的年代。
所以《超级8》和《艺术家》一样,是一部怀旧致敬的电影,只不过缅怀的年代和对象不同。
“超级8”指的是当时流行的小型摄像机,小镇中的孩子们用这个摄像机拍了一部真诚而可笑的、同样打着时代印记的僵尸片,不过这部僵尸片里有外星人意外出镜。
不过作为一部儿童片,本片的外星人有点过于惊悚了(大概是为了满足21世纪的需要),虽然脸部造型很80年代,它的飞船泛着的蓝光也很80年代,它的动机也很80年代---要回家。
到90年代外星人基本都是来毁灭地球了,可以说外星人的行为也反映了人类的心态。
男女主角都很养眼,翘鼻子少年Joel Courtney,大眼睛会反光,尤其是满脸脏兮兮的时候,脾气更是好得不得了,80年代的纯良少年。
少女更是大牌,艾丽·范宁,用俏丽来形容最恰当,虽有点公鸭嗓,但很会演,尤其是演戏中戏的时候,80年代的梦中情人。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童年,你身边围着一群朋友,整天密谋着战争,憧憬着爱情,嬉笑着长大,相守着共同的秘密。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不同的年代,童年的道具有所不同。
想着我们小时候最为留恋的部分,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玩具,甚至连看一场电影也是经久不息的奢望。
那些老电影现在回头看是如此可笑,但是每次看仍然沉迷其中,因为那些电影中的仍然不会老去的人物与我们的记忆一样都停留在过去的那个时间。
这种情绪,我们常称之为怀旧。
当然,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会一样,但是总有某种怀旧的情绪恒久不变。
据说,怀旧这个英语词汇最初来自希腊语中“返乡”和“怀想”,有学者对这个词汇的定义是“对于每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而那些怀旧的电影是“双重的曝光,或者两个形象的某种重叠——家园与在外的漂泊。
过去与现在,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定义J•J•艾布拉姆斯的电影《超级八》会非常有意思。
我们之所以把其作为一部怀旧的电影,是从中读解到很多熟悉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方面源自我们看过的那些旧电影,尤其是以斯蒂夫•斯皮尔伯格的《E.T》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幻电影;另外一方面源自我们成长中观影的那些有趣的经验。
艾布拉姆斯很巧妙地安排了剧情,因为电影中的几位小主人公成长的道具就是用DV拍摄一部僵尸片。
这种安排之所以如此契合我们长大的心境,是因为通过这种经历,我们重新熟悉了某种怀旧的情绪。
电影是一种妄想,就如同童年时的每一天里我们都在幻想发生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
电影中的主人公拍摄僵尸片可看作这种幻想的曲折实现,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在他们拍摄经历过程中,又经历了某种不可思议的突发事件,遭遇了某个神秘的外星人,这是导演的妄想,也是我们的妄想。
我们在多个层面上重复着这种奇妙的经验,就如同以上的提到的是一种“过去与现在,梦境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形象”。
怀旧因此而生。
导演艾布拉姆斯通过感情的缺失营造出了一种童年的氛围。
回忆中的童年都是快乐,甚至当你回忆起童年丧失某位亲人的时候,那种伤痛也被淡淡地隐去了,一抹的忧伤写在脸上,写在沉默的动作和不安的表情中。
小主人公乔生活在小镇上,他的母亲因为车祸去世,剩下他和当警长的父亲相依为命,家庭一度陷入了某种困境。
然而这种困境在观影中并不是痛苦,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们看乔似乎并没有过于伤心,他正忙于和他的几个朋友拍摄一部僵尸电影,电影中有他暗恋的女孩爱丽丝担任主角。
拍摄的经历并不顺利,但是却逐渐冲淡着内心的隐隐作痛。
这个沉默的小男孩,我们能察觉到他内心不时迸发出的某种快乐,尤其他偷偷注视着那个漂亮的爱丽丝时,他脸上的笑容如此自然。
但是这种快乐又是如此复杂和压抑,因为别人看他的目光都是怜悯,他逝世的母亲正是由于爱丽丝的父亲酗酒造成。
他仿佛他不能表露这种快乐。
纠结的内心源于这种压抑的情感,他想走出这种困境,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让人忘记过去,他只想快乐地生活,这才是童年应该有的模样儿。
童话中总有某种怪兽的出现扭转推进故事走向幸福的大结局,童年中的怪兽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中,外星人却能出现在电影中,代替我们重温旧时的梦境。
乔和他的朋友在小镇的火车站拍摄时目睹了一场车祸,他们慌不择路逃离现场时,掉在地上的DV拍摄到了一些画面,他们后来看到了有某种未知的生物来到了小镇。
外星人代替了怪兽,科学代替了幻想,怀旧的情绪却一直不变。
当然,怀旧的对象是难以把握的,这种扑朔迷离的情感渗入了二十世纪通俗文化,技术的进步和特技效果常常被使用来再现过往世纪的镜像,从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到垂死的角斗士,到早已灭绝的恐龙,就如同斯皮尔伯格在多年后的影院重新上映剪辑版的《E.T》仍然得到众多人的追捧一样,他用自己导演的电影单独完成了新旧时代的穿越,制造出了怀旧热潮。
但不知为何,大多数后,进步并没有医治好怀旧的情感,反而使之趋于多发,正如同美国学者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所言:“全球化激发出对于地方性事物更强烈的依恋。
与我们迷恋与网络空间和虚拟地球村现状对应的,是程度不亚于此的全球性流行病般的怀旧;这是对于某种具有集体记忆的共同体的渴求,在一个被分割成片的世界中对于延续性的向往。
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地就会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出现。
”艾布拉姆斯通过一部DV(科技的象征)、懵懂少年(童年的象征)、以及外星人——怀旧最为复杂的情感载体,一方面代表遥远不可测的未来,一方面又代表过去老科幻电影的影像——完成了怀旧的情感历程。
而童年的成长需要某种情感载体,那就是电影中小主人公从外星人那里拯救爱丽丝的那一刻,用小英雄的壮举证明他脱离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进入一个承担责任的成年人时代。
当他放开手中唯一一件母亲的遗物,让母亲的相片和外星人一通消失的那一刻,怀旧完成了它的壮举,我们得到了某种情感共鸣,原来失落的部分得到了修补,失落的童年得到拯救。
其实,说起来,我们的观影不过是通过消费自己的童年完成了怀旧的历程。
思郁2011-10-25书
进入电影院的时候,发现旁边坐着的很多都是老人家,也许他们也就50来岁,可这也算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起看电影,于是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群人都走进了电影院。
看宣传片的时候,会让我觉得这是一部悬疑惊悚大片,于是抱着一种探秘的心态前来观影,可等电影开始之后,我才发现宣传片都是坑爹的,这部电影没这么简单,而它的确有吊你胃口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希望你自己去电影院找。
网上有人吐槽它里面有许多前后不搭的场景,或者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故事,能勾起你对过往的一些回忆,那它就会是一个好故事。
它勾起我最多的是有关E.T.的回忆,虽然整个故事除了也是以小孩子为主人公,它们彼此可能没有多大的共通点,但是故事的结尾以及中间的一些场景却让我想起了10多年前看E.T.时的那些眼泪,那时候是多软弱,看个电影都能流泪,现在,真的是再感动,也能憋在心里,所谓成长吧。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向E.T.致敬,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对70,80年代的一大批电影人的致敬,里面把很多那个年代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院有那么多老人家的原因吧,他们年轻的时候,不就正是看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电影么,而里面的那些小主人公们,也许让他们想起了自己那时候的样子吧。
我们年少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多个梦想,也会跟着自己的小伙伴干出很多荒唐的事儿,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好的回忆,可不好的回忆它只属于过去,应该要学会忘记那些不好的回忆,尽量回味那些美好的东西。
有时候,放手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解脱。
总之,这是一部悬疑惊悚却让人感觉温暖的电影,配乐则让人觉得很舒服。
不知道暑假还会有多少电影,但这部,是我这个暑假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的。
远远不及前作《末世凶煞》那么抢眼,不够刺激紧凑,前半段尤其是火车事故那场特效还算精彩,后半段竟变得离奇地难看,线索跳脱而散乱,有点溃不成军的态势。
怪物造型遵循着导演前作中“犹抱琵琶半遮脸”的优良传统,悬疑感营造得可圈可点,可惜最后洞穴露面一场泄尽元气,有点时光倒流至80年代《ET外星人》的错觉。
各种怀旧致敬点子尚算新鲜,可恨的是细节做不够,几个年轻演员的轻浮对白、口头禅立刻让观众立即穿越回当下,整体失分。
最惊喜的竟然是片末credits姗姗来迟的僵尸短片,够怪鸡、十足爆笑,也令我无端端想起去年《听说桐岛要退部》里面异曲同工的短片。
年青人果然青春无限,前途一片光明呵!
光是聽這個片名——《超級8》,你已經可以想像本片是多麼的懷舊。
“超級8”是上世紀流行的家用攝像機,採用8毫米的膠片可以自制電影。
當然光是聽《超級8》這個名字,或許你並不會注意到這部電影,而且除了艾麗·范寧是大牌,其他一眾全是無名之輩。
但是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你就知道該片到底有多吸引人了。
去年春天J·J·艾布拉姆斯宣佈要和斯皮爾伯格合作一部電影。
然後我們就翹首期盼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但是擅長吊胃口的JJ並不打算告訴觀眾這電影的一切消息,這種“病毒營銷”讓電影成了所有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直到去年5月,電影才發佈了第一款預告片:被炸飛的火車;精彩的爆破還有漫天飛舞的汽車……到此為止。
我們被JJ玩得團團轉,這樣一來我們就加重了對這部電影的期待。
後來第二波預告片在“超級碗”的廣告時間發佈,結果我們還是一概不知電影講了些什麼。
一開始,有人說本片講述了幾個小孩用超級8拍電影結果一不小心拍到了外星人。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你千萬不要網下定義,就認為這是一部科幻味道十足的恐怖片。
也許你在中國並沒有理解到片中的一些幽默橋段,我們從一些充滿了時代背景的對白中看到了JJ的懷舊情懷。
確切的來說,這電影是拍給經歷了1979這個年份的中年美國人的。
他們記得“三里島”的核事故;記得公告牌百大金曲的頭名是《我愛莎朗》;記得民間電台的興起;記得金髮女郎樂隊的迪斯可音樂……這就好比中國人對“大黃蜂”和“藍精靈”的記憶一樣。
這些懷舊元素安插在科幻片中其實並不顯突兀。
JJ是個會講故事的導演,以孩子的視覺入手,在獵奇的狀態下把故事進程鋪排得十分流暢,充滿懸疑感。
這種做法和《迷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最終我們還是看到了怪物的真面目。
只是你也許會失望,這怪物實在是太普通了,不驚艷,不恐怖。
但正是這種與劇情鋪成形成對比的反差,我們才可以看到一部極為優秀的電影誕生,仔細想想,電影在科幻中雜糅時代感,在時代背景中穿插情感,無論是親情、友情、初戀、矛盾還是成長都讓美國人感受到了曾經那個年代的純真。
而這些純真的元素才是《超級8》最終想要表現出來的。
擁有童趣的好奇心是緬懷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孩子們探險的過程才是正真感人肺腑的。
所以,美國人才可以在《超級8》中得到一種慰籍,因為這是屬於美國人的專屬記憶。
《超級8》還是一部擁有JJ個人情感的一部電影。
實際上,我們都看得出。
熟知JJ的人都是知道他的偶像是斯皮爾伯格。
於是當電影從孩子的視覺去窺探成人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了《E.T.》的影子。
自然電影還有《伴我同行》和《七寶奇謀》的影子,你甚至可以看到《大白鯊》的影子,這種以孩子為主的群戲增加了向遠去的時代致敬的情感,所以連那個神秘的怪物都十分的《異形》。
當然影片也有些問題。
它在致敬上過於的嚴肅,導致電影缺少即興創作和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這不是影響《超級8》的可看程度。
回首過去,這部結合了懷舊和科幻的驚悚片完美的呈現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所以,這是今年上半年當之無愧的最優秀電影。
大前半段都是好的,就是把外星怪物弄得象异形不好,缺失了亲情,原本可以用现代手段拍个ET的,结果有点弱了。
超多的怀旧元素却缺失了人文,这点不好,但至少可看,高于评分。
范宁MM老大一只了,回头看看十多年过去了,唏嘘一下下!
竟然有那么一两个镜头是有的惊悚的,但依然是毫无营养的烂片,开心。
哇哦 !
仅有个简陋的框架,还是玩剩下的劣质老梗,哇哦你个头啊,哇你妹。
太蠢了
im rly not in the mood for whatever crap this is. miss dzyn so f much TT the crushing weight of missing gna cause me to explode hehehe (fyi its not a rational one, like, its kinda a neurological response
"You can call me Val."
基本上就是看着各种换装秀play的女主用浮夸的表现和如同冷淡性无能的男主打各种擦边球,非常脑残的巫术类剧情,后半段洗脑有点儿不适,对女主这种颜有感或bbw与milf爱好者可以一看
只是为了截图出来的美女看得。电影是哇哦级别的烂。
哇哦,主题好凌乱。哇哦,怎么会这么难看。哇哦,怎么抄都抄不好。哇哦,导演怎么什么都想要。哇哦,不是元素越多越好。哇哦,用力过猛看的脑子抽。哇哦,洗洗睡了。
无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