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比诺什,这次文艺女神是巴黎中年失婚的画家,一开场就是她跟秃顶膘肥的银行家滚床单,台词太有质感,笑喷了我了!后来发现此渣男不打算离婚,女神不甘做小三,又遇到年轻帅气的话剧演员,然鹅,激情过后一拍两散。
之后粉墨登场的追求者,每个人都被女神的魅力折服,却无人能给她真正的爱。
或者她自己也不知道要什么,对于中年女人来说,如果爱情重头再来是茫然无措的,可回过头也没有路了!片中大量细节对于两性情感进行了碎片式的捕捉,丝丝入扣!比如面对水产品老板的追求,女主无奈尴尬却不好拒绝,看得真心塞啊。
据说女导演德尼的这部新作深受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影响,俺没看过这部神作,不好评价。
不过德尼不亏是资深文艺片的高手,基本上没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却讲得不紧不慢刚刚好,反正我没睡着(可能不太适合小姑娘?中途有几个离场的😜)。
各种嘎嘎的笑料包袱,生活有经历的,自然心领神会。
法国知名电影导演 克莱尔.德尼 推荐比诺什的粉们要看啊,她跟大鼻子德帕迪约结尾那场戏真过瘾,表情和内心戏太丰富!女神跟什么年龄段的男人谈情说爱都没有违和感,放眼国内五十多岁的女演员不是演大妈就是奶奶!你瞧比诺什脸上那抹亮亮的春色,就是心灵暖阳,总能照亮我辈幽暗的人生吧。
法国女导演德尼致敬偶像洪尚秀的转型之作,朱丽叶·皮诺什絮絮叨叨的爱情话剧,她颤抖着将一把情人一发发压入左轮手枪的弹仓,战战兢兢地瞄准射击,却拼得个弹无不虚发的可悲战局。
整部电影靠皮诺什令人信服的又傻又美和法国人几近幼稚的爱情偏执支撑,才没有跌入老阿姨欲焰焚身的俗套。
爱情万岁!
纵是中年又当如何。
电影第一镜是皮诺什的裸背,这位54岁的女演员保持着和C罗一样紧致的身躯,紧张敏感、骨肉匀停、每寸肌每块斑每条纹都在参演。
同样惊人的还有出演神棍的德帕迪约,一张脸上半点也没有失神,竟保持着和《大鼻子情圣》一样深刻的轮廓……男神女神的惊世之美是因为他们从不肯退守自己身体的圣殿吧。
作为追求浪漫与自由的西方文明之一,法国人天然就有追逐爱的执着与高傲。
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人生过半,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是时时刻刻不能缺失的生活必需品。
一个人到中年的女画家,从婚姻中走出,在追寻中迷乱,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归何处”。
在求而不得的道路上,反复试错,反复寻找,直到迷失方向,直至痛苦不堪的过程。
昔日美丽的容颜徒增皱纹,但是眼睛神采依旧;尽管已不是青春少女,但是衣服的领子始终开于两胸间,自信而美丽。
生活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女儿也暂由前夫抚养,女主伊莎贝拉没有任何除情感问题之外所要面临的窘境。
整部电影在她与无数男人的情感纠葛,和独自哀伤落泪中交织展开。
与不能和妻子离婚的混账油腻银行家,与有妇之夫的帅气舞台剧演员,与在舞会偶遇的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平凡人,与画廊的非洲裔合伙人,与还心存留恋的前夫。
她需要来自另一个人的温度,牵手、拥抱、亲吻来驱走内心的孤独,却越来越深陷冰冷黑暗之中。
问题就在于,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期待什么, 找寻什么,前一秒还觉得完美到不行的对象,下一秒钟就分崩离析。
对于不能明确自己的诉求,最后不得不去求助一个心理顾问或是算命大仙,影片最后女主和算命师两个人长达10分钟的交流感觉都是苍白的忽悠。
企图通过别人的指引来确定未来的方向,从而确定在寻找的人是谁,他在哪里,最终的结果可能只可能是没有结果。
朱丽叶比诺什如此大胆的尝试,一把年纪还不惜全裸出镜,也是对艺术的疯狂献身了。
这很崇高但却对必要性不敢苟同。
那几个独处时难过得流泪的镜头,也是朱姐奋力的想要渲染当下孤独的感觉。
除此之外女主伊莎贝拉还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呢?
善变的,情绪易波动的,没有主见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点自私的,这些加起来把这个人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终日沉迷于纠结爱与不爱,得到与失去,最终除了造成混乱,自己和周遭人复杂的状态,其他无一益处。
无论身处何地,与什么人在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inner peace真的太重要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的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给心灵片刻暖阳,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
克莱尔·德尼,女神镇楼克莱尔·德尼新作难以想象,竟然没有人看克莱尔·德尼的电影!
她几乎是我最为钟爱的法国当代导演,在这个名单上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德斯普里钦。
但现在资源已经出来许久,竟然没有人看,太让人诧异了。
对我来说,期待一部克莱尔·德尼的电影,超越了一切。
试想,一位看过《军中禁恋》或《日烦夜烦》的观众,如何能不期待一部另一部杰作,怎会不想再次体验那种无比美妙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几乎出现在所有克莱尔·德尼的电影中,那是一种触发感觉的影像,只有极少一部分导演才能创造出来,比如王家卫、比如娄烨(我将其称为“感觉的影像”)。
但现在,克莱尔·德尼电影也没人看了,为什么?
难道他们已经提前知道了《心灵暖阳》是克莱尔·德尼从影以来最不“克莱尔·德尼”的作品?
还是说大多数观众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位气质非凡的女导演,也就遑论看过她的电影、期待她的电影了。
但我不管,我的感觉一直如此:任何看过克莱尔·德尼电影的观众都将被她创造影像的魔力所慑服,并深深地迷醉其中。
也许这是我的片面之见,但却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啊《夜烦夜烦》,我还能感受到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的奇妙感觉)因此,一部克莱尔·德尼的新作必须在第一时间观看,并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其中。
按照先前观看克莱尔·德尼电影的经验,必须首先打造一具“无器官的身体”,因为完整的身体必需通过摄影机的触摸所创造的迷人影像塑造完成。
也就是说,观看一部克莱尔·德尼的电影,观众将生成为这部电影的形象,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因此,全神贯注、不带前见的纯粹觉知是必须的。
但对于《心灵暖阳》,我们似乎遭遇到了新的东西,因为经验不再有效了。
证据一,釜山电影节洪尚秀影响作?
为什么经验失效了?
当我们带着克莱尔·德尼电影的印象来看这作品的时候,身体不再能成形了,原因何在?
原因难道不在于它不再是一部“感觉的影像”,也就是说虽然它仍然是一部克莱尔·德尼电影,但已经不再是一部标准的克莱尔·德尼式电影。
它出自克莱尔·德尼之手,但已经和之前所有的作品划开了距离。
如果说克莱尔·德尼所有的前作都有明显的共同风格:影像、感觉和情绪,那么《心灵暖阳》则走到了另一面:文本、理念和思维。
这是一部探讨爱情的文本电影,而不再是描摹爱情的影像之作。
为什么反差如此大?
恐怕还得从观察这位女导演的生活看起。
已经不只一次,克莱尔·德尼在公开的访谈场合谈到了对韩国导演洪尚秀的倾慕。
我们甚至能在网上找到不少两人在电影节或生活中合影的照片,比如我手上就有一张克莱尔·德尼参加釜山电影节时与洪山秀合影的照片(当时还没金敏喜呢!
)。
还能找到更多,在戛纳电影节两个人就没少在一起。
正是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克莱尔·德尼推荐罗伯特·帕丁森 (她下一部电影的男主角)去看了《之后》,这个信息泄露在了电影手册对帕丁森的采访中。
因此,克莱尔·德尼和洪尚秀近几年过从甚密。
洪尚秀甚至以电影的角色和片名致敬两个人的友谊,《克莱尔的相机》中于佩尔所扮演的角色直接被取名为“克莱尔”,而她拿在手上的那台相机便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克莱尔·德尼手上借来的。
洪尚秀的“诡计”,我们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结尾出现的那位导演正是他自己为模子塑造出来的,用心良苦!
证据二,戛纳电影节谈论爱情的佳作因为克莱尔·德尼对洪尚秀电影的倾慕,以及两人保持的亲密关系,因此当克莱尔·德尼在新作《心灵暖阳》中展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风格时,我们能找到一个较为确切的理由应该是:她受到了洪尚秀的影响。
不仅电影不再也以影像的造型为主,转而以日常化的台词推进,而且感觉的创作也不再是中心(但保留了一处,那首歌响起的时候,我们穿越回了《美国滚回去》),而是着力于对一份爱之文本的建构。
男女爱情和文本台词正是洪尚秀的拿手好戏。
那么,《心灵暖阳》失败了吗?
就像很多导演在转型的时候遭遇的困境那样。
没有,我们得更坚定地说。
克莱尔德尼的《心灵暖阳》即便没有达致伯格曼(当然是《婚姻生活》)或侯麦电影中探讨爱情的高度,它依然是一部佳作,而且她从女性视角出发在电影中所塑造的这位女艺术家形象更加细腻,同样更加让人为之感伤、动容。
她给出了一份关于爱的文本,让观众思考:真实的爱到底是索取,还是无谓的付出。
即便第一次尝试这种风格,克莱尔·德尼仍然拿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一部谈论爱情的好作品。
而且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她使用一种幽默的反讽手法——这很可能还不是她的天赋,但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可能比洪尚秀更高明、更有趣(洪尚秀似乎已经有点过度了,不是吗?
)这表现在比诺什所饰演的伊莎贝拉身上,这个形象反转我们对艺术家的惯常认知:自由的人类,懂爱的专家。
不是的,伊莎贝拉是艺术家,但她一点都不懂爱,她只想要被爱,这正是为何她必须辗转在不同的男人之间,但最终也没能找到“心灵暖阳”的原因。
我认识一个女画家,觉得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跟这位女画家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女艺术家难以捉摸、反复多变的心思,敏感善变的脾气,全都在比诺什一颦一笑的细腻演绎里展露无遗。
这恐怕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电影,观众看不到以往印象派的摄影风格,也没能体会到欲望流淌的氛围,更没能见识到标签式的跳跃性叙事。
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正反打对话场景,以及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尽管这回德尼的风格变得异常平易近人,但影片的配乐依然精彩,在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细心的观众还能在影片里找到Tindersticks的唱片封面,The Something Rain以及《日烦夜烦》原声唱片的野性血腥画作。
很细腻的片子,虽然女主是中年女性,实际上却可以窥见所有都市人的情感迷途。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与他人的交集不止步于工作,获得慰藉和生命活力,但是又都怯于深入交往带来的复杂应对和未来的的不确定性,暧昧时反复提醒彼此这不是爱情,连好感也要极力克制。
可是,即便是仅有的好感,人们也都是害怕失去的。
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加畏首畏尾。
情感的进展慢也慢不得,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快也快不得,因为激情迅速冷却,难以成为绵久的爱情。
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终生伴侣的期待,却把一个个来到面前的都变成了情人,也只有这样,ta才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失去,而实际上,ta却可能已经丧失了某种爱的能力。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社会环境对人类异化的结果。
Love stories are all alike, so are the love problems.但爱情游戏好玩就在于它永远可以被解读为一道绕圈跑的谜题,总有人想不清,看不清,捉摸不透深陷其中。
追其原因来并不是不能够,而是选择不去懂。
因为人本性软弱,我们的差别就积累于那一点点的谁比谁更能够直视自己,直接,坚定,克服畏惧的那种,直视自己。
越透彻越明白,人生的各方面皆是如此。
而后的答案也永远只有一个,爱与被爱。
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Love has all sorts of shit problems, yet love itself i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人有什么办法,只能臣服。
可话说回来,年近50还有比诺什的颜行,女人如此也足矣啦。
因为茱丽叶·比诺什,看了这部《心灵暖阳》。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对中年男女的床上戏,两人的表情和呓语看上去很不投入,直到满头是汗的秃头男忽然冒出一句:“你的前夫让你很满意吧?
” 我和太太当场笑喷[Drool] 世上有智商情商如此之低的男人吗?
不过,也许女导演Denis亲自遭遇过类似场景?
[Chuckle]女主伊萨贝拉是一位离了婚的画家,她敏感自尊,却真诚而执拗地寻找着爱情,从秃头渣男银行家,帅气而抑郁的话剧演员,淳朴而木讷的乡男,深沉儒雅的黑人画廊经纪人,然后和又自己的前夫上床,因为发现了前夫的新癖好勃然大怒,起床后立即要求他缴回钥匙发生争吵(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寻找。
太太说她看得好心酸:“这把年纪了还折腾!
” 最后伊萨贝拉被那位自己才和女友刚分手的婚恋咨询师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露出了傻傻的希望的笑容。。。
唉,从古至今,人类就没有脱离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悲剧宿命:你拼尽全力抵抗命运的安排,却受制于人性的弱点,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者。
中年小清新,感觉有点类似“大龄剩女”嫁不出,有时候不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起,而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太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那些要求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就是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中年时期难免多多少少会比平常敏感,多疑一些。
整个电影带着法式幽默感。
本故事突显了西方文明,对爱的痴狂追求,女主伊莎贝尔,离过婚的巴黎艺术家,不甘孤独寂寞的生活,时刻想着寻找真爱,一次次的试爱中失败,在多个男人中切换,这一秒狂热的爱着,下一秒在冷漠的落泪,充显女主伊莎贝尔渴望爱的内心所求。
最终也没有找到爱的伊莎贝尔,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和算命先生的帮助,找寻爱的方向,一个可爱,又可怜,还有点可悲的女人。
剧情一般,内容也有些老套,只有女主角演的不错。
心潮澎湃才是爱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草莓酒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哇哦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好细腻的电影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剧本写得好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