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海报酷爱文学的人们都知道,《荒原》本是艾略特的一首长诗,被评论家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在这首代表作中,处处透露着“死亡”的讯息。
这个名字太过如雷贯耳,以至于看到它的一刹那,脑海中便浮现出各种画面和符号。
而我们这次观赏的电影,并不是艾略特的《荒原》,而是新人导演左志国的长片作品,也是他进入院线的第一部电影。
虽然电影《荒原》和艾略特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还是有诸多“死亡”的意象,比如父亲的死、哥哥的死、无人区无人认领的死尸、藏羚羊腐烂的尸体等等。
我想导演一定是对艾略特的这首长诗非常偏爱,所以才会取一样的名字。
片中的情景也确实暗合了这个情境:在无人区的荒原,一个女人的求生之路。
她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喝尿解渴;在脚受伤的情况下,用白酒消毒,用树枝割去腐肉;在无人区废弃的汽车里,差点被烧死。
最后一刻,当她用尽气力,看到探险队的时候,脱去身上的衣服烧火发出信号。
这种求生的意志,让人泪目。
艾略特电影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遇到一场大风沙,妹妹和哥哥的摩托车全部损毁,哥哥身负重伤,无力前行,让妹妹一个人走出去求救。
导演很大胆也很有勇气,在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开始荒原求生。
我们只在兄妹俩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们已经在无人区找了父亲十年,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妹妹找父亲的执念更加强烈,因为妹妹从小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母离异的时候,父亲选择了哥哥,母亲带走了妹妹。
而和父亲感情一直很好的妹妹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在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是妹妹永远的痛。
导演用梦境、幻觉穿插的方式,在90多分钟的时间里,相继描绘出妹妹和父亲的关系。
导演很沉得住气,不疾不徐,就像一幅长卷画一样,徐徐展开,慢慢告诉你他们一家是怎么回事。
电影自始自终的节奏感都很好,配乐起到画龙点睛、烘托气氛、保持节奏的作用,但并不喧闹。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电影院里很安静,电影中的七天,就像我们自己的七天一样,缓慢地进行着。
93分钟,讲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当只有你一个人在一片荒原中的时候,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孤独,如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只能和动物对话,也可能只能和幽灵隔空交流。
比如妹妹在路上遇到的那个被风干的尸体,他是谁?
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他有一本日记,里面有亲人的照片,他还有一张证明其身份的身份证,但是,他没有走出这个荒原,现在,他出现在妹妹的幻觉中。
妹妹的父亲呢?
也是这样一具被风干的尸体吗?
失踪是否意味着死亡?
死亡是否意味着,回忆的终结?
荒原孤独的夜晚
水越来越少为什么妹妹那么执意要找到父亲?
和很多男人探险理由不同的是,妹妹不顾生命危险去无人区,是找寻失去的亲情,并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为了征服自然。
导演开辟出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女性探险故事。
和以往以男性为主角的探险电影不同的是,女性其柔弱的外表只是一个面具,事实上,女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更强大更冷静,完成不可能的荒野求生之路。
在女主角的选择上,笔者认为,任素汐是最佳人选。
第一,她的演技足够支撑起一个半小时的独角戏;第二,她的外型并没有非常女性化,甚至有点男孩子气,很像会去探险的那类假小子;第三,她也没有偶像包袱,要把自己弄得美美的,片中的她几乎素颜,灰头土脸,吃了很多苦。
任素汐就像我们认识的北京大妞,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能把你噎死,说话很逗,性格大大咧咧,很有喜剧天赋,能在一部这样的电影中调和一下沉重的气氛。
任素汐导演几乎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部上映的院线电影中,放弃戏剧化的情节、放弃悬念、高潮迭起。
让一个女人的身影充斥了屏幕整整93分钟,台词很少,对手戏也几乎没有。
而他居然做到了,这部电影不仅走入了院线,而且故事还成立。
就这一点,就需要为导演鼓掌。
因为有这样一部类型的电影上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在我们感叹院线电影逐渐趋同化的时代,2023年的电影院可谓打了一剂强心针。
各种类型轮番上阵,有港片、运动片、枪战片、古装片、喜剧片。
现在,又多了一个“探险片”。
《荒原》对标的是国外的《127小时》、《荒野猎人》等类型片,填补了国内“女性探险片”的空缺,是导演左志国的一次勇气可嘉的冒险。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出现在院线片的行列中,因为只有这样,电影生态才是健康的,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看自己喜欢的电影。
在还没有艺术影院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也为拍这类小成本高质量电影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荒原的夜晚为了能看到更多类型的电影,我们也该买票支持一下《荒原》!
安静地看完这90分钟的求生之路。
演技拉满 女主全片飙演技,确实感觉这类电影很小众很难拍。
但任素汐还是演下来了,十分的不容易。
李晨在里面感觉真的是打酱油,可能起到了几个补充剧情线的作用。
带出故事背景之类的,但感觉导演把李晨删了,直接靠任素汐回忆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然后接下来的剧情也就是个小虫子互动,睡觉时的回忆闪回。
作为观众的我个人感觉确实一般。
闪光点 也就是女主的演技撑起一整部电影,剧情线少的可怜,但这种荒野生存剧也不能要求太多。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拍出小贱贱的《活埋》。
画面 别具一格的荒漠视角风格,身临其境谈不上,但代入感是真的有,看的时候不停的在喝水。
观影贴士 看荒原一定要提前买好水,全程无尿点。
感恩超前观影的机会,虽然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景色,看的人很渴,但女主的天然的幽默感让我对电影主题一直抱着较为积极的观影心态,就像今年出站了国内首部田园类型影视剧,这次荒原的出现无疑瑕不掩瑜,是次值得肯定尝试,希望中国电影不断突破,越来越多元化。
另外电影中户外装备上可能不是很合理,但长期野外缺水严酷环境下装造确实很真实。
这是一部风景写实,任素汐与自然对戏,探究人性、顽强的女性力量的冒险类电影。
冒险类电影国外大行其道,国内特别少,而且通常看到的都是以男性为主的冒险,但这部是以女性串起来的故事,从女性的角度来展现无人区的危险性和生存的艰难,感官冲击性更大。
任素汐饰演的丛林在荒原里从莽撞走向成熟,从身体折磨到心灵折磨,节奏层层递进,虽然剧情设定没有特别巨大的戏剧冲突,但任素汐的演技太自然情绪感染力太强了,我一整个沉浸式观影仿佛也进入了荒原,因为脚水肿塞不进鞋的撒气、掉下裂缝时心里一紧头皮发麻、用酒冲洗伤口时抓骨挠心的疼到吸气、致幻后摔进沙漠抬头的眼神让我顿时无法呼吸,最后被信号灯红光笼罩心里的酸楚全部都感同身受,好几处我都捂住眼睛不敢继续,局外的我害怕能捂住眼睛停止继续,但丛林不可以,即使觉得前面没路了也只能继续走下去,这个女性力量的坚韧顽强太令人动容。
此时觉得荒原意象化,即是现实的荒原也是女主内心的荒原,在艰难中前行,一边崩溃想放弃一边鼓起勇气前行。
导演的电影美学也很绝,无论是无人区的自然风景还是最后那幕像舞台剧的表达手法都美到让人惊叹。
这是一部需要安静坐下来观看的电影,但不用特别费力就能跟上,导演的叙事手法很自然加上演员准确的情绪传达,不经意间就进入了荒原与丛林一块儿穿越无人区。
从电影院出来,一抬头就看到夹在高楼大厦间若隐若现的几颗星星,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风沙星辰》里的若干场景,和刚刚看完的《荒原》神奇地形成了某种互文的关系。
这本《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回顾自己飞行生涯的经典著作,记录了他自己和其他飞行员同事无数次身犯险境的故事,有的人如同这部电影的女主丛林,在历经艰险后逃出生天,有的如同男主丛来和他的父亲,默默消失在了大自然的一呼一吸中。
《风沙星辰》里说:“我们现在遵从其秩序活着的这个世界,如果不深陷绝境,是无法知晓其奥秘的。
”这或许是冒险题材一直吸引人的原因:我们无法亲自去冒险,但又希望从别人的冒险故事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和人性的奥秘。
《荒原》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丛来(李晨饰)和丛林(任素汐饰)兄妹俩为了寻找失踪多年的父亲而来到无人区,在风暴中两人的摩托车和许多装备都遗失或报废了,丛来身受重伤,丛林为了找人营救哥哥在荒漠里独自前行了七天,终于在生死边缘被车队救回。
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没有什么转折,也没有多少悬念,完全靠大漠的极致风景和艰险以及任素汐扎实的演技撑完全场。
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觉得无聊,反正我是挺爱看这种荒野生存题材电影的。
你说是独角戏吗?
我反而觉得,片中万物皆是角色,这更像是一场一个人和荒漠、狂风、烈日、峡谷、蛇、蜥蜴、老鼠、蚂蚁、野草等亦敌亦友的景观、生物互相对抗与利用的群戏。
影片仿佛一部纪录片,给观众带来真实的影像震撼。
面对残酷的大漠,补给严重不足的丛林给观众展示了各种野外生存技巧:用卫生巾垫鞋子和处理伤口,在沙漠中利用植物挖坑取水,沿途用石块和布料留下印记,极度缺水状况下喝尿补充水分……如同一场闯关游戏,每一天难度都在升级,带给观众的认知挑战也逐步加深。
将这一系列生存技巧有机串联在一起的是深深的骨肉亲情。
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前行中,丛林不断忆起小时候父亲手把手教她和哥哥野外生存的童年记忆,这既赋予了她年纪轻轻就是户外老手的合理性,也解释了她为什么一直无法释怀父亲离婚时不带走她,并且在父亲失踪多年后依然执着地要寻找到他,哪怕最终找到的可能只是一具尸骨。
圣埃克絮佩里作为飞行文学的鼻祖,讲述过许多初代飞行员身陷险境的故事,在沙漠或在深山,都有陷入看不到尽头的绝望的人。
人的求生本能在初期或许能发挥作用,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随着补给和力气一起逐渐消失的,是希望。
几乎所有从绝境中逃出来的人,都有着强烈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的亲人在等着自己回去,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自己。
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丛林也不例外,如果仅凭自己的求生欲望,她有无数次自我放弃的可能。
这地球上,不是应该住满了人吗?
为什么一天又一天,一个人影也见不到呢?
有好几次,明明看见飞机和火车就近在咫尺,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发现自己呢?
每一次的希望都导致了更深的绝望,但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她都会拿起那个已经无人接听的对讲机,对另一端大概率已阴阳永隔的哥哥说:等着我。
在所有这一类别的故事里,令我们动容的,永远都是这种为他人而活的高贵情感,是这样的意志让人类得以超越自我,也是这样的责任感,反过来拯救了丛林和我们。
我想一定会有观众去纠结丛来有没有被救出来,也一定会有观众谴责丛林因为她的执念导致丛来命丧荒野。
但我很喜欢导演对片尾的处理:车队的四辆车分道而行,一辆载着丛林去救治,另外三辆去寻找丛来,故事就停止在了这个分道扬镳的路口。
没有人知道他们兄妹俩是否能活下来,或者如果丛林活下来,她之后的人生是否会充满悔恨自责。
但影片停止的这一刻,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找到了车队,起码算是兑现了对哥哥的承诺。
她脱掉衣物点燃火焰时的表情,令人不禁想起《泰坦尼克号》里 Rose 用尽全力吹响口哨时的那张脸。
两张脸上,都写满了经历过绝望才能开出的坚毅决绝。
“胜利,失败,这些字眼是没有意义的。
生活超越了所有这些词汇,也早已绘制出后面的画面。
”——《风沙星辰》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影片的取景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大亮点。
讲真,哪怕没有故事,就单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场景我也愿意买一张票。
有许多个丛林只身在荒漠中行走的镜头,不禁令人感叹那无依无靠的赤裸生命是多么的壮美。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曾这样赤手空拳地伫立于荒野之中,以肉身对抗残酷无情的大自然。
最后想说说女性这个话题,这既是这部电影的卖点,也是我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的一点。
作为国内罕见的女性无人区冒险故事,我并没有从中看到太多的女性特色和视角。
丛林在片中是一个傻大妞式的角色,她没有发现哥哥的伤势有多重,对于哥哥给她留下录像和补给毫无察觉,因为大意导致补给点被烧光……作为一个有着丰富野外经验的女性,我认为她过分粗心大意了。
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谨慎和处理事情的智慧在这部片子里并未得到体现,可以说换成一个男性角色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不过导演作为一位男性,能拍到这个程度也属实不易,而任素汐在剧中的表现也十分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算是我吹毛求疵,为以后能在大荧幕上看到更多此类影片提出的建议吧。
没错,这部口号“看一个人的电影”我是一个人看完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切都按部就班,你知道李晨演的哥哥一定会出事,你知道水一定会喝完,一定会受伤,一定会自救,一定会获救。
那瓶从包里拿出来的酒精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物品,剧情就是传送带。
其次聊聊任素汐的演技,没有太多的惊喜,收到视频的时候我理解人物的悲伤,但是那段嚎哭的表演,我觉得在极端条件下,挑战身体极限的情况下,是没有力气那样去哭的,一开始哭不出声是不是会更好?
不知道是剧情还是因为什么,总感觉是在看任素汐玩一场无论如何一定会通关得极限游戏。
对荒原的印象还停留在艾略特,残忍的四月,连丁香花都不忍停留,在痛苦中完成死亡、欲望、记忆的互相凝视。
当中国版的荒原通过荧幕呈现,说实话并没有很期待,只是被“女性个体之旅”的简介吸引。
情节很弱,好像一切悲剧本可以避免,但还算流畅,一路走过来的困难和行动都具有现实合理与价值合理。
因此不必谈情节和叙事,至少在片子内部能够逻辑自洽。
*镜头周传基老师说,cinema是运动的艺术,翻译成电影实在糟糕,因此在运动中不存在构图,这是个摄影/绘画概念。
《荒原》主题的特殊性造就了镜头语言的特殊性,因为是一个人的影片,所以不存在对切或双人镜头,因为在无人区,也不存在复杂的场面调度,仅仅是对于人本身、从皮肤到呼吸的特写,足以叙事,好几次镜头几乎要把脸吞没,对着逆光的太阳,光线被可视化,荧幕会放大特写的细节,于是观众与她一起疼痛、一起感受死亡。
远景实在漂亮,同样是大片荒土和人,《黄土地》的传统文化压抑到这里变成死亡的直接胁迫,《东邪西毒》的城市孤独到这里变成存在本身的孤独。
记得有个镜头她从夕阳下走来,远景变到中景,一种翻滚着的史诗感从地平线涌出。
*宗教/神与人我并不擅长讨论宗教,但它让我相信超越生命部分的存在,如同《冈仁波齐》的朝圣,没有亲历过的人是不能妄加评判的。
后段她看到一个死人(幸好这不是她父亲),在濒死体验的幻像下她超越了生死时空与亡灵对话,在一片梦呓般宛如泉水的蓝色中,似乎是灵魂离开肉体前的苏醒。
她醒来,绝望地往嘴里塞进一只蚂蚁,然后把红毯披在死尸上,用石头在他边上搭一座小塔,撒一把细沙——这个时刻我落泪,那是她为另一个生命能做的最后一件事,她以一种极为超越的神圣态度完成了对死亡的超度,这与她第一次看见死亡羚羊拿出相机拍摄的态度完全不同,第一次她还是俯视死亡的,第二次她便平视死亡了,多么饱含宗教性的神圣时刻。
细心观察影片后段,配乐也越来越偏向吟唱般的圣诗。
当她克服了人的困难后,她便具有了某种神性,体现出来就是最后一段,被无数人圈点的一段——我再次不争气地落泪。
通红的火光照在脸上,干瘪的皮肤看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与阴影交错的近乎表现主义的摇曳,力量,一种自女性体内生发而出的生命的力量,顺着火光燃烧——是影片的第二次燃烧,不同的是第一次她被动而这次她主动,火是绝望也是希望,在一切都燃烬迸发碎片之时,也是一切被打碎重建、被赋予新的可能时刻。
她是那样执着和用力,你不忍心叫她再死一次,于是她的生命再度延长了观众的梦。
*女性主体导演很精准地把主角设置成女性,也让止血的卫生巾某种程度具有了合理性。
如果把荒原看作是抽象的困境,属于女性的,我也愿意接受这个故事,想起《深海》中的南河,这里的哥哥也起到了“救命”作用,只是多了亲情的屏障,南河的形象大概是太满地贯穿了,我总也爱不起来,这里我看到了作为行动者的能动性,她的活着出于一种更本能的层面,尽管这个本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连接,这倒无可厚非。
她完成了真正意义的自我救赎,尽管我不赞成苦难,尽管这些苦难在现实中可以避免,但抽象来看,她的“自我成长”是相对成功也成熟的。
我永远相信任素汐老师。
如果想要一个人安静下来,很值得看如果追求商业快感,不必浪费90min
我觉得女主其实早就死在了第一天或是第二天,后面的几天都是想象。
第一天女主走了四点几公里,怎么后面一天能走一百多公里呢?
要知道女主后面腿受伤,食物和水都非常的不充裕,体能和心理双重压力,怎么可能一天走一百多公里呢。
沙漠那种环境,一小时5公里就不错了,一百多公里要走二十多小时,是不可能的。
所以怀疑女主早在第一天就死了,后面都是她临死前的幻境。
我一直不理解这种电影类型,人主动地去选择与千万年的进化想违背的方式来对抗自然。
无人区之所以为无人区是有原因的。
什么样的风景也不值得把命交代了,而总有那么一刻,没有水,口干舌燥,身体乏累,后悔的念头肯定会闪过脑海,但是你都没有力气抓住它,因为太累了,只有活下去的一个念头。
丛林带着编剧给她的枷锁去无人区找爹,对于一个成年人这样的选择和想法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带上自己的哥找爹十年,哥也陪着,这个故事背景过分刻意了。
整个故事基本上由一个人完成,每日无穷无尽地走,的确这演起来很难,而其中似乎要化解的两段爱恨也太浓重得牵强。
最终当然不可能找到爹,如果世界上的事情都那么容易就太像电影了。
而安排的死去的路人也似乎只为了解一段心结。
最后烧衣服烧背包,红色的信号弹映照的镜头很美,希望总是美的。
但是怎么就能看到这个火光也是挺离奇的。
结局还是好的。
为什么要去抗拒自然呢,还是太想要证明一些什么了。
要去战胜大可不必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真的,why。。。。
父亲死荒漠了,一个沙尘暴车都埋半截,你能找到尸骨?
再说都来找过很多次了,连基本的野外生活都不会,地图烧了,水搞没了,包里还能生出2斤的水和手机完全不知道,背着不重呗,包里东西重来不检查?
真的就是找两个明星,机器一架拍了就能上电影院放了,票房不佳,再来一句,中国观众不懂艺术呗,....%#g……
整体剪辑有点像在几部mv里插了个电影 但剧本一系列反转和主题还是可以 动作戏看个乐吧 阿提亚演技新低谷
立意很不错,原声带太好听
想看
剧情有点勉强,全场演技最佳还是桑杰大叔,这电影要不是他我还真很难看完😂btw穿插Sadak第一部有点出戏,不过还是很激动在第二部又看到了第一部的画面😌感觉还是第一部好看,第二部讲的跟第一部其实关系不大
不好看。制作精良的平庸之作。
我说为什么男主的年轻时候和年老长怎么那么像,原来是第一部吗? 男主战斗力太强,第一部是干嘛的呢?插曲很好听。 坏蛋对男2说 用你那张帅气清纯的脸迷住她(女主),我真是笑死了,你可真有眼光。 阿迪亚真是宝莱坞硕果仅存的清纯系帅哥,虽然有大胡子……
父爱可以是一种情感 不一定来自血缘两个转折男票一开始是对方派来接近女主的爸爸才是幕后大boss小姨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结尾的打斗过程就很bug而且我觉得还有其他解决方法比如女主用Facebook直播说出真相考虑到男主一心求死又要死得其所算了 让他打吧🤨最后想说真不明白世上为啥那么多人相信神棍🙃PS. 老片穿插新片还挺新鲜
影片接续了萨达克的故事,围绕着与少女阿雅的旅程展开,而这位少女成为了男一号拉维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他活着的原因……
我亲爱的爸爸,您怎么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