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装嫩的演员 实习三个月被调到专案组 姑且认为她是天才 但是以下几点我真是不能理解哥特不等于变态和神经病我认为浓妆会影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判断 是个常识 那么长的指甲真的不会影响操刀和掌握器材?
活人真无聊 活人事儿真多 活人就是矫情 那你怎么不去死呢?
验尸房吃鸭肠 不是重口味 是神经病 法医也是人 而且是正常人 更不同于医生的是 是为死人说话的人 是为了伸张正义的人 反复跟尸体拍照 然后朋友圈 你想过死者家属没有 你征得同意没有 严重很可能会受到处分并涉及刑事犯罪 何况还是一法医 那你是法盲吗?
如果你心理变态嗜血 你有跟dextor一样的勇气杀人不 你能有理智果敢冷静的判断不这个剧因为这个法医的角色 我降成两星
ep1-2 荒墟 惩罚那些使用劣质建筑材料导致20多个孩子死亡的人ep3-4 暗黑者ep5-6 消失的遗嘱 年轻的妻子为了遗产 杀了富豪ep7-8 女演员方若青案 好病态 交换杀人ep9-10 完美赎金 87个诈骗受害者ep11-12 泣壁 校长猥亵案ep13-14 原罪 记者 看的好生气 怎么说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吧ep15-16 失童 人贩子都去死啊 看的我心梗ep17-18 贪杀 诈骗可耻 啊啊啊啊尹剑竟然和记者xx了 也就是喝醉了才这么狂哈ep19-20每个人都是刽子手 真的是最难过的一个案子 好人没有好报 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ep21 不可能的刺杀 …只能…了 这么多警察就不能留一个放受害人身边贴身保护吗 都去追 她不si谁si…ep23-24 殇 靠竟然是小芳的亲妈 怎么配当妈啊啊啊ep25-26 复仇的COS 权势真的能摆平一切吗 太可笑了 ep27-28 审判 电影darker 男明星为了自己的虚荣 一人独掌剧团 设计杀掉好兄弟ep29-30 流言 竟然是秘书受干的 错怪他老婆了 原来是个大好人 笑死了穆大姐肯定是醋了 什么情况darker是一个组织吗难道 啊啊啊怎么亲罗飞了 穆大姐真的醋了ep31-32 Benzene 养老院投毒事件 太可恶了这些人 谋害老人再收敛遗产 良心怎么过得去的ep33-34 作品 变态艺术家(救命二队这是在干嘛 偷听 要是真的是凶手这样难道不会打草惊蛇吗 烦死了这队长 啥事都不会) si罗飞让你不接电话 穆警官都被绑了ep35-36 NI 接上个案子 原来凶手是个女生 被艺术家绑了 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对他产生了依赖 两个人都参与了绑架杀人的过程 最后也被darker冻死在太平间 呜呜罗飞给穆警官人工呼吸了ep37-38 十二年前 罗飞这前女友能跑不跑 和那袁老师肯定有什么关系吧 啥情况ep39 孟芸 靠 怪不得当时拆弹那么相信罗飞 孟芸以为通知单是罗飞发的 以为炸弹也是罗飞做的 警校的四起小案件确实是他俩做的 他俩真夫妻档啊 确认孟芸死亡了ep40-41 迷局 哇这个爆炸案的目击者知道很多情况的样子诶 很多秘密 熊原受伤了 发生了啥也不知道 十二年前的几个案子都串起来了 缉毒案 爆炸案巴拉巴拉的ep42-43 两分钟 啊啊啊darker就是袁老师 那个拾荒者就是袁老师 但是他内部肯定还有其他人 凭他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些 这个局可真够大的 邓市长也有秘密ep44-45 真相 (啊懂了 是十二年前那个缉毒案子 邓起了贪念把现场的钱拿走了 这事只有他和薛局长知道 但是白霏霏偷听到了 邓就把薛局长和白都杀了…) 孟芸太牛了 十二年前主动爆炸为了和袁同归于尽 但是袁没死掉 现在袁志邦爆炸死了 他果然有个徒弟 (秦天这个人很玄乎啊 好多案子他都有关联 不知道秦天是不是大boss呢)韩灏这是干啥 他和darker秘密联系 怎么尹剑还要自杀呢ep46 绝杀 我靠绝了绝了 darker这招真是绝了 借韩灏之手除掉了邓 韩灏真的要完蛋了 当时的公园枪杀案也是他误杀了队友 现在又被darker控制 还逃跑了 这秦天真的是darker啊 薛天长的和他也不一样啊 冲第二季
首先声明我是原著党,所有评论都是基于原著。
---这部剧不是第一时间看的,当时出的时候看到剧照,各种不和谐感,于是弃。
最近更新了心理罪,作为两部我最喜欢的国内推理系列之一,看到评价不错,于是去看了,确实还不错;又看到有人说死亡通知单改编的暗黑者改的更好,于是重拾想看看到底怎样,结果,一集弃。
读完原著已经挺久没碰,看到这个开头不禁疑惑起来:这不是原著的内容吧?
如果说那个darker让人无语,那个所谓罗飞的出场,直接让我判定:这已经被改的乱七八槽无法直视了。
那个原著中沉稳果断的罗飞呢?
怎么就变成了这个几乎已经量产的略神经质又搞笑“神探”了呢!
于是果断重温原著,果然差的不是一点两点,努力看完,实在受不了,弃。
在短评里有人说ooc,问题这不是人物ooc的问题,是整部剧在ooc,就像基本演绎法之于福尔摩斯,里面的人物只是顶着个名字和职位,其他通通和原著无关。
但是无论Sherlock还是演绎法,都算是将舞台搬到现代而不得不做的改变,改变的好坏而已,然而暗黑者确是在时代背景不变的情况下,莫名其妙也没必要地被改编得离原著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不解。
国内推理弱,好的作品原本就不多,心理罪和死亡通知单,在我看来可以算是国内推理的双壁(法医秦明也优秀但是立意不同,不算),更有意思的是,两者探讨的问题在后几部日益趋近,但是体现出的立场,却微妙地相反。
重点在于,这两个系列都是非常严肃的推理作品,立意深刻,伏笔细节都很值得推敲,逻辑严密,笔调沉重。
所以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改编成充满吐槽甚至搞笑的网络剧,实在是一种浪费。
人物的ooc就不说了,基本没有能和原著重叠上的。
更让我不满的是连整个故事情节框架都改的支离破碎。
原著从开头郑警官开始,就充满了阴暗而悬疑的气氛:一个还在调查陈年旧案的警官被杀,这件旧案明显和罗飞有牵扯,18年前的Eumenides重新出现,他们需要保护名单上的人一刻都不得有误。
可以说是开门见山,情节紧凑丝毫不拖泥带水,从开头就构架起一个让人足以充满好奇的时间跨度,以及一个完整的框架,之后不管怎样引出支线,主线始终沿着这个框架游走。
之后的案件环环相扣,一步步解开谜题的时候又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主题:法外制裁者是否应该存在?
我当时是一口气读完这本,情节精彩没有半句废话,一直到末尾,剧情都非常紧张,张力爆表。
而这部剧呢?
用的是最近用滥的“神经质吐槽役神探一开始被忽视但是总归还是有主角光环照亮整队”以及“整个团队就不可能有正常人”之类的梗,还把Eumenides这么深刻含义的词改成了与此相比毫无水准的darker,直接把紧张阴沉的氛围改成轻松诙谐,核心案件也没了,查了下好几集以后才出现。
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被拆成了单元剧,查了下之后的剧情简介几乎都能猜出十有八九:专案组在调查darker的时候顺手调查了一些相关的小案子,最后扯回主线。
有没有觉得这个剧情非常的眼熟?
没错,很多季播推理类日剧美剧用的都是这个结构。
这个结构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它适合用于原著的改编么?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破坏了原著的完整性,极大地削弱了双方交锋的刺激和未知性。
网络剧采用搞笑来吸引观众本身也没问题,但是他适用于这次改编吗?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这直接影响了它沉重主题的表达。
所以单看这部剧作为一部网络剧,也许它是好的,但作为一部改编剧,实在是很失败的,因为它只不过套了个原著的最为主线的剧情,借用了原著人物的名字——就和演绎法里面的Sherlock完全不必是Sherlock一样,暗黑者里面的罗飞也完全不必叫罗飞。
和原著气质更相近的,是韩剧特殊案件专案组TEN和特殊失踪专案组M,并不是指单元剧的形式,而是内在一种阴冷绝望的调子,或者说类似于追击者之类的韩影,冷硬的推理和较量。
在这个基础上,抛出“法外制裁者”这个处于道德和法律边缘的沉重话题时,更能做到掷地有声,是一部真正严肃的、高水准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而国内这类的电影或电视剧实在太少了。
所以这点特别令人可惜。
原本国内质量高的推理就不多,这样一来直接浪费了原本可以说是最高水准的剧本。
也许紫金陈还能再期待一下?
不过就他的成名作谋官题材来说,要拍出来还是有难度吧。
本人忠实原著党,看本剧7分钟弃。
原著中罗飞18年前警校毕业在即之时几乎亲历惨案,因自己的过失致使挚爱挚友丧生,人生发生巨大转折,内心也因为此事背负沉重的包袱,18年都未曾卸下。
18年后,凶手再度发出死亡通知单,并指引罗飞来到现场,正式拉开再次拼斗的序幕。
原著中的罗飞睿智、思维敏捷、时刻保持精力充沛,严肃而又带有一丝忧郁,而不是剧中这般耍酷装逼,模仿《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而又不得其髓。
我都不用看其他配角,只看编剧把罗飞的形象颠覆成这德行就果断弃。
亏我在这部剧出来之前还跟其他原著党争辩说只要拍的好还是应该支持的(纯吐槽)......但是奈何太喜欢原著,太喜欢罗飞和小E,还是希望能拍出可以媲美原著的剧,所以虽然弃了,但还是会关注,表示如果以后的剧情发展能别那么逗比逐渐回归原著的道路上的话,还是会看。
2014年7月28日《暗黑者》: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迫不得已的正义呐喊怕惹事,不愿助人为乐,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伤害他人,如今世态冷漠,这是多么寒酸的道德标准。
尽管不能上星播出,布景道具异常简陋,那些所谓“美女”嫩模刀砍斧削失败的假脸分分钟就能把你雷哭,有些地方显得警察太白痴,大当家郭京飞的皮肤似乎也比《龙门镖局》里更坑洼了,哎。
但是,每起案件都能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恶徒受惩,喜大普奔,既能吓得你胆战心惊,也可逗得你哑然失笑,动人处还能让你泪湿眼底。
Darker为假,故事却真,如此接地气的国产刑侦剧现在哪里找,一周等5集,值!!!
P.S. 俺一直想象力太丰富,精神敏感,胆若鼷鼠。
上初中时,曾拜读过妈妈珍藏的三本厚厚的老书《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很过瘾,也不太恐怖。
前几年看了两本国内推理小说,逻辑不强,惊悚氛围渲染得倒不错。
开始在屋子里看,后来吓得受不住,搬着椅子跑到书店外面晒着太阳看,后背还是一阵阵发冷,两股战战,晚上都快不敢回家了。
硬撑着一路狂骑,开半天锁终于进门后,我就发誓以后再也不受这个折磨了,文字永远比影像更可怕!
还没看过本剧原著,了解的朋友也不要剧透哦O(∩_∩)O。
不明白这剧怎么能到8.1分的,能到7分还是因为情感分!
法医一天天吊儿郎当穿着跟非主流一样?
为了强行凸现达克牛逼,总能提前知道真像,然后牵着警察鼻子走,怎么知道的一点也没有。
这就算了,能理解。
那么里面警察那么傻逼难道不是为了强行凸现达克的牛逼?
二队就算了,定位就是搞笑,你一队都是各种精英,这什么玩意?
队长队长没有存在感,那个0.1体弱,懦弱,怎么当上警察的?
当上警察就算了,怎么进专案组的?
俩队长每天晚上去网吧打魔兽,案子不管了是吧?
广场上杀那个故意撞死老人的女企业家时,整的挺邪乎,出来一堆和达克体貌特征一样的人,然后警察就乱了?
楼上看到达克把那个女的带上车了不能对讲机通知下面的人?
难道不是那个把女企业家带上车的人才真正的危险吗?
队长就这样?
狙击手干什么吃的?
想活捉打腿行不行?
玛德别告诉我没把握!
为了凸现达克的牛逼强行把警察演成弱智!
就跟脑残玄幻小说里为了凸现主角而把所有配角降智一样!
什么玩意!
我知道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但是改编改编!
难道不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吗?
编剧都是吃屎的吗?
现在才看见这部剧!
以14年那个水平来说拍的相当不错了!
就是有些做法存疑,不过整体来说瑕不掩瑜。
比那什么垃圾骨语强太多了!
非常喜欢罗飞的人设和梁音的人设。
真的是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虽然darker的存在的确大快人心,但我还是希望我国法律能够更完善,完善到不需要darker的存在!
也不能怪那些信仰darker的人民,因为正是法律的不完善才导致受害者无法得到安宁、公平!
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我也无法说人家信仰darker就是错误,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我国法律更加完善!
完善到不需要darker这种人物,完善到再无冤屈。
刚看完全部的剧集来到豆瓣上看了下。
很喜欢剧中罗飞的扮演者郭京飞的演出,有张力,不做作,幽默。
二队长和丁局也都是出色的演出,可圈可点。
其他人饰演的角色要么有些过要么有些作,总之不是很喜欢。
整个剧情呢算是比较连贯紧凑,前面几集看的有些闷,最后面大结局还是不错的,几处反转洗白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拍摄手法也从前面的生疏到后面的娴熟,感觉制作级别在上升。
总之一句话,不喜欢可以别看,但是不要肆意妄为的给看、喜欢这个剧的人下定义,你才多大?
坚持看了10集,然后放弃了,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唯一疑惑的是,为什么此剧能得8.1分,这个分数咋来的?
作为一部刑侦推理剧,完全看不到抽丝剥茧的剧情,很多地方完全没有逻辑,缺乏基本的常识。
专案组的精英,我也真的没看出来他们究竟精英在哪些方面?
专业吗?
真的专业吗?
道具,场景粗糙也就罢了,可是案件推理和逻辑分析能不能走点心?
用点脑子?
服化道能不能专业点?
编剧不会编,为啥不能按原著拍,起码也不会这么尬,可是你改的面目全非,还他妈毫无逻辑,我就有点不理解了。
说实话,本剧是第一部看了几分钟就想弃剧的,专案组人物的出场,让我目瞪口呆,尹剑在公安局大门口摔倒,爬了半天没起来,眼睛看不清,难道就影响爬起来?
穆剑云从大门口进来,没看到一个大活人摔倒在地????
踩了眼镜毫无知觉???
我看的一脸懵逼。
法医的出场让我惊掉了下巴,因为我看了这么多年的各种剧,各种刑侦剧,各种警匪剧,从没见过这样的法医装扮,亮瞎了我的双眼,看到这儿我就想弃剧,真的是太无聊,所以坚持看了10集。
在国产剧里很新鲜,当然也很优秀,给我了很大惊喜。
以追博Darker为主线,分集剧情为单个案例。
这已经是美剧推进方法了,大家都很熟悉。
虽说分集模式较为单一,都是发通知单,警方跟进,遭戏弄,darker获胜达到目的。
但在国产剧中看到这种方式,应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了。
而且通过增加喜剧色彩来保持关注,并可掩盖剧情的不足,这也是很成熟的做法了。
n多年前看过原著,但羞愧的表示,情节我忘了。
关于darker,以为不会是金融男,他与几个案子都有联系,还经常与罗飞搞暧昧,如果他是凶手,太过显眼也太破坏观感了。
而且按照此种类型片的常规方法,真凶也不会过早引起关注。
但出现过的酱油男除了他就只有二队队长与局长了。
而通过绑架案的剧情可以排除此二人了。
那darker除了金融男就只能是新面孔了。
还蛮好奇编剧会怎么处理的。
如果是金融男,那就太遗憾了。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