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套娃之前恐怖氛围很到位,不过也从套娃开始就逻辑全无,为了制造恐怖感而放弃逻辑也并非不明智,想要逻辑和恐怖双得是很难的。
影片中并没有那种突然窜出来的惊吓,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恐惧,而且是女主的内心恐惧,让观众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各种拍摄手法也都非常到位,打光,特写,场景的拍摄都算上等,不过最后的套娃镜头带来的冲击感可能很多观众都不能接受。
影片也隐喻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很多不尊重,瞧不起女性的男性;主线应该是由于女主和丈夫的互相不尊重和不理解而展开的,这也是现实中常见的问题,影片里是一种极端情况。
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肯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相信和互相尊重上的,但现在中能做到的情侣或夫妻往往只占少数。
画面美好,充满绿色的大自然疗愈,但你站在黑暗中,你就是黑暗的一部分,你的恐惧支配着黑暗加重吞噬你的动作。
好像所有男人都长得一样,因为你对待事物的恐惧都一个样,躲避没有用,因为躲避像是欲拒还迎的flirt。
恣意妄为和恐惧胆怯,为扭曲和邪恶搭建了天然舒适的通道,近而得以源源不断地进行如此这般的重复。
而改变这些,切断通道的唯一方法,只有把恐惧落到实处,化作武器。
直面威胁,才能不再无处躲藏,才能不再重蹈覆辙。
就很尼采,就很《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片名翻译成《人》没毛病,男人女人互为对方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同时也都是自己向内的加害者与受害者。
这是关于所有人的故事。
忍着焦虑看完了《Men》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它,但大概不会再看第二次。
我给这部片子打了10分,只是因为它的皮相足够和我胃口。
但对它想表达的东西依然有诸多不满。
导演很认真地刻画了女性面对的困境和痛苦,手段十分高明。
从房东出现的第一镜就勾起了我浓浓的不适,直到神父出现,反感已经转化成了恨意。
它十分全面地捕捉到了令人厌恶的男性形象典型,并给观众提供了超强的代入感。
但也到此为止。
电影试图提及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议题,但并不想去讨论它,而是大费周章地描述,构建,展示。
最后让女主从原罪之中得到解脱。
我只说让我百感交集的一点:结尾精疲力尽的女主问丈夫:“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的爱。
”真的是太好笑了。
有人从这句台词里能读出对女性的嘲讽,发出“看哪还是女性不懂得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声音。
我伤害你,威胁你,追逐你,都只是想要你爱我。
这种观点好像在说男人不是生活在现代文明里,能沟通能尊重理解他者的人,而是一种情感机能低下的动物。
这是对男人赤裸裸的侮辱和嘲讽。
我始终期待更多男性能意识到这点,将自己当作“人”来看待。
而对受尽折磨的女性来说,一个解脱的微笑是远远不够的。
知乎的弱智爽文都开始教读者:要学会像男人一样贪婪,一样心狠,一样不择手段。
把他们试图施加在你身上的暴力原分不动地还回去。
我承认以牙还牙,相互折磨永远没有尽头,但起码得从能站着面对面说话开始。
对一部分男性来说,只有拳头够硬,他们才愿意把女性当作是能够沟通的人而不是符号化的“女”。
也许我宁愿它最后让女主像《Cerdita》一样爆发,展示和宣泄痛苦,沦为一部更低层次的猎奇片子,起码也算是给出了回应。
而不是把反抗和救赎艺术化,符号化,最后停在一声叹息里。
好像无数人无数次重复过的那句【嗨,男人嘛……】
不得不说将女生视角里的很多男性问题都抛了出来,电影表现形式也不错,恐怖诡异又让人印象深刻!
片头里女主经历丈夫的精神压迫后又沉浸在丈夫死的阴影里,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满眼的绿色确实是能治愈!
之后出现的房东男、面具男、教父男、裸露男、警察男,不同的妆造不同的身份,但是用的是一张脸!
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这几个人都代表了部分男性的问题,特别是女性视角里的男性问题!
这种纯意识流后现代主义甚至都不想称作是电影。
这种上世纪被创造出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被渗透到世界各地。
而Feminism和Sexist的话题正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堪称现代流量密码!
现实里在“鸡蛋与高墙”的对峙中,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很容易以为自己站在“鸡蛋”那一方。
毕竟“鸡蛋永远是对的”,站“鸡蛋”那边永远不会有风险。
孰不知画面缩小后发现另一种的法西斯正打着推倒”高墙“的旗号快速蔓延!
到底谁是鸡蛋?
谁是高墙?
现在强调女权似乎成了政治正确?
已经看到好几部电影强调女权了,这一部电影应该是最明确直接的了。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里就有热度,那里就有电影!
导演的商业嗅觉还是很敏锐的。
其实剧中只有女主丈夫,对女主有明确的控制欲,可以视为对女主的压迫,而其它男性和女主之间的敌意,就出现的就非常奇怪,似乎都被女主丈夫灵魂附体一般。
特别是房东,前面热情接待,各种帮忙,后面突然要杀女主,实在是莫名其妙。
营造出的氛围就是,女主被周围“所有“男性忽视、敌视和压迫,严重夸大了焦虑。
有人说这些角色都是一个男性的多个表象,那就不应该用”men“,而应该用”man“。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公平竞争,帮助弱者“,和性别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直接把强弱对应到性别,是荒谬的。
强者和弱者,要拥有相同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所谓”公义“,远远超越了人类当前发展阶段。
片子的结构很有意思,前半段是优美的田园风光,拍摄水平真的很优秀,不管人物、风景、建筑,都拍的很唯美,很多截图拿出来就是大片,摄影师厉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半段突然画风大转,恐怖、血浆、蒙太奇,各种古怪元素闪亮登场,建议大家先做好心理建设再看。
片中有不少隐喻,对中国观众不友好啊。
后半段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已经脱节,也无法用影片的自身逻辑自洽,有些怪异,更像是女主的梦境。
是我喜欢的风格:冷,癫,带着一点点的邪气。
马楼女士遇到的五个曼简直不要太典:幼稚软弱暴力扭曲的丈夫,没有边界感自顾自讲着有点冒犯的大叔笑话的房东,当自己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边气急败坏失去控制痛骂女主为bad bitch的面具男(个人感觉这种最典),有精神疾病的跟踪狂裸露癖,(这种的曼味其实并没有很典,毕竟就是换成一个同样特征的女性也是一件很惊悚的事情),虚伪爹味自负的说教牧师男(这种也蛮典,可以被称为李国华型或者胡兰成型)。
很爱女主的态度,对曼们drama幼稚狂暴浮夸的伎俩始终保持冷静客观,不投入感情去纠正他们,只是手起刀落,大喊一句“F off!”。
可夸的点很多,或者说戳中我的点:色调很古典清冷,女主冷冷的态度,由断掌串联起来的曼们,女主嘶吼声与背景音乐的合一,牧师向女主吟诵的《恐惧与战栗》,竟然给本片还上了层哲学神学上的精神价值,还有影片高潮时的魔幻主义处理(太癫了,苹果树掉苹果那段让我想起了《涉过愤怒的海》中的天上落鱼)。
但有几个镜头也确实吓到我了,比如一开始女主和好友视频时好友的网卡卡出的狰狞面孔,还有后面女主给好友发地址时好友突然冒出的那句bad bitch,毕竟这部电影的标签是一部恐怖片,关于恐怖的点还是想小小批评一下:有些的处理有点落入窠臼了,就是很典型的密室弱女型恐怖片,突然断电那里我真是……略无力吐槽,但总体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裸男们产子接力那里真是看得我san值狂掉…前面露🐍也就算了,英国电影竟然允许这种特写的镜头直接播出吗()虽然知道这是特效制作的,但还是,大为震惊大受震撼好吧()习惯了后就感觉,嗯,还蛮新颖蛮先锋的,不错不错,感觉有一种男人进化史的即视感。
当然作为一部小众cult片,本片还是有很多地方我没有看明白的,或者说很多不理解的隐喻,比如裸男的草冠,掉落一地的苹果,死去的山羊,男女神像,飞舞的蒲公英,以及女主老公有些献祭意味的诡异死法……作为女性,很多镜头真是看得我感同身受,女主被男人包围的酒吧那段,我真的是汗流浃背了,代入一下都觉得压抑恐惧。
到这里就差不多分析结束了,结尾送一句面具曼的名言给大家:“You are so mean, you don’t even wanna play hide and seek with me!!!!!!!”
对男性的恐惧以五种不同的形象交替出现:一:专制偏激的丈夫。
离婚之后丈夫跳楼。
丈夫的手穿被栏杆刺穿,所以后面所有出现的男人右手都是断开的。
二:不着寸缕的跟踪男。
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追逐,在女主租住的房子附近徘徊,代表着男性对女性最为原始的威胁。
三:戴面具的男孩。
在女主拒绝和她玩捉迷藏之后,对她进行了言语攻击。
四:道貌岸然的牧师。
一开始以救赎者的形象出现,在听到女主回忆丈夫死亡的一幕时,将手搭她大腿上,并告诉她男人有时候打女人,但应该给机会道歉。
五:不公正的警察。
告诉她跟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行。
1.女主的精神状态一开始就不太正常。
在隧道里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回声,然后露出微笑。
在教堂里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2.女主分不清楚现实与幻觉。
在荒废的小屋前拍照,视线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男性雕塑,与周遭的环境完全不兼容。
丈夫的身体被铁栅栏穿破,这一幕不是幻觉而是回忆。
晚上在家门口一会看见沉默不语的警察,一会看到朝自己冲过来的房东,实际上仅仅只是一只乌鸦冲进房子而已。
在女主的想象中,小男孩深夜潜入房子,被她砍了手掌,而后出现的其他男人手掌均断裂。
3.男人孕育男人。
故事结尾的时候,男人孕育了新的男人,他们的手掌都是断裂的,暗示着丈夫带给她这种对男性的恐惧和威胁传承不息。
惊悚暗喻片。
一开始被男人连续分娩的场景震撼到了,看了影评才知道这是一部反映男权对女性压抑的暗喻片,所有男人为什么是一个人演绎,是暗喻男人的群体映像就是这样的,是女权觉醒的呐喊,为了抗争,为了突破,非常出色的暗喻片。
女主因为与男友闹离婚,男友坠楼身亡,为了疗伤来到了郊外的一处别墅。
男主人非常热心和热忱,介绍了房子的构造,又把日常起居全部交代清楚,然后离开了。
女主安顿好,就跑去别墅旁边的森林里去溜达,森林草原风景如画。
她来到了一个涵洞里。
涵洞里非常潮湿,但是充满了乐趣,可以玩回声很有意思。
但是正当女主乐此不疲时,突然有个人影在涵洞另一边出现,然后有个人开始向女主这边冲过来。
女主赶紧拚命逃跑,慌乱之间,她来到了一片破败的房子之间。
她漫无目的地走进草原,突然发现有个裸男在远处看着她。
女主赶紧跑回了家开始和女友聊天,这时她突然发现那个裸男跑进她的院子里。
她立刻报了警。
警察赶来,把他抓住。
经过审问,裸男什么证件都没有,警察把他抓走很快又把他放了出来。
女主跑去教堂突然想起男友自杀的惨状,不禁悲从中里,大叫大嚷起来。
她仿佛看到有人,就跑了出来,遇到了一个戴面具小男孩,小男孩要女主陪他玩,但是女主不知道什么情况,有点犹豫,这时教堂的神父出来,阻止了小男孩的恶语相向,并与女主攀谈起来,但是神父对于女主男友的逝去觉得女主难辞其咎,让女主很不爽,就拂袖而去。
晚上女主又去了屋主说的酒吧,在那里的人对她也极不友善,最后再别人异样的眼光里,女主离开了酒吧。
回到家时,别墅外面的大灯突然亮了,照得四遭如梦如幻的,都有些不真实。
然后女主仿佛进入了梦境,看到苹果树上的苹果全部落了下来。
看到裸男全身长满了枝叶,还看到了男友。
然后就是裸男吐出的花粉将女主熏昏了过去,裸男进入了房间,然后就开始不停从身体各个部位开始分娩,最后分娩出来的是女主的男友。
感觉到女主受到男权压迫的压抑感,真心让人喘不过气来。
男人千人一面也是为了反映男人的群像,反映了男权对女人的霸凌和压迫。
有人说那个涵洞有寓意,还有裸男吐出的花粉也有寓意,看得时候没注意,不过细想真的是这样,导演的暗喻拍摄能力很强,蛮佩服的。
不过那个裸男真心蛮恶心的。
最后的接龙分娩的场景真心震撼,让人膛目结舌,幸亏女主的反抗精神还是有的,懂得拒绝和反抗,不错。
虽然我在很多片子里用符号解读,但我觉得本片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认为本片其实就是真实世界丈夫自杀投射在了女主这次度假中。
所有光怪陆离对应的其实是她自己的老公所有的男性角色对标她心目中她老公的特点1.房东对标她老公和蔼可亲幽默2.问题儿童对标她老公幼稚控制欲3.神父对标她老公的伪善4.警察对标她老公的暴力5.变态裸男对标她老公的执念但是我觉得导演显然是想把她老公投射到所有男人身上,从这点上看男人也是千奇百怪,个别另样的。
有反向极端的渣男,渣男可以完全不用主动控制女人。
也有被女人欺负的老实男也有经过世事成熟的男人所以我认为剧本在这里有了一个困境,单独投射她老公,没过错但是格局小了。
投射所有男人又缺乏说服力。
另外我觉得剧本的核心思想有点偏激,就是单方面直白的批判男性。
这是让我错愕的。
要知道批判“男权”和批判“男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男人是自然的生物物种。
男权则是人类智能化后定制出来的不平等的规则。
真正需要着墨的是规则而不是生物性其中最大的着墨无疑是男性的性需求。
但是我们仔细想女性没有性需求吗?
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所有生物是怎么繁衍的。
上帝创造生物两性都是有性需求才能繁衍的。
动物有发情期人也有。
男人有女人也有。
所以批判男性我觉得太偏激。
真正需要批判的是单一的男权!
并且赋予女性自由追求性的权利。
实现男女平等。
就像动物公的母的繁衍后代都没有谁歧视谁。
有人说像动物一样!
简直笑话,那人类不是倒退了吗?
我想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因为人类的问题从来就没解决过!
人类本身就是矛盾的物种!
人类本身就是罪恶的根源九十不论男女。
人间本就是地狱!
期待这么哲学的问题我们在其他说到点子的片子里讨论所以我最后还是没法打五星。
而且我认为豆瓣6.8分数恰如其分
这是剪映调的色吗?
当被现实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候,幸好还有美食与梦想治愈了生活。逼近真实的影像风格看见女性多重身份中的生存压力,以普通人视角在走投无路的现实中寻找生机,最难得的是剧作从不回避挣扎与痛苦,也从未放弃抬头仰望的勇气,窦靖童的表演赋予角色倔强不屈的韧性与生命力,与王传君的组合充满互为同行者的治愈与温暖,是国内影视剧中宝贵的现实题材佳作,立足真实又怀抱与现实搏击到最后的勇气,是献给普通女性的一支战歌。
看之前说实话本来期待值没有特别高,以为就是常规的运动题材,今天看过之后真的可以说超过期待值很多。看了几集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现代剧的无病呻吟和夸张爱情戏码,一切都很自然,尤其是窦靖童,这部剧里不仅全程长发、很多淑女连衣裙等跟她本人平时酷酷的形象差别很大的造型,甚至在剧中她有很多“逗比”的演绎,这点导演说跟她生活中其实很像,期待看到更多完整版内容。
没有什么狗血玛丽苏,只有现实又残酷的世界,在谋生存的这条道路上,哪怕是女主也只能上场选择输的比赛,也永远不会等到的母爱
看了《她的生存之道》超前观剧,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好饿!!窦靖童饰演的女主从小便在妈妈的熏陶下练就一身做饭的本事,即使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的食物都那么诱人!这是一部“美食疗愈”+“热血逆袭”的女主电影,那我暂且就先认为,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更容易逆天改命热血逆袭(ง•̀_•́)ง
首播看了四集比想象中的要好,以为这个演员组合会拍什么文青青春疼痛曲高和寡的片子,没想到是这种题材,所以算惊喜吧,挖错坟妈妈没si的反转属实让我笑了一下,但没啥钩子让我继续看下去,不会追更,也许等完结看看口碑再补。ps:不喜欢吃美食就怼脸拍表情的镜头,正常人吃了好吃的都不会这么做作吧,吃自己做的饭更不至于吧,也许五星大厨的威力能让人做出这个表情?接下来不会每个人吃女主的饭都怼脸拍特写吧?
窦靖童首演女主,她本身的自然率真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提前进行了拳击和厨艺特训。她的打戏拳拳到肉,原声台词爆发力强。主题曲《你也在这里》由窦靖童作曲,母女俩一起演唱。歌词里那句“妈妈我长大了”配上王菲空灵的嗓音,被称为“跨越了二十年的母女对话”。
“走投无路,先吃一顿”🤔原来cc在浪姐一公的时候就已经偷偷剧宣了
算是今年播出的很有意思的一部剧了,题材很新,映后导演说没有说刻意设置主线关系,人物关系,看了三集,有点理解,其实就是发展到这了,主角性格经历决定她就会这么做。窦靖童演的目前来看演的是很不错的,本身就是北京长大哈哈,给她一部分加成,很真实的土生土长北京人的风格,和我一朋友很像哈哈哈也很喜欢片头片尾曲,连起来听很有意思
滤镜不错,演技天赋是会遗传的
没想到窦靖童都演戏了 演了小胡同的女孩 代表了妈妈在北京的日子吗 又去做了厨子 这里是有谢霆锋的影子吗 故事有点憋屈 前两集看的我郁闷 为什么守规矩的人要被欺负 为什么好人总被一次次被骗 好人也太难了
听完导演的发言决定看一下全集,想看看窦靖童和王传君的反差,很喜欢每集结尾的小菜谱
当下饭剧看挺有意思的,围绕刘盐找妈妈展开爱与救赎的故事也很戳人心,有点好奇后续发展了
剧情设定很有意思,非常少见的把美食+拳击放到了同一个人身上,非常有意思的割裂感。女主虽然经历坎坷,但是非常有生命力,生活里遇到的所有磨难,都没有磨灭她心里的火焰,非常向上的感觉,给予失业的我,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一切都不算什么,只要还活着!!!
被古偶荼毒的内娱市场需要这种不一样的作品。
第一次看窦靖童的影视作品,她身上的松弛感和亲近感十足,本次出演拳手、厨师的角色,带入感很强,从母女关系、美食创作中拉近与我们女性观众的距离,从中深切感受到困境中女性的力量和希望。女性,我的人生我定义,我有我的生存之道。
其实刚开始是奔着窦靖童来看的,因为非常喜欢她的音乐和生活态度。但是在看完更新的这几集后,我被这个剧情吸引了。很接近现实很接地气,而且几个镜头语言也能很好的交代刘盐的生存环境,把她塑造的更立体鲜活。很期待接下来刘盐的命运走向,会追更!
刚看了两集,我能说好久没看到这么真实自然的都市剧了吗,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闪光点,女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找工作不顺利、生活也一团糟,一整个感同身受
窦靖童的第一部电视剧,生活流轻喜风格,演的是拳手刘盐转身成厨师👩🍳的线。剧中超级多美食,据导演介绍一共出现了100道菜!片尾还附有食谱。很惊喜看到了赞多客串厨师 ,王传君演“颓废”搞笑律师,风格很特别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刘盐带着一身厨艺踏上寻找母亲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爱自己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