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父亲,消防员,男同学,让Anne怀孕的男人,男医生,男教授。
这些也囊括了男权社会会存在的部分各类男性角色。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堕胎违法导致的法国每年30万次非法流产,带给女性的侮辱、身体与精神创伤就是电影中Anne的真实再现。
男同学从女学霸女同学到谁都能上的女表子的态度转变。
男医生息置之不理冷眼旁观,甚至拿保胎针让Anne当引产药。
因为一个针眼开始造谣放荡女人得了梅毒。
让她怀孕的男人的无知和自私。
在看《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上野千鹤子的那句话足以概括Anne所处的历史背景。
“当时明明已经有了表面的男女平等,但自由性爱中受伤害的全是女性。
女性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知就是男性对性的不平等是如此无知和不负责任。
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流产也是避孕的一种’。
”在女同学的帮助下,Anne知道一个地方可以很“安全”的堕胎后,在跟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上,她才能有如释重负开心的谈笑。
这部分girls help girls always。
周一,母亲帮Anne装好书包,出发前Anne紧紧抱着母亲,而这一趟可能会死在堕胎手术上。
“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一种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其实《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上野谈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史,以及那时候的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
“19世纪中期在欧美展开的妇女解放参政运动被称为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刚好是电影里的时代背景)重视性别平等和意识变革。
1968年5月,巴黎爆发学生运动,进而席卷法国全境,发展成反体制运动。
直到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运动才渐渐平息。
这次运动促成了终止妊娠合法化(1975年实施,1967年避孕药解禁),还形成了发对父权制,抵制性别角色,要求雇佣和职业平等的众多女性主义团队,展开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和集会,并且延伸到了妇女解放运动。
”“性解放运动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
追求改变保守的性道德观念的运动。
将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与口交,自慰等行为从道德禁忌中解放出来,追求性表达的自由。
在那个时代全世界的性观念都十分保守,为了抵抗那些思想,诞生了性行为自由和开放式婚姻等思想。
”而这个时代背景也是当时电影中的法国。
人们享受性行为的前提条件避孕技术的普及,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支持大学斗争的人,男男女女都会去挑战父权制的处女情结,性的自由如果没有避孕技术和措施的普及,那么结果就是很多女生怀孕,加上欧美国家都是受天主教影响的社会,女性没有终止妊娠的权利,那么遭殃的只会有女性,所有的运动后果只有女性来背。
几乎同时,欧美女性必须为了赢得终止妊娠的权利而抗争,以及解禁避孕药。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
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
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最后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1971年4月5日,一份由343名女性联名签署的请愿书刊登于法国杂志《新观察者》(Le Nouvel Observateur),在这份请愿书中,她们声称自己都曾堕胎,由此呼吁修改刑法典,请愿堕胎除罪化。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Simone Veil极力推动堕胎除罪化。
身为女性的Simone Veil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男性占比极高的国会提案。
“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会以愉悦心情去堕胎”“今天那些反对这项压迫性的法律修改的人,有多少想过要帮助那些处在悲惨境遇中的女性;除了判断(堕胎是)错的, 又有多少人向那些年轻的未婚妈妈表达过理解和道德上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她们最需要的。
”1974年12月20日国会最终通过了堕胎免罚的决议,1975年1月17日,法国政府颁布自愿终止怀孕法案,这标志着法国堕胎行为的合法化。
影片的时代背景则设置在仍未堕胎除罪化的60年代。
意外怀孕的女大学生Anne随着孕期的增长而不得不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变故和心理上的压力。
学业的岌岌可危以及性格的变化使Anne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生活的轨迹上逐渐脱轨,为了重回正轨她必须选择堕胎。
由于在当时堕胎依旧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Anne想要堕胎的诉求自然是得不到正视与帮助的。
可以分享口香糖的闺蜜为了怕被拉下水便划清了界限;平日里仗义的男同学则认为怀孕的Anne就不需要考虑避孕措施所以意图不轨;表面上给予了Anne希望的男医生则“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所以给了保胎的药物;导致自己怀孕的男友则心安理得认为这一切应该Anne自己一个人解决;情绪的暴怒非但没有被家人理解反而以一记耳光结束。
影片中Anne有尝试过自己动手解决,胆小的我屏住呼吸开启了倍速才看完。
或许这样的疼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那种绝望时想要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觉,那种在得知自己没有成功后的失落,在我心里留下来强烈的共鸣。
“女性题材很容易拍成恐怖片,那是血淋淋的恐怖,那是真实发生过的恐怖。
”最终Anne得到地下诊所的联系方式,她卖掉自己的物品,筹到了400法郎,在极限的第十二周做了第一次堕胎手术。
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那种一个果实在体内枯萎的感觉无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谨遵医嘱,Anne适应短暂的不适感,她在感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的预感。
她向老师坦言,自己感染上了“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
然而第一次手术并没有成功,她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
回到宿舍疼痛席卷,那个快要占据人生的不速之客终于离开。
镜头扫过,那是女性的疼痛,那是恐怖片无法达到的恐怖效果。
Anne是“幸运”的,她最终被判定自然流产,不用担负法律责任,依旧可以回归校园继续学习。
然而又有多少女性可以免于意外怀孕而导致的生活脱轨呢?
2022年1月28日,有一条微博上了热门。
“兔子的一生就只有一件事:忍住痛不要叫。
”是啊,现在想想,似乎从来没有听过兔子的叫声是如何,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折磨迫害,兔子依旧没有叫出声。
很像是大部分女性不是吗?
“忍一忍”“会过去”然而在漫长的忍耐后面对她们的依旧是生活的高难度模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些话可以放在这:“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希望社会对于女性能够宽容,希望女性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希望当下这些正发生的悲剧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去式。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都让步。
2022年2月14日新补充:以中国大陆为例:妇女有生育子女的权力,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影片中对于女性的压迫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现实中也如此。
我不认为女性在终止妊娠后还要接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事实上人流手术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已经经历过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女性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这句话请问男方,为什么不去做什么措施来避免呢?
为什么不主动承担责任呢?
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很轻松吧,反正上手术台的不是自己,遭受疼痛的也不是自己,怀孕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化的也不是自己。
男人也太轻松了吧,射出来后如果不想承担责任选择逃避就可以了,一听说女主没做成功脸色立马拉下来了。
另:我不认为女性有性需求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既然男的可以,那么女性也可以。
大部分医生都是反对堕胎的,他们不觉得那是一种女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每次时间的显示都让我觉得好恐怖呀。
天呐,好残忍,明明她的人生才开始,有无限的可能,却在那个堕胎犯法的时代,只能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来获得自由,我作为外人看着都痛,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片吧,有些场景我都跳过看的,都看得我遍体生寒,人麻了。
这部电影的女主居然和《我的小公主》是同一个演员,她长大了耶,演技好好呀。
这部电影2021年拍的1960年法国的故事,而2022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堕胎禁令已经立即在路易斯安那州、南达科他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生效。
据悉,此前美国已有13个州通过所谓“触发法”,截至2022年6月25日,美国有13个州已经根据该裁决开始了禁止堕胎法律的启动流程。
生育权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生不生,和谁生,怎么生,都不应该受到法律和宗教的绑架,而现实中历史却在倒退。
当下社会,每个女人面临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学习,成长,工作,结婚,怀孕,生子,照顾小孩。
仿佛一切都是女性的宿命。
片中主人公ann忍着巨痛必须要堕胎,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想要继续接受教育,读大学,过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会家庭孩子所捆绑。
她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决定了她坚定果敢的行动力。
非常佩服她。
如果这个电影放在国内播放,肯定要有许多女性又来批判女性真是不知羞耻,早知会怀孕,就不应该这么不要脸啊!
这就是来自女性的羞辱!
当下仍然有大量女生认为女生有性欲是荡妇行径!
从根上压抑女性想要性渴望性的需求!
最起码电影中主人公Ann非常诚实又清醒。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堕胎之前,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性体验。
女性有资格拥有合理的性需求。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女性想要堕胎,想要暂时不生育,不想要做一位母亲的权利。
应当被合理捍卫。
正发生,看完了。
21年的金狮奖,完全没听过,同年的威尼斯看过犬之力,但是不知道那年金狮是谁…四月三周两天几乎都关注在堕胎问题上,因此它用了第三视角,而这个片就相对生活化,给了很多前因后果,家庭背景,学业,怀孕的反应等等。
我尤其不喜欢对于怀孕反应的展现,爱吃,呕吐,这跟国产剧没有区别,都是拍这些玩意,你视角独特性在哪?
蒙吉完全是抛弃了这些东西,所有戏剧爆点都落在堕胎与强奸那场戏上。
对于欲望大家毫无掩饰,但对于堕胎却谈之色变。
自己堕胎那场戏和女性瘾者真是没法比…片中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当缺爱的孩子控诉父母皆祸害时,是否其母亲得知生下孩子时也会觉得孩子毁了她的一生呢?
女主表演不行,得知开的是安胎药时那个表情很不对,那里的摄影也不好。
大概把拉斯冯和蒙吉的东西去尺度化,更商业类型后,就成了这样三大电影节做题家式电影。
你就看女主的选择,本片是最漂亮的,也意味着是最剥削的,它给一个被堕胎问题所困扰的女性角色选了一个很美的演员,让其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可供观赏,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美化”,这种美是让人有距离感的,它将一个任何女性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转化成美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它故意去代入感,这样观众就可以轻松观影,不需要背负任何代入角色后的痛苦,也不需要深刻的思考。
它的美化同样是美化痛苦的,堕胎只拍脸,这真是活生生的“别低头,皇冠会掉”。
这都是商业片逻辑,但它却包装的看似很艺术,那我不会用对待b级片影像伦理的程度来对待你。
基本上相当于本片一小时后,才开始进入四月三周两天的状态。
项链这个道具虽然简单但用得不错,影片前面女主洗澡都带着它。
两年前,在获得第77届金狮奖主竞赛单元提名的女性题材影片《女人的碎片》里,我们看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下一个女人分娩的过程。
而婴儿诞下随即夭折的情节更是展现出生命诞生的脆弱和不易。
痛失爱女是女主角痛苦的开始,她的生活也随后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
同样是女性题材,今年摘得主竞赛单元桂冠的《正发生》则从另一端诠释了女性的痛苦,一个不愿被新生命束缚人生的女人展开的自救。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国家法律明令禁住女性的堕胎行为,且无论是堕胎女性本人或辅助堕胎发生的人员都会被判刑。
高中女孩Anne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的困境,如何找到方法能偷偷地流产。
Anne出身于底层社会家庭,作为学霸的她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来改变命运。
相比学校正值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同龄人,她清醒果断,且拒绝身边异性追求。
没人知道她已经偷食禁果。
当在诊所查处已有身孕,她开始私下向医生,朋友,孩子的生父寻求帮助。
但周围人反应残酷却真实,没有人想搅合堕胎这件事,没有人愿意承担犯罪的风险。
对Anne来说,若被生育打断上大学的计划可能比冒险堕胎更加可怕,于是我们看到了她一次次的堕胎尝试。
片中有不少出彩的人物和情节设置,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首先是Anne的着装,大多数场景里她总是不同款式的蓝色短袖或衬衫。
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丽亚总是外披蓝色的斗篷,是纯洁高贵的象征。
这十分符合他人眼中Anne单纯无辜的形象。
但是蓝色服饰在Anne去找使她怀孕的男生寻求帮助时,变得极具讽刺意味。
男生擅自翻看Anne的衣物,建议她换上粉蓝色长裙去见他的朋友,似乎是想忘记Anne怀孕的事实,也让朋友对她有一个纯洁保守的第一印象。
Anne被要求穿上保守的浅蓝长裙
The 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法国的三色国旗中的蓝色正是自由的象征,而身着蓝衣的Anne没有掌握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影片中有好几个场景都在舞厅酒吧进行。
和异性跳舞,暧昧的肢体接触和口头调情就像是一场危险充满吸引力极大的游戏,但大多数女孩也只敢止步于此。
她们一边费尽心思通过收紧胸衣带子,缩短裙子长度的花招来吸引异性的注意,一边她们又只能压抑自己的着欲望和好奇心,不敢真的越雷池半步,这都表现出当时女性对意外怀孕后果的恐惧。
就像Anne在片中评论酒吧跳舞的男女:“所有人来这里都追求一件事情,但他们都不承认。
”没错,说到底,来这里的人追寻的无疑是性。
Anne的两个闺蜜Helene和Brigitte关于性的态度也展示出当时女性对性的既渴望又羞耻的矛盾。
Helene,保守害羞,总是穿着长裙,也不爱搔首弄姿,但其实早已在度假期间和一个比她大的男人有过一段风流韵事。
却因为羞愧对任何人也是闭口不言。
Brigitte,表面风骚,喜欢挑逗男性,对性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甚至在寝室亲自示范给两个好姐妹如何自慰达到高潮,却是三人中唯一没有性经验的。
用她的话来说,她是世界上懂得性知识最多的处女。
本片的三次的引产桥段都拍的十分克制但同时触目惊心。
拍摄手法的选择和演员的演技支撑起了这三场戏的极强的真实感。
第一次Anne拿了一根铁杆,捅进身体试图把胎儿。
这一段选用的是手持镜头,大多数事件都近景停留在Anne痛苦的脸上,让观众联想尖锐的铁钩此时在Anne的子宫里正在如何摧残她。
第二次Anne去私人堕胎师的住处进行人流。
长镜头固定机位,这一次我们看不到Anne的脸,只是看到堕胎师对她的下体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我们隔着屏幕伴随Anne疼痛的抽动和她一起进行受难过程。
最后一次,当Anne的引产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并濒临死亡,她被救护车从寝室一路推到医远,昏暗的半夜转为都刺眼的白光。
这里摄影机用了Anne主观视角的虚焦镜头和她在推车上虚弱脸庞的特写。
仿佛是从地狱到天堂的路。
随着焦点外医生的一句判定”自然流产“,Anne的旅途至此才得以终结。
她总算摆脱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不需要被判刑。
她重生了。
当我们再次看到Anne的时候,她身着蓝衣,进入大学考试的考场。
结局是光明充满希望的,正如本片的法语直译名《L'évènement》(事件),意外怀孕最终成为了Anne的一段历练,一道伤疤,但都只是一件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从此她更有勇气地活在这个世上。
我更喜欢的是本片的英译名《happening》(正发生)。
在法国本土,堕胎于1979年就已合法化,因堕胎而被判刑的事情已经成为法国过去的一件L'évènement(事件)。
可放眼世界,仍有很多地区的女性面临着当地的堕胎禁令。
不为人知晓得Anne的惨剧其实一直在happening(正发生)。
也仅在2018年,爱尔兰才迎来堕胎合法化,在此之前,大多数爱尔兰女性不得不前往英国本土进行人流手术或者找非法私人诊所,甚至网购药物在家进行人流。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
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
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
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
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
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
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
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
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
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
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电影拍摄的时间和法国计划将堕胎权写入宪法重合,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法国禁止堕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导演,按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部支持女性获得堕胎权的电影。
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且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意图。
电影中花了非常多的镜头描绘女主几次尝试堕胎的过程,非常血腥,是会让观众感到生理不适的程度。
最后一次堕胎,地下医生操作的那一次,除了环境不太无菌之外,其实非常接近于正规堕胎时医生的操作,然而还会让人感到血腥。
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观众心底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到底会是支持堕胎,还是反对堕胎?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要随便和男人上床。
女主是在充分清醒且自愿的情况下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的,但女主和电影里孩子爹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情感联结,孩子爹那个死德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魅力。
在法国那个堕胎犯法的年代里,女主究竟为什么要冒着怀孕的风险和这样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就为了片刻欢愉吗?
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基于这样的想法,女主堕胎的痛苦,学业的下滑,和朋友的冲突,都没能让我产生足够多的同情。
甚至还想吐槽一下女主的学业为什么下滑那么多,从尖子生变成不及格,是怀孕了又不是脑瘫了。
想吐槽一下女主为什么去偷别人吃的,女主这么有钱,卖卖自己东西就能赚到四百法郎,自己买自己吃不行吗?
如果真的想要拍一部支持女性堕胎的电影,我觉得首先应该给这次怀孕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理由,比如,女主缺乏女性生理相关知识,女主被一个老男人给骗了,或者直接去拍一对已婚夫妻/稳定男女朋友的意外怀孕。
这样我才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必须帮助女主解决它。
而且电影的重点不要放在怀孕的痛苦上,而是放在不允许堕胎的痛苦上。
工作学习受影响和需要堕胎都是怀孕带来的痛苦,而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谁谁谁因为没有堕胎丢失了工作、从大学里退学、被迫嫁给糟糕的丈夫等等,女主在听闻这些消息之后感到痛苦和绝望,急切地尝试却处处碰壁,被各种人阻拦,最终也没堕胎成功,最后被迫走向黑暗的人生路——这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支持堕胎,为它鼓掌喝彩。
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个菜鸡,就是个反堕胎主义者。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可能是没有看过原作的原因,其实对我来说是新颖的,不是说结尾的反转,是Teddy的现实主义句句名言,结尾反倒让我有泄气的感觉。但是最后的镜头很喜欢,说的是拯救地球,没说过拯救人类哈,我真的谢。
2025.11.02澳门银河
Yorgos Lanthimos我对你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Ari Aster你也一样
兰斯莫斯为了结尾这碟醋包了整盆饺子。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能猜到反转结局的 mindfuck 片,石头和普莱蒙在囚禁空间中演话剧,后者把阴谋论入脑入心入魂的状态演得很到位。只是过程着实是有些烦躁了,结尾又透着自作聪明,难以喜欢起来。
比《可怜的东西》差了点,但是邪在了我的爽点上:血腥加阴谋论加alpha话术加外星人。不用力的幽默和越发魅力的Emma Stone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三星半,闲着没事可以看看
Venice / 最喜欢一段是最后地球上安静的只剩下动物的感觉…. 想起疫情时期了…地球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呢
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演员好,镜头好,配乐好,故事更好,结尾上大分,值得二刷的电影。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Lanthimos你拍这种片出来到底恶心谁呢😅
最疯癫的剧本,最悲伤的内核。当“拯救地球”成为一个疯子的呓语,其所照见的现实反而无比真切。一场笑到流泪的悲剧,震撼人心。
有趣
石头姐是男版小李子。剧本很有趣,虽然是翻拍。我居然在这种血腥暴力场面中获得一丝爽感。极限讽刺加翻转。悔恨没有字幕加持导致我的理解能力下降,但是一部爽片无疑。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