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希特勒没有死。
虽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行动会失败。
但是,从宣布“元首,死了”的那一刻起,电影中描述的超强的行动力是让我很喜欢。
坚定的口吻,加上果断的决定。
只有加入和不加入。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有这种魅力。
不是反动什么仅仅是果断行动的魅力。
德国之所以让人尊敬,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所以看德国人拍的传记很真实。
就像影片最后电台里报道的一样,这次事件是一小撮人的叛国行为,在当时也确实如此。
刺杀希特勒,不仅仅是刺杀元首,而是刺杀德国疯狂的纳粹主义希特勒精神。
然而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德国军官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那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怎么可能被一小撮人去改变。
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影片也同样展示出德国军官的教养人性和热爱和平,这同样也根植于德国人的血液之中。
看这部片子才知道自己的历史有多么的差,这个故事原来是真实的。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很紧凑,很牵动人心。
但是故事的结局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或许我真的是不熟悉这段历史),斯陶芬贝格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我还以为计划成功了。
真藐视自己,没有学好历史。
这部电影好看,我觉得好看,但我想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吧。
每个国家也都会有相似的故事。
结局也可能不一样。
但是,相似的是,它们都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深思和回忆。
也总能让我们刻骨铭心。
我最后还是忍不住写了。
以下都是个人言论不喜您还是慎入吧。
首先,汤姆克鲁斯你弱爆了真的。
如果你期待什么悬疑剧情惊险刺激还请你放弃这部片子。
如果你想要什么二战风云虐恋情深也请你放弃这部片子。
这就是一个叙事。
或许对于真实的历史来说进行了一部分剧情上的合理改变(对此不予评论),但这个简直可以说是平淡的暗杀故事却能直击心灵,至少是我的心灵。
这个叫塞巴斯蒂安·考奇的演员真正的演绎出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从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间,向观众传递了斯陶芬伯格的喜悦、迷惘、仇恨和执着。
说实话,电影的前80分钟都可以说是平淡的,或者如果你喜欢,用乏味这个词也完全合适,甚至在执行刺杀的时候都没有汤姆克鲁斯版那样的紧张感。
疑似希特勒的男人蒙着布被台上担架的慢动作可以被视为剧情真正开始的预兆,然而这时候电影已经进行大半了。
而这部片子真正将一切升华推向高潮的瞬间——个人认为——就是最后的那十几分钟,从指挥官自杀未遂又被人补了一枪开始。
我并不是说前半部分不好。
这一部分虽然平淡但却是尤为重要,是汤姆克鲁斯那版里没有的东西。
这一半阐述了斯陶芬伯格展开这一切事情的原因,还有他和她妻子的矛盾也为他的悲情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一段没有太大波澜的故事,才真正能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
全篇的最高点则是电影里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慢动作:在斯陶芬伯格喊出神圣德国万岁之后,他的副官拼命跑向他,两人最后死在一起的时刻。
笔者性别为女,所以和那个司机一起泣不成声。
或许斯陶芬伯格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这个行动的最终结果或许只是害死了隆美尔以及其他数千名军官。
或许他们这个组织也尚未成型,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们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
但斯陶芬伯格本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无可厚非。
那不过是期盼着自由、和平、平等。
挣扎过努力过最后熄灭的烟火,绚烂只是一瞬间。
似乎说远了。
信仰不死。
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在那个疯狂的德国,当所有人都已经疯狂的追随着希特勒和他的疯狂时,却有一群人清醒着,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次刺杀,也知道很帅的名字“史蒂芬博格”,但是看完电影还是感到倍受鼓舞!
虽然世界未必会因他们而改变,但是他们在努力的改变这个世界!
:)
two hours being nervous, scared, astonished and shocked at the theatre with popcorns in mouth as if i were the desperado at that moment and faced the expected or unexpected death or sucess from the plot. Now or never, whatever cost. Fucking Hitler and the dicatatorship. Some've been brave and decisive, but a lot havent. So that is really a tragedy. I'd like to conclude this sucking review with a slogan I've learned from South Park
这是一部好电影,之所以给了四星的原因也是本片的的一个缺点就是用了英文而没有用原汁原味的德文。
连希特勒也讲英文着实有一种人兽交配的感觉。
虽然看电影之前已对故事明了于心,但毫无乏味厌倦之感,这完全归功于把控节奏的高水平能力。
有一点不能不提的就是克鲁斯,演技着实比年青是纯熟了许多,但是在戴上假眼之后就感觉要么是那只假眼太好了,要么就是他不会演一只好眼和一只盲眼,最初戴上假眼的不适纯属做作之举。
但是这点绝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优质。
导演做的正是认认真真的讲故事,将近2小时的电影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没有特意卖关子也无画蛇添足之笔,这不正回归了电影的本位了吗?
《刺杀希特勒》: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在将近二十岁的时候,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上、中两册,由于缺乏结尾,我只能看到纳粹帝国的“兴盛”一面,加之作者威廉•夏伊勒笔法客观冷静,因此我对该书模糊的印象,是它成功的勾起了一个无知少年对强势人物、铁血秩序的盲目向往,乃至于崇拜……幸亏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的价值观枯萎于萌芽状态,我开始同意历史书的观点:希特勒之死,是人类的新起点。
因此看电影《刺杀希特勒》就颇有些为我的历史课“填空”的意味:既然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的自杀,已经成为青史标注的事件,那么这场由德军军官史陶芬伯格策划的刺杀行动,就注定要失败,但关键是过程,过程会是怎么样的?
这构成这部电影的悬念。
希特勒果然是好莱坞的救世主,就像蒋介石永远是我国二流战争片的反面宝贝一样,《刺杀希特勒》也不例外,电影一开始,克鲁斯就用肯定的语气认定希特勒“不仅是世界人民的敌人,更是德国人民的敌人”,在这种政治观念、道德观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只好把我对电影的期望押宝在“刺杀”过程的猎奇上。
谢天谢地,“扣人心弦”的观影诉求得到了满足,通过对暗杀行动的细腻剖析,我还是陪着汤姆•克鲁斯坐了一次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特别是电影中他在希特勒面前放炸弹的前后,还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但是,当这个“提心吊胆的存款”被支付之后,电影就失去了它最可贵的东西。
电影的结尾,也出乎意料的一头栽进沉痛的深渊:陪随着革命(换种立场的表述方式是阴谋)的失败,永远是屠杀与清洗,而在《刺杀希特勒》的结尾,更是放大了这一悲剧场面,血腥而恐怖,回马一枪,把电影中仅只露面几次的希特勒,重新涂上了魔头的浓妆重彩。
结局的沉重与压抑,同时也是为了塑造一批不朽的雕像,在纳粹政权的高压政权下,所有的“抵抗者”最终都只是为了证明: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希特勒!
事实上,这句话在整部电影中反复了三次,它迫不及待向人强调,“看啊,我就是主题,我就是主题。
”汤姆•克鲁斯可能穿了高跟鞋,身材并不魁梧的他,在电影中的形象颇有些像我们文革电影中的高大全男主角,气宇轩昂、一脸神圣不可侵犯之正气——这样的刻意“拔高”的处理方法让我不可避免的拿它与《帝国的毁灭》相比较,同样是表现纳粹弥留之际的电影,后者的人文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它甚至大胆的对希特勒进行了人性化、冷静客观的描述——原来,不可一世的魔头在垂死之际,和四面楚歌的西楚霸王并无不同。
1985年,岭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暗杀希特勒》的绘画小人书,对照这部电影去看时,会大吃一惊,因为小人书的情节与《暗杀希特勒》几乎完全吻合,就像它是电影的故事板一样。
而《刺杀希特勒》对人物脸谱的勾画方式,也正是那本遥远年代的小人书的真实写照,借《赤壁》的台词来说,“你过时了!
”
昨天跟王老师一起跑去看首映来着结果遇到熟人若干说真的我还真不喜欢东方广场那个电影院电影确实没有我想象之中好但阿汤哥真真是史上最帅的杀手基本是部历史不历史,情节不情节的什么都一般般的电影唯一感动的是最后枪杀所有反叛者的桥段瞬间就想起了《色戒》近期好电影看的超多所以不敢说这部我很爱也不给很高的分数基本觉得还是半价的时候去看勉强可以值回来这样
颇受争议的一部片子。
下边就看看这部片子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e06b60100c5jx.html 其实,汤姆·克鲁斯的新片的口碑一直不好,美联社的影评人就直接说:“这部电影烂得要死!
”《纽约邮报》的影评人更表示:“这是汤姆·克鲁斯最要命的污点。
”美国著名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还在汤姆·克鲁斯上节目的时候,挑衅地问他:“你既然在片中扮演德国人,怎么没有德国口音呢?
其他配角可都有德国口音呢。
”令汤姆·克鲁斯顿时哑口无言。
而在该片故事的发生地德国,《刺杀希特勒》也劣评如潮。
德国的一家著名周刊对该片的评价是:“毫无疑问,这部冒险影片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汤姆· 克鲁斯,他在里面神经质的脱口秀表演令他在《刺杀希特勒》中作为一名演员的形象已经毁于一旦。
”另一家媒体则评价说:“克鲁斯扮演的施陶芬贝格,肤浅得就像装爆米花的碗一样。
”实际上早在电影首映之前,德国人就已经很清楚汤姆·克鲁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电影主人公原型人物的儿子伯赫德·冯·施陶芬贝格就曾经警告过汤姆·克鲁斯,要他“滚回美国去”。
■
毛熊不缺型男美女,为什么两个主角都不是俄罗斯人?
剧情很一般
花了我三天做内部翻译,总算搞完了但是我不做出对影片的任何评价期望国内观众能早日看到
RUSSIA,服装和音乐太唯美了。
大型帝俄风景片,女主满分,男主长相不如历史上的尼二
这部电影的镜头非常奢华复古,讲述了沙皇在爱情与王位间取舍的故事,真的是视觉的盛宴。看的时候感觉节奏不是很快,没有现代电影那么多的剧情,但看完后却令我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华丽的空壳
精致的狗血大片,四星半。老沙皇救人很感人。能看得出俄国人至今不喜欢尼古拉二世那位皇后。
场景华丽演员美丽,情节太一般,记得小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是非常浪漫伤感的,结尾玛蒂尔达晚年去世,她要求用一张红布裹住自己的棺材,参加葬礼的人说道她一定不是保皇党,不然怎么会用红布,其实是女主和尼基的约定,他会乘一艘红帆船来接她。
女主初看挺惊艳的,后面只觉得演得乏味
【BesTV】美艳、好胜、深谙男性心理又不受道德约束,16岁就开始利用男人上位,年轻时在一众男性权贵中游刃有余,最后虽没如愿当上皇后却依然收获另一颗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得到一直耿耿于怀的“公主”头衔,甚至比沙皇夫妇更幸运地躲过政治灾难,长命百岁、颐享天年,以至于成为倍受后世影视剧青睐的传奇人物,不得不让人讶异世上竟然还有过如此受命运眷顾的存在。图片区有一张尼古拉二世和德国公主访问芭蕾舞团的照片,年轻的沙皇单纯斯文就像不谙世事的男学生,怎能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俄式东正教道德教化 只不过有点太唯心了 对革命和权力都充满老式说教
服化优秀 剧情狗屎
剧情单调无聊,缺乏感染力。能看的就是宫廷奢华风的服化道和女主的美貌。
除了镜头好看,它到底要表达什么?
帶有玄幻色彩的娛樂片,簡單粗暴表達了俄國人對那個德國女人的怨念。製作水平倒是挺高。
超美的文艺片
绝美爱情故事啊啊啊啊啊啊啊!!!!拉子好帅啊啊啊啊毛茸茸深情小熊绝了绝了绝了
3⃣️3⃣️0⃣️♥️♥️
红玫瑰和白玫瑰 尼古拉二世只爱红的 因为这朵太强悍太不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