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玛丽·雪莱

Mary Shelley,科学怪人之母:雪莱夫人(港),玛丽雪莱(台),A Storm in the Stars

主演:艾丽·范宁,麦茜·威廉姆斯,道格拉斯·布斯,斯蒂芬·迪兰,汤姆·斯图里奇,琼安·弗洛加特,蓓尔·波利,本·哈迪,休·奥康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卢森堡,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玛丽·雪莱》剧照

玛丽·雪莱 剧照 NO.1玛丽·雪莱 剧照 NO.2玛丽·雪莱 剧照 NO.3玛丽·雪莱 剧照 NO.4玛丽·雪莱 剧照 NO.5玛丽·雪莱 剧照 NO.6玛丽·雪莱 剧照 NO.13玛丽·雪莱 剧照 NO.14玛丽·雪莱 剧照 NO.15玛丽·雪莱 剧照 NO.16玛丽·雪莱 剧照 NO.17玛丽·雪莱 剧照 NO.18玛丽·雪莱 剧照 NO.19玛丽·雪莱 剧照 NO.20

《玛丽·雪莱》剧情介绍

玛丽·雪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丽(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个从小就沉迷于怪力乱神的鬼怪神话之中的鬼马少女,她继承了父母的先进思想,个性独立自强又桀骜不驯。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玛丽的父亲将她送往了自己的友人威廉(德里克·里德尔 Derek Riddell 饰)家中,在那里,玛丽遇见了浑身充满了忧郁气质的年青诗人雪莱(道格拉斯·布斯 Douglas Booth 饰)。 玛丽很快就被雪莱迷得神魂颠倒,当她决定跟他私奔到伦敦后,玛丽才发现,原来雪莱早已经有了家庭。然而玛丽不在乎这些,她坚定的选择和雪莱在一起。因为背叛了家庭,雪莱失去了来自父亲的经济资助,贫穷没有拆散他和玛丽,令他们的感情分崩离析的,是雪莱的不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绣春刀财神客栈绽放解冻嘉庆传奇打工吧!魔王大人夜幕降临弹丸论破3-TheEndof希望之峰学园-绝望篇金凤湾的笑声十月的强风猫狗大战3:爪爪集结!恶老板2你瞅啥?外星人Kamikaze末栈之重生秘密决定雪与熊花开盛夏韫色过浓猪猪侠之终极决战科幻大师齐妙请微笑中国蓝盔蚯蚓OneRoom小子真棒血亲遇龙彻夜疯歌太极

《玛丽·雪莱》长篇影评

 1 ) 怪物的诞生

代玛丽雪莱专业研究者Vera发========================================================总体上而言,电影在服装、背景和氛围营造方面可圈可点,让人似乎回到了19世纪初伦敦没有太阳的白天和日内瓦大雨倾盆的黑夜。

主演范宁演得也很出色,眼神中透露出比她年轻的面容所能承载的更为深刻成熟的东西:那是一种受难中的高贵,痛苦中的忍耐以及忠于自我的勇气。

整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毫无波折,即使有波折之处(私奔、孩子死去)也没有音乐和情感的渲染,但事实上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玛丽在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墓前读书开始,到接下来零零碎碎的情节和片段都像是四散掉落的珍珠,而短短几分钟《弗兰肯斯坦》这本小说的创作的镜头就像是一条结实的线绳,将它们一个一个穿了起来。

电影主要触及到四个关系:玛丽和她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她父亲戈德温,以及和她丈夫雪莱的关系,克莱尔和拜伦的关系。

玛丽的母亲可以说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女权主义者,电影中通过戈德温之口说起她:“你母亲是一个战士,她和世间的一切为敌”。

母亲不同凡响的勇敢是玛丽敢于走上背离世俗之路的动力源泉。

还有一处提到她母亲是在拜伦指给她看一幅Henry Fuslei的画像,画的是一个睡眠中的女性正在做噩梦,她的梦外化为一只可怕的猿猴蹲坐在她身上。

画面中女性姿态放荡的躯体,散乱的头发,猿猴狡黠邪恶的面容,充满了淫欲、暴力的暗示,似乎女性既是被蹂躏践踏的受害者,又成为这种畸形关系的共谋。

而Fuseli正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第一个情人(他们的感情使她吃了很多的苦头)。

这幅画事实上是一个隐喻,即对于一个十九世纪的女性而言,什么是她们最大的噩梦?

小说于是引入了两个平行的恋爱关系——玛丽和雪莱,克莱尔与拜伦。

前者可谓真爱,父亲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和爱人已有家室的事实都无力扑灭这场爱情之火,但是当雪莱妻子和玛丽当面对质时,她已经犀利地点明了他们未来的结局:“我几年前也是和他私奔的”,(看看现在的我,就能想象未来的你)。

诗人的爱情如苍穹之云,如星空之月,中看不中用。

强行实行“恋爱自由”的理论,和妹妹克莱尔肆意调情,不顾暴雨如注带着生病的女儿奔走,以及留下一堆未解决的前妻和孩子的问题.......这些都让敏感的玛丽陷入无助和绝望。

当她的孤独和愤怒都化作一个复仇的怪物时,雪莱竟然建议将之改成“一个代表着完美之人的天使”。

玛丽的委屈和怨气爆发了,她惊诧于爱人和现实的绝缘,她喊道“你看看我!

”(你如何要求一个额头上结满风霜的人去迎合你对未来天真的期许?

)电影最后,雪莱当众承认,“是我让她陷入如弗兰肯斯坦的造物一般的无尽孤独之中。

”雪莱无法理解玛丽巨大的隐痛,但克莱尔能。

虽然她也是玛丽生活的捣蛋者之一,但她自身的爱情悲剧让她对玛丽(和怪物)感同身受,她的理解是同样作为女性受害者的同病相怜。

比起雪莱对爱情的随意态度,拜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自恋让他把任何一个情人的爱都当作是自己理所应当享用的祭品,他的道德盲点让克莱尔的一生都在为自己冲动的过错赎罪。

再来说戈德温。

他既是玛丽的文学启蒙导师,又是召唤怪物的一片暗影。

他教导玛丽“去找到你自己的声音”,开启了她的文学梦想。

但当私奔后的玛丽在市集偶遇父亲时,父亲对她冷漠地如当时冬天的温度。

就像玛丽质疑她父亲:“我们是按照你的理论生活的”,但他却否定女儿的自由恋爱并和她断绝父女关系一样,小说中的怪物也是弗兰肯斯坦一手创造的,却同样被无情抛弃。

(当然她父亲作为过来人,了解把理论不加三思地付诸现实的代价,这也是他身上的ambiguity)因此可以说,《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就是画中的梦魇,是雪莱前妻的自杀,是玛丽梦中复活的孩子,是她被抢走的作者头衔,是许久未见的父亲转身而去的背影,是克莱尔雨夜的狂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散漫无序。

不过窃以为有一个情节设计多余,即玛丽去苏格兰那部分,如果是为了设计在那里遇见雪莱的话,更是没必要,因为事实上,他们是在戈德温家里相遇的。

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出现过的诗歌:雪莱的”Queen Mab”,柯勒律治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和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以上是作为普通观众的影评部分,主要是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和解读。

接下来是作为玛丽雪莱研究者的吐槽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的产物,戏剧化和好看是首要目标,真实性则会退居第二。

为了不让大家对玛丽雪莱产生误解,我列举一下被影片歪曲的几个主要的地方(细节部分就不追究了)1,雪莱和玛丽第一次见面是在戈德温家里而非苏格兰。

2,玛丽知道雪莱是有妇之夫,因为是他们夫妻一起到戈德温家里吃饭的。

可能为了道德上的考虑,导演把玛丽无辜化了,事实上雪莱妻子的死一直如一个罪恶的秤砣一样悬在玛丽的心口。

3,雪莱到死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诗人,他所有的诗歌加起来卖出去的数目不及弗兰肯斯坦一部作品。

直到1824和1839年玛丽编辑了雪莱全集后,他才渐渐奠定其地位。

因此,公园里有粉丝签名情节是假的,因为他名气大所以要他来写小说序言也是假的。

这就引出来本片最具欺骗性的情节——争夺作品权的问题。

当时小说写出来后,雪莱帮助修改了一些字词,写了序言,联系出版商匿名出版,确实一些人猜测这本书是雪莱写的,包括大名鼎鼎的Walter Scott,但是玛丽写信给Scott谦卑而礼貌地澄清了他的误解。

所谓夫妻之间因此而起的冲突和冷战全是为了契合女权主题编造出来的。

4,克拉拉是玛丽第三个孩子,她的死亡确实是由于雪莱的鲁莽,但当时他并未和玛丽在一起,是他为了图自己方便要求玛丽连夜带着生病的孩子去罗马投奔他,因此孩子病情加重,死在那里。

5,玛丽的性格也是一个误解。

范宁演出了她性格中坚毅、隐忍、高贵的一面,但是她的另一面是内敛和软弱(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电影中玛丽和父亲的正面对抗,和雪莱的激烈争执以及对拜伦的大胆挑战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虽然她内心也许这样做过无数次....玛丽一生都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

她在日记里说,“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可能再写一部《女权辩护》,我总是无法宣告自己”。

“对于女性问题,我从未确定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是撤销所有的束缚,就能保证社会的进步,人生来总是要学会自我否定”。

她当然为女性的被压迫鸣不平,但她同时认为,在生活的复杂性面前,任何口号和理论都是无能为力的,反而是女性身上原有的对爱的守护和忠诚能够守住一方幸福。

总体评价——虽然从透过人物经历从女权主义这个视角阐释《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并无不妥,但是这同时也压缩了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玛丽作为一个作家用文字走出小我探寻真理的使命感。

以上。

 2 ) 虽然我觉得评价传记的电影有一点点那个什么,但是我又觉得既然都拍成电影了

一说到玛丽雪莱,人们立马给她戴上个帽子:“英国诗人珀西雪莱的老婆”。

但她可是有“科幻小说之母”的称号,写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就是《弗兰肯斯坦》啦)。

这部电影讲了她的成长故事,遇见珀西雪莱后的生活,还有写出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的过程。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迫不及待想看这本小说。

没想到呢,无意中发现改编后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在国内巡演。

真是巧,前两个月在南京,我看了袁弘主演的这部舞台剧,太震撼了!

两百年前她就写出这么拷问人性的作品,太厉害了!

 3 ) 天才少女十八岁

最近看了很多离经叛道的电影,玛丽雪莱,看推荐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段青春爱情片,没想到是黑暗少女成长记。

从选角到故事节奏,美工都很出色,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少人看,随手第一篇影评贡献给它❤️看完去看科学怪人哈哈哈选角选的不要太好,女主平直下弯的嘴角显得厌世又冷冽,圆翘的鼻头又显得稚嫩,大额头显wisdom,眉眼深邃又灵动,声线低沉,下颌角明显,皮肤苍白,很符合人物内敛深沉的性格雪莱也是,出场不要太帅了,一直让我舔屏,危险又迷人不过如此,美得近乎妖孽,seducing me,欠债,逃亡,哄骗无知少女都是最帅的模样。

渣男的最高级别情绪价值付出教学,眼神表情和传达的情绪全部满分。

拜伦,吸血鬼即视感,瘦削苍白,深色的眼眶,黑金色的燕尾服,绝对的邪恶形象。

不像雪莱的亦正亦邪,他就是个坏人。

其他角色包括妹妹clarie都选的很好。

法令纹显苦相,体态也算不上高雅气质,整一个就是黑傻黑傻的纯姑娘,跟姐姐一块玩儿私情却没人家才华横溢能把悲愤化为动力,姐姐私奔了非要跟着一起远走高飞。

作为剧里第二女主角,被渣男一句“you are not my lover, 你只是我的情人”搞得魂不附体,我觉得这个角色就是用来和玛丽的聪明搞反差的吧哈哈哈。

我一直觉得,演员尽量和觉得年纪选相似的,少女十几二十岁的感觉真的没法儿演,像国内电视剧找周迅杨幂演十几二十岁的娇俏女主,不灵的,美术很好,场景拍摄都很好,full of the sense of despair and bleak,cool. 天气不是下雨就是阴天, 室内也很阴暗狭隘,符合主题。

说说玛丽这个人,十六岁少女私奔了,一开始我也觉得这小姑娘有点冲,后来她经历父女关系断裂,自已当小三,冷眼看着老公和妹妹调情,听老公跟她扯开放性关系的犊子,债主找上门,女儿夭折,还没能打垮她。

坚韧,隐忍,沉着,骄傲。

把自己血和泪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才十八岁,刚离开家一年,女主结尾写小说那一段,从配乐,节奏,到配词,巅峰极致,从逃家前窝在屋子里偷偷写小说,到女儿死后,剪的每一帧都关键。

这一段很短,内容很大,多少个十八岁少女能承受那么多打击顽强的生长,最后她一句台词“ I regret nothing, I made my choices so who I am.”真正让我改观,这不是无脑少女,她清醒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任,为爱牺牲,离开父亲,她知道这条路没有回头,随时掉下万丈深渊,但她还是愿意为了自己信念而活。

天才少女十八岁。

—————————————————————再写写对手戏,十几二十岁的激情莫过如此了,impulsive and selfish.。

在教堂初吻那一段,雪莱亲完之后看天花板那一个眼神我退回去看了两遍,满满少年感,悸动和情动,这男人谁顶得住啊雪莱最迷人的地方是他的多情,爱你是真的,不爱也是真,他觉得不爱你也不是他的错。

真的是薄情又迷人。

 4 ) 天才之女玛丽雪莱

"There is somthing at work in my soul, which I do not understand"--Frankenstein,Mary Shelley “为了跟你在一起我放弃了一切,人们总想创造美好的东西,美丽的事物,心中却总有无常的情绪翻腾,看啊,这只怪物通了电但如果我没能学会在痛苦中找寻出路,我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声音,是我的选择造就了我,我不会后悔分毫。

”,18岁的科幻祖母Mary Shelley写出了Frankenstain,真的是天才。

原来她的母亲是200年前的女权主义者,写了好多相关的书籍📚。

影片里也从另一方面细腻描绘了那个年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很低,被Shelley和Byron等渣男诗人始乱终弃的命运。

 5 ) 《弗兰肯斯坦》这么多改编,是时候认识一下“科幻之母”玛丽雪莱了

这真是一部非常“年轻”的人物传记片。

范宁仙女刚好在玛丽雪莱写弗兰肯斯坦的年纪,虽然眼底的经历还是不够,但于同龄人她真的很优秀了,可以撑起一位大女主。

汤姆斯图里奇他在我心中一直还是属于漂亮男孩那一片的,85年的他居然已经是主演里年纪最大的了。

我又要由衷感叹一句:英国演员全是天赋异禀。

诗人中的摇滚巨星拜伦勋爵我觉得斯图里奇这样诠释很可爱啊,毕竟就是属于放荡不羁那一卦的。

(还蛮符合《扯蛋英国史》的形容)

特别是见到珀西雪莱时那个kiss,I dig it!

要是把他和珀西雪莱、波利多里的一腿加进去完全可以凑一部迷你剧,就叫“雪莱夫妇、波利多里和拜伦勋爵他们在日内瓦那个著名的夏天里的故事”,想看。

我一开始以为本哈迪在这部只是个客串,他居然演的是波利多里,算是意外之喜,而且妆发造型都很还原哎。

当然缺点是有的,为了塑造玛丽雪莱自由不羁聪明勇敢,别的角色都太简单单薄,看完感觉珀西雪莱和拜伦勋爵都被黑了一把。

完全可以把开头谈恋爱和中间过日子简略一点把重点放在写作上。

而且写作时候那个墨点的后期让人很出戏,感觉在看劣质MV剪辑,明明是用铅笔写的为什么墨点这么有存在感!

最后我觉得这部让我看到了未来英国电影的顶梁柱们在逐渐长大,真好。

 6 ) 玛丽不是女权斗士,我们也不该恐弱

没想到看完电影看影评,竟然一片批评之声,说丑化玛丽雪莱和她的丈夫以及拜伦等等。

问题是,难道只有玛丽和珀西是灵魂伴侣,才让她配的上自己的文学成就吗?

当然影片不是完全每个细节尊重史实(特别是结局),叙事手法也有待提高,但是对于玛丽雪莱人生中很多方面是大体相符的。

甚至说,玛丽雪莱的真实生活,通过她和亲友的个人书信就能发现,其实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要不幸许多。

比如,玛丽的继母确实和她关系并不好。

她后来拉着妹妹出逃,其实还在家里落下了一个长姐,而长姐是她母亲和另一个男人生的孩子,在她们母亲死后更没有人关爱,一辈子都很抑郁,后来年纪轻轻就自杀了。

再比如,雪莱和拜伦确实都是womaniser,他们留下了大量对当时各种女性的情书,还有不少私生子。

而玛丽雪莱的妹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她和姐夫有xing关系,但珀西雪莱确实也留下了好多对她有挑逗意味的书信。

玛丽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身体还在康复期,珀西就拉着她妹妹去周游意大利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看孩子。

以及他的第一任原配妻子,其实和他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在他和玛丽私奔前一年生的(不像电影里说的年龄差那么多),第二个是和玛丽私奔后几个月才生的--也就是说遇见玛丽的时候,珀西的妻子实际是怀着孕的。

这些电影里都已经做了更加温和的处理。

影片里还没有说明的是,其实真实历史中可能并没有玛丽的觉醒和珀西的浪子回头,在出版弗兰肯斯坦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好。

玛丽其实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这些孩子都夭折于他们夫妇俩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尤其是后来为了逃债,俩人搬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玛丽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还因为一次流产差点自己丢了性命。

在这个时候,雪莱还在跟他的情人厮混。

其中一个孩子的死,更是和他脱不了直接干系,当时他在一个庄园里鬼混,玛丽给他写信求他回家看看孩子,他却执意坚持玛丽带着孩子去找他,而孩子也正好死在了旅途之中。

这个时期,她在写作中明确表示过自己的不幸,也有抑郁的倾向。

但是到最后,她都没有选择离开珀西雪莱。

而玛丽的妹妹克莱尔,实际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曾一度作为英国外交使节出使德国和俄国,会说五种语言,也在文学艺术上知识颇丰;但是在生了拜伦的孩子之后,孩子被拜伦夺走,连探视都困难,后来她女儿十岁就死于修道院(对拜伦不喜欢她就丢给了修道院),她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后来也非常抑郁一度尝试自杀。

甚至玛丽的母亲,标准的女权斗士Wollstonecraft,当年也是被美国外交官抛弃之后多次自杀未遂,后来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但是因为未婚生子一辈子都背负着骂名,死后随着社会进步名声才逐渐被平反。

玛丽雪莱自己,由于留下了很多日记,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并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大女主”型女权斗士。

当然,她怀有很多先锋的思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时常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女性,也经常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助感。

不完美的玛丽雪莱,甚至于说是受害者的玛丽雪莱,极可能才是真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我们看待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还要继续“恐弱”,不能看到她生活和所在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

每一个女性的故事,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承认一个先锋女性也可以是受害者,并不是否认她的成就和思想的超前性,也并非完全否认她身边的男性角色,只是展现出她人生的另一面,而这些对女性不友好的一面,所叙述的故事本身也是有力量的。

玛丽雪莱的一生并不完美,也生活在各种困顿之中,但她能将这种生活转化为文字,也足以证明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超脱的勇气,这样的女性,不需要强势独立,就已经足够强大美丽。

最后附上上野老师的一句话: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那是一种“不畏惧当受害者的态度”。

 7 ) 真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

因为我很喜欢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加之这部划时代的作品确实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借鉴之处,我兴冲冲地看了这部电影,然而仿佛是冥冥中的注定,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沾边的故事都拍得“一言难尽”,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美和蛋泥的某部。

本片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传记片,画面精致,服装考究,配乐优美,流水线式地讲述了“弗兰肯斯坦之母”玛丽雪莱的故事,从艾丽的脸到配乐布景都想呈现出哥特式的空灵感,但奈何匠气十足的剧情把空灵压得一丝不剩。

看到卡司,除了某五方脸演雪莱让我极其不满之外,对其他选角还是满意的,然而五方没让我失望之余,影片的其他部分也步了他的后尘。

影片想极力传达女权主义的思想(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也想极力撒诗人八卦的狗血,然而整部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亮点,注定激不起任何水花。

关于女权,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私以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并不好。

这部电影也和不少女性主义电影一样,打造了一个“男女对立”的世界,男性角色几乎没有一个出彩的, 除了展现父女情深的爸爸之外,其余的男性很难找到优点,尤其和玛丽相比,全都黯然失色,变成了女性觉醒的工具,甚至脸谱化(不过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都很脸谱化)。

女性的强大和美好是通过展现男性的无能和丑陋来达成的,这种看似“女尊”的表现方法,其实还是把女性放在男性的角度进行审视。

没有男性的陪衬,女性很难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女性的强大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周围的男性,甚至是一部分女性太不争气了,这种二元对立下的参照,并不能真正展现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

玛丽之前就是一个沉迷爱情的少女形象,关于她的才华和聪慧的镜头非常少,我想她能写出那样重要的作品,不是只靠被爱人伤害,和医生谈恋爱,看到妹妹被玩弄的经历写出来的吧?

我真的看不到玛丽的才华(也看不到其他人的才华)。

在最后的读书会上,雪莱承认玛丽是真正的作者,玛丽最先燃起的不是对自己的性别和才华被承认的激动,居然是去和雪莱你侬我侬!

仿佛玛丽的一切抗争只是为了让雪莱对她刮目相看,只是因为她和雪莱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虽然不排除有这种原因的可能,但是编剧这样处理无疑把刚刚通过呼号和抗争铺垫下来的女性觉醒线索给生生掐断,真的无疑当头一棒,本来想看到玛丽走上众人中间,没想到是走向了雪莱的怀抱,感觉之前的那些宣言实在是苍白无力。

玛丽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影片仿佛怕观众看不懂一样不停地通过镜头展现或者角色之口来展现这一点,然后极力展现其继母的压迫者形象,包括克莱尔近乎愚蠢的感情失败经历的副线,都在为玛丽的觉醒找催化物。

然而作为一部讲述玛丽这样一位内心丰富的女性的电影,对于其内心的刻画非常少,使得其形象毫无生气,我们似乎察觉不到玛丽的心路历程。

这样几乎被动的刻画方式,使得玛丽的种种行为似乎都有其动机,但又显得难以理解和捉摸,看起来非常别扭。

除此之外,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现还停留在梦境上,从玛丽的脸上和他人的互动上很难感受到女性的细腻感受,艾丽范宁是小仙女不假,但在这里演技明显不够,除了掉泪和大吼,基本没有什么感情起伏。

玛丽写作的过程本来可以有较为立体的展现,但上一段提过,影片对于展现人物内心似乎不敢兴趣(正面教材参见《时时刻刻》),所以写作过程变成了一个MV式的快剪(其实更像预告片?

),范宁摆出各种姿势写作的串烧,配以章节节选字幕,真的可以直接配乐了,这个过程基本草草带过。

那么,这部电影大部分在讲什么呢?

就是讲玛丽的感情经历,大部分故事都在讲玛丽和雪莱的虐恋情深,建议此片改名为玛丽和雪莱。

玛丽雪莱到底是以什么名垂青史的呢?

是和雪莱的爱情吗?

显然是她的作品《弗兰克斯坦或是现代普罗米修斯》啊。

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把几乎全部笔墨用到爱情上去了,还是老样子,害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了克莱尔和拜伦的感情线来衬托玛丽和雪莱的感情。

玛丽的婚外情也加入其中,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没完没了,雪莱和拜伦都变成了彻底的渣男(虽然历史上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在电影里渣到我都不理解了,基本毫无铺垫。

导演啊,你都没工夫好好刻画玛丽了,就更没功夫刻画男性角色了,这里面的所有角色都是“扁平”到脸谱化,没有一个让我感到有爱有欲望,甚至我有一种看《傲慢与偏见》的感觉,玛丽是伊丽莎白,克莱尔是吉蒂,根本没有角色本身的特色。

作为一部在英国取景的电影,大量美丽的风景自然不能缺少,不断闪现的天空的镜头,氤氲着水汽的树木,加上生硬的剪辑,静态镜头太多,人物又没有大幅度的动作,让本片有了一种PPT电影的感觉,剪辑师仿佛不会转场。

拍玛丽雪莱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挖掘女性主义,探讨一个开始不能署名的女性作家的心路历程,探讨雪莱作为一个浪漫派,崇尚自由的诗人又怎样有意无意地扮演一个压迫者的角色;可以探讨小说的创作,科幻,哥特,关于生命创造,关于规训,有很多宏大的主题可以挖掘。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沦为了一场名人八卦,一部“套路”的传记,一句苍白的女权宣言,真是非常可惜了。

 8 ) 事业型中年女性困境

写这种标题也是羞耻感爆棚了。

而且女主角完成小说也不过二十岁,我硬扯到现代中年女性也是有点远。

我无意于洋洋洒洒写长篇感想或者说个什么大道理。

疲倦的中年妇女已经够累了,懒得说。

随便扯几句算了。

我觉得元凶就是我觉得太累了,没人能够分担。

真的很累,这种类的状态我一个人承受也行,但是周围一旦有导火索就很容易发飙。。。

瞬间就发飙了你能体会到那种一股子气上来,你能感受到激素对身体的控制感吗?

看着雪莱读玛丽的初稿,然后把她从梦中叫醒,说这故事应该写天使的时候,我正在劝闺蜜不要对刚小学的女儿发脾气。

范宁演的玛丽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听着雪莱关于 perfection 的描述。

而我眼前闪过闺蜜家老公懒洋洋无所谓的脸。

我上次和这对夫妇吃饭,趁闺蜜去结账的时候,和闺蜜老公表达觉得闺蜜最近终于从恶劣环境恶劣心态里走出来开始振作了,很开心。

哦,她刚换工作不适应,天天和我抱怨。

一开始我还能劝几句,后来我也受不了啊。

她要是做不下去那就不要做了嘛。

整天和我抱怨搞得我很烦的。

这位坦荡的直男脸上写了“自私”二个大字。

看起来我比他更了解他妻子曾经历的难过。

孤独使得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写出好作品,能流传下来。

而科研界的女学者们,论文里可不能带着什么情绪。

之前看到一段话写“中年男人”的孤独,什么目所能及都是依赖他的,没有他能依赖的。

我只想评价,哦呵呵。

当然,赚钱挺不容易。

另外,有事业心的男人女人都挺不容易的,但要赚钱养家,要带娃的中年女性的孤独,特别是操心刚上学的小孩子的那种劳心劳力,很多中年男人不懂吧。。。

大部分妈妈们都懂的。

我很多三十岁以上的事业型女性朋友都比她们的伴侣更累。

所以大叔们,别叫苦了知足吧!

 9 ) 女孩子到底怎么走出受害者角色?

电影本身谈不上特别好,但剧情让我反思,玛丽逐渐走下坡路的处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讲的是19世纪的事,但玛丽这样的女生仍然存在于我们身边,而且并不陌生。

我不能指责她恋爱脑,不自强,不对自己负责什么的。

因为社会环境和从小的教育就是告诉所有女孩子要向往家庭,要当个“好女人”不是吗?

于是对于女孩子来说,自身具备的才华也好(无论写作能力还是唱歌能力),自己的样貌也好,工作也好,学历也好,家庭背景也好,温顺的性格也好,全都变成了吸引男人、让男人选择自己的议价筹码。

可是,女孩子们完全忽略了,甚至被故意掩盖了自身这些优势的社会价值,可能靠才华、靠家庭背景、甚至靠出众的长相,都能让自己赚的更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从心里开始不让男人来当自己的裁判,才能真正退出这个不公平的单向筛选游戏。

彻底断掉“你看我又美丽又温柔又会赚钱又有才华又愿意顺从你,我都这么好了,你难道还不选择我吗?

”这个可怕的自我矮化的想法。

“我需要更好,才能被选择”这是个明显低自尊的思考方式。

在一段感情关系里用这种态度开始,怎么能称得上平等?

更需要被重视的是,这样的想法,让一个应该由两个人面对共同面对压力的复杂情感结构,变成了强迫女方一个人内化压力,独自承担感情破裂风险的事情。

这样的压力和舆论又让女性不得不用“更加努力”来兑换稳定性。

 10 ) 怎么可以看不到坦博拉火山爆发后的末世景象?!

大气层中火山灰增多导致这段时期落日时分特殊的景观第一部科幻小说的灵感来自火山爆发。

从思维模式看,历史思维的特质是“证据压倒合理性”。

公众号岳识界主笔岳晶艳女士说,《石头记》是由乾隆皇帝牵头、由五皇子永琪主笔创作的。

一百二十回版本《石头记》的刊行时间,是乾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他用《洪范五行》预测大清王朝寿命的起始时间。

出版80年之后的1871年,同治皇帝和自己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彻底僵化,爱新觉罗氏不再是真正的掌权者。

出版120年之后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统治被推翻。

乾隆帝的十五皇子永琰也有参与《石头记》创作,他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洞悉天机的嘉庆帝为何未能为大清改命?

因为火山爆发,火山灰遮蔽全球,作为农业国的大清帝国气运由此急转直下。

冥冥中似有天意。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

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再次喷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了百余天。

有史料称,这是坦博拉火山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1816年的低温不仅限于中国云南,美国东北部、加拿大的海滨诸省、纽芬兰和欧洲都受到了影响。

在西方,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则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

1816年6月16日,诗人雪莱带着未婚妻玛丽到拜伦位于日内瓦湖边的别墅度假,结果突然下起了大雨,狂风怒吼,闪电齐鸣。

玛丽与几位文学界人士困守在寒冷多雨的瑞士,6月22日的暴风雨让他们只能待在室内,以讲鬼故事消磨时光。

他们约定把这些传说写下来。

1818年玛丽第一个完工,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哥特式惊悚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而拜伦的私人医生约翰·波坚杜利则写出了中篇小说《吸血鬼》。

也是在“无夏之年”,拜伦开始写作他预示末日来临道德诗歌《黑暗》。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创作的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发表于1819年。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即为科幻小说的滥觞。

《玛丽·雪莱》短评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7分钟前
  • 氵共宀丁
  • 还行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12分钟前
  • Appleless
  • 很差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14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19分钟前
  • inasussi
  • 推荐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21分钟前
  • 沓間然
  • 推荐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25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28分钟前
  • 陳夢
  • 推荐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33分钟前
  • 是一土啊
  • 推荐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34分钟前
  • 又勿
  • 推荐

#BJIFF14 英嘉(🐳💗)

39分钟前
  • 东方不红
  • 还行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40分钟前
  • 茜色如烧
  • 还行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45分钟前
  • AnJan
  • 推荐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46分钟前
  • 颜婉羽
  • 推荐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51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53分钟前
  • 隐约的梦
  • 较差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58分钟前
  • 藏青橘络
  • 推荐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1小时前
  • 丛二
  • 较差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1小时前
  • uuu
  • 还行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1小时前
  • 谦逊的性感之神
  • 还行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