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认可的第一个刘彻,因为这部剧,这么多年,始终对黄晓明有滤镜,不喜欢他后面那么多的霸总雷剧,可是这部剧真的是特别好,意气风发的刘彻,聪明睿智的东方朔,还有里面的念奴娇,卫子夫,个个都让我记忆深刻。
现在好多剧都没有当年的良心水平了,可惜。。。
这部剧是我少年时看的,也算是我爱上汉代史的启蒙,这部剧后看的汉武大帝等,都让我更加喜欢汉代,汉武帝时期的故事
在豆瓣上无意间看到这部剧,让我又想起了当年看剧时的感受。
《大汉天子》是我看的第一部西汉时期的电视剧,第一眼就深深地被剧中的场景以及服装所吸引了,觉得这真是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导致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都对西汉这个朝代情有独钟。
照理说,这部剧的主角是刘彻,大汉天子嘛。
但事实上,东方朔的光芒盖过了他。
东方朔和念奴娇才是许多人心中的男女主角。
而我真正迷上贾静雯,也是从这部剧开始。
念奴娇,这个存在于词牌里的名字,在贾静雯的演绎下,却幻化成了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奇女子。
当时已成为天子的刘彻仍然对她一片痴心,费尽心思找到她的藏身之处,最后问她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她答道:“不是说名字不重要吗?
”这句是刘彻还在当太子时,为了掩饰身份说的话。
而今用这句话来回答他,她的脸上是清冷孤傲的神情。
但是刘彻怎么会看不出来,那个人就是东方朔,她的心里装的全是东方朔。
那时的刘彻连吃醋都那么可爱,可是,咱们的念姑娘就是认定了东方先生。
如果让我给念奴娇贴一个标签,我会选择善解人意,其次才是倾国倾城。
她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她的美貌与智慧并重。
那双宛若秋水的眼睛里,总是能看透许多东西。
所以她从一开始就发现了东方朔的非比寻常之处,进而欣赏他,并最终爱上他。
最初,东方朔不敢接受念奴娇的爱,始终保持着距离。
他有着自己的抱负,而实现抱负的路上会很艰难,他怕给不了她幸福。
她藏身于歌肆之中,特地跳了一曲《东方有嘉木》给他。
他问,不是应该南方有嘉木吗?
是啊,这东方二字可不就是为他改的吗。
她为救人受了伤,秋蝉不知所措,她让秋蝉去找东方朔,说只有他能救她。
不错,他们彼此相知。
东方朔懂她。
故事的结尾我是喜欢的,东方朔与念奴娇携手归隐山林。
念奴娇问:“我们现在去哪里?
”东方朔指着她的心和自己的心,说:“我到你那里去,你到我这里来。
”这真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情话。
虽然念奴娇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她却俘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完美的古装女子角色。
再说说这部剧的选角,真的是选得很好。
刘怡君饰演的秋蝉古灵精怪且重情重义;刘冠翔饰演的李陵英俊勇武,重义气,和秋蝉是一对欢喜冤家,可惜最后被兄弟出卖;还有陈紫函,当时她的名字还是陈莎莎,她饰演的平阳公主,楚楚动人,且有着一股英气,不仅有美貌,并且有智慧有胆识,让平阳公主这个角色一度成为我最喜爱的公主。
当时的黄晓明第一次担任主角,虽然稚嫩,却让人感觉很真实,也很可爱。
那时候还特别喜欢哼唱片头曲和片尾曲,年少的我,以为就懂得了世事苍凉。
最后再感慨一下,这么多年过去,当年我喜爱的那些演员都逐渐淡出娱乐圈了,我也很难再有那么喜欢的电视剧了。
首先我强调我看这个剧是因为刘怡君演的秋蝉这个角色才去看的。
四星也是给她打的,这剧顶多三星,因为刘怡君没演几部剧,打个高分不过分吧?
秋婵与灌夫我原本是从少年包青天看他演庞飞燕后又了解这个人才转这去看了。
其实我一开始没有抱多大希望,因为看角色表以为她只是一个小配角。
没想到在前期中前期的时候他戏份还是比较多的,于是我还耐心的看下去了。
并且我个人感觉中前期还不错,算是个古装喜剧的样子。
就跟传统的游龙戏凤一些皇帝啊喜欢去民间找寻花问柳,找媳妇儿那种剧情很相似。
刘怡君饰演秋婵但是到了汉武帝刘彻入宫后,其实也还能将就着看,况且还比较有点符合历史的,什么金屋藏娇,卫子夫,卫青这些人也都相继登场。
就是这宫斗把太皇太后窦漪房演的实在是不堪入目。
人家堂堂一个名后虽然思想说有些保守吧,但也不至于把人家演的这么的邪恶吧。
陈莎莉,窦太后
贾静雯到了后期打匈奴以及淮南王叛乱。
演的实在是太像儿戏了。
虽说剧组很穷吧,一看都没几个人群,也都没人军队啊都没几个人演。
但是但是你演一些日常情感生活剧情的话,那还当剧看看,你如果你演正儿正儿八经的国家大事。
这种战争啊,这种权谋啊,你演的太扯了,就是完全就没有动脑筋,就跟小孩子一样。
宝莲灯八太子,李陵尤其最后结局汉武帝动不动大喊大叫,他没到历史那老的老眼昏花,巫蛊之祸那时候的。
就这样跟个傻蛋一样。
话说回来,我还是喜欢秋蝉这个角色。
虽然说有点傻吧,但是也不至于傻那叫真爱,整部剧我感觉也就秋蝉这个角色和李陵才是真爱。
你还给我导演,还给我演了一个悲剧结尾。
当然我还百度了第二部,发现人都换了,角色人都换了,还是个悲剧!
我还总感觉嗯,尤其是这几个女演员贾静雯啦,还有那个陈紫涵啦。
这几个人物演的塑造的还不错。
东方朔和念奴娇,真乃神仙眷侣,互为知已,聪明的人在一起是最省力的相处模式。
再看才发现,男二绝对是东方朔啊,片头曲是唱汉武帝,片尾是在唱东方朔:“忘了我,忘了我,一只闲云中的野鹤,身在草莽,心怀家国,人生能有几回合?
”郭舍人、张汤、李陵、关夫,一个个离九哥而去,很同情汉武帝,从痛恨郭的背叛,到怜惜张汤想放其一马,对李陵的恨铁不成钢,再到气愤关夫的撒谎。
然而最终是回不去了。
最气恨的就是张汤和关夫。
一个因为害怕与刘陵的私通败露,把赃物推给郭舍人;一个胆小未救人还要污蔑李陵,最终导致事情无可挽回。
人的自私和小气,总会反馈到自己头上,昧着良心撒谎的人也会在最后悔恨不已,所以张汤在最后自杀之时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在被杀头前说永远是好兄弟。
然而还是搭上了他人的性命,这才是最让人恼恨以及不能原谅的点。
东方朔有两次救人晚了,一次是张汤不到时辰就杀了郭舍人,一次是来不及挽救司马迁的宫刑。
还有平阳公主死得真是莫名其妙。
只能说编剧为了贴合历史来编故事,也是煞费苦心了。
整体来说,还是很可以看得下去的。
给我触动的还是卫子夫这个人物本身。
温柔沉静有力量。
涓涓溪水般地陪伴,真正的善良。
不屈不挠、坚韧又坚强,不争不抢,不卑不亢,让人觉得安心与舒适。
任谁,都抗拒不了这样一个女子的深情款款吧。
想看东方和念奴娇弄琴吹箫,怡然自得一切皆在把握之中,笑看天下风云变幻;刘彻和卫子夫执手,汉武帝励精图治,卫贵妃红袖添香,两人举案齐眉,朝外宫内一片祥和;卫青和平阳公主骑马射箭,振兴军营;李陵和秋蝉打打闹闹,一起训练孩子兵。
甚至是张汤和他的原配夫人,也可以相持相伴;郭舍人优游于皇宫内院,为宫廷女子们做他爱做的衣裳,管理皇帝的一应衣食起居;关夫虽然怂,但也可以做个管城卫的,没事找兄弟们喝个小酒,真的可以做李陵的伴郎。
然而,只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很喜欢里面的东方朔,因为有了陈道明的出演,东方朔才被演绎得栩栩如生,简直就是旧三国里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一样,未出挂摊就已知道朝廷的形势。
通过测字这个幌子一次次地为皇帝解除危机。
在太后面前,丝毫也不畏惧权势,隐忍那么多年,一直在等待皇帝成功亲政的契机。
在退隐江湖前,还能把对天下的建议整理成不同的册子给皇上留下,真是忠心耿耿到极致的一个人。
即使皇帝误会,即使太后可能会触发,他还是依然故我我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种信念,这种气节,这种人品,不是谁都有的。
很欣赏东方朔和念奴娇的默契爱情。
两个芳心暗许的人,不用什么言语,也不需要任何表达,仅仅靠猜测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意思,之后一直为对方考虑,等待。
这么古典而伟大的爱情,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了。
陈道明把东方朔演活了,可以说,陈道明是这部戏最大的一个亮点。
我丝毫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陈道明的出演,这部戏会褪色到什么样子,也许依然有历史的沧桑,但却没有骨子里的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大汗天子是看东方朔的。
好多年前的老剧了,大汉天子总共看过两部,除了主角外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角色:一个是东方朔、一个是主父偃。
不得不说陈道明老师饰演的东方朔让人着迷,智慧、世外高人、神仙眷侣,还带有点说不出来的神秘,贾静雯在里面也是美的不可方物,果然人都是喜欢欣赏美的事物。
主父偃呢,是我非常喜欢的另一个角色,他不帅气但是脑子好使,推恩令就是他的一项政策主张,王刚老师不愧是老戏骨,角色刻画的很细致,让人看得很过瘾。
讲汉朝的就只喜欢这两部了。
很多人创业难守业更难,其实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守业,只要有守业的感觉,他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我看历史上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就是拜泰山,一个皇帝在功成名就盛世的时候就去拜泰山,泰山因此也成为了五岳之首,因为泰山是顶峰的象征,很有宿命的事情就是拜泰山之后这个朝代也就开始慢慢衰退,这就是宿命。
理论不可信但是人最怕的就是心中的顶峰,也就是守业的开始。
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事业要敢于冒险和打拼。
不要等你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一事无成。
那个时候黄晓明的演技还是可以的,整体上开始算是很踏实的在完成这部电视剧。
里面的女演员各有特色,不管是刁蛮任性的陈阿娇,还是忍辱负重的卫子夫,又或者是体贴善良的平阳公主,还是侠气风发的念奴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很喜欢里面的人物和故事。
基于历史之上,进行改编和创造,成就了这部剧。
第一部讲刘彻从窦漪房手中夺权,从太子到成为皇帝,这一路艰辛,依靠东方慧和其他兄弟的帮助,排除异党,平定叛乱,开启汉武帝时代的王朝统治。
这个时候的他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充满着理想和抱负,对这个朝代有着自己的想法的目标。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是希望。
当时挺喜欢东方慧的,觉得他真的很聪明,神机妙算,最后和念奴娇远走高飞,逍遥自在。
卫子夫很漂亮也很温柔,算是记忆里最深刻的卫子夫的模样了。
当时的陈紫函还不叫陈紫函,但也蛮喜欢她的平阳公主,是个好姐姐。
陈阿娇虽然任性霸道,但也挺可怜的。
一切都过去了。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4319603074535.html 推恩令被后世认为第一阳谋汉景帝刘启的时候着手削藩,但是激起了"七国之乱",不过最终被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央集权,但没有彻底解决藩国尾掉不大的问题。
汉武帝刘彻登基以后,旨在彻底削弱藩国势力,实现大一统。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对诸王施行"推恩令",把藩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变成诸子一起继承,嫡长子封王,其余诸子封侯。
这样一来,王国不过一郡之地,侯国不过一县之地,再也无力威胁中央王朝。
一纸"推恩令",不动干戈就彻底解决藩国尾大不掉的问题。
我本身只想给一星的,但是为了明叔我觉得再添两颗星,编剧写剧本的时候是不是太草率了,整部剧完全就像是东方朔走错片场了一样,难道在编剧眼里面不管是汉武帝和他的母后全都是脑子有点问题吗,说实话看看历史书好吗?
全剧中把汉武帝的母后写的那叫个清纯啊,可现实史书完全相反,汉武帝曾经还严厉斥责过他的母后不要参管朝中大事。
是你说你为了让汉武帝登基想做的惊心动魄一点,这可以没问题,但是别闹得像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好吗,一会是庄严肃穆的典礼,一会又是一群小孩子在大殿上吵闹,拜托作戏也要做全套好吗,而且整部剧太子身边那几位的智商更是忽高忽低。
整部剧我反倒觉得演的最为洒脱彻底的是陈阿娇,把那种蛮横不讲理,嫉妒别人的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显示的同时还不失去皇后那种傲于常人的气势,我不喜欢那你们就必须改口的感觉,这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气场啊!
再者之后卫子夫的演绎,确实有颇具母仪天下的既视感,也确实从侧面印证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有多么大的心胸,并替汉武帝守了49年的后宫,和陈阿娇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在之后就是东方朔了,说白了江湖术士,测字其实根本意义上来讲很简单就是猜,有方向的猜,比方说随便给一个字,我问测人还是事,你只要回答了上面的一个问题其实就已经很简单了,打个比方,就说测“红”字,红本意是红色,是一种颜色,这个时候我问你第二个问题,是测人还是测事,我们假定测人,那红字可以组成什么,比方说血是红色,搞不好有血光之灾,有可能家里面有人去世,再比方说喜事也是红色,可能是未过门的妻子或是新郎,再比方说更有可能是红色的衣服一个人的标志色,经常穿这种颜色的衣服或者佩戴相应颜色的装饰,亦或者是潜移默化给人带来的热情奔放的感觉都可以用红色纳阔,甚至于红颜知己,红粉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就需要看这个人的说话声调,眼神,语气,甚至于一些小的习惯性动作和一些身上比较特殊的装饰,来确定大致的方向。
比方说这个男人说红字,之后回答测人的时候听其语气带有略微肯定和高兴的感觉,再看眼神的变化,还有其身上的装饰,比方说手上扎着一个小皮筋,那八九不离十便可以往异性朋友关系方面去猜,同理如果语气有降调或者平调,甚至于升调的,都会表达出自己现在不同的处境,再结合周身线索其实压根不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答案,不过剧中有些地方确实太过了,比方说印堂发黑,嘴生皱纹就说三天内有牢狱之灾或者杀身之祸的这种就太过神乎其神了,不是说没有,只是很少有人能达到那种境界,那些都是高人了。
当然东方朔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其实也不完全是编剧偏袒或者别的一些原因,从《素书》上来讲第一句话便是,夫道、德、仁、义、礼五者和一也,意思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满足这五个前提条件,即为天道,道德,仁爱,正义,礼仪,只有这五个先前条件相结合才能达到你的目标,而东方朔便是如此,他算的每一卦都是符合了天道顺势而为的特点,同时还能保持一颗匡扶大汉的正义之心,在以自身道德基础和礼仪典范的前提,去做诸多仁爱之事,而反观梁王和太皇太后所做之事皆违其道者,天将诛之最后这部剧我个人建议多和里面的东方朔学道理,至于学习历史的话还是好好看书吧,别让这电视剧给你搅蒙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3.5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BJIFF14 英嘉(🐳💗)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