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觉得好累就躺床上睡了会儿,醒来时就想起了主角的class real,主角几经辛苦才进入的class real,我已经身处其中了( 如果我不是个中立人物的话 )。
看了很多人说得迷惑或绝望,我觉得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一款游戏来说,人们游戏其中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精神的满足或者躲避现实,升到更高的等级得到更高的享受,不管片中的世界哪个是真的,但作者设定的最高世界SA,即class real,却是我们现实身处的世界,而也就是说作者心中是认同我们这个世界的。
如果你不是Truemen,请你珍惜这个世界的一切,爱你并且享受身边的每一个人,别等到世界真糟糕如电影的那一天才躲到虚拟的世界中来体验现在唾手可得的生活。
要去上课了,有点乱哈。
第一次看时很多疑点没理清,看完第二次了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没错,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在虚拟的世界里。
刚开始那种暗黄的风格,各种旧时代的街道,破落的屋子,都是战争时代的反应,目的是模拟游戏氛围。
狗的消失和无字的日文标题书,最终只让我得出了这个是虚拟世界的结论。
当Ash到了real级战场时,我才更肯定了我的想法。
这个战场才是模拟最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之前说的那个昏黄的世界是虚拟的。
还有Murphy说Ash本来的头发是银色的,但整个电影里她的头发都是黑色的,所以说Ash从头到尾都是在虚拟世界里。
It represent a world I'd love to live in for 10 years.
本来觉得这片子冗长无趣,有些地方,比如情节故事和想象的概念都确实有意思,致使拍摄的是在拉得太长太粘。
看了些影评仔细想想觉得这片子概念确实不错。
比如这个class real最高级别在游戏中便是一最高级别的大游戏。
吞下红色药丸似的。
男主最后说,世界便是意识的投射。
我思故我在,现实是什么有那么重要吗,那个灰色的“现实”,却有无头的天使雕塑与另一个弹孔穿越却总保持在那瞬间的幻想(暗示着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
小女孩在医院的图像。
灰色,黄色,class real都不是“真的”*ash会开枪,因为她认为灰色的是真实的世界,这样可以吧murphy送回去。
其实class real才是更接近avalon-真正的真实世界的吧。
*柏拉图《理想国》
个人感觉好于同题材的《eXistenZ/感官游戏》,也好于导演的《攻壳机动队》系列。
我不玩游戏,电影就是我的虚拟现实。
不清楚导演为何选择波兰,但惊喜的是奉献出女主——Malgorzata Foremniak玛尔歌泽塔•弗雷姆夏克,她拍此片时年36,气质清冽,冷艳杀手+闷骚熟宅女,老萝莉的老灵魂,童花头神似12岁的娜塔莉波曼,顿时令我倾倒,看了第一眼就去搜资料图片,网上她的内容乏善可陈,遗憾的是,日本导演的真人角色不如动画角色更出名。
她的同乡基耶洛夫斯基为什么不选她呢,那么我或许会更早知道她。
片子完全看不出是日本导演,与动画《攻壳机动队》风格迥异大相径庭。
《攻壳2》中巴特的狗,这里作为原型出现,孤独的人和孤独的狗,没准是押井守自己养的,举贤不避亲。
大概是平时不玩游戏的原因,所以看到真人实战、枪战、装备升级等等情节出现的时候没有太大感觉。
下载的版本被好心人作了许多注解,比如女主来到real级莫名其妙出现的鞋子和手枪是装备升级的缘故。
影片最大的特色当属它的色调,泛黄的黑白色调处处标榜着虚假,眼前的世界难以区分到底是游戏还是现实。
口口声声说着“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的角色终于还是以游戏身份死在了他一直坚信是现实的世界里,而试图寻找游戏真相苦苦升级的女主角升级成功后又当如何也成了谜。
如果不是跟着女主角追寻游戏背后的世界,这部节奏缓慢、情节欠缺的电影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影片讲述未来世界,人们对一切失去兴趣,市面上出现了一款真人大脑VR战争游戏,人们通过在游戏中杀戮获得快感同时赚取钱币,这种游戏币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用。
女战士Ash曾经是这个游戏中的无敌团队“巫师”中的一员,某次行动中被误解是逃命者导致整个团队全军覆没,首脑“迷失”在了游戏中。
游戏最高级别为A级,传说游戏里还有SA级的存在,但要到达这个级别非常危险......
女战士Ash呈现给观众的3个世界,大概没有一个是真实世界。
游戏世界不用说,所谓喂狗的世界恐怕也是虚拟真实世界,因为里面的路人就像超级玛丽里的蘑菇一样按时按点安静出现,而彩色世界随着首脑尸体的消失宣布了其游戏属性。
我相信,在某个观众看不到的地方,应该存在一个类似于喂狗世界的真实世界。
这个世界的人们已经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以致于全部投身于机器中,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一样。
即便是在喂狗世界里,女主也在竭力寻找真实性,获得活着的满足感,比如养狗、买带颜色的食物、看别人大口大口吃东西寻找生活的触感。
然而彩色世界的出现把之前所有的幻想都打碎了。
在这个人们会窃窃私语、会恋爱、会微笑、会歌唱的世界,也不过是早就被编辑好了的编程,死去的人们依然会像粉碎的乐高玩具一般消亡,仿佛人天生就是如此。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了《感官游戏》:在连接游戏程序后出现的时候与真实世界足以以假乱真,但比较下还是感官看点更多。
因为在《阿瓦隆》的世界里,等于只给了观众游戏世界,就仿佛观众也和Ash一样被套上了连接游戏的头盔,整部电影呈现了都只是游戏、或者说是通往阿瓦隆这个神圣之地的过程。
导演给出的问题却是很有意思:看似可以通关却不可能通关的游戏,和看似不可以通关却可以通关的游戏,哪个值得选择?
这个所谓的未来,人们只敢在游戏里暴力、乃至脑死都不愿意生活的世界,到底糟糕成了什么样子呢。
虚拟,现实,游戏,传说,究竟什么是真实的?
avalon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从游戏中class A到处透着昏黄的地图,到ash从游戏中log out之后仍旧是那么单调、凄凉、颓废的现实世界,谁能分清虚拟与现实?
而现实中那永远挂着那么几片云彩的天空,永远有着那么几个纹丝不动的乘客的电车,以及ash回家时每天都在2楼窗口的那个人影,又意味着什么呢?
没有炫目的动作,火爆的场面,在无数分解了的人体和定格了的爆炸之后,ash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屏幕上打出的welcome to class real。
当ash走出那片灰暗,看到的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彩色的广告牌,明亮的落地窗,川流的人群,平凡,却能给我震撼,哪怕这是虚拟世界。
然后是揭秘wizard解散的原因,听着牛逼的女高音,直到屏幕上打出welcome to avalon。
整个片子伏笔很多,电车,人影,天空,似乎都在暗示着ash自认为所处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当ash来到class real之后我都几乎愿意去相信这才是现实世界了,只不过murphy的尸体也消失了。
那么在welcome to avalon之后,ash面对的又会是什么?
我希望是现实世界。
是不是在下课下班后只想尽快输入帐号密码看到登陆界面?
是不是面对自己的角色比面对镜中的自己更感觉真实?
是不是感觉未曾谋面的友谊和交情在现实中却难以寻觅?
是不是在游戏团队更完善地表达了自己的性格和才能?
是不是即使无所事事,也像留恋美好世界一样不愿坐下离线?
我在想:如果以后真的有这样一个游戏世界,可以给予我们更真实的感官感受,可以将真实模拟得超越现实。
那么我们会不会真的会在现实和游戏中作一个“沉迷”一词之外的选择?
我们会不会选择MATRIX里红色的药丸?
就好像那部被我反复观看几次却仍然晦涩难懂的电影——《阿瓦隆》(AVALON)最初只是为了押井守的名头去观看这部难以寻觅的电影,在Cult迷们还未开始对MATRIX评头论足,相互追捧挖掘的以前。
网络,虚幻,迷失,真实,人与机械工业的结合和感情⋯⋯这些涵义模糊又晦涩难懂的情节总让置身事外或忙于消化感官刺激的观众们疏而远之。
我当时不理解编剧的用意,也没有思考电影的蕴意。
直到几年之后,当我再一次偶然观看这部笼罩着孤寂迷茫气氛的几乎是单色的电影时,我却突然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共鸣和领悟——因为我们所进出的艾泽拉斯,仿佛正在成为电影中的阿瓦隆。
AVALON是电影的名字,也是影片描述的一个网络游戏。
故事背景下的年轻人们迷恋于这个组队作战,拼杀过关的战争游戏,为自己的游戏等级和获得游戏商人的金钱奖励沉迷不已。
因为以网络接入脑部神经的方式进行游戏,有些过分投入的玩家有意或无意地无法将思维从网络中退出回归现实,成为脑残的植物病人。
ASH是一个有着故事里常见主角名字的年轻女子,也是AVALON玩家们羡慕敬仰的游戏高手。
因为她的队友兼爱人的意识在网络中迷失而成为脑部瘫痪,精神受到冲击的她在游戏和生活中皆独来独往。
我不理解她为什么仍然这么执著地进行这个游戏,或许身为顶级玩家的她已把这作为谋生手段,也或许除了这个游戏她便无所事事和无所依靠。
就像那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有轨旧电车一样,她两点一线地在地下游戏点和自己简单的公寓里生活,除了谈论游戏,很少的几个人物没有别的台词,他们关心AVALON的隐藏级别更甚于自己难吃的晚餐。
当主角和其他人物在戴上那个连通于精神和网络的面罩之后,他们在游戏中的形象和人格更丰富完满。
ASH,当她身披带着斗篷的战斗衣,戴着只露出眼睛的面罩,我却发现她的身姿和面容可以说相当美丽,她手持长枪,行动灵敏,和现实中不修边幅,动作笨拙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使得影片中的现实看起来更像游戏,而进入游戏后看起来却比现实还真实。
至于最后出现的那个世界,更让人无法辨别究竟是游戏还是真实——或者说我们知道,但却犹豫于自己的感觉。
当ASH终于进入了AVALON的最终级别——真实级别,影片一下被赋予了一反前态的真实的环境和色彩。
她找到了自己迷失的搭档(的思维)。
却发现原来他却是自愿“吞下红色药丸”将精神故意留在“真实级别”的游戏中。
梅菲说“这才是属于我们的真实世界”——实际上直到ASH向其开枪,看着他的身体(精神)还原成数据返回现实之前,她也犹豫着究竟这“像游戏的真实”和“像真实的游戏”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生命和生活的过程终归都是通过精神感受出来,我们看完MATRIX,常津津乐道于讨论,猜想自己的生活是否一段被编写好的程序,又会希望程序给予自己一段随心所欲的人生。
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感到那么不满足和不满意,我们越是成年和成长,就越喜爱一个网络模拟游戏给予自己的“真实”,在艾泽拉斯这个并不真实的世界里,那么多不同年龄,职业,经历的人被代括为几个职业,在游戏规则下,我们有目标,我们有团队,我们有朋友和敌人,我们有意外的惊喜和恼怒,我们可以选择要去的地方,要做的事情,要和谁说话和谁不说话——这一切似乎都比我们日复一日并不受自己掌控的平凡生活更来得让人满足。
于是有些玩家借以娱乐,有些玩家获取休闲,而有些玩家则进入了自己的阿瓦隆。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虚拟世界感到更满意——游戏的规则像公平的法律一样不可违抗;付出努力必有收获;有目标可以去争取;有人关心,受到重视;可以成为领导者;可以战胜困难和敌人;可以体现自己的人格和气质,可以感觉到品德和言行能在团体中产生影响和后果⋯⋯就像电影中那个让人忘记这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战争游戏阿瓦隆一样(在这个游戏中你只需要关心自己是否活着),关心的事物少了,烦恼也就少了。
这个游戏很复杂,但比起我们物质化的多样生活,有许多人更愿意暂时或长期放开困扰着他们的工作,社交和感情,待在艾泽拉斯的世界中。
魔兽世界和模拟人生在海内外游戏界的影响和成功说明的不仅是商业问题,这些不以画面剧情取胜的游戏以它们对社会,社群的模拟性赢得了玩家,人们喜欢它们,甚至有人“沉迷”于此反映的是一个“现实不如游戏更真实”的游戏者心态。
如果可以选择,可能真的会有许多像梅菲的人选择把自己的思维和精神留在阿瓦隆的“真实级别”里。
至于向MATRIX开出条件,背叛残酷的现实世界,在程序里为自己的精神感觉安排一段想要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无法逃避生活的我们突然闪现过的幻想。
《阿瓦隆》有一个最终拯救迷途者梅菲的结局,而对于我们,退出登陆,我们仍然将面对自己。
人们无法像在游戏里那样掌控自己的生活源于不懂生活的规则,甚至不懂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人们追求太多,却始终无法像对待“真实的游戏”那样对待这“游戏般的生活”。
尽管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游戏世界来让我们情愿迷途于此,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做好这样的准备:是选择红色,或是蓝色的药丸⋯⋯我们的角色进入了艾泽拉斯,自己则进入了自己构筑的阿瓦隆。
(PS:艾泽拉斯——当前最热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之大陆。
)
是从攻壳机动队认识他的昨天在寝室看完了这部片子 旁边观看的同学都说没看懂 至于我自己 我猜导演的意义不在于看懂或者看不懂电影内容 他只是提了一个问题 希望大家去思考的问题:世界的真实该是怎么样电影的画面风格我很喜欢 正好刚玩过《使命召唤4》 发现画面风格很像其中的一关——核电站泄露的那场景 在看Avalon之前恰好看完了骇客帝国动画版 发现这两部电影一起看的叠加效果很有趣 都是关于世界的思考 只是一个直接点 骇客帝国多少还有点讲故事的样子 Avalon这更像个游戏电影的武器完全是俄式风格 那把SVD太拉风了只是BOSS总是米24让人有点反感 它太丑了 我本来以为Avalon的世界中会是更加科幻点的风格 而不是那种黑白充满颗粒感的现实波兰样式反正是电影而已 看完了大家还是做正常的该做的事情
也许九年以后,押井守会像GIS那样拍一个续集。
情节的峰回路转就不说了,对画面张力的把握简直行云流水;主题看似讨论晦涩的存在哲学,又以活泼的动画3D的载体表现出来。
人物选择也非常棒。
不知哪里能买到中文版的押井守随笔和小说呢。
日式温馨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你看这是咋说的,五十岁的女性遇到个男人都需要神迹了吗?
当中老年男女走到一起,然后接吻的时候,我觉得导演有点用力了
安宁的小镇,和谐的人际关系,克制的心动,舒服的电影。天上来的陨石,海底下的鲸鱼,山林中的露草,陪着人去向更远的前方。没想到看小林阿姨和五郎叔亲亲居然还挺配。
都是喜欢的演员,看到小林阿姨和松重叔更是感到了双份的安心。“说谎”的大人们和直率地表露自己心迹的孩子们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对“痛苦”“悲伤”“难过”这样的字眼有着不同的理解。被陨石砸中的概率是一亿分之一,那么被幸福砸中的概率呢?牙医无法治疗自己的牙齿,那就借助一下别人的力量吧。如果说正在经历的日常是连续的奇迹,也许拔掉坏牙就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露草,就是我们的鸭跖草。两个名字都可细细琢磨,花如其名,很灵。
静止的幸福
海边的景色好好。吻戏看得我好激动哈哈哈哈哈哈
老年爱情故事
平山秀幸一贯风格,治愈是蛮治愈,所表达的中年危机与两性关系议题亦有呈现。但剧本与结构还是太平了,淡的好像摸不到看不见。松重丰与小林聪美的表演自不必说,恰如其分的精准到位,不过我也是一如既往、恰如其分的不太喜欢。(是我的问题)
小林阿姨和三谷欢喜的那票演员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电波清奇😜
还是最喜欢这种风格的片子,被伤害的人也有再幸福的权利。海边的曼彻斯特就太凄惨了。
五郎再不吃就要寿司啦。。。反正就是喜欢这种电影,感觉很治愈
人生之飘忽,犹如露草之摇曳,于平凡中波澜起舞。医者难自医,渡人先渡己,从心出发,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这点小伤口,很快就愈合,留下浅浅疤痕,当做纪念,多幽默。只是小伤口,时间包扎我,你不需要担心我。
看过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到这种电影就很放松,好像心也来到这个海边小镇放了个假。从平凡中获取了勇气和力量呢。
草上露晞今又昨,天陨石散零更落。人生苦多,不如共歌。
住宅区的两人X孤独的美食家联名SP
我特别喜欢小林聪美看牙时说的那句“我是来找你去除痛苦的”。这个电影非常符合我的审美:中老年人的第二春、人与人的逐步接近、无需言说的痛苦、偶尔的恶趣味。除了鲸鱼的桥段我不喜欢,觉得刻意,其他部分都太喜欢了。
五郎叔和聪美完全擦不出火花,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