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接近尾声的这个夏天,它的味道是什么呢?
10岁的亚拉会说,它甜蜜而苦涩。
失去家庭的庇护,既是她的伤痛,也是她的开始:她擦干眼泪,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心中理想的家。
弱小的孩子在原生家庭的创伤来临时勇敢地用爱抵抗——这个温暖的故事,叫做«小小港湾»。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拷问亲情的理想构成。
电影«小小港湾»定档海报从«无人知晓»到«弗罗里达乐园»再到从«小偷家族»,儿童作为最天然形成的弱势群体之一,近些年来持续以温情却激烈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银幕上。
他们拥有着不属于年龄段的成熟,以吃力的姿态解决着本不该面对的问题,一如既往地渴望着爱与关注。
在即将登陆全国艺联专线的«小小港湾»中,主人公亚拉也是这样的存在。
10岁的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妈妈露西娅是她们生活中若即若离的存在——她不喜欢听亚拉叫她妈妈,喜欢整日喝酒玩乐,似乎这样就可以逃离衰老,忘记贫穷。
日渐衰弱的外婆用短暂而有限的爱滋养着亚拉,却无法填满她心中永恒存在的对母爱的渴望。
这段不平衡的关系是影片故事的前提,用克制的笔触展现了当下社会中越来越显性的亲情缺位。
«小小港湾»剧照,疏离的母亲面对总将自己的背面留给亚拉当外婆去世,妈妈终于脱离了名存实亡的责任离家出走。
亚拉下意识地来到火车站想要追随母亲,却意外地遇见了一对被抛弃的婴儿。
当火车站最后一次播报着列车的消息,亚拉没有登上火车。
她推着两个幼小的命运共同体,搬进了隐蔽的世外桃源,学着做孩子们的妈妈。
亚拉和好朋友克里斯蒂安一起,建成了他们心中所渴望的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对抗风雨倾倒的世界……
«小小港湾»剧照,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臂弯为弱者撑起了爱的家斯洛伐克女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在她的第二部长片中即展现出独到的叙事能力,温柔且残酷的视听风格与小演员浑然天成的呈现高度契合。
她通过纪实风格的镜头构筑出亚拉灵气十足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在故事进程中外化为小小的世外桃源,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小小港湾»剧照,片中亚拉用天真可爱的儿童视角审视成人世界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伊韦塔用儿童视角所呈现出的天真消解了沉重,而这种童话般的超现实浪漫同时构成对社会现实的触碰与诘问。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评委这样描述«小小港湾»的获奖理由:“我们选择了这个富有创意同时又无限真实的电影,两个孩子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这个小世界的运行规则。
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浑然天成,非常可信。
”
«小小港湾»剧照,干净真挚的故事将在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涟漪本片已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上感动过很多影迷。
今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它将承载着我们对童真与爱的相信登上全国艺联专线,在更广的范围内与中国电影观众产生更深刻的连结。
9月2日,欢迎走进全国艺联专线影院体会这个故事,感受一个至真至美的孩子如何被挚爱以痛吻醒,却报之以歌——你走之后,我要去爱!
«小小港湾»剧照,9月2日,为爱远航-FIN-撰文&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
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
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
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
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
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
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
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
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
能怎么办呢?
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开学季的电影有太多家庭方面的故事了,希望都是在相互成长中迎来的happyending,因为悲剧的童年实在太多了愿九月开始的日子清净 抬头遇见都是柔情[cp]今天也连看了两部电影!
《小小港湾》喜欢《小小港湾》的结尾,秘密基地变成了汽船缓缓驶向远方,是两个小朋友的乌托邦被发现前最后的美好…
「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
」《小小港湾》里,亚拉有个非常孩子气的妈妈。
她喜欢穿亚拉的童装露出俏丽的肚脐,热衷于和俊男靓女们在海滩上纵情欢乐,和亚拉为数不多的互动,也都是朋友间酒桌游戏的延续。
剧照她心里满是逍遥与远方。
当亚拉的双手向她伸出,她孩子气地回应:「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
剧照露西娅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母亲。
她与亚拉的「友谊」,已经是她所能给予的全部爱意。
电影的前40分钟,她作为母亲的不在场,成了故事最大的在场。
剧照海边,露西娅的眼光匆忙掠过女儿的面庞,落在跳海的帅哥身上。
为了争夺妈妈的注意力,亚拉采取了决绝的行动。
她登上高耸的废弃水塔,准备跳海。
如果说婴儿的超能力是发出尖锐又嘹亮的哭喊,撬动养育者的关爱的神经,那么亚拉是以坠落的方式,绝望地发射爱的讯号。
剧照这是本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怀着即将得到母亲关怀的憧憬,跳入水中的亚拉像一条鱼一样轻盈愉悦。
但当她失意地上岸,依旧独自一人,看着自己被水拍得红肿的膝盖,尖锐的情感矛盾被缓慢而诗意的画面包裹成一颗糖衣炮弹,就此击穿观者的心。
剧照《小小港湾》没有将讨论引导向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而是用童话的表达幻想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消解了现实中正在胶着角力的矛盾。
但我们依然能从这段有些极端的母女关系中,看到一种对现实的映照: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孩子,父母管教和关爱的缺位让他们小小年纪有着成熟的面容和些许粗野的举止,时而被社会粗暴地冠以「问题少年」的名称。
其实在这类人群真正成为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他们渴望的非常简单——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其中不缺席的养育者可以用爱搭建他们避风避雨的去处。
「我想要那艘船,我们一起远航」故事继续以非常温和的方式流动,妈妈离开后,亚拉来到了火车站,想要追上母亲离开的火车。
命运一般地,她遇见了陌生女人托付给她照顾的一对双胞胎婴儿。
无独有偶,婴儿们的母亲衣着落魄,眼神闪躲,短短的照面之后就不见踪影。
亚拉在她身上看到了母亲露西娅的影子。
那一刻是她命运的转向。
剧照因为不忍心独自舍下两个无辜的生命,她把婴儿带回了家,在外婆留下的花园小屋中,与好友克里斯蒂安共同扮演起父母的角色。
亚拉从爱的渴求者成长为爱的施予者。
剧照被遗弃的女孩和离家出走的男孩,带着一对双胞胎婴儿,在外婆的花园小屋里铸就一个温馨的小小港湾。
他们笨手笨脚地喂养孩子,快乐地冲下山坡,遥望城市的风貌,那些高耸的烟囱仿佛是邮轮的排气口...... 再而后不可解的现实结局被童话的光晕笼罩着,我们于万分不可思议的迷雾中看见梦境的出口。
亚拉作为「事实孤儿」,尽管拥有监护人,监护人却没有养育的意愿。
在这样的环境里,亚拉勇敢地成长,甚至承担了大人推卸的责任,将爱的余烬燃烧出有温度的火花。
剧照银幕上的故事可以戛然而止,现实中的故事却无法按下暂停键。
从商业院线片到作者电影,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着墨于充满问题的亲子关系。
他们是构成社会性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潮》海报如聚焦祖孙三代两段互相影响的母女关系的电影《春潮》所说,「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子女,我们所经历过的母子关系,到底怎样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是否还在父母或多或少的亲情缺位中久治未愈?
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们所处的也早已不是外公外婆口中所说“能生就能养活”的时代。
那么,我们为人父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面对可能需要牺牲的人生可能性,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
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欣赏《小小港湾》的丰富与真实:天真的孩子们即使没有得到爱的滋养,也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小世界,重新发明世界运行的法则。
电影从不是观众寻找答案的捷径,只是观察问题的小窗口。
两天之后,走进电影院吧,和《小小港湾》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心理世界,从那里望出去,远方的答案只有带着爱与希望往前航行才能看见。
-FIN-撰文 Vivian & Flo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点击 阅读原文 ,收听「和观选片会」播客
因为超了大概十个字所以写不了短评,所以只能写长评了。
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雅拉的姥姥被丈夫抛弃,然后可能对女儿不好;所以雅拉的妈妈会对雅拉异常冷漠,没有一点责任感;而雅拉的妈妈说的“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亚”也被雅拉用来对自己的小玩偶说。
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比如雅拉后面表现出来的对两个陌生婴儿的满满的爱意。
2,雅拉跳水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然而并没有。
3,雅拉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虽然家庭富裕,但被父母管教得太严了。
不自由、不快乐。
4,于是他们在伤心之时都逃到了那个能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安宁、快乐的野外的小房子——他们的小小港湾。
5,结尾他们的房子变成小船驶下山坡、驶出港湾、驶向大海,大海的另一边有梦幻的色彩,是他们的向往之地。
6,家长(或将要成为家长的人)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多关心、爱护孩子,使得自己的小家也能成为孩子甚至我们自身的港湾。
我喜欢蓝色,大海的颜色,天空的颜色,总是让我感到平静、安全。
《小小港湾》中的那栋蓝色房子把孩童的简单纯粹与外界的纷繁复杂相隔开,让这栋房子有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结界。
车水马龙的城市,静谧闲适的森林,用两个孩子的视角去呈现,带着童话色彩的同时亦显得越发残酷。
亚尔卡与她妈妈相处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佛罗里达乐园》,两者都讨论了少女妈妈对孩子的责任缺失问题。
父母用与孩子当朋友的借口去忽视自己作为长辈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亚尔卡的妈妈多次强调自己与亚克尔是朋友关系,其实这是她在逃避责任。
而这对母子的“朋友关系”也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亚尔卡从高处跳入海中,游上岸后满身淤青,此时的妈妈还在寻欢作乐,并没有表现该有的关心、心疼;妈妈将多名成年男性邀请到家中,不顾女儿的安全问题。
当黑暗处抽烟的男性盯着亚尔卡的时候,亚尔卡颤栗着把裙子往下扯,妈妈这时过来引开了该男性,这个情节很像《佛罗里达乐园》里那位妈妈每次卖淫时会把女儿关在浴室,并阻止客人进入。
一面是肮脏的交易,一面是懵懂的孩童。
一个再成熟的孩子也并非能熟谙成人世界里那些粗鄙的规则。
本片的另一主角克里斯蒂安,从他和他家人少有的几个片段里我们也不难窥见其中的冰冷。
克里斯蒂安忘带钥匙带来的是责骂、看见亚尔卡和他玩闹遭受的是打骂。
但她会在早上为克里斯蒂安煮茶,她只是不希望儿子偏离她所规划好的轨道。
两位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着些许缺失的小朋友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有温度的家庭,或许这是他们理想中的家庭模式,这样的设计填补了他们内心的家庭情感空缺。
被遗弃的双胞胎的出现将这个破碎的童话故事拼接完整。
小小港湾第一次被赋予上了家的意义。
最后,警察找来时,港湾化身一叶小舟,航向了大海。
不管以后它会历经怎样的风浪,在逃离警察的奔跑中,我相信,勇气与善良将会永远陪着他们。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女孩的身上。
她闭着眼睛,躺在盖着厚厚青苔的树干上。
蚂蚁爬上她微微隆起的肚子,穿过她的指尖,在她的脸庞穿行。
女孩依旧闭着眼,不做声响,用身体接受着自然的爱抚,脸上没有抗拒,没有害怕。
特写镜头缓缓地移动,将这一切收入画框。
女孩拍了拍脸,从树上坐起,跳过水洼,穿过葡萄田,从一场小憩的美梦醒来。
下一场戏,亚拉回到家中,她的家凌乱,逼仄,闷涩,嘈杂,手摇镜头和中镜画幅的镜头在一转眼之间,从梦境的画框变成了囚禁的牢笼。
这是电影《小小港湾》的开头,也是10岁的女孩亚拉身处的两个世界。
《小小港湾》是斯洛伐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的第二部作品,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凭借着这部作品一举摘得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
主人公亚拉在外祖母去世、妈妈离开之后,自己必须面对孤独的家,开始独自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亚拉在车站遇见了两个婴儿,她和另一位小伙伴一起,开始照顾起这两个小生命。
母亲的离开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然而爱的“缺失”却成为孩子心中的泉眼。
《小小港湾》以儿童成长为题材。
同类电影让人想到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它让全世界的影迷们认识了柳乐优弥饰演的小男孩,在无父无母的家中坚持独自一人抚养3位弟弟妹妹的故事。
或是2018年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流落街头的十二岁男孩在法庭上对父母的一声控诉,敲击着千万观众的心灵。
此外还有肖恩·贝克导演的《佛罗里达乐园》,为我们塑造了一对在社会边缘的残酷中,紧紧依偎的母女形象。
奔跑于相似的命运
《无人知晓》
《何以为家》
《弗罗里达乐园》这些影片大多将儿童置于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下,讲述孩子们单纯而美好的童年是如何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之下变得如履薄冰。
童年的梦幻之船还未扬帆,却已触礁现实的壁垒。
《小小港湾》却反其道而行,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做极简化处理,转而将影片的重心转移到如何用电影的语言去呈现孩子的世界。
电影全篇采用小女孩亚拉的视角。
前半段镜头近距离地对准她游走在周围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不负责任的母亲,重病住院的外祖母,家中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小区里亚拉最好的玩伴。
可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人一个接一个从这里离开。
“我想醒来之后,成为一个大人。
我能说不,能够捍卫自己,能够做决定。
”亚拉车站遇到两个婴儿和一位不太称职的母亲。
或许孩子特有的感受力和相似的经历,让她做出这个大胆的选择,带着两位婴儿去过另一种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导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片森林,一片大海,让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在这里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在这里,树木是孩子们的护卫,动物是他们的亲友,破旧的木屋是他们的帆船,外面的世界是他们远航的大海。
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部分得益于文学文本的优势。
以此为支撑,影片用对称的叙事结构,细腻而诗意化的视听语言,为我们构筑了在残酷现实的激浪之下,一个美好却令人心碎的儿童世界。
手持摄影的镜头让我们的视线跟随着亚拉穿行在各个场景:母亲的床边,外婆的怀抱,海边,朋友的家,树干,田野,森林。
孩子的心不带防备地感受着周遭的冷漠,欢乐,孤独和谎言。
亚拉的感受透过银幕传递到我们的心,或高高悬起,或轻柔放下。
孩子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的世界沟通。
同类影片中让位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元素,在《小小港湾》里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呈现。
绘本王国的斯洛伐克,这一次用电影的魔法将孩子们的浪漫与想象还给这个世界,让我们再度回到爱与梦的港湾。
-FIN-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小小港湾》的拍摄基于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的著作“THE FIFTH BOAT”,该书曾荣获2010斯洛伐克年度最佳著作。
《小小港湾》透过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成人无法看到的世界。
讲述了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们在奇幻世界与残酷现实中寻求坚固的生命之舟的冒险故事。
原著中提及到很多主题,您是如何从中筛选出影片主题的呢?
我们决定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十岁的亚尔卡和她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的故事上。
家庭的负担与烦恼从父母那里传给了孩子们,在两个孩子的冒险中,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成人世界的残缺,组建一个梦想中的幸福家庭。
——伊塔·格夫沃(导演)你认为《小小港湾》这样的故事片可以引起公众对其中涉及主题的讨论与重视吗?
一部影片是否能向公众传递强大的信念,很大程度取决于影片的创作者。
他们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融入影片的创作中。
总会有一个情景,足以触动观众的内心,或助人成长,或引人深思,我认为这就是电影制作的意义所在。
——伊塔·格夫沃(导演)小演员篇你知道《小小港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在电影中,因为我的母亲不关心我,我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当还是一个孩子的我开始照顾起两个婴儿之后,我切身感到了照顾孩子的艰辛。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在影片中,亚尔卡照顾婴儿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亚尔卡想将婴儿们从死亡的魔爪中拯救出来。
即便她的母亲并不关心她,她依然想做一个称职的、有爱心的母亲。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
前两天我偶然被这部电影柔和清新的海报吸引,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去找了这部影片。
在没看任何电影介绍的前提下我开启了这段温暖的观影之旅。
电影从一开始每一帧每一画就像是破败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的镜头一点儿也不急于像大片那样交代故事情节,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破旧的房屋,乱糟糟的环境似乎是只属于她一人的小小天地,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反而充满了童真。
阳光照在有年代感的生锈铁皮上,小女孩无意间去触碰,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这似乎让我回想起了早已逝去的童年。
在外祖母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我以为小女孩要开始悲剧的生活,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的发展有些无厘头荒诞不经,然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小女孩在车站意外地收养了两个baby,在我的常识看来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据我推测,这部电影蕴含了导演很多的影射。
故事中邻居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只是孩子,但从小缺失爱的他们并没丧失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像是过家家一样,用自己最纯真的爱去抚养两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与阴冷潮湿的环境对比起来让人着实感动。
如此现实的场景却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我想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尽管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妥,但这部电影所蕴含着的现实意义却是可以在近几年电影市场上鹤立鸡群的。
对比冷漠的现实社会,我们许多人就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早在麻木中丧失了爱的天性,反而正需要被人爱的孩子们却是世上爱的载体。
导演把自己的许多感情寄托在了影片中小女孩的身上,或是一种同情或是一种怜悯,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吧,这是一部冷门的文艺片,但却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颗爱的种子。
在最后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永葆童心,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爱的能力。
本片获得了2017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Generation K plus(水晶熊奖旨在鼓励创作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电影,Generation Kplus是新生代儿童片的意思)最佳影片。
女主角拍摄本片时仅12岁,但在片中表演自然,还凭借本片获得了尼斯电影节最佳表演奖和捷克兹林电影节最佳儿童表演奖,电影讲述了一个姥姥不疼,妈妈不爱的10岁小女孩Jarka,在不靠谱的妈妈那里得不到爱护和关注,机缘巧合“捡”到两个同样不被妈妈待见的婴儿,带回一个小小港湾般的林中小屋和邻居小男孩一同抚养的故事。
电影画面拍摄得清新优美,但节奏舒缓会让人觉得闷。
片中主人公的遭遇是让人心酸的,其中有个镜头让人心酸,Jarka看到一个男子从高台跳水可以得到她妈妈的关注和笑容,迫切想得到妈妈关注的Jarka也站上了高台,望着不远处的妈妈颤抖着克服了恐惧跳下,在水中呼唤妈妈却得不到回应,浮上水面才发现她早已离开。
丝绸之路电影节场外采访
丝绸之路电影节映前采访1
丝绸之路电影节映前采访22017.12.02 福州第四届丝绸之路电影节观看。
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并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故事走向,不同的演绎给人不同的感受。Personally,我更喜欢这部音乐剧,节奏感更加的紧凑,表现也更加的火热,但有时候故事的逻辑性也有点小Bug,如果对照电影的话。比方说,那咖啡是vivian,而不是warner.,这个细节也体现出对女性的轻视。
..太二了...
怎麼有兩個。。。
老片。。
哈佛法学院。烫头不洗头
“同一天 法国男人能弯又能直 ”
剧情虽然改的合理了,但好像弱化了女主,前半部分无聊后半部分精彩喜剧,后面的歌很好听我溺爱剧情改编,很喜欢青春校园中声调很高的女声。
应该高中大学时期看的了,几乎是英文电影的入门几部之一,女主的台词还要被拿出来练习配音。比较经典的甜心剧。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
美女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非常搞笑!某些地方处理的比电影更紧凑优秀
一般
让人看完心情好好~大爱女主角这样的女生
我终于发现歌舞剧才是押韵爱好者的归宿,嗯!
好喜欢好喜欢!爱尔兰部分的歌曲好好听!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我最喜欢的,还曾经立志要成为律师!
希腊风建筑前的宏伟阶梯上,茫茫黑色职业装中那一点粉红真是分外醒目啊……
两姐妹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