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还挺讨厌他的,后来越老越喜欢,虽然和索额图之间的党争用了很多卑鄙手段,但毕竟是从一介草民招入宫的,觉得他很厉害,在祝寿的那天被李光地狠狠摆了一道,然后跪在雨里求皇上恕罪。
后来皇上什么也没说,只给了他一碗姜汤。
出来后,惠妃问他怎么样他只是说:皇上没有责怪我,还赏了我一碗姜汤呢。
听到这句话,我就哭了。
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大清王朝定都北京。
经过明末清初的战火摧残,华夏大地急需太平安宁。
但就在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董鄂妃命丧黄泉,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决意遁入空门。
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同时立下诏书: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龙御归天。
公元1661年,在孝庄太后的扶植下,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大清皇帝的龙座,称康熙皇帝。
翌年改元康熙。
[4]康熙即位以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并残酷迫害朝中异己,就连孝庄太后也迫于含辱。
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皇帝大婚后,在大清三朝元老、太国丈索尼的鼎力相助下,年仅14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亲政。
亲政后康熙改归皇权,而以鳌拜为首的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智擒鳌拜,肃清政敌。
虽然清除了内部的祸乱,但是斗争却远没有停止,吴三桂、尚可喜和耿忠明三藩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吴三桂妄图将云贵划立为他的藩镇王国以便世袭云南,一面暗地里大肆扩充军备,与清朝政府为休养生息而裁撤兵员削减军费开支的举措相对抗;另一方面假惺惺上表请求撤藩。
康熙通过调查对吴三桂的作为早已是洞若观火,但终究年轻气盛,不听孝庄太后的苦劝,一语定乾坤,断然下旨撤藩。
这一举措粉碎了吴三桂幻想以进为退的图谋,引发三藩之乱。
由于清军主力入关后连年征战,清朝政府给了为清朝打拼天下而劳苦功高的八旗军不少特权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却不料养成了他们居功自傲贪婪奢侈的习惯,最终导致八旗军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而吴三桂所部均是百战余生,多年来一直在云南边关剿匪作战,官兵战斗力强,加之吴三桂准备充分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屡被吴三桂叛军击败。
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康熙从察哈尔调兵救急,不料察哈尔王趁势造反,率兵逼宫。
宫内太监造反,宫廷大乱,康熙陷入绝境,五内俱焚,意欲退位。
在孝庄太后的怒斥与激励下,康熙重振雄风,大胆起用以汉臣周培公为首的一批汉臣勇将授以重任。
在周培公的指挥下,清朝军队用很短的时间就消灭了察哈尔的叛军,解除了朝廷的危机。
同时吴三桂犯了致命错误,陈兵长江南岸却迟迟不敢渡过长江直逼京师,失去了战略上最有利的时机,使康熙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康熙调西北的勤王大军赶到江汉组成牢固的防线,迫使吴三桂停止进军。
除周培公一路汉军在破察哈尔后挥师西南直逼叛军外,康熙又授安亲王岳乐为安远平寇大将军,授康亲王杰书为奉诏大将军,授裕亲王福全为辅国大将军,率兵转战各地。
各路大军相互配合多路攻击,与吴三桂的叛军展开了殊死拼杀。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清军于湖南全歼吴三桂叛军主力,吴三桂死于衡阳。
清军全线出击,三年后,清军攻入昆明,标志着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了三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解除了朝廷的第二个心腹巨患[5]。
平定了三藩之后,台湾岛上,郑经割岛自立,不肯归降,并时时派兵袭扰大陆,搞得东南沿海一带海警四起;北疆蒙古大草原上的噶尔丹也磨刀霍霍,立誓杀回北京。
康熙为避免在战略上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忍痛将爱女蓝齐格格下嫁并安抚噶尔丹,暂缓西北局势。
台湾海战,起用姚启圣,又收降了台湾水师名将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大将军率领大清水师倾巢出动,于澎湖一役全歼台湾水师主力,一举收复了台湾、澎湖诸岛。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时,蒙古准格尔汗噶尔丹也在日益扩张,先后降服蒙古诸王,并与西藏之达赖喇嘛结盟,又勾结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其最终目的是统一全蒙虎视中原,与大清王朝争夺天下,严重威胁着大清皇权。
沙俄袭扰东北并抢占东北雅克萨等地。
康熙一面调施琅率精兵强将增压福建以平定台湾;一面令将军彭春率东北边防军积极应战并取得了雅克萨大捷,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订定了中俄边境。
台湾和东北的问题解决后,康熙挥师蒙古草原,率二十万健儿御驾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二次亲征之后,噶尔丹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一场宿命对决,康熙获胜,噶尔丹毙命,蒙古草原回归往日的和平。
凯旋班师回京的途中,孝庄太皇太后归天,太子胤礽与权臣索额图结党,意欲篡政谋逆提前即位,勾结反清势力夜袭皇驾,事败。
后康熙察觉并废除太子胤礽,引发夺嫡之争。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立嘱未酬,猝死龙座,诏书随风飘落玉阶,无人知晓它的秘密。
康熙皇帝葬于景陵,庙号圣祖,享年69岁。
一直觉得康剧最近被吹得有点过了,今天看到这剧评分高于雍正王朝...我是真的忍不了一定要拿它们好好对比:演技上,光拿两部剧的康熙做个对比吧...不否认陈道明演技,可对比不怒自威,把帝王心术玩得淋漓尽致还看不出任何表演痕迹的焦晃,陈道明完全就像是在装...性格怪癖反复无常,表演痕迹明显过重,根本不像所谓“千古一帝”...一路看下来我倒是更爱看少年康熙,李楠演得挺好,起码不会让我好像在看一个有皇帝名号的老愤青...剧情上,雍正王朝比较符合史实,虽说有部分历史有些虚构成分,比如时间虚构,但也和史实差不了几个年头,或者事件虚构,但有这些虚构事件并不是类似于画蛇添足的那种,许多精彩之处就源自于虚构内容,譬如“八王议政”剧情,用画龙点睛、如虎添翼形容似乎一点都不过分...整部剧最过分的改动就是张廷璐和孙嘉诚、胤禩和胤禟死期,可要是没有改动这些人的死期会呈现出这么精彩的剧情吗?
张廷璐的事,直接带出科场舞弊大案,老八以此人是张廷玉之弟为理由煽动党羽为其上奏保身,然后有了后面的张廷玉大义灭亲,雍正上朝了断的精彩剧情,至于孙嘉诚的事虽说却有洗白雍正杀年羹尧的动机之嫌,但据之前直言谏年羹尧之事以及此人本作中性格,若不是他死似乎带不出后面雍正把仍不知悔改的年羹尧一步步削官夺爵直至赐死的剧情吧...至于八爷九爷死晚就更不必在意,若非他们没有在雍正四年就死去,又何来剧末“八王议政”的绝伦好戏呢?
但康熙王朝就有点过了,譬如苏麻喇姑,史实时间上,她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比孝庄文皇后还大一岁,以94岁高龄去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剧中却被编成比康熙大不了多少还差点成康熙妃子,这我倒宁愿把苏麻喇姑改成个虚构人物,不用这个名号也罢...这也就忍了,可她居然还和孝庄文皇后死在同一天...要知道孝庄文皇后去世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而且还把孝庄文皇后和苏麻喇姑去世设定在平定噶尔丹之后(历史上平定噶尔丹在1697年,这就又是一个前后都有的近十年跨度,加起来整整脱离了近二十年史实)...而且似乎也并没有因此而直接带来什么特别精彩的剧情,有些甚至似乎即使尊重史实后面剧情依然也合理...这些都忍忍吧,可这剧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出现错误:博尔济吉特氏生前尊号为昭圣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是谥号,全称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可剧中博尔济吉特氏一口一个“我孝庄”....听得我尴尬癌都犯了,还有更多...比如剧中让魏承谟去当巡抚时说巡抚为从一品,可史实上巡抚就是加个御史或者兵部侍郎衔最大也就正二品,还有康熙游长城提拔张廷玉,明珠说知县九品,但史实上除候补外知县皆以正七品为准...光这几点上看,我一佩服导演和编剧的历史水平,二佩服现在居然有人能称这为“历史剧”,三佩服演员们的演技撑起了这部剧情全是硬伤的剧....制作方面,雍剧的排面确实没康剧高,但深意来看雍正王朝似乎也是远胜,剧情精彩到让人感觉深处此时代一般,看后惹人深思,虽然是封建社会可似乎许多这里面问题就存在于现实中,全剧台词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许多话有着深层含义,甚至能学到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再看看康剧...排面是很大,热闹也够热闹,看着是短暂过瘾,可热闹完了以后呢...还记得什么呢?
虚幻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看热闹看剧,不如天天网上看那些科幻特效排面更大,看着比千军万马可过瘾,然而浪费时间罢了...说这么多并不是贬低康熙王朝,比起现在众多脑残剧,这部剧已很不错了,我觉得这剧8.0~8.5分还是值的,但对比雍正王朝这种剧,评分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只想知道豆瓣沦落到什么地步了...
这是其中一段视频的评论,视频见下地址:http://zhangmading.com/blog/1932虽然是大清朝的事儿,用在今天的现实中看来仍然是振聋发聩。
虽然是连续剧,但我还是相信可能体现了历史上的康熙本人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但清朝尽管有如此之明君,也难免最后覆灭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明白人、思想家、政治家,但为什么仍然改变不了本朝被改朝换代的命运?
从政体上,封建社会政治是专制政体,权利得不到约束,只能依赖君主本人和利益集团的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建朝之初的明君尚能自我控制,但朝代后期的必然结果就是滥权。
权利一旦失去控制那么没有权利的一方命运必然悲惨,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的矛盾积聚到一定时期,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就出现了改朝换的局面。
这是专制政体的天生缺陷,这一缺陷的必然结果就是朝代更迭。
而改变这一缺陷必须在体制设计上约束权利和实际各阶层的利益平衡。
康熙本人即便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也不能从政体上找到改变的途径,他只能是让大臣们体会“正大光明”的意义,但无法建立一个保证“正大光明”的制度。
这给我们启示:国家政治中,靠专制者在道德上自我抑制从来都没有成功过,一个专制的国度想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国家必须要从制度设计上将权利置于监督之下,使国家中弱势和强势的一方取得平衡或相互制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这个道理是很多学者们的观点,甚至毛主席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他跟黄炎培在讨论中国朝代周期率时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甚至猜测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人提到过人民监督君主、实行民主等类似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可是很早就有民主的观念了)。
但是,专家学者是们一致认为要民主、我党也一直倡导民主,但为何一直未能实现民主?
可能因为专制政体本身有一种强大惰性,专制者会权利上瘾,既得利益者不想放手吐出嘴边的肥肉,可能这些既人也认识到了不民主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但是他们觉得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这一代,他只要觉得局势尚在掌控,就没有动力实行民主。
这可能也是目前比较现实的状况,我们都知道中国应该实行民主、人民参政、监督政府,可是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
我们真的忘了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了?
我们真的认为我们的施政者的道理高到可以实现不在监督之下的权利的自我约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如果统治者不肯放权于民接受监督,不能从制度上保证“正大光明”的实现,那么封建社会的周期率的前提就一直存在,朝代的更迭就是必然结果。
反思历史,尽快给人民权利、实行民主方是正途。
已经是很老的剧了,但每每再看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还是中段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后面的骨肉之争儿女情长,可是每次看到片头的时候都会掠过那么一个穿着袈裟的父亲抱着年幼的孩子还有后面高潮部分时那个穿着龙袍的男子与一个一身素衣的女人恩爱的场景,那个时候便觉得这个男人长得很好看,尤其是那忧郁的眼神,后来从头重新看康熙王朝的时候才注意到他,在电视剧最开头,那个英俊的男人,那个悲惨的男人——爱新觉罗·福临。
记得出场的那一幕,那个忧郁的男人,忍着眼中的泪水,倾听那不久于人世的爱妃的哀叹,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掠过无限哀伤,却又强加微笑地安慰着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会白头偕老的,他们会有孩子,然后一起恩恩爱爱的度过一生。
这个忧郁的男人同时又有着一颗单纯天真的心,而这种单纯的心,对于作为帝王来讲的他,却注定后面那悲惨的结局。
那种单纯的想法直至爱妃去世,他也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
他忘记了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同时也忘记了爱妃临终前的嘱托。
只是那么乏味的栖身与青灯古佛之下,在灵堂中感叹世事无常,“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入帝王家。
”单纯天真的他,认为这种命运似乎早已命中注定。
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禁锢于宫墙之中,从未体会过慈母温暖的怀抱,从年幼起,也许尚不谙世事,就成为了皇位争斗的牺牲品,也许他哭着喊着还是被抱上了皇位,尽管君临天下四海为尊,可是从那一刻一,命运已经不属于他了,年幼的他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于才有后来的恨之切。
那种悲哀,世人嗟叹,世人难体会。
尽管后得一心人,而是接连而来的爱子早夭,爱妃早亡又给这个脆弱的男人沉重的打击。
也许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去褒扬康熙这个人物的雄才大略,所以显得顺治这个角色的渺小甚至卑微,我身边看后的人都在鄙视他的爱江山不爱美人与甘愿一个人画地为牢独守青灯古佛下,实则不然。
我们不论历史,在这部戏中,顺治皇帝是无奈的。
他想做一个好皇帝,想做一个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
然而却抵挡不住内心的固执与脆弱,他终究输给了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去过那种寂寞惨淡,凄凉又没有烦恼的日子。
福临最后的出场,这是让我最心酸的一幕,同时不易被感动的我想起这一段时也总会心酸地流泪。
那个时候,玄烨已经继承了大位,刚刚扳倒了权臣,正是意气风发之年。
而后苏麻啦姑领着他来到荒郊野外去看望久别的父亲。
那个时候的皇帝,还不知这个曾经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男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已经是形容憔悴瘦骨嶙峋,重病缠身时日无多。
福临也同样,忍着病痛,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只是很心酸。
那时的皇阿玛,变成了现在的行痴师傅,辛酸的称呼,以及他没有让他去向自己下跪,而是主动的向自己的儿子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去施万福。
尽管父子俩诧异的对视了良久,彼此却依旧忍着无尽的话语。
那一幕,是无言的痛吧。
无尽的守望,意味深长,从对康熙的谆谆教诲中,似乎可以感觉出一个做父亲的期望与对曾经年少轻狂的懊悔。
可一切终究是太晚了。
韶华之年不会重来,那个意气风发的英俊男子,哪个敢爱敢恨的固执皇帝,只剩下了眼神中的最后一抹忧郁,重病缠身,等待生命的凋零。
再见。
那个痴情的皇帝,那个忧郁的男人。
我来过,我爱过。
如果是戏说剧,情节不够跌宕起伏。
如果是正剧,太多与史实不符,建议编剧重读正史,不要想当然闹笑话。
两大主演斯琴高娃和陈道明老师表演用力太过,满耳都是孝庄的声嘶力竭,满眼都是康熙没有变化的表情,其他配角演员又好似没有入戏。
另外,看着铺天盖地的清宫剧,终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满清入侵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了现代我们的影视从业人员无尽的赚钱题材,可是为什么反封建若干年后,我们还会对独裁如此的顶礼膜拜?
孝庄去世时,托她要保太子,她没有要任何懿旨来保护自己,还尽心尽力,努力让太子周全;为了平葛尔丹,她忍痛把自己最爱的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当葛尔丹叛乱时,她的心碎成两半也没法留一点给自己;最后太子谋反被揭,她为了老佛爷的遗旨,触犯圣意,被打入冷宫;蓝齐尔省亲时,打入冷宫的她还要装作华贵的样子强颜笑容;康熙60大典,本以为从此太平,她可以再回来到皇上身边,难料还是遭到太监的讽刺,希望从此破灭,她也不再留恋。
康熙作为满清第一帝王,千古传颂,但容妃,作为他的宠妃,最后却终于马桶之下,他能治国平天下,却唯独保护不了她。。。
1 人在庙堂只有师生没有父子;(孝庄对苏麻拉姑)把康熙当弟弟来照料当对待主子那样忠心耿耿来服侍;鄂妃说没有为皇上留下骨肉,顺治说鄂妃就是朕的亲骨肉!!!
9 超然其上分辨是非两边利用;既有贼心又有贼胆;龙有龙的门鼠有鼠的洞;不识祖不成人;10 这是规矩更是气派,朕要千呼万唤始出来;鳌拜处处争强班布尔善处处示弱;至尊的一对也是苦命的一对;内劲外松积聚力量以待时机;11 君子是水小人如油你烧菜不放油吗油用得好也是香喷喷的帝王之道君子小人各有其用既要用君子也要用小人既少不得水也少不得油让二者各尽所能;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因为他不值钱而吴六一只能用恩义换;(鳌拜对遏必隆)养女人如养猪养要好好圈着,养兵如养狗得时常带出去溜溜13 所谓天子,乃天道之子,当视福祸如草芥,履水火如平地,亲近万物,奉行天意。
天意不在高处,而在低处,天意就藏在民心之中;不是木讷,而是不善此道;弹指间定鼎天下;布衣天子;必须对皇上又爱又怕,那才会把皇上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娘娘们争来争去,但皇上是天下人的皇上,不是自家的男人14 丫头再贱也是人,不能说爱就爱,说不爱就不爱;缴其一留其二,匪患是我们的稻米钱粮,乱贼是我们的衣食父母15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孝庄:“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 孝庄:“你呢,只管安安稳稳地听朝,少说话,这话是越少越叫他们几个大臣摸不透,你看那观音菩萨,这天下人呢,成天都对着它拜呀拜的,可是,菩萨从来不吱声,那在菩萨面前没有人敢欺负皇上,因为菩萨什么都知道。
” 康熙:“孙儿懂了,孙儿也叫他们供着。
” 孝庄:“除非你能修成正果,成千手千眼的时候,那什么都让人家看不透,你说呢?
” 孝庄:“玄烨,你干脆把这个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
”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22 孝庄:“你以为那些危难是在外头,不,大清国最大的危难不是那些判军和太监,而是在你的心里,你五内如焚,六神无主,你,你是退位而弃天下呀!
当年,你父皇顺治就是败于自个的心魔才使得半世帝王弃天下而去,难道你也要步其后尘,重蹈覆辙吗?
不要学他,要学这些列祖列宗,学你的皇祖母,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哪!
孙儿呀,你要是想打败吴三桂,首先要打败你自己,懂吗?
只要咱们祖孙俩不倒下,别说他一个吴三桂,哼,就是他十万个吴三桂,也不在话下!
丫头,开门去!
……你们大家都听着,撤藩是我孝庄的意思,皇上是按照我的旨意去办的,今天,就是有天大的事情由我孝庄来顶着,关于撤藩他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家应该坚信,我们的大清是铜铸铁打之江山,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勇猛,定能够歼灭叛敌,永铸江山。
”吴应熊:血肉同体,生死同命;孝庄对吴应熊:你有罪却没有错啊!
23 康熙:“朕让你找的仕林佚语找到了没有?
” 太监:“奴才找了半天没找着,皇上。
” 康熙:“你知道你将来是怎么死的吗?
” 太监:“皇上,不知道。
” 康熙:“笨死的。
朕告诉你,在上书房北墙,第三个格第二个橱第四本书就是了。
”24 康熙对每个皇子的目标设定太精彩l (康熙对周培公)那你给朕推荐一个人,一个和你一样的人!
康熙:“朕预感姚启圣是个聪明人,他愤世嫉俗,以笑骂为护身之法,以求遁世避祸……人才藏在人海里,就像锥子搁在裤兜里,这锥子嘛,一个是要出头,二是要扎人,朕想碰碰这个锥子。
”26 康熙与姚启圣的对话; 孝庄:“要以宽为本,要记着,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 康熙:“老祖宗,周培公在临终前推荐了姚启圣,姚启圣在没上任之前推荐了施琅,真像老祖宗说的,取天下在于用人才。
”27 想取江山先取人心;破除满汉大防,咱为何总做先竖敌在剿敌的蠢事呢!
咱们也能化敌为友、化敌为亲嘛!
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万方!
容妃:“咱们女儿蓝齐儿就是属兔,臣妾听说,皇上虽然酷爱狩猎,几十年来,猎过三千多头虎豹狼熊,可是从来没有碰过一只兔子。
” 朕要让你做一个恩服天下的女钦差!
钝刀子割肉越割越疼,快刀子嘛,没等疼,肉就割到了。
有些大臣是怕皇上才忠于皇上,而姚启圣不怕皇上,而是敬皇上才忠于皇上!
我不看,看他们一眼就会恨他们一辈子!
谈判是要谈的,但谈判得来的东西远不如打仗得来的可靠!
虽然谈和,但仍立足于战;他向朕献媚眼,朕就笑脸相迎,他要向朕龇牙,朕就以铁拳相待。
且不论郑经有没有诚意,朕是有诚意的!
朕 只有三个条件:一剃发,二称臣,三;登岸29 得一士子之心,可以以一当十31 太子储君,虽不是君,但有时要言朕不能言,行朕不能行,不能只做朕的影子;如果你觉得是对的,就应该择日择时再奏!
大战之前,既要放胆,又要放言;关上门可以吵个天翻地覆,一打开门就是万众一心!
收台而不能抚民,宁可不收台!
32 皇上的权威比正确与错误更重要!
孝庄对容妃:我在你身上发现三个长处——是贤惠,二是绵里藏针含而不露,三最重要知书达礼。
皇上总是和你心碰心,和你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你要把皇上当成世界上最亲的人,你要永远善待他、陪伴他!
孝庄对康熙:党争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党争,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你就让明珠索额图互相争宠,只要你心里明白,左右逢源,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要把党争控制在不祸乱的程度上,这就行了,万万不要想把党争消除掉!
这个我就力不能及了,我辅佐孙儿已经大半辈子了,至于重孙儿我就顾不上了,你的儿子自己收拾吧。
我只告诉你一条:治国容易治家难!
陈廷敬哪,你年事已高,还是在上书房把,朕离不开你!
那是皇上送的,这是父亲送的!
明相啊,朝廷没大臣了吗?
---大臣都在忙大事,明珠没什么本事,摊上这个小差事!
你就凑合着跟明珠谈吧那不叫和议大帐,叫招抚大营!
两国之间,可谓和议,一国之间只能是招抚!
33 台湾与朝鲜不同,朝鲜是异域异族,而台湾与大陆是同文同种,去发表明归属!
朕是大清的,可是谁也不敢说另外一层意思,朕也是大清的!
不但朕是大清的,你和那些阿哥们都是大清的,既然是大清的,皇儿们浴血奋战、舍弃生命!
公主、格格有时候就要远嫁异族他乡,走草原、入戈壁因为我心上有一把刀,我能忍哪!
要不然怎么叫老祖宗呢!
你嫁给他不是当奸细,你要好好的爱他,你要为他煮饭,你要为他熬茶,为他生儿育女。
咱们做女人的岂止要劈成两瓣啊,要劈成好几瓣,一瓣啊劈给儿女,一瓣啊劈给丈夫,一瓣啊劈给父母,就是不能劈给自个!
34 朕必须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才能一举攻下台湾!
35 不吐故而纳新!
36 张廷玉:“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告知大清1800个县衙,知县乃朝廷基础,朕之手足!
只要干好知县,三品、四品都舍得给,朕多么希望能出一个一品的好知县!
康熙:“你们记下朕说的每一句话,一个字也不要漏:康熙三十三年一月十日,朕视察八达岭,抚今返昔,感慨万千,特颁旨如下,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长城啊长城,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两世就垮了,大明朝怎么样啊,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并诏告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狭兵马,永不筑长城。
” 38 先学权谋之术,再入人臣之道40 光地不会出家,反而要更加入世,学权谋之术,习人臣之道,不信扳不倒两位权臣!
从今以后,光地要以两位权臣为师,以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早晚有一天,光地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扳倒明相、索相,为朝廷除害!
皇上教导过臣:痛则通,不痛则不通。
矫枉必须过正。
百姓见之喜,衙吏见之惧,学子见之亲。
41 风闻言事凡是千古圣君,必定要经受千年之悲万载之痛啊!
42 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
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
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国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话头——正大光明未战先退,则影响士气!
43 孝庄对:你说给我听听!
丫头这辈子只深深地爱过一个人,他就是弟弟玄烨,就是皇上。
三十多年了,苏麻说不出口,因为您是主子!
勇士们,欢乐的时刻就要到了!
用你们的刀尖刺穿敌人的心脏,用你们的刀锋把大清国劈成两瓣!
脚下是我们的草地,天上是我们的太阳,身后是我们的母亲,手中是我们的钢刀,让我们尽情的欢乐吧!
你为何要杀他,让他自尽也好哇!
46 你皇阿玛心里最苦最痛,这时候啊,谁对你皇阿玛最亲,他反而会把他自个的痛苦砸到谁的身上。
孝行、德操、坚贞、智慧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同甘共苦、恩爱交融
风雨飘摇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长成。
笃志好学意风发,知人善任举贤能。
韬光养晦斗鳌拜,运筹帷幄执朝政。
重汉信满然并卵,鸟尽弓藏周培公。
收复台湾志高远,功成身退姚启圣。
定国安邦野心勃,妻儿不若江山重。
再活五百又如何,错误矫枉须过正。
正大光明史为镜,是非功过后人评。
斯琴高娃演技好,巾帼孝庄逞贤能。
雄才大略康熙帝,王者风范陈道明。
人物设定和历史差距还是很大的。
1、郑经没有自杀,他是病死的,他的后代投降了清朝。
2、朱三太子没那么大能量,实际是被追着到处逃命。
3、苏麻喇姑比孝庄都大,不可能和康熙是发小,献草药治康熙的天花纯属虚构。
4、三藩之乱那段,尚之信不可能出现在王辅臣那,从东南到西北,隔着好几个省呢。
5、索额图最后是治了死罪的,没等康熙归天就完蛋了。
明珠没怎么蹲大牢,而是削职为民了。
6、魏承谟、容妃、蓝旗格格都是虚构的人物。
7、赫舍里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侄女。
8、吴应熊没有那么深的心机,是个在京城混日子的纨绔子弟兼职人质,没给自己的造反老爹做多少事。
9、孝庄嫁多尔衮(孝庄的台词提到过此事)、顺治出家,都是倾清朝大悬案,并未有确凿证据来证明。
10、孝庄一口一个“我孝庄”,实际是谥号,死了以后才有的。
11康熙在出征葛尔丹时曾说,“这条古道,五百年前,铁木真从这打进的北京,使大宋王朝剩下了半壁江山。
”铁木真灭亡的是金国而非大宋。
不明白这么一部伪历史剧,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正剧。
拍得比较烂
没想到这小成本制作的群演剧看得我眼花缭乱,哈哈,冲着范仲淹去的,还不错,主要是摄像太拉跨。
实拍,现场录音,道具极其简朴,摄影好像用的手机一样,演员演技也一般,但拍范公,多给一星。看着看着倒觉得很质朴,哈哈。
爸妈在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