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好 灵性 的电影哦,它揭示了一件事情:当你真心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宇宙会帮你实现。
哈里斯夫人需要的金钱多也不多,少也不少,500磅,对于一条裙子来说很贵,对于她这样在别人家里当帮佣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实。
可是那条裙子好美,她就是很喜欢。
她就是想要。
于是宇宙通过彩票/赌马奖金/抚恤金等等意想不到的形式给她送了够支付裙子的钱。
今天聊聊匈牙利/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比利时电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片名Mrs Harris Goes to Paris (2022),别名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影片改编自保罗·加利科(Paul Gallico)1958年的畅销小说。
此前该小说曾被制成一小时长的节目上过电视,剧名和小说名字一样,都是《阿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Arris goes to Paris)。
此次改编成电影倒是头一遭。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1950年代的伦敦,一名丧夫的女清洁工哈里斯夫人迷恋上迪奥的高端定制礼服,于是决定节衣缩食倾其所有购买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
在凑足足够的钱后,哈里斯夫人飞往巴黎,准备血拼。
前前后后她经历了各种变故,并最终明白了自己想要找寻的是什么。
哈里斯夫人从事着低薪水且不被重视的工作,但她本人有着一种体面和幽默的特质,这让她的生活显得十分简单精致。
原本她的生活可能就这样平静地度过,直到她看到雇主家的一件精致迪奥礼物。
她心里的一个开光被打开了,她的生命突然有了目标,希望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迪奥礼服。
哈里斯夫人的法国之旅虽然十分离奇,但能做到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她拥有一件礼服的强烈决心下,电影显得极为迷人。
整部电影制作工整,拥有极高的娱乐价值,观众不会把心思放在质疑哈里斯夫人的经历上,而是会不自觉地被她的奇遇吸引。
本片描绘了一个美化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同时带着独特幽默感,观众很难不被里面的乐观精神吸引。
不需要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也不需要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哈里斯夫人去巴黎》就用两个小时来逃避现实,讲述了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礼貌,都有权被尊重,都应当被公平对待,并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理由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美丽一些。
你不必热爱时尚才能喜爱这部电影,也不必成为上流社会才能穿戴高级礼服,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影片中闪烁着平等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也是影片最平易近人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本片于疫情期间拍摄,2020年底完成,原定于2022年1月或2月上映。
但由于疫情关闭影院,影片上映一推再推,最终在2022年9月上映。
为了适应电影拍摄需要,本片对比原著小说做了不小改编。
在保罗·加利科的原著小说中,哈里斯夫人和她闺蜜巴特菲尔德夫人一起玩足球彩票。
只不过这俩人都不喜欢足彩,纯粹是为了奖金用直觉填写彩票。
买足彩的人需要竞猜填写30场比赛的结果以赢得奖金。
在小说里,哈里斯夫人是通过电报得知了她赢了奖金,足彩奖金高达102英镑7先令9.5便士。
而电影中则使用了更加简单直白的数字彩票,哈里斯夫人通过广播中得知了自己中奖。
影片改编后,增加了阿奇,还有反派丹特夫人和阿瓦隆夫人,这些角色加入后让哈里斯夫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也为结局打下反转铺垫。
这让波澜不惊的电影变得有了涟漪。
原本缺乏反派的故事有了起伏,剧情冲突更加明显,观众看起来也更能集中情绪。
本片的结局也比小说里的结局更加复杂。
在小说中,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确实不小心把哈里斯夫人的迪奥礼服点燃了,只不过哈里斯夫人并没有收到迪奥寄来的替代品。
迪奥之家,包括科尔伯特先生、克里斯蒂安·迪奥先生、娜塔莎先生和安德烈先生,都给她送了鲜花,感谢她的参与。
在小说最后,哈里斯夫人决定把这件衣服烧掉,不再做修补。
因为她明白,这次旅行的回报是人而不是衣服。
另外说个小插曲,尽管我们平时经常玩今日辱法的梗,但法国工人还是十分值得钦佩和羡慕的。
他们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管怎么玩梗辱法,法国工人阶级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意志坚强保持乐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一部老片,《蒂芙尼的早餐》,赫本穿着一袭黑裙在巴黎的街头看着华丽丽的珠宝啃面包的场景过于经典,以至于我看到有关奢侈品的片子,总是下意识的想起这部影片来。
我还蛮喜欢这两部片子的,虽然我是一个对奢侈品完全祛魅的人,我从来不买名牌包包,也不买大牌首饰,哪怕不需要我花钱,我也不会要,我喜欢这两部影片,是我完全能get到赫本跟哈里斯夫人的美,从来都是奢侈品需要她们赋灵,而不是她们需要奢侈品妆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很遗憾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面能够参透的人也不多,特别是女生,人当然可以购买大牌奢侈品,哪怕需要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只要它是合适你的就行,问题是适合奢侈品的人凤毛麟角,像赫本和哈里斯夫人这样,能够在繁复华丽的服饰中还熠熠生辉的肉体很少见,纯粹的气质和高贵的灵魂缺一不可,很多人用奢侈品像是沐猴而冠,不适配就算了,再配上她们那种因为自己用了别人用不起的奢侈品而洋洋自得的嘴脸,属实是有点滑稽。
指责这部影片是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就更滑稽了,他们好像从来都不看别人在表达什么,只一味的暴露自己内心到底在恐惧什么,消费主义说到底是没有信仰,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只能用无尽的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从来都没有什么消费主义,只有一个个可怜又可悲的妄图用三维世界的物质去弥补四维心灵空洞的人,但是冷冰冰的物质如果没有人倾注爱意在上面,始终就是一件死物而已,填补不了任何东西,价格越高,就越沉重,只会拖着人进入无尽深渊。
有时候看电影的影评比看电影本身还有意思,特别是这部片子,可以充分的观察到现代人的不自信 和被害妄想症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蒂芙尼的早餐》当年是大获好评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能够认同一个天真迷茫女性的追梦故事,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能够上天登月了,还有人试图用消费主义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给善良的哈里斯夫人抹黑。
总有人喜欢问她把钱都花在了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上了以后该怎么办,所以呢?
所以她就该一辈子灰扑扑的活着,一辈子老老实实的给人擦地板,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
蒙住自己的眼睛,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美丽的衣服;捂住自己的耳朵,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动听的音乐;塞住自己的鼻子,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芬芳的香味,可是就算这样,就算我们把眼睛、耳朵、鼻子都蒙蔽了,心脏它依然只会为那些美好的事情跳动,它不会为擦地板跳动,不会为别人的轻视怠慢跳动,不会为一成不变的庸庸碌碌跳动好吗?
生如夏花之绚烂,如果生而为人只会苟且,那么做人跟做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一直蚂蚁,蚂蚁还不用思考,不会内耗,无需自欺欺人。
珍惜那些能够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它指引者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要在乎庸俗市侩无能的人说了什么,他们的心脏已经被腐蚀了,只剩下满脑子的蝇营狗苟。
我就是可以爱美,哪怕美的具象化是一件价格高昂的奢侈品定制礼服,我就是可以爱钱,哪怕钱的具象化是一弯寒光凛冽的翡翠手镯,我就是可以爱权,哪怕爬上高位的背后是无尽艰辛和无人理解,女性就是可以用尽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没有伤害到别人,就是对的,正确的,无人可以指责的。
我们活在最好的时代,哈里斯夫人这样坚持梦想的人鼓励着我们,我们活在最坏的时代,巴黎综合征这样的词都被造出来了,有梦想的人总是被嘲讽,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自己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始终谨记要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大脑很重要,理性很重要,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心灵决定的,这个世界上稀缺的并不是会权衡利弊的大脑,而是一颗正直、善良、勇敢的金子般的心。
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很轻松,很有趣。
真的很爱这种为了一件事情努力实现的故事。
可能会有人想,为什么非要那么贵又不实用的高定裙子呢,有那个功夫,改善一下自己生活不好吗?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活着的,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
作为一个失去心爱的丈夫,独自寡居的老女人,她就不能喜欢,想要一件漂亮的裙子吗?
在这样的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人生显得不那么平淡呢?
一生很短暂,死亡也许随机到来,在这之前,追求一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酷啊。
想到,很久以前的看的一部电影《亲爱的伽利略》两个高中女生从泰国到巴黎、伦敦旅行,他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争吵。
但是这段经历,将是她们这一辈子的财富。
我很羡慕这样想做就全力以赴的去做的人,不考虑得失、不考虑效益、不考虑是否真正的“有用”,只是因为我想,我就去做了。
想了一下,这样的事情,我很少做到,最近的一次,可能是那天想喝杯咖啡,不是点外卖,而是直接出门,独自去一家小众咖啡店,点了杯咖啡坐了一下午吧。
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开心的一天。
电影的结尾,在酒吧的舞会上,没有什么上层名流,哈里斯夫人穿上了那件高定裙子和朋友们跳起了舞,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哈里斯夫人代表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一个诗意化了的追梦者。
她是幸运的,初到异国他乡后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流浪汉欺骗,还获得了对方的友谊(算是友谊吧),或许同为贫苦农民就不为难你了的惺惺相惜吧。
反正我是不信固定蹲点在机场门口的流浪汉们是多么地义薄云天的。
之前说流浪汉可能是出于同阶级不伤害同阶级的心理对着哈里斯夫人做了一次好人,其实这一点差不多是整个影片的核心了。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先生小姐们其实也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人,于是迪奥的员工们都愿意为哈里斯夫人服务,不仅因为这位夫人带着现金远道而来看她们的秀,还因为他们之间其实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一开始不适很明白这种一看就很时尚的电影要找一个“老妇人”来做主角,找一个光鲜亮丽正当红的美女来拍不是更“稳妥”吗?
随着剧情推近过半恍然明白,虽然这部电影差不多也是迪奥的宣传片,但是迪奥本身的比例占据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巴黎的浮华奢靡仅仅在一场秀的场地里就展示过了,同迪奥相比,导演更想说一些底层人互相帮助以及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如果女主太美,观众的注意力反而就完全倾斜到迪奥身上,变成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了。
而结尾哈里斯夫人身穿迪奥礼服出现时,她是那么美,迪奥也只是个陪衬而已。
说起来,一开始对于哈里斯夫人在法国的艳遇我以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事实证明阶级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即使两个人生命里会偶然交汇一次,结果还是注定的分道扬镳。
而回国后的哈里斯夫人也总算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另,跟《喜鹊谋杀案》是一个女主,看来英国人今年很喜欢她啊。
这部佳作源于保罗·加利科畅销一时的同名小说,描绘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伦敦的一位平凡家政女工哈里斯夫人。
因痴迷于迪奥的高级定制华服,她毅然决定勇闯浪漫之都巴黎,展开一段激荡心灵的冒险旅程。
这场勇敢的探险不仅为她的人生书写了崭新的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迪奥的辉煌未来。
电影以简约而宁静的笔触,展现了哈里斯夫人如何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坚定追求梦想的执着。
它传递了一种永不褪色的积极信息:“胸怀梦想,砥砺前行。
”身处逆境,我们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哈里斯夫人虽是一名普通的家政女工,但她对美的炽热渴望和坚定的信念,让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巴黎的追梦之旅。
在梦想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风雨满途,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必将战胜重重困难,实现心中的憧憬。
哈里斯夫人在追求迪奥华服的过程中,历经种种艰难险阻,但她从未言弃,最终成功逆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电影向我们阐述了友谊与互助的力量。
在哈里斯夫人的冒险之旅中,她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协助,这些珍贵的友情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它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
从《哈里斯夫人闯巴黎》这部电影中,我们汲取了关于梦想、友谊、坚持和乐观的启示,这些智慧不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还能激励我们为实现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去找这个片子,完全是中了衩姐的毒。
在他的发图中又看到了《喜鹊谋杀案》、《名姝》的大女主。
今年似乎是莱斯利·曼维尔的幸运年,新片不断。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是用华服琦念造作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一群老戏骨使出浑身解数去挽救低幼廉价的情节,泡沫“梦想”撕毁甜蜜假象,反讽意味的成人童话。
还是衩姐智慧仁慈,只说影片画面美~
豆瓣评分偏低,网友普遍猜测莫非Dior宣传片。
并没有来自官方渠道的认可,以其财力影响力,挑选剧本的资格总是有的。
服装赞助或许有,是创作团队自发的趣味偏好也未可知。
不妄论。
品牌文化故事历来是影视灵感,与CHANEL有关的电影作品最多:《Coco Chanel》、《时尚先锋香奈儿》、《香奈尔秘密情史》、《香水女王》。
PRADA有梅姨《穿Prada的女王》,Tiffany有奥黛丽·赫本《蒂芙尼的早餐》,《瞒天过海:美人计》则是安妮海瑟薇盗取Cartier钻石项链的故事。
珠玉在前,Dior就是想给自己拍个电影玩儿也很正常。
不要扣女拳帽子,我无心立场之战。
但在《哈里斯夫人去巴黎》的漂亮镜头里,我仍然看到了女性现状:职业女性与中年女性。
英法两大名角飙戏,饰演反派的于佩尔戏份不算多,但她还是演出了法国女性的骄傲气质。
她的骄傲不在红唇犀利的工作室,反而是在洗尽铅华的家里,那才是摆脱身份标签之后的自我坚持。
影片中于佩尔不讨好,是阻碍大女主爽剧的反派角色。
然而一个高管的素质,不就体现在尊重游戏规则、维护专业形象吗?
职场女性能够“站着”,并且站到高位,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定力,是不可想象的。
职场不相信恋爱脑以及冲动脑。
于佩尔遭人恨还在于她维护老客户的利益,优先满足老客户的需求。
2:8法则忘了么?
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获新客的成本要高出十几倍于熟客,她很专业。
影片试图中年玛丽苏,却陷入失去生育价值女性的尴尬。
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中老年版灰姑娘,结果侯爵只是把她当作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莱斯利·曼维尔瞬间清醒,眼中带泪。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至老都相信爱情,可是爱情只属于青春萝莉……哈里斯太太即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高定时装,也还是只能去跳广场舞,和她的穷闺蜜。
追求她的,也还是那个人生失败的油腻大叔。
影片改编于同名小说,发表于二战后的50年代。
50年代是个物欲的年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审美就是优雅体面,Dior廓形的高定是标志。
真正的逆流不是一个清洁工脆弱的穿衣梦想,而是当时Balenciaga推出的反优雅、反物质的成衣,是波伏娃倡导的女性去工作,摆脱《优雅的束缚》。
哈里斯太太给于佩尔画的饼是:南拳主导的社会,都需要背后隐身的女性。。。
喜欢女主的还是可以去看看,中年女人的演技也确实扛打。
观赏性:*****故事性:****深刻性:***这就是我小时候心中理想的电影的样子,欢乐、温暖有爱、有戏剧冲突、甚至设置了一些峰回路转,看的时候轻松愉快,看完了也感觉暖暖的,太适合小孩或者一家人一起放假看看了。
清洁工哈里斯夫人,一直在等待参加二战的丈夫归来,她每天辛辛苦苦的照顾客户们的生活,下班了和好朋友喝一杯、跳跳舞这就是她简单的生活。
可有一天,她在一个客户家里看到了一件dior的礼服裙,礼服优雅、梦幻一下子点燃了她的梦想,她决定给自己买一条Dior的裙子。
为此,她另寻缝缝补补的生计来补贴收入,甚至她为了凑够去买Dior裙子的钱去参加了赛狗运动。
在这期间,她收到了丈夫阵亡的信息,政府补贴她了一点抚恤金,这也没有打击她买Dior的热情,甚至,她觉得是老公在天上助她一臂之力。
终于,她凑够了钱,第一次坐飞机,到了巴黎。
历经了一系列的奇遇,认识了好心的公爵、可爱又善良的模特、聪明腼腆的Dior会计,傲慢又冷血的阿瓦隆夫人,终于她得到了自己梦想中的裙子。
是啊,这是一部电影,梦幻的如同Dior的裙子,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好心的人儿,哪有那么多奇遇,年轻的女孩估计爱看,满足心中的幻想。
谁心中没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电影中哈里斯夫人的不卑不亢给人感受太深刻了,当好心的公爵对她说,“你对我那么好,你让我想起来以前的保姆。。。
”哈里斯夫人断然拒绝了公爵喝茶的请求。
公爵是无心的,他是个好人,但是就是这些无心的大实话才真正的伤人。
哈里斯夫人明白,公爵是把她当做一个下等人在怜悯,没有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在欣赏,所以,她真的悲伤。
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但从不为自己的身份自卑,她待公爵与流浪汉的态度是一样的。
在电影中,哈里斯夫人是一个完美的人。
主角的演技非常之好,生动流畅。
蓝眼睛清澈的如同一湖秋水,那些顽皮的小表情非常好玩。
本电影唯一的bug是,公爵带哈里斯夫人去游玩一夜后,哈里斯夫人穿着礼服睡着了。
这不是一个爱惜衣服的人该做的事。
很轻松浪漫又幽默的电影,近现代童话一样唯美的场景加梦幻的故事,虽然女主已经不再年轻(话说Dior做得好聪明,如果女主和赫本年轻时那样,恐怕就没多少人注意它家衣服了吧),但顺畅的故事情节还是让我一口气刷完这个近两个小时的Dior高定宣传片。
哈里斯夫人天真善良又优雅勇敢,就像电影中说的是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而她的梦想就是向往美的事物。
她想要得到一条美丽的裙子,不是因为虚荣攀比,或者想穿着它达成什么目的,而仅仅只是觉得它穿上会很漂亮,真的是非常纯粹的梦想家。
于是在得知丈夫去世以及看到雇主家那条闪闪发光的粉紫色裙子(这条裙子真的比之后dior走秀时的任何一条裙子都惊艳)时,决定疯狂一把,这样的一时冲动把她带到了所谓梦想的国度——巴黎。
全篇故事情节是一气呵成的,非常连贯,导演在拍摄时将人物、服饰、陈设、建筑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罢工后脏乱不堪垃圾遍地的街巷刻意放在一起,一是不断暗示革命即将到来,同时似乎也暗暗讽刺意味十足。
极致美的巴黎和恶臭气息的巴黎,或许才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
结尾的波折有点刻意但是胜在温馨,将浪漫的气息发挥到极致。
作为一部品牌宣传片它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而作为一部电影它的起承转合也算是流畅,混合黑色幽默和满屏的高定服饰精致陈设布景,把梦想家内心的童话世界勾勒得异常清晰。
但是仔细看的话,梦幻一般的场景对话,美味的食物精彩的表演等一系列上流社会的浮华,与另一边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努力抗议罢工形成巨大反差,仿佛又在告诉观众:你真信了女主的经历那才是傻子。
梦想不是理想,它真的很美好可以天马行空,哪怕它只是“想要一条华而不实的裙子”。
但是人不能一直活在梦里,总有醒来的时刻。
这部电影如果只是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的话,它真的很治愈,我很喜欢。
但看过之后,总要回归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生活现状的。
喜欢哈里斯夫人以及电影里其他女性对于梦想的执着,但是把迪奥礼服包装成女性的梦想感觉过于消费主义了,一个女性的美和自信应该来源于内心的坚定,而不是单纯地外显为一件衣服。
哈里斯夫人本身善良可爱还全能,所以穿上迪奥的礼服更加美艳动人,但是穿上其他剪裁合适的衣服,她同样可以焕发光彩啊!
在巴黎穿会计姐姐的衣服,同样很美丽,只不过少了迪奥滤镜罢了,红色礼服确实很衬人。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奇迹大陆,不是靠搭配之力来阐释梦想的,对于奢侈品我觉得还是理性看待。
总体来说,电影情节有很多过于理想化的地方,比如罢工得到迪奥先生的认同,比如遇到好心贵族替她解围,比如遇到帅气会计师给她住处,礼服毁了还有迪奥众人送新礼服等等,好在结尾落到了实处,哈里斯夫人终于看到了在生活中默默守护她的阿奇。
这个大概就是灰姑娘和“骑士”的故事吧,哈里斯夫人没能等来她的贵族王子,但是却收获了一直关注她的普通人的爱情。
迪奥礼服,我觉着更应该是一种隐喻,意味着众人的关注。
没有这件礼服之前,哈里斯夫人一直觉得自己是无名之辈,尽管她手工、清洁、园艺全能,有了这件礼服,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两件礼服的失与得,是她逐渐认知真实自我的过程,可能这就是电影中一直穿插的存在主义?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3.9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有点抽象…很邪典…
弗如《龙虾》。 2.5现在难道是grain over texture了?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ven82记者会有两位演员佩戴了🇵🇸的徽章。(多一星)普莱蒙的演技很出色让我忽略了他的长相,细节处理很好。石头姐比善良的种类表演要收敛,但是如果为了自虐而冲奖的话估计是没戏的,更像是艺术行为想冲破演员这个职业称谓艺术家(no),只希望石头姐能清醒点别再和兰斯莫斯合作了。。。。。(说自己的造型其实还不够大胆也是。。。好吧)
这次是真喜欢。
#Venezia82 石头姐是不是有在电影里受虐的癖好
电影本身没有emma stone演戏好看。。。中间有几段15禁看得很爽,但是看着非常隔靴搔痒,感觉该说的东西讲到一半又住口了,但是,艾玛四通你真的赢得了我的心。。。
不get意义何在,像poor things感觉只是演员好,感觉在看编剧导演编drama有点烦
兰大师终于在继龙虾和宠儿过后,又拍了一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电影,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石头在这一部里面终于不用过度装疯卖傻了,演技反而更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觉得这戏里面最好的演员是演Don的Aidan Delbis。另外很多人在评价一战再战的时候,说保大师在戏里面无差别地平等攻击了左派和右派,但那部戏里面政治隐喻更像是风格精美的背景板。兰大师这部作品才是精准地同时攻击了左派跟右派。
蜜蜂的世界=《狗牙》的封闭管理+《混沌少年时》的网络社交茧房+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怪诞+无政府主义,结尾世界好久没有给人类可以休息的日子了
Emma和Jesse演得都挺好,但片子本身太乏善可陈。最后一段没台词的sequence反而更有力量。在The Grove QA倒是轻松愉快。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CFF 在大银幕上看着实震惊到了,导演特有的美学构图,B级元素呈现得干净利落,节奏始终抓着人往前走。非常喜欢最后的一段,只有人类可以拯救人类,the earth does not care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
这个结尾反转和寓意还是很好猜的,不管底层可怜还是上层可恨,人类都已经没救了,猫猫狗狗留在这个世界就好啦。(石头和兰斯莫斯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无法自拔了,求石头姐拍点别的吧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看的我笑的不停,结尾全场沉默,但其实是被导演无语笑了(in a super positiv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