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军人确实很有魄力,现在的中国人就需要这样,敢于面对,敢于承担,不畏强权,不欺强凌弱。
拍摄非常真实,战斗的场面一点不含糊,中国就是需要这样的电视剧和演员,鼓舞我们,继续给我们力量,坚持和小日本斗争到底。
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日本人跑到中国来所做的一切,抵制日货。
自《亮剑》后再没有追过战争剧,包括大热的谍战剧《潜伏》等之类的,都没有再勾起我的兴趣,即使是《亮剑》在看到后半部分时也没有了当初的荡气回肠。
但这部《正者无敌》,真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首先,编剧很巧妙。
选取了这样一支队伍,它虽属于国军、军阀,但它的心是向着共产党的,而且在整个剧中,红军总是充当着救急的角色,共产党的思想成就了整部剧的灵魂,所以在过审的时候也是比较讨巧的。
其次,演员角色选择上。
陈宝国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对角色的塑造也很成功。
他们一家三口的加盟很是加分啊。
陈数,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没想到那么早就死了,还没看够呢。
两外两个姨太太,外形也很抢眼,三个女人之间的戏份着实让前半部分很吸引人,充满了军阀剧的味道,为冯天魁加分不少。
对于封平,其实开始不是很喜欢她,总觉得她的身上没有共产党的影子,倒是充满了大小姐的骄横,可是也许正是这样一点,才形成了对党的坚定信仰,在牺牲的那一刻,那想说未说出的话,只能化作两行眼泪就那样掉了出来,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掉下来眼泪。
同样的情形让我想到了听风者中的周迅和张学军,那在出生入死中产生的情愫,最终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带着遗憾离开了……冯天魁与郑冲的父子之情也是剧中的一个看点,虽是父子,整体面对着,却有着敌对的态度,在战争年代,冯压抑的东西太多了,压抑来源于他想保护的欲望,但最终受苦的只是自己,所以经过了那么多事情才换回来儿子的尊重,只是来不及细细感受了,那最后才喊出的“父亲,我为你骄傲!
”成全了他最后的心愿。
贺国光,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
他一直坚定着对委座的信仰,但委座的所为却总是让他动摇。
好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最终站在了冯天魁的这一边,也许是被冯感染了,但最终没能挽回川军的悲剧,也没能挽回他的悲剧……片中对战争场面的拍摄也很震撼,有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加烈,饶国华,卫兵,帅猫,帅狗……众多的小人物让整部剧不再单纯只是一个英雄的剧本,而是众多的英雄。
这部剧是以川军将领王铭章将军为原型改编的电视剧,王将军率部出川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滕县与日军激战七昼夜,全师基本全部在滕县殉国,将军千古,同剧中出现的饶国华将军,也在广德战斗中殉国,这部剧里面虽然有很多改编,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抗日的英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陈宝国是这部剧的核心,其实演技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陈宝国眼睛里有神,别人眼睛里都是呆的,所以每次陈宝国说什么台词都能把人带到戏里,到了张檬的戏自动又跳出来了
《铁梨花》里姨太太们的内讧宅斗、《红娘子》中匪气假扮蠢气的军阀、《番号》里动员各方势力的革命热血精神,以及“英雄无敌系列”一以贯之的谍战戏码,陈宝国全家三口和陈数、唐一菲等主演的《正者无敌》,以“宅斗+谍战、革命+荒诞”的模式,再一次登陆北京卫视等四大卫视。
它好比是《大宅门》、《水浒传》和《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的结合体和通俗版,喜欢的喜欢它的爽快,不喜欢的也非常烦它的烂俗。
最二师长横行 全剧荒诞难推敲身为“英雄无敌系列”的男主角,陈宝国这次不同于日本高参中村功的智慧,双面间谍周啸风的勇敢,而是力图展现一幅蠢里蠢气的山炮军阀形象。
作为川军主帅的冯天魁,一出场便以“最二师长”的面目出现,口吐“你们来的很茂盛”、“中国人要在北京建立大使馆”等二人转式的农村笑话,还买飞机向敌军投掷大粪,并将姨太太作为犒赏奖励士兵。
他的行事乖张不仅逗乐了观众,也成功的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位目不识丁、白字连篇的卖萌“文盲师长”。
但在扮蠢荒唐之外,冯天魁也有亦正亦邪和聪明狡黠之处,而编剧石小克用数十个小故事巧妙串联起全剧,也让冯天魁的聪明和正义爱国情怀越来越得以体现。
当然,这种剧本模式的好处还在于观众可以从任意一个小故事看起,而且2、3集就是一个进入死局-矛盾集中-解决死局的全程。
虽然整部戏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但因为前半段内战时充满了悬疑、幽默色彩,而到后半抗日部分,笔锋一转呈现出非常革命非常热血的气质,再加上小故事间禁不起推敲,只能如冯天魁一般荒腔走板变成荒诞路线。
全家上阵迷魂局 五大姨太玩谍战除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枪林弹雨,该剧中“五个姨太一场戏”的剧情设计也成为了一大看点,几位漂亮年轻姨太太之间貌似争宠的唇枪舌剑,内里各为其主的你死我活,还有互偷情报、合纵连横等策略都成了“谍战+宅门”样板戏模板。
不过女人的谍战自然不会太高深,那些设计使诈逼迫欺骗的手段,发生在后院中都变成了鸡飞狗跳的的欢乐混战,也冲淡了前方革命剧中国军、川军、红军、日军等多方势力角逐的紧张沉重氛围。
而陈数、唐一菲两个常演抗战剧的演员,也没了以往铁梨花、蔚蓝(《独刺》)那般的坚韧和隐忍,而是多了分幼稚和可笑。
值得提出的是,陈宝国的太太赵奎娥,儿子陈月末也一同出演此戏,而且一人演被赶出家门修佛养身的大太太、一人演早年惨遭抛弃父子相见眼红的儿子,一家三口虽戏外融洽,戏中却虎视眈眈,父子又误会重重,连陈宝国都抱怨“整个基调太压抑”,而五姨太封萍张檬也是陈月末的疑似女友。
这四人的互动,也成了看戏时可堪八卦之处。
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看,陈宝国演技派,把冯天魁演活了,刚开始装作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其实是个足智多谋的司令,他的三个姨太太可真是深藏不露,二太太沈虹真是个奇女子,暗中帮助冯天魁扫清好多障碍,最后又为了老百姓牺牲了,我很喜欢陈数,演的很好。
三太太没想到居然是日本人,太可恶了。
还有张檬在这上面也很好看,特别是在山洞里面洗完澡以后的那个样子,很漂亮,只可惜现在不知道为啥感觉没有以前好看了。
看了这部电视剧后觉得虽然当年日本人没有打到四川,但四川人却有很多人出来为抗日牺牲了,我很佩服他们,最后冯天魁牺牲了,幸好他儿子没有死。
不过看到有很多国民党当时不抗日,老是逃跑怕死,就很生气。
感谢当年为抗日付出一切的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所有的烈士永垂不朽
民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但是这一部却非常吸引人。
题材和角度都很有突破,起码是比较客观地还原了抗日战场的真相,承认了国民军和各地军阀正面主力抗日地位。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刻意迎合主旋律思想,很多地方显得生硬。
如果能切掉那部分没头没脑的片段,就故事本身还是相当有感染力的。
首先,你就当它是一部晚饭后跟家人一起坐在沙发上打发时间的电视剧看,不用去计较里面的情节漏洞,不用去计较里面的政治色彩,这个年代拍的很多电视剧不都是这个基调么。
对于我,这部电视剧让我获益匪浅,生为四川人,我觉得非常骄傲,看过电视之后简单查了一下川军抗战的真实历史,实际上,川军就是这么伟大,四川人民贡献的力量也是一样的伟大,当战火里四川还很远的时候,所有的官兵市民都已经热血沸腾了,这就是爱国情怀。
成都有抗日无名英雄纪念雕像,找个机会一定得去拜访。
这部电视剧让我渴望更加多的了解故乡的历史还有大好河山,让自己做个优秀的四川子民。
演员、剧本都很出色,已是很多年没见的好戏了。
尤其是描写的国民党贪腐至极令人痛恨,也感叹抗日战争中为何国民党军一败涂地的原因,更庆幸现如今我们的国家的强大才能保卫我们人们的幸福生活!
年轻一代真有必要了解这一历史,懂得和平的不易,懂得靠实力才能保卫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足之处,郑沖、封副官演的单薄了些。
陈宝国一直是我喜欢的演员,冯天魁颠覆了以前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但是看了一集就接受了这种转变,感觉剧中每个人都演的很好,我喜欢这种铁铮铮的军人形象,有血性,有胆识,有人批评剧中太一边倒的好,主流剧宣传的就是正面力量,爱国有错吗?
最见不得有人上来就开骂,有时真怀疑有没有看,还是跟风一味的显摆自己的品味别具一格,不喜欢可以说不喜欢,开骂实在是犯不着。。。
我真服你们了,日本人又开始对我们耍阴谋了,这种时候看了这部片子咱们中国人更多应该记住的是国恨家仇,提醒咱们 当时不就是因为有哪些自私小人、胆小鼠辈存在,搞出那么多不利于团结的事,拖后腿害死那么多为国牺牲的英雄烈士和可怜的老百姓吗?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只有团结才不会让敌人有机可乘。
所以你是中国人就不应该相互攻击和辱骂。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2024北影节第一站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摄影很美...但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