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哥哥放声大哭的瞬间破防了。
前半段快乐甜蜜,后半段压抑痛心。
看到阿成把钱搞丢,对吴大发脾气的时候,还在感慨男人做事不成熟,要不得。
可是转念一想,年轻时的男人不都是如此?
只想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过上好日子,却不懂得生活的平淡和经营。
“改造”和病痛,让男人认清了自己以及该怎么面对身边人。
剧本本就不错,改编的也挺贴切台湾的实际。
不得不说台湾导演拍这一类型的电影还有挺有一手的。
而且从医院开始,在医院结束;因照顾父亲开始,到照顾父亲结束。
太多的呼应,设计巧妙。
后半段,导演慢慢的开始“压”你,一点一点的,最终在结尾处爆发出来。
配乐,尤其最后一段,瞬间把观众拉入戏中。
男女主的表演也是没的说,邱泽对于男人各个阶段的心态拿捏到位,着实演的好。
刚开始的悸动,热恋时的掏心掏肺,失意时年轻男人不成熟的处理方式,理解后的悔恨。
当一个男人真正遇到一个心爱之人时,会像个孩子、像个父亲、像个丈夫。
看弹幕时,夜宵摊发脾气的那一段,很多人都跟我当时一样的想法,说男主不够成熟。
的确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合适而结了婚,并不是因为爱情。
本片说的却是“当男人恋爱时”。
从我拙劣捋出来的背后的意识形态来看,一个小混混跟踪生活很苦的乖乖女,纠缠不清不说,还给她指明卖肾做妓的路?
是不有病?
女主话不多,大部分时间要不就在打工,要不就在哭。
行嘛就当我女权来维权了,女性在这部电影里是没有话语权的。
只配照顾欠一屁股债的生病父亲和骗光自己钱的到处惹是生非的巨婴男友,付出时间精力不说还要搭上感情,别搞感情打动观众这一套,真的别搞这一套。
电影里男的本来就不对,做的非正当事业,自己砸自己脑袋,自己到处惹事脑袋受重伤还要女的照顾,作什么呢踏踏实实找个正经工作不好吗?
爱情立场也站不住脚,一见钟情?
第一眼见你就喜欢你了?
关系稍微近了点就亲亲想上床,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两人互相甚至不了解,哦也许了解了反正莫名其妙就99天了也是看得我一头雾水。
就是感觉不那么深入人心。
为了一场站不住脚的爱情反社会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男人恋爱时真会这样?
可能物质匮乏爱情是心里唯一的信仰了吧所以拼命守护?
(我在找什么借口)爱是啥啊?
是两个够惨的人在一起让对方变得更惨吗?
惨就算了,你哪怕脚踏实地努力然后被仇人报复我都能理解一点,(反正已经够套路了)你又想暴富因为看不下去自己女人受苦又回到了非正常轨道🤨想去骗别人的钱却被别人骗😀还为反社会找一个无奈的借口——时间不多了😅后面还长篇大论让人同情这个男的为了爱情多么卑微多么可怜嗯嗯爱情真伟大,而这爱情我也没多深刻的感受(是我迟钝了)?
反正我真同情不起来。
男女主动机诡异。
一把年纪了还搞中学生那一套只会有油腻的感觉。
什么形象,什么年龄段做该做的事不好吗?
男主这打架那打架还闹到女主单位,快中年了吧不幼稚吗?
可能想表达是成年人也是长不大的小孩?
(我在放什么屁)爱情观畸形还有点反社会。
男主是一个黑社会讨债的形象,后面是准备骗别人钱然后却反被骗?
本来做的就是不对的事情还要以为了爱情为出发点和借口,8好意思爱情不背这个锅。
这样的爱情观我实在不能接受。
除此以外,男主还告诉小朋友让她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
exm我真的不能理解。
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去展现爱情和物质现实的矛盾,非得用教坏小朋友的手段吗?
爱情是脚踏实地的责任,不是让一个很惨的人因为另一个很惨的人变得更惨。
以及剪辑问题。
中途从监狱假释了,要去点煤气要钱了,以为你都点了呢一个空镜头出现又进监狱了,我还想着这喜剧效果营造的还挺成功,哦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又进监狱,是想给我们解释在监狱里得病了呢。
这个片段剪辑师真的是想到哪剪到哪本来都笑出声了然后又让我开始尴尬。
最后说到情感,我知道很多人被打动,但这仅代表我个人。
男人恋爱时没什么恋爱情节,全程感受不到情感铺垫,虽然有层次感但是却让我有一种分裂感。
最终只是把突如其来的甜蜜和突如其来苦怼观众脸上,后面再来个回忆杀蒙太奇再交个叉。
反正很难让我共鸣 ,只能说这是我今年看到最糟糕的电影(仅代表我个人)。
说的有点乱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剧作还是意识形态还是制作,这可能就是男人拍给男人的电影吧。
你是一个女孩,有着正当的工作,在银行上班。
你爸爸欠了高利贷,又得了绝症,你在医院照顾你爸爸。
一伙混混过来讨债,混混头子看上你了,于是开始跟踪你,去你工作的单位骚扰你,还打人,你报警,发现警察和混混头子是哥们,一边讨论着你的案情一边话家常。
报警也没用。
混混头子让你去陪酒或者卖肾还债,你不同意,他提出陪他吃饭还债,你因为没钱同意了。
然后你爸爸去世了,混混帮你操办丧事,你被他感动了,于是亲了他,他立马就脱了裤子要在天台上做爱。
你和他在一起了,你就像所有沉入恋爱的小女生一样,崇拜他,喜欢他,照顾他。
他做的最多的,不过是因为讨债打架错过了你们的纪念日,又或者在某个晚上忽然一脸血的找过来说他爱你。
但这不影响你喜欢他,你劝他不要再去讨债了,你们商量着一起攒钱开个奶茶店,那是你的梦想。
你们看好了店面,聊好了价钱,等到签约的那个晚上,混混拿着所有的钱去赌博,包括你爸爸的保险金,被人骗得一干二净。
你一晚上都没找到他,最后发现他在路边夜市摊上喝得烂醉,告诉你所有的钱都没了。
你看着他一脸的伤,心疼他,要带他去医院。
他一脸怒气,说不要。
你说回家,他也不肯,只是喝酒,然后和你吵架,故意赶你走,向你讨债,说从来没有爱过你。
你生气得走了。
混混在街边撒泼,还打了警察,被判入狱。
在监狱里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于是半年后假释出狱。
混混出狱后说自己不能对不起你,要把被骗的钱拿回来。
于是拎着燃气罐去要钱,把钱要回来了。
一个晚上,混混在你家楼下截住你,把钱给你,又深情地抱着你,说一分钟就好。
那时你一无所有,要打两份工,银行下班了又要去给人做保洁,因为省钱都不敢和同事吃饭。
但你没要他的钱。
朋友介绍新的男生给你,很有礼貌,说话也客客气气,看起来也像是有着正经工作的人。
你们在一家很温馨的餐厅吃饭,一切看起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混混在路边看着你,被自己的放手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因为绝症吐血晕倒在地。
好巧不巧,你看到了这一幕,把他送到了医院,并且最终决定要留下来照顾混混,每天给他做好吃的,去医院陪着他,给他读漫画。
混混最后死了,你帮他操办了丧事,混混临走前把他那得了痴呆的老父亲托付给了你,美名其曰你没了阿爸,要让他得了痴呆的老父亲做你阿爸。
于是,在你被混混纠缠上了以后,不仅损失了钱,丢掉了自己原本正常的人生,还落了一个痴呆的老人要照顾,最后还要被这混混的痴情感动得痛哭流涕。
而从始至终,这个混混不过就说了句我爱你。
这,就是《当男人恋爱时》,aka《你被混混毁掉的一生》,以及,《当代中年男人的意淫》。
看完了,连续不断的哭了半小时,一边哭一边不甘心:明明都是韩剧的烂梗老梗(改自韩国电影),就像一大堆碎洋葱怼你脸上那种硬惹你哭啊,可就是忍不住悲伤。
这明明不是个爱情片啊,是用爆笑的方式讲了两个苦命人的人生,可那些俗烂的男追女片段就是在脑袋中萦绕不去——尤其放屁那段。
女主角明明就是个工具人啊,比起男主层次丰富的矛盾,立体鲜活的人格,她的性格显得那么单调,故事困境那么简单,外形漂亮得那么出戏,一看就是直男想象出来的美惨弱女孩,可她只需要那么一两句台词——比如那句“算了,先回家再说”,就立柱了。
是的,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瑕疵,它就不是个爱情故事,它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在地狱中混得风生水起的魔头,突然被拽到人间,从此才真正万劫不复的事。
所以,名字叫《当男人恋爱时》,而不是《男人的恋爱》,他恋爱了,然后呢?
我会个这个电影5分,就是因为它解答了“然后呢”这个问题,它的答案是“负重前行”,或者说“继续与孤独的对抗”,像永恒上山下山的西西弗斯。
邱泽太适合“纯情痞子”这样的角色了,他总能告诉你,不管是纯情还是痞子,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也源于对生活的无奈,他总能把角色的无力感中赋予一种力量感。
他悲悯、逞强,在爱情面前奋不顾身,却也极端清醒,知道爱情打不动女孩,除非解决她的实际困境,追上女孩子,就要给她的人生和过世的父亲以交代,当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之后,又极尽努力给了女友和父亲最恰当的亲情安排,让他们不再那么孤独。
还是他已经老年痴呆的父亲清醒:不孝子,死了都要惹麻烦。
相比之下,女主似乎只是默默扛下命运强塞的苦难而已,某种程度上,她是父权文化下在劫难逃的牺牲者:送走重病的父亲,又送走绝症的男友,为此她屡次人生破产,未来黯淡,最后男友只给了她一个名义上的“父亲”,而这个父亲已经阿尔茨海默症,大概率她将来又要照顾。
所有的“然后呢”,都是温情脉脉包裹下的细思恐极。
人生真是孤独且沉重啊。
明明是改编自韩国电影,它却“台化”成功,还借此讽刺了台湾的选票政治——最大的反派蔡姐并没有被打倒,反而从黑社会变成了议员。
它还反映了即使在健保制度称雄亚洲的台湾,仍然有那么多人因病至贫,人格和信用全面破产,生活无望。
它甚至用看似希望的绝望告诉你:人世温暖是有代价的,但是即使有代价,它仍然是温暖的。
影片故事翻拍自同名韩国电影。
女主角吴小姐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因为父亲欠债被阿成催收而与阿成相识。
尽管影片中她拥有很多女性普遍具备的优点,但严格来讲,吴小姐更接近观众所代表的普通人,实际上,吴小姐就是观众的容器,因此她越接近普通人越好,也因此,故事的主要驱动力是男主角阿成。
男主角阿成外表看来是一个恶棍,内心却是是一个良心未泯的大男孩,其工作是暴力催收欠款,但经常是以自残的方式解决问题。
无论亲人、朋友或是老板,身边的人都想从他身上获得钱,这使得阿成总是想用钱解决事情,而这也是阿成悲剧的来源。
父亲的葬礼是影片表现最好的情节,但无奈两位演员能力有限,其实本可以有震撼人心的场面,这一事件也是两个人感情升温最直接的原因。
出狱后的阿成角色更令人信服,也许是因为短发可以更多的看到邱泽的表情。
本片中邱泽的表现是优秀的,之前的卑微却又玩世不恭与之后的绝望却又渴望被了解的角色层次感被很明确的表达出来。
阿成在车站被找到的一场戏,邱泽用一个复杂的表情诠释了其内心渴望却又害怕被找到的心境,这里是全片表演的最佳。
主角身患绝症这类剧情优点是赚取观众泪水的效率很高,容易编排感人场景。
缺点是绝症这种小概率事件降临在主角头上的次数多了,观众会觉得不现实,并且更严重的是,它降低了故事的深度。
对于影片的满意程度与对其期待程度有关,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偶像电影,那么影片素质超出预期;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电影,影片合格;如果你期待影片是一部给予内心以震撼的严肃电影,影片无法满足。
起因是看新闻她跟邱泽因为这部片结缘,勾起兴趣了,看到一半吃午饭的时候刷豆瓣发现这是翻拍韩国的,分数居然一个6.3一个7.9,差距太大了吧,因为知道豆瓣太多哈韩族,韩国电影一直在豆瓣虚高,留下最后半个小时不看了,速度把韩国原版找来看完了,不否认黄政民演技很好,女主各有秋色,虽然我更喜欢许玮宁。
凭良心讲,这两部片各有千秋,都是符合各自地区民俗风情的,台湾版本没有一味照抄,结合原版做了非常接地气的改编,剧情流畅度,剪辑等各个方面我觉着都比韩国的版本好,包括男主因为钱不够租店那一段起承转合拍的比韩国版本好多了,包括最后的收尾也非常合理,最爱最后那一幕女主多画了一个头像的还钱合同。
总结一句话,这是一部被豆瓣网友,尤其是哈韩族严重低估的好片,完全超越了原版。
四星合理,多加一星因为分太低!
忘记说明一下了,可能因为好多人看的是配音版造成了不好的观影体验,所以打了低分,我看的是闽南话原版。
邱泽演技很爆,很多细微表情,动作都到位,女主确实被男主盖过了。
至于剧情没必要和现实去比较,如果总拿和现实状况去比较,那就没什么文学小说了,非要纠结这的话建议看记录片算了。
或许经历过的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爱自己的人,什么时候需要会赚钱的人,什么时候需要合适的人。
当女主在独自照顾父亲时,没医药费,亲戚也疏远,男主的出现不仅填补了缺爱的一格,还给了亲人送父亲那种爱。
在谷底见到了光,又发现古惑仔并不是十恶不赦,还有善良的爱,这时候的女人爱上男主也是情理之中吧。
至于值不值得适合一起生活,两个相爱时会考虑那么理智吗?
肯定是尝试努力改变现状,发奋图强。
男主的结局就有点意外了,应该是增加悲情改的吧?
个人觉得有点草率了,有点急于收尾的味道。
演技没问题,赞,剧情可以再好一点。
片商以「今夏最揪心」、「觸動淚腺」、「力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字眼宣傳本片時,我不以為然。
尤其是特知本片改編自韓國同名電影時,生怕電影落入韓式催淚三寶「車禍、失憶、絕症」等庸俗矯情情節,畢竟同樣改編韓國電影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是我杯茶,自然覺得《當男人戀愛時》不過爾爾。
抱著支持拍攝《浪子回頭》、《流浪連》、《紅》、《彼個所在》等個人認為頗具水準的MV,台灣新晉導演殷振豪的心態入場,與當初預判一樣,劇情落入俗套、有刻意催淚的嫌疑,但一眾演員的忘我投入足以瑕不掩瑜,賦予電影靈魂,我們得以代入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電影出乎意料的驚喜。
討債維生的流氓阿成(邱澤 飾)於討債期間對債主女兒浩婷(許瑋甯 飾)一見鍾情,於是笨拙地畫了一份「塗鴉合約」,向浩婷提出用約會來抵銷債務。
多次約會後,表面高傲的浩婷終被阿成的暖心而軟化,上天卻要迫使他們分開……兩個世界截然不同的人要走到一起,必有一方做出主動,嘗過苦頭才有機會踏足她的內心世界,電影早半段描繪流氓阿成以不足的知識和突兀的世界觀,追求力求上進讀書人浩婷的艱苦奮鬥過程,調子輕快輕鬆,為後續的催淚情節奠下基礎,導演在揉合瘋狂爆笑與感動催淚的轉折拿捏得宜,急轉直下的劇情絲毫不覺突兀。
愛情是即使與你無關,每分每刻我都會想起你,盡全力將最美好的事物傳遞給你,讓你愉悅渡過每一天,阿成從哥哥身上學會道歉之道後,馬上對浩婷活學活用;瞥見侄女的彩虹筆,便精心設計塗鴉合約,希望以約會代替債務,但浩婷不受落的同時更對阿成心生憎恨。
當男人戀愛時,他會傾盡所有心思,一心一意只對你好,流氓阿和平時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追求浩婷時猶如小男孩直率、善良而幼稚羞澀,默默跟在浩婷背後了解她的生活、購買飲料給她的同事、替她照料父親、挪移擋路的電單車,只為求了解心上人、讓她愉悅、分擔她的痛楚,呈現愛情簡單而純粹的面貌。
愛情不能只以自己角度看對方,誤以為自己將最好交給她就等同於「對她好」,犯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錯誤。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切換對方角度著想,了解對方真正追求著什麼,每個行為應建立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告別式一幕情感真摯,感動無數觀眾的同時亦打動浩婷,阿成為浩婷處理父親的告別式,選擇退居後線,默默在浩婷身邊守護著她,陪伴她送別父親。
在這個原應冷清的告別式上,阿成伸出援手給予舉目無親的浩婷許多安慰,告訴她有我在別害怕,她首度感受到阿成的真心真意,逐漸卸下心房,願意給這個男人一個機會。
踏足波譎雲詭的社會,我們會披上面具對不同的人,避免自己受傷、保障自己的利益不被他人剝奪,然而邱澤飾演的阿成學歷不高略嫌愚鈍,從追女仔的招數上可見一二,但為人簡單直接、有情有義,為欠款哥哥進入討債公司賣命、為顧客浩婷父親舉辦告別式,認定對方就會為他兩肋插刀,他的一生營營役役服務他人,所以才以極笨拙的方式追求浩婷,宛若小男孩般簡單幼稚,但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成年人難能可貴的真誠。
除了因地道口音和市井味引起台灣觀眾共鳴外,阿成亦契合八十年代港產片所傳揚的俠義精神,追討債務時,但凡「顧客」拋出亮麗的藉口如朋友、家人須進行手術,他就定必義無反顧給予顧客七折或直接施捨錢財,相信港台兩地觀眾對盜亦有道之類題材的電影不會陌生。
後半段情節突然急轉直下,調度觀眾情緒大起大落,阿成從笨拙地示愛到後半段成熟穩重,自以為配不上對方而黯然離開,一夜長大成人,調子突然沉重。
愛情上我們或許曾做過蠢事,膽怯得不到對方的原諒而離去,但愛情的真諦是即使我倆渾然無物,我們仍會相親相愛,共同組建一個家庭,刻劃只屬於我們的未來。
離別是人生的難題,我們來到世間曾遇過恆河沙數的人,但在人海茫茫中我倆相遇,有賴緣分使然,它或許跌宕起伏、或許平淡如水,遇上你燃亮了我的生命,讓生命散發光芒,離別在此刻變得不再重要,重要是我們彼此相愛,互相在彼此的生命上譜寫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愛過便無憾。
本片是一部台湾催泪爱情佳作,主轴围绕着女主一生的三次别离展开:父亲的去世(同时也是和男主爱情的开端),与男主的误会与分别,与男主的死别。
本片从小人物的视角折射了时代背景下的辛酸苦痛以及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
虽然没有其他爱情片里轰轰烈烈的感觉,却把家长里短的温馨拍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片中男女主真正在一起的时光非常短暂却也非常美好,虽然生活很贫穷房子很小,两个人却怀揣着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
只有二人的相依相伴也一样充满温暖,但即使如此这些瞬间也不过只是美好的泡沫,天堂的幻影。
明明男女主所祈愿的不过是携手过个小日子,却转眼遭遇变故,不久后甚至阴阳两隔,令人唏嘘不已。
女主的那句“只要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好”从全片视角回望实在令人心酸,这是个动人的悲剧。
本片的剧本改变自韩国电影,因此也延续了韩剧爱情片有点狗血的剧情:黑帮、绝症、不辞而别、老年痴呆,一应俱全。
但好在整个片子的节奏和线索布置都非常优秀,将剧本的问题完全化解,不管是粉蒸肉还是结尾的理发店的灯,不论是父亲吃着抓饭怀念着逝去的儿子还是男女主最后的数次和前面一一对应的闪回,本片在每个细节中蕴含了真挚的情感。
可以说导演通过娴熟的拍摄技巧将一个较为一般的剧本拍出了佳作的效果。
此外,本片的台湾化非常成功,台湾元素和台湾腔演绎的都很棒,配合的音乐也很传神,那首在保龄球店里场的歌张扬而动情,把男主和女主的特点都刻画的入目三分。
两位主演的演技都可圈可点,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真情流露”。
男女主从催债人和苦情女水火不相容的立场逐渐转换为柔情似水,相守相依的伴侣,这个过程演绎得相当自然。
男主通过一次次的真诚追求,逐渐化开了女主心里的坚冰,一个眼神,一次夹菜,一起看风景,两个人的关系逐步拉近,每一步都呈现的非常到位。
男主一个善良的小混混为了心爱的女人而改变的过程,女主从封闭内心冷漠对抗世界到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过程,这两段人生因为相逢而碰擦出火花,熠熠生辉。
女主的表演非常的克制,在开头没有什么用力过猛,却十足地传达出了自己的无奈和怒火,在中段没有什么你侬我侬,却眉眼传递出信赖和温柔,在结尾也没有泫然泣下,但眼神中却分明流露出悲哀和心痛。
这两位演员的演技值得大陆爱情片演员们好好学习。
评论区说的好 像男主角这样 表面暴戾恣睢 实则是个彻头彻尾圣母的人 十六岁的我会满眼放光的崇拜追逐 可我今年二十七了 只觉得这样的人物愚蠢不现实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 但人物塑造起码要成立 整部电影看下来 我满脑疑问 为生硬的故事转折 奇怪的情感逻辑 混乱的善良安置当那个粗俗混混恋爱时 到底有什么改变 到底要通过怎样化学四射的反应来描述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走在一起 相爱 生活 可惜我什么变化都没看到 因为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善良的 他这个职业讨债人 耍狠全靠伤害自己 讨债全凭圣母心泛滥 只要欠债人故事够惨 那这债就不要了 他还要给点补贴 不是没看过小混混也有情 小混混也有爱的电影 个中优秀者如绿头苍蝇 简直秒杀这部几条街 善良要不要有点度 这个混混可不可以沾染点人间烟火气 圣母光环缠身的男主 看不到丝毫人性的光辉 挣扎 卑劣 暴力 无奈 以及这些如此激烈情绪下始终气若游丝般浮动的善良 这才是让我相信认同的角色定位 一个故事 主角过于干瘪扁平 任邱泽再帅 再通过演技努力呈现 我都无法与之共情 这是失败的人物刻画 无法让人信服的故事 虽然主演是真诚的在呈现可我真的不懂 真的无感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3.5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北影节英嘉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0421北影
3.5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