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现在所谓的奇幻片本来要求就不要太高,别抱着太多认真的心态去看,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大形势下,一窝蜂地都去改编儿童文学,结果可想而知,参差不齐的水准也逐渐让人们对一系列的奇幻片审美疲劳了。
关于这部影片怎么说呢,总体来说对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来说还过得去。
很中规中矩甚至于老套的剧情(观看影片期间发现剧情和自己当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本以为会是与绿野仙踪or爱丽丝漫游仙境类似的冒险故事),温馨的大团圆结局都很适合全家一起围坐在电视前观看。
服装、场景、色调等都表现的非常棒。
唯一的遗憾感觉是1小时45分钟还是太短,有很多地方完全没有交代清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
撇去作者想要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被自己贪婪的欲望所支配这个主题,看完后最大的感触还是高高在上的自尊心。
从大方面看,因为自尊心两个家族一直仇视着对方,并持续了5000次满月之久。
从小方面看,因为自尊心本杰明和罗宾的姐姐彼此分隔多年,要不是女主暗中牵线巧妙安排可能永远也走不到一起。
我们也经历过目睹过错过、遗憾以及离去等等,但其实有时候想想何不妨低下自己所谓高傲的头,放下莫须有的自尊心,试着宽容体谅对方呢?
或许自己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个场景:当罗宾的姐姐质问本杰明爵士——这人自己深爱却是对立家族的男人“Will love change everything?
”本杰明的答复是“No,but hate does!!
”我们在同别人发生不快或者开始看不惯别人的时候,和本杰明爵士一样被会被愤怒、冲动、怀疑等情绪驾驭,眼中尽是对方的坏处,从口中崩出的也是处处伤人的“利剑”,等事后冷静下来了才追悔莫及,但裂痕已存在,不可能恢复如初。
所以凡事我们都应该从好的地方着眼,不要让“恨”来支配而是让“爱”来改变
小女主角很漂亮,类似于十七八世纪风格的服装,非常好看,古堡、场景超赞。
虽然这类童话式的魔幻电影属于那种看了开头就猜得到结局,写给孩子们看的,历经磨难,好人战胜坏人,漂亮的姑娘就该和王子在一起的故事,却也不失简单清新。
美中不足的电影为小说改编,编剧改的有点失策,可能是想要展现更多的内容,导致进度过快,情节变化太突兀,场景和演员都很美,古堡很棒,钢琴曲很好听,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超好看超好看!
女主角长得很好看,衣服也很好看,像十七八世纪的风格,太赞了,场景就更不用说了!
看前面几个影评都说不好看,剧情太俗套,可人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呀!
已经很不错了,男主长得也还行,超赞赞赞赞赞!
唯一的缺点就是女主跟男主没有热点,男主女主剧情发展太慢,到结局都没什么结果,快看到结尾的时候都快急死了!
男、女配角却在一块了,哎......特希望出第二部,但好几年都没出应该就没有第二部了。
超好看的,快看啊啊啊,鼎力推荐,不看别后悔!
还有没有类似的电影啊啊啊啊?!
超想在看一部类似的!!!
波澜不惊毫无起伏啊,剧情俗套到令人无语,无关主题的废话太多,观者心情不断低潮,女孩子不够美貌,又兴致减半,几套衣裙和古堡风光还不错,不过几乎没有过目不忘的镜头,只有少数两幅画面提了点神,拱形可见星空的屋顶,藏獒路过镜子显现出狮子,毅然决然悬崖坠海,应该说很美,可惜已经被之前糟糕的剧本消减了惊喜。
恐怕只能给儿童们当作风景片看吧。
和黄金罗盘同样失望,此后真的不敢再对除却哈利波特外的魔幻片报太大的希望了。
小时候看过《古堡里的月亮公主》,其实这本书对当时小学生的我来说,字挺多的还有点难懂。
当时我已经看了哈利波特,对魔法世界观产生兴趣,但哈利波特可以说和其他魔幻世界构造的都不一样,《纳尼亚传奇》、《魔堡》、《古堡里的月亮公主》这类都有点哥特感。
旷野与城堡,城堡总是阴暗而藏着秘密的,旷野中危机无处不在,旅人在风雪和巨人的威胁中冒险,最后回到温暖的城堡。
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到现在还记得的就是女主每天早上起床都能把脚埋在暖融融的毯子里头,早上醒来床头放着牛奶饼干,然后美美换下新衣服去骑马打猎,这就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嘿嘿嘿那天偶然在豆瓣翻到这部片子,我的童年拍电影了?!
这不赶紧去看,记忆中的古堡和密林已经不危险甚至有点谐星,女主的房间设计很还原,但是不是可以再温馨一点,感觉好冷。
总体还是非常满意,尤其是女主的服装设计,感觉花了心思,克里诺林裙的基础上添加繁复的花纹与布料,又有生机又符合片子的魔幻氛围
后面骑马把辫子扎起来那套又英姿飒爽,好耶,童年幻想完美复原,冒险中的小公主就该这样啦,每天开开心心的拉着自己的小马驹去冒险、在布满灰尘的旧书中翻阅过去的传说
然后就是结局那段独角兽带着公主从海洋中奔来,虽然特效拉了,但重点是意境!
Frozen2还在拍这种场面呢,这种场面就是经典浪漫唯美永不过时
总之个人感觉豆瓣评分是低了,毕竟童年滤镜是无敌的!
虽然画面场景都非常的童话,但故事略显单薄。
整个故事像被压缩过了一样,很多都没有说清楚。
比如说为什么可以从镜子里看出本杰明和loveday的过去?
为什么从另一面镜子里可以看出那只狗就是黑狮子?
那只狮子是如何变成狗的?
有些地方也没处理好,比如maria莫名变愿意拯救月亮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觉得如果把这部电影拉长到3小时左右,把有些故事情节复杂化或者详细说明一下,应该会更精彩 还是很喜欢这种童话般的电影,哪一天我也真的想冒次险
冲着服装去看的,爵士的那件黑色呢子外套很赞!
尤其是骑在马上的时候 就那样展在马背上,银色古典的纽扣!
实在是太赞了不过女主角的服装就……叹气个,不过到底是个美人,所以 没所谓啦,银色的那套比较美丽,可惜去了森林之后就被用作替身没了其他人的,罗宾的整一个猫头鹰LOOK还挺不错的罗宾姐姐就是在……然后是情节,看了豆瓣才知道原来是小说改编的,那估计是编剧的失策了,故事内容还有想展现的东西太多,导致整个进度很快,很多事情的发生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最明显的就是罗宾和小美人的关系发展……也好起来的太突然了吧 囧不过场景啊,古堡之类的还是不错的,那首钢琴曲我也很喜欢 于是三个星
改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你告诉我?!!
本杰明爵士明明是体形魁梧,声如洪钟,像太阳一样热情,爱憎分明的人!
年轻的时候像狮子一样!
电影里是什么设定啊喂?!!
我打人了!!
原著里面他一见到玛丽亚(女主角)就跟她说,你是家族中典型的月亮型,而我是太阳型。
月亮型的梅里韦瑟,体型娇小,娟秀,坚韧,内敛。
女主角是她这一辈的月亮公主。
还有米内特!!
米内特妈妈你这改成了个什么啊啊啊啊啊——(在电影里就是女二,不记得电影里这个角色叫啥了)米内特·洛芙迪是女主角上一辈的月亮公主,原著如此,并不是黑公鸡家族的人,而是作为月亮公主和本杰明爵士住在一起!
她体型和女主很像,头发是浅亚麻色,比玛丽亚还要漂亮!
原著中,男主角罗宾是米内特(和一个已故神父)的儿子啊啊啊啊啊—— 米内特登场前一直暗中帮助玛丽亚,给她准备自己穿过的旧骑装,给她放鲜花,在她起床前轻轻吻她...米内特真的超级好呜呜呜!!
电影版完全没有体现出她作为罗宾妈妈,玛丽亚长辈的魅力啊我哭!!
气死我了!!
玛丽亚也...这个服饰我醉了......
对我来说,这不是一部烂片,当然更不能称之为好片或佳片。。。
剧情是那么的没有特别之处,俗套得让人不知道说什么了……不过看时觉得还挺有意思,而且很放松,没有什么令人揪心或者觉得刺激的地方,如果平时太紧张或者累了,还是不错的选择。。。
大热天看很不错自然美景一片绿意盎然,家里屋顶星空流星闪过,黑狮白马当然既然是魔幻就别追究逻辑了,那会让你很累;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2024北影节第一站
0421北影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慢节奏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北影节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