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话题,影片给我们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
也许BEN的经历也曾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尽管BEN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对BEN,那些抑郁症困扰的自闭人群来说,别人的宽容,别人的接纳,别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显然,BEN最后伤痕累累,但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他是幸福的,影片的最后,导演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希望————BEN那满足的微笑影片的开篇很难为影片定位,先是BEN的母亲的独白:“非要出了重要的事情,才会引起你们的注意”。
暂时还不清楚BEN 的故事,但却说明了BEN是个被遗忘的角色,镜头的推进,把BEN的故事一一展现,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他只是别人的笑料和负担,最近他在一款名叫霸王的游戏里面叱咤风云,在游戏中他依旧把持着他的自闭的风格,在游戏中,他只与一个女伴结伴而行,很显然,BEN对游戏谈不上沉迷,他只是把游戏当作一个平台,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BEN和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差,整部电影也和沉迷网游的关系不大,导演也是借着桥梁来讨论自闭的群体问题,BEN 很惧怕现实的生活,别人的愚弄,都在BEN的心理有着严重的阴影,他甚至连反抗都无能为力,当BEN在教室里被同学拖去裤子录制视频的时候,真的让人的心理很难受,而他的同学竟然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乐此不疲,他们想尽办法捉弄BEN,甚至把BEN的视频传到互联网上,拳打脚踢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甚至给BEN吃迷幻药品,BEN想到了死亡,他想逃避,这个时候,游戏中的女伴出现了,她的出现,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幻的,感谢虚幻的她,她拯救了BEN,BEN正是因为讨厌自己现实中的样子,所以他讨厌镜子,他强迫自己微笑,她与BEN相遇的桥段,有点CASH BACK中的味道,所有人全部定格,直到BEN的无法表白,她已离开,这时,虚幻的她出现了,她将永远和BEN在一起,她为BEN找回了自己,他们一起录制了最后拯救了自闭群体的视频,BEN的假死很显然是必要的,BEN的经历也是必要的,BEN不但是网络游戏的英雄,也是现实世界中的英雄!
说起电影的结尾,就不得不说BEN的胜利,也是导演的意图,象BEN那样的人社会上那么多,他们也需要自己的天空,题材的新颖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BEN自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在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影片的最后其实是最出彩的部分,至少比起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他幸福很多!
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正常心态看完这部片子。。。
这不是教育片,唤醒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不是教育片,保护心理有障碍儿童。。。。
这不是教育片,自杀是错误的生存态度。。。。
这不是教育片。。。。。。。
纪录片的手法就是为了让观众以正常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最后的死法让作恶者低下他们的头,却没有一丝的快感,这样的惩罚远远不够,但又无可奈何。
善良的人必须合法合情合理的做事,而坏人往往可以“玩笑”,这些玩笑可以杀死一个善良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制裁,为什么????
而往往会“玩笑”的交际,关系混的都很不错,以至于让我怀疑应该做哪种人?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
高呼着口号“保护”有用吗,有多少善良的人现在正希望自己成为会开“玩笑”的人呢??????????
这不仅仅是心理障碍的问题,这部片子只是抓了最典型的真实例子,纪录给你们看。
你是哪种人,请对号入座。
我們其實只敢告訴大家大家所認識的世界,然後編纂各種歷史地理等科學書籍來同化人類的認知。
卻忽略了人本來的主觀世界。
其實構成我們個人世界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主觀不是嗎?
一切客觀在我們大腦書寫的記憶里只是一個解釋而已。
我們的電影世界是不是更應該呈現這種主觀的世界,解放我們的認知。?
--看Ben X有兩個感觸,一是終於發現了最貼近我想法的電影,一是懷念了一下曾經在遊戲里的世界。
先說第二點,假如你玩過一個遊戲,你有一段時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個遊戲里,那在空閒的生活里你肯定也會像主人公那樣隨時的把你的世界聯繫到你的遊戲世界里去,比如騎自行車時加快了你的移動速度,你看某人不爽在意念力用遊戲里的招數轟炸他。
甚至你會遇到一個隊友來給你補充血量魔法值,被別人祝福后加強了自己的戰鬥力。。
等等等等這一切在Ben X 里是不是特別貼切。?
再說第一點。
假如有精力我們可以自己假想一個世界,我們逐步完善那個世界里的規則---構成體系,補充體系,平衡體系。
等等。
然後尋找這個第二世界和現實世界里的連接點相似點。
你可以把現實世界里最麻煩的事用第二世界里最簡單的規則給解釋。
當然這是最終的目的。
如果一開始你無法做到的話,你在兩個世界里簡單規則的聯繫 中轉換也可以很方便的保護自己。
Ben同學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誰用管現實世界中在即在別人眼裡怎樣。
只要在自己的規則里好好的活著就行了。
我們持續的增加著自己在自己世界里的資料,變得強大,我們也知道自己也害怕一些能量更強大的東西,因為無論在哪個世界我們都只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神。
我們從地圖的這邊走到遠處的目的地,小心翼翼的避開阻擋在我們前面的不友好的生物。
也許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怪異的人,可是他們從來都不知道只是我們在不同的規則里。
電影Ben X借助遊戲構建的這個完整的第二世界使之與現實糅合,與其說是現實世界借助想像來解釋主角的行為,倒不如說在主角主觀的感官里插入客觀的現實來給大家解釋主角的主觀世界。
暫且稱電影裡的世界為“臨界”。
我們其實只敢告訴大家大家所認識的世界,然後編纂各種歷史地理等科學書籍來同化人類的認知。
卻忽略了人本來的主觀世界。
其實構成我們個人世界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主觀不是嗎?
一切客觀在我們大腦書寫的記憶里只是一個解釋而已。
我們的電影世界是不是更應該呈現這種主觀的世界,解放我們的認知。?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的是一个沉浸于网游游戏并有自闭症并的男主角由于行为古怪不能融入到同学之中而不断的遭到同学的戏弄,直到有一次几个家伙脱掉了他的裤子并用手机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上,Ben自己看到后终于无法再忍受。。。。
停,接下来故事如果你认为是Ben拿起来各种武器去反抗或消灭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那这部片子就是一部典型的校园枪击案,不会那么深刻了。
而导演为我们安排的结局是:Ben 最终向家人寻求帮助,自己设计了一个剧本,将自己跳海的经过拍摄下来,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自杀了,最终让整个学校,整个社会都深刻的反省这件事情,当所有人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Ben 带着他的胜利从幕后走了出来。
对,这才是完美的结局。
首先,这个故事和网络游戏没有任何关系,Ben 不是由于沉溺与网络游戏而变得自闭,网络游戏只是一个自闭症患者迷恋的对象,它可以是摄影,可以是画画,可以是音乐,换成其中任何一个这部电影同样精彩,我认为导演要表现的主要是理解和宽容。
而不是让我们对 Ben 给予同情和对那些坏小子的讨伐。
电影总是高于现实生活,电影里面的 Ben 在现实中也许就是一个行为古怪,不合群的家伙,也许就是一个在某个方面超常而在其他方面显得弱智的人。
而那些欺负他的人在现实中也许就是讽刺伤害他人的家伙。
也许是那些看不惯跟自己行为不一样而不断的想去同化他人的人。
没错也许就是你,你就是那些坏家伙中的一个。
BenX 是主角在游戏中的名字,一般来说 "X" 代表着一堆事物的集合, 如 DirectX, BenX代表着我们所有不能理解、甚至嘲笑对象的一个集合。
还记得你在小学时跟着一群“坏小子”追着一个口吃、结巴、或是发育迟缓的小个子嘲笑的情景么?
还记得上大学时对着一个比较有乡土气息的家伙不屑的眼神么?
还记得总有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战争么?
电影里如果的那些人始终学不会宽容和理解,那么 Ben 到最后一定会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现实中如果人们学不会宽容和理解,那么就会有不断的争吵,不断的战争。
如果你学不会宽容和理解,你不是 Ben 就是那个逼 Ben 自杀的家伙。
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即充当了 Ben 同时也是伤害 Ben 的家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许你曾经伤害的那个人在坚强的外表下就如 Ben 一样脆弱。
关于那个红衣女孩,让大家在最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在 Ben 内心虚构的人物,我想这是导演的抱怨,是导演的一丝遗憾,是在向观众质问:你为什么没有让这个可爱的人物成为真实的????
“他的自闭症是有他有的问题,但对他并不构成什么问题,其他人怎么做才是问题。
”当你对一个人的行为无法理解,如果你不能帮助他,那么请尊重他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有缺陷的方面,不一定我跟你之间一定有交集,但请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别人的行为。
在别人没有损坏你的利益的情况下,请对他人的行为,语言,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给予宽容和理解。
这是 BenX 告诉我的!
侧重点在红衣服姑娘,我喜欢她那红色外套,也许这很肤浅。
我看过的影片为数不多,但多半都有一个拯救男主角的女神出现。
似乎男人已经习惯了被女神拯救了,而女人也津津乐道这种仙女才会做的事情,争着抢着去当男人的女神。
男人们,你们的女神出现了么?
你觉得被拯救了么?
当然我这不能看成是影评,因为我不专业,甚至不会去客观的做评价,选择性的会逃避一些镜头,视角也不稳定。
我只想说,当你被拯救了,你在乎过你的女神她在哪里么?
她在哪里,一定不是在你的生活里了,因为她已经筋疲力尽了,红色战斗斗篷已经全然退色。
人群里,不出挑了。
红衣服姑娘们,当你们想大包大揽的接下拯救你面前这个男人这项任务的时候,你真的确定你承担得了这份英雄的工作么?
或者换句话说,手边这个男人真的值得你去这样做么?
那些拯救了你们ex的女神现在在哪里?
在哪里?
你能回答出来么?
我曾经想当一个红衣服姑娘,但是我没能完成任务,或者说,现在他已经有了新的女神。
最终还是没能迷上网游,也许是早年间单机RPG游戏打的太多,已然厌烦了升级,也许喜欢的东西太多,很难在一处持久停留,但是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单机游戏的落寞和网游的疯狂与滋生的痴迷。
波德莱尔说过,在众多的怪物中,那只更丑,更凶,更脏的野兽就是无聊。
无聊源于空虚,衍生疯狂,网游满足某种虚荣,告解某种孤单,它是一处避风的港湾,尤其对于一个自闭的人来说。
其实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冷酷的,残忍的现实世界,内心敏感,精神纤细的少数人,总是要为自己寻找一份依托的,脱去这层皮囊吧,脱离这个尘世吧,在咖啡的雾气中慢慢蒸腾!
很喜欢这部电影,就像一杯咖啡,苦涩中慢慢品位余味的幽香,这世上本就没有救赎,只有自救,多数表现弱势群体的片子,总是想表达第三方的关爱,最后用来升华的也总是他人的觉悟,可是没有黑,你又何以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白,存在的总是无法抹杀的,自闭的本,无奈的母亲,欺侮人的同学,网络中的女孩,冠冕堂皇的师长,谁来毁灭谁,谁又来救赎谁,作为个体的自己,总是通过个体的别人的反衬才得以呈现。
也许本是自闭的,被归为不正常的群体,但是不正常和正常之间的界线有时候很模糊,其实是羡慕本的,他最终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我的境界是很难企及的。
当你的思想跟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你本该属于少数人,但是你却用理智控制自己生活在多数人的圈子里,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吹开淡淡的雾气,没有眼泪,没有感动,却在心底留下了很多沉淀,女孩消失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陌生的语言,跳跃的镜头,动听的嗓音,在三重的世界中自然的流淌,现实中无可更改的人性,游戏中自我创造的价值,精神中最终寻找到的完备,影射着耶稣的重生和自我救赎之路,当世界抛弃了你,你,或者我,我们大家最终靠的只能是自己,或许生活从此变得美好,或许依然充满荆棘,但是这就是人生,当懂得自我救赎的道理的时候,也许人会变得更坚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闯进了精神病院,这个医院刚好在发生暴动,所有“正常人”都被精神病人制服了,所有精神病人都被打开了牢笼,整个精神病院现在成了精神病人的自由国度,而这个误打误撞闯进来的“正常人”,被这个“国度”里的人民视为“不正常”,结果被迫给带去接受治疗。。。
此时,原本属于“正常人”的现在成了不正常,而原本属于不正常的现在则成了正常!
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不正常?
其实压根不存在,这个正常与不正常,本没有绝对标准,是组建这社会的多数人所定义的,完全取决于这部分人的主观判断,而当我们有了定义有了判断的时候,我们又非常讨厌处于我们判断里的反面人物,我们将之称其为异类。
我们为什么讨厌异类?
因为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我们判断、否定我们认知的存在,我们如果允许异类的存在,那其实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们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必须否定异类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面对异类,必然会讨厌、会打压,最终目的必然是将异类赶出我们的“领地”,或者将异类转化为同类,从而使血统得以纯正,这样最终这个社会才能稳定长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成了异类?
又或者使我们归为同类?
为何人与人之间就会不一样呢?
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差异,看似是起源于每个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成长环境)、来到这世上时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以及由前世所积攒的福与祸等一系列因素,实际上并不是,是因为分别心!
是因为当我们有了“你”与“我”之分的时候,分歧出现了,分裂出现了!
而让“你”与“我”产生作用的那个东西,叫做“评判”!
最初的我们,没有你我之分,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时,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所以找衣物遮掩,因为此时,他们有了“我”的概念,有了“评判”,所以在神面前暴露出来吃禁果的事实,因为从打破禁忌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有了“我”的概念,从而产生了评判(蛇说吃了这果子你未必死,这就是人类最早开始的评判),也就有了罪了。
这电影里多次出现了挂着耶稣的十字架,其实非常符合电影里的意境,因为在我看来,耶稣为什么会被人类钉在十字架上?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或者说,在当时那个人类社会里,耶稣是这个社会的异类!
被鞭打被凌辱被钉十字架,这是这个糟糕的社会对待异类最极端的宣泄!
我们之所以成为异类,之所以生来与众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带着巨大的使命而来的,而这个最终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是让我们放下“我”的意识,放下由“我”而生的“判断”,是让万物觉醒,是让万物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
我们的异类身份,必然遭到排挤和打压,而这,就是伟大使命里的牺牲!
我们得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不断的牺牲,只有通过牺牲,最终才能唤醒我们埋藏在最深处的真相:万物本是一体!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本是个天才,我是这么认为,天才都是异于常人的,一个异于常人的人发生这个一个异于常人的事也是可以想像的,在看到电影结尾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之前看简介的时候就说结尾很出乎意料,从本自杀,再到复活,是有意外,不过只是那么一点点,因为在录像里看本跳下去的时候,我就不相信这是真的,我觉得编剧不会那么轻易放掉一个天才,感觉他的命运不应只是这样。
原来真正的出乎意料是在最后一个镜头。
原来scarlite并不是始终存在,本在火车站并没有和她相认,她坐火车走了。
而后面只是他的幻想。
看到上面有人做的解释,回看一下挺有道理。
我虽然没注意这两点,但也不是没有疑惑,那天ben去火车站回来后,它妈妈看到他很激动,可似乎完全没在意scarlite的到来,而且scarlite只有在和ben单独相处的情况下才会和他聊天,在和他父母在一起是永远只是安静的坐在ben旁边,鼓励的看着他.....最后的一幕解释了一切。
原来那个有创意的自杀是来自它自己,真是天才式的自我救赎。
在看到结尾时我不免开始担心它会不会因此得妄想症。
转念再想,或许他会像《充气娃娃之恋》里的Lars,可能会遇到一个真实的女孩,治好了妄想症,然后让scarlite消失了也不一定啊。
也或者他会像《美丽心灵》里的约翰纳什,虚幻的人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与显示并存。
整个片子对ben被逼迫兴奋剂后的发泄印象很深,他一直很清醒,明白家人的感受,了解母亲的痛苦,说小时候看到妈妈流眼泪就用手把泪水都推回眼睛里,因为不想看到她难过,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说只是不愿意说。
它一直训练自己,一步一步,每一步都精心计划,生怕出错....他头一次一下子说了那么多,让人更觉压抑。
还有最后一幕,对着空气开心的说话,它选择离开,呆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照样可以活的那么好。
这样的结局已是最完美的了。
还有电影原声太好听了,还有那个开头的游戏音乐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是不是非要成为另一个别人所希望的自己才会安全?
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上帝在创作他时放入了和别人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比其他人纯洁,却被视为残缺。
和周遭格格不入的行为叫出格,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叫做异类,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叫做极端,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做自己.哪怕不完美,哪怕平庸。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自己。
如果这是美国片,结局可能就是本举着机枪或者自制的弓箭冲进学校屠杀同学,最终新闻报道了这起学校暴力事件。
如果这是日本片,结局或许就是本真的自杀了,卧轨、上吊、割腕、吃药......都有可能。
庆幸本片的结局,“创意式死亡”换来一个勇敢的本。
世界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平等待遇,可这并不代表就需要否定自我。
本是幸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斯嘉莱女生。
在游戏的世界中她需要他守护她同行,一路杀敌闯关。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则是她陪伴着他,战胜心中的自己,浴火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斯嘉莱,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伴其左右,鼓励你成长。
你是谁无所谓,重要的谁知道自己是谁,在不冒犯的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我是一种勇敢,也是成全最完整的自己。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看完本片,我还感慨兰斯莫斯终于会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殊不知这是翻拍自一部千禧年初的同名韩国电影。看本片过程中,时不时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而孔大山营造的那种氛围还就是来自这部韩国片。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基本掌控全片,石头姐再怎么表现都没办法把戏抢过来。像这种跨类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就引起跨主题的效应,而本片就恰恰如此。兰斯莫斯估计也是对人类彻底失去希望,索性也就翻拍了类似表达的电影,但隐约就是觉得导演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看本片,从结局倒推的话,其实会发现观看全片的立场就应该站在杰西普莱蒙一边,他的“牺牲与放弃”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还是会为这个角色动容的,反观石头姐这个角色,用她超脱人类视角看本片时,反而会失去很多乐趣了。化学阉割自己,断了七情六欲,真的会好专注,葵花宝典名不虚传。
多么美丽的结局。以及,为什么每次从影院看完兰斯莫斯都会头疼?
美国平民与上层阶级的矛盾已不是党派斗争、阶级立场、贫富差距可以解释的了,她或他各活各的,可当矛盾引爆时的行事动机和心理曲线变化却如出一辙。你疯魔,我成活。兰斯莫斯的改编完全融入怪奇细胞,凭一个韩国科幻故事的蓝本直捣欧美的政治心脏,相较其近年几部作品更加诡异惊悚、血腥暴力。Cult级别的科幻变奏,令人捧腹又不寒而栗。艾玛·斯通、杰西·普莱蒙两个活脱脱的戏疯子,与兰斯莫斯的视听体系日渐完美适配。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
#biennale82 press 继承了兰斯莫斯一直以来的大脑洞创作,但片子本身并不惊艳。不论前中期做多少的铺垫和引导,但凡知道了这是兰斯莫斯的片子,就不难猜到结局,并且可惜的是,如果结局是本作的惊喜,那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甚至沦为平庸。整体质量上不如poor things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画蛇添足
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女主喜欢听Good Luck Babe难道她虽然失望透顶但也希望人类撑下去吗
Sacred Deer以来的生涯最佳,但又完全不像他。近两年关于当下的电影里最切中要害的一部。DiCaprio靠边站了Jesse Plemons需要拿奖
好荒诞的片子,看得我一懵一懵的,杰西普莱蒙和艾玛斯通演技真的牛逼
#悉尼SXSW2025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依旧是很美好的精神状态
lanthimos真的漫威化了…just amusement park
精彩炸裂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电影本身没有emma stone演戏好看。。。中间有几段15禁看得很爽,但是看着非常隔靴搔痒,感觉该说的东西讲到一半又住口了,但是,艾玛四通你真的赢得了我的心。。。
很妙!本以为是纯恨pharma和自救的电影,直到女主没捡枪还陪着继续玩就懂了。女主那么厉害可以和疯子谈判,确实有能力把药企做大做强,结果白学了哈…… 这就是呼吁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抽象电影呀!三体人如果看了这片子会是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