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带着满心的欢悦与期待去看《追·踪 》的时候,在门口拿到了一本小册子。
上面不仅有故事梗概、导演阐述和导演介绍,还有详尽的导演访谈。
上面列了四个问题中,导演对主题与内容作了详尽的阐释。
对此,我深感困惑。
这也许是我看电影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收到一份观影前介绍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册子在看剧前才会收到。
看剧前之所以很需要此类东西,是因为剧本的展开不问缘由,直接进入对话中。
而此类的小册子能帮助观众迅速建立人物相互间的关系,知悉故事的背景,以更好的状态地进入看剧。
但对电影来说,这显得多余。
电影创造的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它应该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将这些东西都讲清楚,而不需要外在文字的辅助。
待我拿着这本小册子想明白这个问题,电影开始了。
结果如我所预料的:这个册子不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相反,电影拍出来是为了来解释册子里写下的阐释。
任何在电影中困惑难解的东西,小册子都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如同那本《圣经》,小册子取消了电影,后者显得像是诠释文本的糟糕说明。
这也解释了整部电影为何如此虚假难信的原因,并非只因它的物质环境脱离历史语境(与《少女哪吒》一样),它无非是由观念建构起来的空中阁楼。
首先源于一个概念(“人性中的道德”),然后才发展出用来阐释这个概念的故事。
但很可惜,概念本身是好的,故事也没有问题,只是概念与故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让我们看看这些概念是如何以让人感到尴尬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吧,它们并没有进入剧情、通过情节发展表现出来,而是直接脱口于人物的嘴巴:“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他有钱有势”(谢谢导演,这句台词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如此王栋便不断往上爬,当上了主任医师;“杀人是不对的”,因而徐枫最后会选择去自首……让导演继续让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果真如导演在小册子中所言,他所做的乃是在探索“人性中的道德”、“精神世界”、“心灵秘密”、“灵魂”……那么,他确实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的电影之路称为“第三条路”,一条远离现实主义、刻画“精神图景”之路。
但现实主义恐怕是走上任何道路必先踩下的路,只有无法真正透析现实的人,才需要如此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的无能找寻一个名义。
况且,导演选择的这条精神之路是一条死路,并不是通过影像自身塑造出来的,而是借助于画外的文本。
他在电影中丝毫没有展示出他在册子上所写的如此深刻、丰富,让人惊讶的思想路径,只不过让人物喊了几句口号罢了。
整部电影建立在浅薄的概念上,一座巨厦如今在细弱的支架上摇摇欲醉。
他不应该再拍电影了,他写的文字实在比拍出的电影好一百倍。
这是一部讨论因为感情而杀人的电影。
从这点上还是要给导演一些肯定的。
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情感而杀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这种以爱为名的凶杀案。
剧里主要讲了两起凶杀案,王栋为了喜欢的女生被渣男抛弃而愤而杀人。
徐峰为了母亲和自己免受家暴而心起凶念。
两人因为交换杀人,十年时间都得以逍遥法外,但杀人后的感觉并不痛快,如影随形的罪恶感侵蚀两个人的其他所有情感。
最后都走向悲剧的命运。
徐峰因此十年后向女朋友和宣慧坦白并希望自首以得解脱,但还是死于王栋之手。
王栋最后也是因为自己妻子的告发而落入法网,并且他最希望得到的妻子的爱和谅解也没有得到,可能这也是对他犯下的罪最好的惩罚。
剧里没有交代宣慧跟王栋哭诉了什么:杜强奸了自己?
还是只是说自己被杜抛弃了?
我们无从推断是什么成了压倒王栋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了杀心。
但善恶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又有谁说的清楚谁是谁非呢,所以还是认可导演对这部分的处理。
无论别人是否完全无辜,但无论如何以爱为名的犯罪,到最后承担后果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所以虽然导演的拍摄手法还不算非常成熟,有些细节没有很明白的交代给观众,表达的过于隐晦和模棱两可,但勇于探讨这类社会话题,还是值得我们的鼓励和肯定的,看过这个电影还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的。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真是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了,镜头的使用, 演员的演技, 剧情的安排,都是加分项,堪称完美!
电影也很有现实意义,看过之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重生多么美好的一个词,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重生不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不让今后的我们回想现在的我们去后悔!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还有一个幽灵“玛斯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是李霄峰的《追·踪》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密语,也暗示了影片的一个态度,将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全知的道德俯瞰拉入到了角色短兵相接间困惑挣扎的道德修罗场。
《追·踪》利用黑色电影类型的道德模糊精细的构建了一部表现主义的心理道德剧。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利用公式大言煌煌“道德沦丧”或者心安理得“沉沦游戏”的时代,《追·踪》以如此古典抽象的方式来讨论道德与人性,显得孤僻得如同一个挣扎在酒精与混乱中的私家侦探。
方励在影片中客串的那个身陷囹圄的杜局长,莫测高深的引用着马克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异化了的极端“唯物主义者”所展现的无情,恰恰是整部影片所挣扎困惑的对手。
影片试图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情感与道德的安放地,重音从政治经济场域的“社会关系总和”移入了道德场域的“人”。
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分而复杂,五个主要的男人:野心勃勃的医科院学生,不堪暴虐的青年工人,固执困惑的耿直刑警,孤独暴力的流氓父亲,多情而又无情的官二代阿飞,无一不在各自的“社会关系”中挣扎。
两位年轻凶手的凶器都是各自的工具:榔头与手术刀。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上个世纪的标准叙事,无产阶级的反抗压迫,资产阶级的替换兼并。
但这种政治叙事一旦陷入到了影片所营造的道德泥潭里,就失去了合法性。
“社会关系”不得不在“人”的维度上被重新拷问。
两位施暴者使用的是拳头和权势,但影片并不安分于将他们变成一个单向度的角色,而是同时反转式的展现他们各自柔软的罩门。
这种具体的人在抽象的情境,形成了这部影片的基本特色。
流氓老爸游走于穷街陋巷,自斟自饮自言自语,这份生活重压下的孤苦,在类型角色的浪漫化借调中,诠释出了那种“有缘有故的恨”。
黄觉饰演的那个阿飞情人,他的官二代身份在那些荒诞多情的浮夸场景里被假装烘托了出来,他的无情和权势论宣言强化着这个“通俗故事”。
然而,那首在火光明灭间呢喃出的戏仿于《共产主义宣言》的“爱情的幽灵”,却戳破了之前所营造出来的虚张声势。
而那位固执得格格不入的刑警,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承担的是整部影片视角的投影化身。
他不是一个破解谜团的硬汉侦探,他只是一个困惑无比无可奈何的目击者。
影片前半部所铺陈的刑警的日常,所面对的生活困扰,框定了我们进入凶杀案的方式。
因为华丽的婚礼、下海的搭档等等琐碎,而升起的对于这个世界运行法则和社会关系的困惑,引导着刑警追索悬案,最终在碎片中理清事件的面貌,从而看到更为极端、抽象的困惑本质。
也成为整部影片那最后一丝美好与希望的坚定传递者。
影片的两位年轻女性,她们没有成为同谋者,相反维系着那个血腥阴郁的男性世界的对立面,微弱却又坚韧的美好,对于“爱”和“情”的悲壮的追索与实践。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案件线索的方式在推进,碎片式截取的段落按照情感逻辑穿插着,用情境替代了事件,在每一个高度设计的情境里处理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
在情境的制造上,影片的表现主义倾向尤其明显,一个个从现实中暗度陈仓到抽象布景里,比如王栋练舞的段落,从“现实的屋顶”渐渐的变成了“城市的巅峰”,恋爱的青涩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野心勃勃。
整部影片经常使用镜头的移动,景别的切换不动声色的构成悬念、反转、叙事、情绪。
在表达恋爱的时候,影片采用蹦极和单车两个精短的镜头,垂直与平行的运动轨迹,表现恋爱的不同状态和欢愉。
这种抽象的视觉表达,在布光和配乐上显示的更为明显。
大量采用的单色调拼贴,将画面拉到了心理层面。
比如最后的决斗,红色的单色调,扭曲的面部特写,让物理运动飞升成为心理活动。
而Simon Fisher的噪音式配乐,用近乎拟音的方式,踩在现实声音与人造音乐的临界点上,形成一种心理上单色调噪音的效果。
种种技法的交响中,影片演绎了一出追索之旅,对于那在一切社会关系之外的在深渊里游荡的幽灵的停歇之处。
吴觉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金马奖初审选片人。
是对患者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吧,这样说才能勉强通畅,要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讲,都不如哄孙子睡觉的奶奶编的故事合逻辑。
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
影片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聂远饰演的警察把交错的时间脉络串联了起来,写实与写意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让人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辗转前行。
徐峰和王栋在各自的生活中沮丧失意,却因一本小说结缘,对彼此的经历产生共情,并相互帮对方除掉障碍。
对于徐峰来说,这本小说带给他与一个陌生人命运的连接,但他们终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各自重视的东西,即便他可以出于同病相怜而作案,但他未能看清自此之后给对方带来的改变。
于是王栋起初通过书信与徐峰往来的目的就显得模糊,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为了铲除情敌而对徐峰的利用,或者两者皆有?
这些也构成了影片值得回想的地方。
其中一个亮点是徐峰参观王栋的书房时说,你现在也不看书了。
渗透出了两人在达成短暂的共识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转变。
王栋作为既得利益者,暴露出了真实的本性。
也许这部影片并非意在突出犯罪和悬疑,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文学时代的回溯与缅怀。
而如今,文学的处境和沟通手段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精神层面上所能达成的一致也越来越稀有。
我们与那个依靠阅读和信件守望彼此的时代渐行渐远,直至无路可追,无踪可寻。
昨天被我哥逼着看了这部电影,这个类型的绝对不是我喜欢的。
而且逼着我写个影评。
看这部电影是由于我哥给我发了个视频,视频的标题是爱而不得,但是我觉得这里没有爱,男主对女主的感情称不上爱情。
只是他自卑的舔狗生活,他设计杀了黄觉的角色也是为了他自己的自尊。
而且电影的细节,我觉得女主并没有打掉孩子,从影片显示10年后开始,女主女儿的年龄,包括女主在和男主跳舞,男主的思维里面是黄觉再和女主跳舞,他只是充当了黄觉而已。
如果男主没杀死黄觉我想女主应该可以和黄觉结婚的。
从老院长夸黄觉的话里面能体现,一个父亲不会夸一个把自己女儿肚子搞大,而且抛弃她的男人的。
再来就是女主唱歌时,女主的爸爸邀请男主坐旁边,应该是那时候黄觉的角色以死,男主当了接盘侠。
而后对应女主看女儿唱歌,男主赶来,始终没有看台上的女儿,只是问了句你爱没爱过我,而女主却没正眼看过男主,回了句杀人不对。
《追.踪》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这个野心从成片来看,在于它不满足于塑造一两个角色来支持起简单明确的冲突,而是用诸多鲜明的人物和充满悬疑的作为,勾勒时代留下的阴影。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存在不少问题,但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对于这部电影竭力想描述的,那个曾经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却已经远去的时代,台下的人真的关心么?
尽管是一部罪案片,整部电影的悬念却从一个追问开始,“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个写在《复活》扉页上的问题,让两个年轻的男性结识,成为通信的笔友,并引出了后续黑色的谋划和悲剧,映衬出时代的底色。
瞧,这个追问多么不接地气,现在的主流观众还有几个人看《复活》啊?
还通信的笔友,现在都微信了,谁知道“笔友”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问“魏璎珞为什么会爱上大猪蹄子”,估计观众的兴趣立刻就起来了。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女人爱男人的什么?
而男人爱的又是什么?
”不过,用《复活》来引出问题,目的在于寻找远去时代与现代的共通,用《延禧攻略》来引出问题,不管目的何在,估计观众就只觉得在蹭热点了,一点不会觉得大清朝的男女爱情和现在有啥关系。
尽管大猪蹄子聂远也在本片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文艺创作者面临的尴尬处境,叙事空间的限制尚可努力突破,但如果主流观众压根不在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想看到眼前的吃喝玩乐,不在意几十年前的悲欢离合,那么一切野心和努力就都进入了死胡同。
以下略有剧透,但这部电影并不怕剧透,因为它的价值在故事之后。
徐枫和王栋是两个渴望而不可得的人,这是少年人永恒的处境,他们对世界充满向往,有各种野心和欲望,但却被外部环境和个人能力所压制,日夜煎熬。
对于王栋来说,他的欲望是“爱”,对萱慧的爱慕和追求,以及“我爱的人却不爱我”这个古老症结,爱而不得产生了恨。
对于徐枫来说,他的欲望是“恨”,对继父马旭东虐待母亲而产生的愤怒,恨的根源是他对母亲的爱,有些类似古老的俄狄浦斯情节。
所以,人类的悲剧都来自于一样的情感,从古老的年代至今,重复上演,只是人类很难自知。
有了杀意,两个年轻气盛的人在一起,制定计划,用罪孽来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背负一生的包袱。
他们杀人的手法很巧妙,交换杀人,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很管用。
刑侦上有句话,最怕两个不相干的案件搅在一起。
因为这会把调查方向引进死胡同,除非能找到不相干案件的结合点,把线索规整到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遇到了聂远这样的刑警,直觉异常敏锐,又不依不饶,没有明确证据也像猎狗一般咬住不放,十多年后依然不松口,终于将罪犯逼到绝境。
杀人只是开始,杀人之后的抉择,才是故事更精彩的部分。
引出杀意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但从杀人之后,“杀”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很不相同,只有很少的人会安之若素,大多数凶手都会时刻惶然。
这就要归功于电影中露面不多,却是最重要的角色,王栋的情敌,受害者杜国金。
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聂赫留朵夫的人间化身。
关于他的细节,影片中并未多做交代,但给出了许多暗示,表明他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是那副挂在他房中的《父亲》,这幅罗中立创作的油画,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创作导向变化的风向标,只有那时真正关心艺术,关心民族命运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对此念念不忘。
即便在发了横财,买下祖辈的房产,满嘴钱钱钱的时候,杜国金依旧把这幅画挂在房间中最显眼的地方,作为内心隐秘角落的一个证明。
也正是因为内心残存的这点理想主义,萱慧才会爱上这样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就算她用枪指着杜国金的头,问他“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而听到了“钱最重要”的回答,依旧没有离去。
女人的敏感超乎男人的想象,萱慧察觉了杜国金内心的痛苦和向往,像个母亲一样试图用爱拖这个男人回到现实,只是她不知道,“放弃”的痛苦是个无底洞,没有爱可以填满,因为连“爱”也会被放弃。
另一方面,杜国金的家世很显赫,他的父亲最终因贪腐罪名被判无期徒刑,从警方提及内容看,是省部级高官。
九十年代初就能买下私人别墅,并且藏有猎枪,这说明他的财富和权力背景远超普通人。
但这正是杜国金内心的痛苦之处,理想主义者的挑战对象就是权力,但现实却是权力庇护着他度过那段风波,并获得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
杜国金是个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行为上的现实主义者,因为愧对自己已经背叛的理想,而将一切都视为可有可无。
他把萱慧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至死都没有丢弃,说明他对萱慧真的有爱情,可这并不妨碍他把钱丢在王栋的脸上,让王栋带萱慧去做流产手术。
“爱”和“理想”一样,是他无比珍视,却早已放弃的东西。
所以杜国金早就死了,死在八十年代末,对于国家和民族理想的崩溃,一夜之间,那一代人原本的信仰被彻底否定,他们成为时代的弃儿,活下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但也就是杜国金身上残存的一点理想主义,让动手杀他的徐枫最终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理想即便被否定,被放弃,剩余的一点灰烬也能感染后人,这就是理想的可贵之处。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现实中常用的一个手段,不光彩,但很管用,至少眼前的问题解决了。
徐枫和王栋也是这样做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发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因为杀人这一行为,越发严重。
王栋娶了萱慧,有了孩子,买了房子,成了医院的专家主任,行善行医,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这不妨碍他在和萱慧庆祝结婚纪念日而起舞时,幻觉中看到蹲在一边冷笑的杜国金。
在肉体上王栋消灭了情敌,但在精神上,他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永远无法打败的对手,以至于最终案发落网时,他还要执着追问萱慧“你真的爱我么?
”从杀人那一天起,他就停留在那个爱而不可得的焦虑状态,永远得不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徐枫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出于对继父马旭东的恨,他杀死了这个狂暴的男人。
但十几年后,酗酒,夜店,自我封闭,他活成了当初他最痛恨的那个人。
或许这就是宿命,因为恨而前行,只会把自己变成痛恨的一部分。
徐枫和王栋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同样面对女性的爱,王栋不肯回头,徐枫却选择与盈盈告别,完成爱带来的救赎。
与王栋见面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死,但在回头告别的一刻,这个精神上因弑父而残缺的男人,终于完整了。
所以,玛斯洛娃为何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女人通常爱的很纯粹,她们爱男人身上人性的光辉,而男人呢?
想要的东西就多了,反而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欲望里。
坚持纯粹,像聂远扮演的刑警陈维坤那样,即便物质上窘迫,需要靠老婆抛头露面挣钱养家,成为世人眼中的笑话,但活到最后,这个猎狗一样执着,不忘使命的警察,反而是最坦然的男人。
爱情和理想都是他的战利品。
这就是《追踪》,讲述从90年代之后二十年中国人在困境下的抉择。
对于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恰好也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一代青年所处的困境阶段。
“爱和理想”一定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艺术创作上,一个故事好看,外部环境的压迫,和人物内心的欲望,同等重要。
限于叙事空间,《追踪》对外部困境的表述很隐晦,无法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把“这个社会你只能用钱买命”的焦虑直接抛给观众,削弱了观众的共情能力。
这是电影不可回避的缺点,只有很少的人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追问的是什么。
本质上它想表达的远比普通电影更多,需要台下的观众真正回望过往的年代,感受群体价值观的变化和失落,思索当下自身面临的处境,才能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用心所在。
你有过理想么?
你爱过么?
现在的你,还记得当初的憧憬和誓言么?
如果这个世界把你改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只要有一个人起来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就未必没有。
这份呐喊或许轻微,或许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那样,成为世人眼中癫狂的笑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呐喊的回音终将成为狂澜。
《追踪》就是其中的一个音符。
剧情不错,是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国产悬疑电影了。
本片原名叫《追·踪》,后改名为《灰烬重生》,个人认为后者确实更好一些,前一个名字更像是聂远所饰演的陈维坤视角所发生的故事,但是该角色在整个剧情作用上发挥有限,改名后,名字更贴合故事——一场已经燃烧过后化为灰烬的罪恶,如何在时间的变迁和人性的苏醒后重新面对灵魂的审视。
石头姐是男版小李子。剧本很有趣,虽然是翻拍。我居然在这种血腥暴力场面中获得一丝爽感。极限讽刺加翻转。悔恨没有字幕加持导致我的理解能力下降,但是一部爽片无疑。
剧情足够飞,镜头语言挑不出任何毛病,音画传递信息的手法新颖且自然,但走出影院后最让我感慨的,是10年前我们在看绝命毒师的时候,谁能想到那个纯粹邪恶的小小配角Todd会有朝一日能和Oscar双料影后飙戏还依然不落下风、甚至要更加夺目。石头姐今年Best pic也好女主也罢拿不拿都行,但Jesse Plemons这个影帝如果能拿那真的是大器晚成、实至名归。
被结尾爽到了
最后15分钟太妙了啊呀喜欢就是很好的戏弄观众的writing
@LV 4星半好喜欢,在影院看cult 片确实很爽;很欣赏这个结尾和配乐,在“一惊一乍”和“颇有新意”中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石头姐太强了不愧是外星人!!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兰斯莫斯的电影...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蘭斯莫斯的視聽選擇依然怪異且無趣,相比片中艾瑪斯通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為何能被捧到今天這個高度才算是一個謎團。
好看… 非常典型的兰斯莫斯风格,在影院看他的电影冲击力翻倍
主题先行的大话唠片,不过这个结尾有拯救到这个片子,不至于太难看。
好荒诞的片子,看得我一懵一懵的,杰西普莱蒙和艾玛斯通演技真的牛逼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
还可以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紧接着朴赞郁看的,真的是强烈对比出兰斯莫斯的镜头有多单调了,情节也一根直线走到底,基本全靠对话推进,聊多了疲软且乏味。过分点短片体量就够解决了。
一开始差点睡着 后面好一些但整体挺可笑的 和poorthings没法比吧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