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放大了演员的表情,一些设计绝佳的微动作,还有背景的渲染效果。
我看现场版舞剧坐在山顶,背景看不太全,印象不深,不记得是否原本巡演到我市的舞剧就有这么绝美的背景。
背景美到我看小裁缝死后,因为有了孩子使两人振作起来那段双人舞格外热烈,在履行情报员的使命的同时,他们还有夫妻的使命、身为人的使命要履行,看起来幸福得简直不合时宜。
小裁缝分别和李侠、老裁缝的双人舞也有电影版的优势,而且似乎是采用了练习室的实拍?
并非舞台的空白感完美对应了梦境与天堂。
小裁缝背对镜头,面向舞台观众的道别,也让电影观众带入了他告别人世的遗憾。
从银幕看,舞剧本身服装非常出色,旗袍在演员舞动时的柔美与潇洒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近距离能看到服装的材质也非常好,特务们连帽风衣的质感、他们折返之际敞开的风衣角让缝隙紧迫得无法呼吸。
旗袍的面料,演员旗袍的颜色对比,都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助益。
这次看还觉得电波的舞蹈题材非常丰富,展示生活常态的群舞,轻松得分的老上海社交舞,反派的独舞,亲密的双人舞,对抗的双人舞等等。
感觉舞蹈演员都会玩得很开心!
但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电影版破坏了舞剧本身抽象的美感。
其一,在舞蹈中插入舞蹈演员,主要是两位主演新拍摄的对戏片段,打断了舞蹈,而且跳过了观众从抽象的舞台艺术得到具体的感受、具体的结论的过程,把答案摆你脸上了,生怕你看不懂。
对舞台艺术实在是缺乏信心!
其二,改动了舞蹈的前后顺序,为了迎合电影版的叙事,虽然不频繁,但会把一个舞蹈的镜头剪到后面的地方去。
比如在两位主演的双人舞中,突然一切镜头他们就换衣服了,好像也不是刚才那段舞了,也破坏了上面所说的衣服的叙事效果。
其三,拿掉了两个出色的舞台片段。
一个是裁缝铺被抄片段,李侠逆转时间寻找死去的老情报员留下的线索,同时舞台另一侧有兰芳识破假扮人力车夫的特务、为求自保杀死特务,两段紧张的表演本应是同时在舞台展现的。
另一处是夫妻二人回忆相识,从战友到萌生情谊的经过,舞台上是多对男女演员表演两人感情不同阶段,这里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恶意揣测是电影导演发现不可复制。
其实电影版忠实地展现舞剧的全貌,就是完美的了。
不过也就是一张电影票钱,能部分体验到本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极其出色的舞台艺术,也是一种福音了。
对没看过舞剧的人还是推荐的,看完电影版争取看现场版。
1.很前卫,极具影像风格2.舞台空间立体化,现实空间舞台化3.演员即有肢体表达又微表情的能量表现4.无限放大真实历史细节,细节隐含着隐喻5.时空切换,以动作穿越时空6.这部电影是测试自身审美lever的好标准7.电影和舞剧是两种不同艺术介质,今天能够相互融合,此乃大好事,跨界、融合、创新、拓展它的可能性和形式多样性。
一直想去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前几年已经买了票,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耿耿于怀。
看到线上这个以为是和人艺话剧那种全程高清录像,结果发现不是,才后知后觉想到,这大概和只此青绿一样,是把舞蹈舞剧转为了电影。
只此青绿没有看,毕竟舞蹈的时长有限,可能扩充成电影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就是舞剧,转成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从情节和细节上是丰富了很多,但整个作品被切割得非常碎片,既不能让观众像看电影那样进入或代入剧情,也不能像看舞台剧一样欣赏到足够优秀的舞蹈表演。
但还是感叹一句,别说舞蹈专业了,但说表演表情,演员们也比流量们优秀专业太多了。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个颇有年代的题材,我今年三十好几,但一直没有兴趣详细了解这个故事。
英雄人物的赞歌太多太多,常看常听,所以一个有些古老的剧本对我吸引力真的不大。
所以必须承认粉丝滤镜是有引流作用的,因为认识所以愿意进一步了解。
浪3的时候看了朱洁静,想着如果有机会剧场见一面。
前天偶然知道电波影视化,想着如果这周不加班晚上不下雨,就进影院看看,但是网上各种负面的不值得的影评,也让人忐忑会不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没想到今天可以看,于是买了票。
买票的时候看有一张卖出,开演后一共3个观众,也很正常,无声舞剧本身就劝退,何况还是纪录片。
剧情不详细说了,一个半小时的世界让我深深地感叹舞蹈演员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和情绪传导的感染力,随着剧情的推进,很让人感动。
我觉的走进剧场、走进影院的意义大概是让我这种没有耐心在家看完整的人,一口气看完整个吧(笑)。
最后致敬下革命先烈,前行者的故事永远让人感动,十分丢人的说,我大概没绷住哭了三回。
没看过舞剧版,先看了电影版,感觉是一部刀尖上起舞的舞剧电影。
刀尖上起舞的是揪心的剧情。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死抉择,太催泪。
一幕是小裁缝挥手告别,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
一幕是兰芬怀孕,是新生也是永别,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像凄美的绝唱。
刀尖上起舞的也是很新的电影形式。
虽然电影版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和更细腻的表情。
但历史影像部分真的容易出戏,直到裁缝店部分,才逐渐沉浸进去,后面的剧场观众席片段,又有点跳脱。
看了影评,才get到舞台空间,实景空间,心理空间,过去与现在,虚与实的结合,是为了回答新时代下“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最终,也落到了“爱”与“永恒”。
第一次看舞剧电影,有种在乌镇戏剧节看
期待走进剧场再看下舞剧版,更直观的感受肢体语言的浪漫和魅力。
6.18在上海看的。
买不到舞剧的票就先看一下电影🥺看完很想看舞剧,起一个很强的广告作用。
当初《电波》来校座谈会真的应该抢票去听啊555电影的部分和舞剧的部分各自都拍得很好,但是衔接有点奇怪,不知道是舞剧本身叙事的欠缺还是剪辑的问题,叙事线让人困惑。
但是情绪感染力足够。
然而这不是突然放出安全出口和观众席的原因吧!
真的有点出戏啊喂,作为电影来说太粗糙了。
两个体裁没有做到很好的兼容,电影的优点是背景更丰满,细节更生动,更有沉浸感,但是没看出两种体裁交融的出彩点。
不是说拍得很烂,而是可以拍得更好。
中间穿插了大量历史影像复原,喜欢,真实资料就是冲击力最强的嘛,但是对于导演来说好像有点取巧233。
看哭了两次,一次是裁缝铺小店员牺牲之后出来告别,店长和男主怀念他,还有一次是男主最后一次发电报。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
”真的眼泪哗地一下流出来了……我也好想念他们啊!
感觉舞剧演员演技也挺好的,朱洁静好漂亮,王佳俊为什么总是瞪眼,长得莫名有点适合嬷()不过漂亮的女特务这种设置总感觉有点娱乐化,很像偶像剧或者神剧的套路。
为特务赋予美貌这一特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我一直很疑惑。
红围巾那段情节有点说不通,但是可以理解为舞台戏剧冲突需要,勉强可以接受。
最震撼的片段还是中间暴露之后大量地下工作者被捕,舞台背景上报纸沾血,插入很多党员被枪毙的历史影像(比什么情节都吓人),真正感觉到当时顶着这样的白色恐怖进行革命活动实在需要大无畏之勇气,也更加明白什么叫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的背后总是牺牲,但幸福的享用者却从不知道牺牲者究竟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这种鲜血从不是抽象的鲜血,而是活生生的人。
死了这么多人,才有活人的明天,有时甚至为这种残忍感到不公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想念你们,我想我才懂得到底什么是永不消逝。
总之是一部蛮好看的电影(底子摆在那里也很难变难看吧),之后会再看。
我还蛮喜欢的。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信念的传奇。
当我踏入电影院,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些许抵触,在那一刻被完全打破。
这部作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生动地呈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
他们在无声的舞台上,用舞蹈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和松弛有度的情绪剥离,将“信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它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与信念的人。
而“渔光曲”这一段落,更是让我为之动容。
那柔和的舞姿、温暖的灯光,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感受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导演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电影感。
那些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视角。
在灯光熄灭、人群离去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爱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消逝。
它们就像那电波一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的杰作,更是上海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
影片中的舞蹈表演,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既保持了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巧妙地融入了电影语言的细腻表达。
演员们的表演精湛而富有感染力,他们用舞蹈讲述故事,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共呼吸、同命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原版舞剧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电影语言的运用,影片成功地将舞台表演与电影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法,也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传递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电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电影镜头的拍摄方式,学会在镜头前展现更细腻的表演。
从朱姐和佳俊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次跨界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努力将自己的舞蹈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展示了上海歌舞团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潜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非常非常推荐!
看哭了给我 算是第一次看“舞剧电影”这种形式,体验感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棒且有参考价值的改编。
在舞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第一手史实材料,一下就有了年代沉浸感。
然后是音效和音乐的升级,对演员面部特写的强调以及多角度的镜头和光影加持。
全片只有一句旁白台词(其实我觉得都可以去掉),但是完全不妨碍我理解剧情和感情,甚至因为没有台词,我会下意识的更关注“无声的信息和语言”。
让我特别惊讶的是舞蹈演员的演技,除去大众认知内的超强肢体表现力以外,演员的表情和眼神也超强…对伴侣的爱意、对事业的坚定、对牺牲伙伴的悲痛、对未来的希冀,这些情感呈现的场景很多时候并不单一而是混在一起。
印象最深的是朱洁静老师在目睹了战友牺牲但压抑着情绪直到丈夫归家后的爆发,开始只有脸上的泪痕,然后随着失控的号哭爆发脸部和鼻子在昏暗的镜头下迅速泛红。
哦这肯定就不是一些“速成”的技法表演,情绪是非常非常到位的…特别特别厉害。
男主演的情绪也是非常沉浸的,裁缝铺小孩牺牲后的那段内心追忆太棒了,看背景好像是在排练室里,不知道是不是新加入的改编。
虽然我是被朱洁静老师吸引去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舞剧电影的群像亦做得十分出色,有浓墨重彩地勾勒亦有点到为止的留白。
女特务头子的阴狠敏锐、报社头子前倨后恭的姿态、稚嫩赤诚的裁缝铺后生和懵懂善良的卖花姑娘那点朦胧的情愫…以及男女主细腻的爱情与理想混合在一起复杂情谊,多个关于内心世界的刻画特别特别妙,不需要任何台词就完成了合情合理的升华。
镜头和光影的运用是我觉得另一个改编得很妙的地方,在观看舞剧时观众往往只能从一个视角观看,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切换不同的视角,体会不同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呈现是拍摄地下工作者被处刑时的,看不清面部更让他们无声的牺牲显得更悲壮。
真心希望对谍战题材感兴趣的所有从业者都来学习一下,卷一卷演技和呈现本身,我们观众这样也能吃好点。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用舞蹈和光影绘就的历史长卷,将观众带入那个风起云涌、风情万种的旧上海。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爱情与信念的深情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女性之美的细腻刻画。
无论是渔光曲的朴素与恬静,还是旗袍舞的婀娜与风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目睹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渔光曲的温柔与旗袍舞的妩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
而当剧情进入高潮,小裁缝的牺牲成为了转折点。
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与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特别是反派女特务的孤立与蔑视,更是将她的蛇蝎美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不禁为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感到肃然起敬。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伟大。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与信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这不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寄语。
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让爱与信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一般
整部影片略显枯燥,但不瞌睡。最后几十秒剧情反转。喜欢印度反转片的可以耐着性子看完,收获一个无味的意外。
高阶版杀猪盘,骗色骗财还要被威胁陪睡,虽然拍得粗枝大叶的,但有警示作用。
结尾反转。警长的女儿也是受害者啊!这是一部女孩子预防被人骗色骗财的教育片。
2025年5月26日。导演编剧水平太低且立意不高甚至低俗,不值一看。最后还来一个反转解谜——严重怀疑这部电影和《值班警官 Officer on duty (2025)》是不是同一个编剧的作品。。。。。
拿外景当风土人情还能看~比如恒河水沐浴之类。至于故事,坚持到底的该主动测智商。
编剧水平还是可以的
抖音看完。貌似还成
渣男伪装暖男 骗财骗色 拍了私密视频要挟受害人 部分受害人准备合谋干掉渣男 却被神秘人抢先 最后揭晓神秘人就是调查本案的警察 他的女儿也被渣男欺负受威胁而自杀 没人坐牢 找不到尸体说渣男潜逃国外 就这剧情用了两个小时 太冗长了
一如既往的结尾反转,很刻意。感觉印度女性是真弱势群体。
挺好看的,卡西人物有点割裂,剧情不是很连贯
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