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在今天的影院的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一部很有人文关怀的片子。
在如今的社会,大家常常被城市商场的快速发展所裹挟,我们享受着时尚与娱乐,谈论着所谓深奥的命题,宏大的想法,趣味的八卦,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本身。
前几天,我看了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讲到了这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四十年来走完了西方国家四百年的路,但同时,西方国家四百年所经历的动荡也被压缩到这四十年里,压缩的时间被分配到不同的空间里,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商场里,人们谈论着环保教育,而远在内陆的人民,仍在打算着明天的生计。
而两者直接,并非毫无联系,就像主人公王巧巧一样,去过北京,差点过上深圳的生活,但也在陕南的乡下照顾孩子。
两者只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像《何以为家》或者是《寄生虫》那样,让我们感到痛心或者无力的片子(个人感受)。
苦难当然不值得我们歌颂,但是却无法回避,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我又想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个人特别喜欢余华),因为对于苦难选择的权利不在于我们,苦难往往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
大家常说,《活着》是一部悲惨的书,让人看的哭的难受。
但我不这样认为,看完《活着》,我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着力量的书,一种对活着忍耐的力量。
福贵虽然一直在失去,失去福贵,失去家庭,失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悲伤的源泉,失去美好的一切。
但是,这些失去并不是一下子积压在福贵身上的,福贵之所以能选择一直活着,是因为他在失去的过程,也在不断获得着,失去富贵,但妻子家人还在身边,被抓去当兵,最后又能回到家庭,女儿哑了,但找到一个好人嫁了,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还有一头老黄牛,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福贵经历了爱情,回归,家庭,看到了女儿出嫁,抱到了孙子。
正是这些美好的东西,鼓励着他继续活着。
同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到,苦难并非完全沉重的,边缘人的生活,也不是每日每夜的哭泣。
同情心是不值得的,我们看到王巧巧面对的生活,孩子的状态,巨大的落差,我们会感到悲惨,同情,但是在她与林树林的交谈,找到女孩,虚惊一场,收到吴老师的电话,在这些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现在的生活,也感受到了这种生活中余存的温暖,我想,她也想福贵一样,哪怕曾经或者说是另一条路有多美好,但只有现下的幸福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在这种苦难中幸福的余温下,她收获了力量,收获了面对生活,收获了忍耐的力量。
关于这个片名我个人很是喜欢,《追幸福的人》,我们常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好像是彼岸一样,可望却不可及。
我想,绝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就像天边的彩虹摸不到。
就好像我们追求所谓的上岸,我们好像永远都上不了岸。
所以幸福不是一种定义,不是说选择了深圳的美好生活就是幸福,幸福来源于感受,感受当下。
当王巧巧面对奶奶的送别,当她和家人在货车上奔向远方,从苦难土壤中生发的小花,常比从温室花园里盛开的花,似乎更为美丽。
当我们在追逐幸福的路上时,幸福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很惭愧,在片子的前半部分睡着了,下午➕文艺片开头➕吃了感冒药,解释一下,有些内容没看全,导致评论不完整,影评有太多想写的,写下的东西有点乱,见谅,希望能再次看到主创团队的作品)
从整体来说,我感觉电影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
可能电影本身的立意并不特别深刻,但电影带给人的观感很不错,观众看起来或许会很舒服。
影片中农村的取景地选择也很好,其中的防盗窗、房门前挂的物品和对联以及房屋布局都十分贴近农村,时至今日,这样的装修风格在农村仍然普遍。
不过镇上小学的设施以及老师安排会让我觉得不那么真实,怎么可能到了2018年,一个班所有学科还都由一位老师教授,用方言授课,甚至需要学生自带餐具呢?
不过或许是我比较狭隘,不清楚其他地区的教育条件如何,影片拍摄地我也暂不清楚在哪里。
此外,我是冲着惘闻的配乐去看这部电影的,距离我上次看惘闻的现场,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所以格外珍惜这次在影院听他们音乐的机会,我也在此恭喜惘闻进军电影配乐行列。
影片中的配乐稍微颠覆了一些我对惘闻以往的认知,电影开场时的管乐部分还让我幻听沉默演讲的《这璀璨又迷人的星空却让人看不透,就像是Ta》。
影片以普通人为主角,其中的泪点设计较为自然,让观众哭的目的性没有那么强。
毕竟张巧巧和表姐短暂分别时通话的那段剧情就挺让人有感触的,张巧巧在蹦极前满是期待地同表姐通话,在她蹦下去画面倒置的那几秒钟里,我感受到了无力,眼眶即刻便湿润了。
后续张巧巧的女儿茯苓在学校发生意外,再度骨折进医院做了手术,吴校长给了张巧巧一家钱,张巧巧追出去却找不到对方人,只能站在那大口喘气,也让我忍不住落泪。
其中比较明显催泪的一幕就是司徒天冬父母去世的情节,在张巧巧怎么敲公婆门都不应的时候,我已经预想到他们可能因为烧煤去世了。
本来我以为是他们为了不拖累巧巧一家而选择双双自杀,结果居然是意外去世。
从巧巧敲门到天冬父母下葬,这些情节放映了多久,我就哭了多久。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还是会给人一种“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专挑苦命人”的感慨,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22年看的《隐入尘烟》。
影片的叙事顺序比较常规,不过部分剧情略显套路。
直到影片致谢出来,我才知道这改编自丁巧一家的故事,看照片背景还挺像影片里的房屋的,估计取景地就是他们家。
或许正因生活本身比影视作品更戏剧化,才让某些剧情显得套路吧。
张巧巧和司徒天冬的结合符合剧情常见的走向,张巧巧孩子的先天性疾病也特别“欧·亨利式”。
不过影片中“金莲”的隐喻也相当有意思,几乎充当了后半部分剧情的线索。
林树林去河里找金莲,结果意外落水身亡。
不过也正如影片中的台词那样,金莲要是这么好的话,菩萨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
影片最后,天冬开着车,茯苓在前面说着话,巧巧和子苓在后面放着烟花,画面切到远景,这时惘闻的歌也响起来了,我想,宿命感就是如此。
在去高铁站的路上,我一直发呆。
经过盘山公路的时候,我一面不住地想“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又一面陷入缅怀过去的怪圈里。
我问自己,“我走得出去吗?
能走出去吗?
”,我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再怎么逃,根始终是带着家乡的泥土的。
在他方能否生根发芽尚未可知,更遑论开花结果。
直到在高铁站候车了,我还在想自己还有这部电影,于是我决定在路上写下这些文字。
《追幸福的人》用霓虹与雨水的蒙太奇,解构了当代社会的幸福迷思。
那些被虚焦的日常褶皱里——楼道声控灯的明灭、菜场鱼尾溅起的水珠——藏着比KPI更真实的生命刻度。
当野花从钢筋混凝土里挣出春天,追逐者终于发现,幸福不是待解的方程,而是呼吸间突然停驻的顿悟。
这部城市散文诗最残忍的温柔,在于揭穿我们都在用奔跑的惯性,逃避此刻肩头早已栖满的月光。
影片刚开始其实我是在想,就像巧巧说的那样,如果她没有嫁给天冬,没有生下茯苓,听她堂姐的话,是不是就会好过点。
甚至当我看到茯苓倒在泥潭上时,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对她的解脱。
但理解巧巧这个人物就要发现她对家的渴望。
她想要的,可能就是影片结尾一家开开心心的坐在卡车上出行。
我的思想可能是偏向表姐的,我不太能理解巧巧对家庭那种强烈的渴望。
但我又想起那段对话,天冬说自己做了个梦,梦里梦见村子河里的金莲花。
但他却发现自己深陷在泥潭里,而身上的泥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这时堂姐出来说,如果金莲花那么宝贝,那么观音为什么不下来捡。
这时其实就是暗示了两人思想上的分歧。
接着就有巧巧和堂姐都确诊怀孕的情节,但是两人却做了与众不同的抉择。
传说的设定是捡到金莲花的人会获得幸福。
对巧巧和天冬来说,茯苓是降临在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同时茯苓的出现又加剧了他们的贫困,让他们在贫穷这个泥潭里面越陷越深。
影片里有句话,好像是东林说的,他问冬明,你说,我们是不是不配有家。
成家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一旦决定了就要背上一辈子的债务。
所以堂姐认为这个“金莲花”不是幸福,她认为的幸福可能就像我认同的那样,是就算要成家,那也一定要有面包。
自此,姐妹俩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影片里有提到巧巧对女儿发脾气,说如果没有你们我就过得会有多好多好,其中也提到了堂姐说要开的美容院,这是不是也暗示着堂姐过上了巧巧口中的生活。
会不会堂姐过上了她认为幸福的生活。
导演提到影片里删除了一段后来堂姐的故事,但是却没说具体究竟是什么,这点我还是挺好奇的。
我认为的“金莲花”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这是有侧重的相对的幸福。
所以巧巧在陷入贫困时会后悔,堂姐的分手有没有可能有因堕胎使两人产生了间隙的可能。
那么堂姐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时,那几个瞬间她会不会也像巧巧一样后悔。
幸福不意味着完美,它必须有所取舍,而每个人感受幸福的方式又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每个人又都是追幸福的人。
影片中还有一段对金莲花的描写,是林树林对茯苓说的,我要带你去找金莲花,随即他带上茯苓一起去跳河。
对林树林来说,金莲花是什么,是死亡吗?
长久在理智边缘徘徊的林树林在遇到巧巧后,想给她看女儿的照片却找不到。
是不是在那时他意识到女儿确实是死了。
所以当他告诉巧巧他女儿已经死了,而他要去找她女儿,那时候就已经下定了要自杀的决心了吧。
但为什么要带着茯苓一起去死呢?
是觉得茯苓像他女儿还是只是单纯想找个人一起去死。
或者是林树林有点救世主情节,认为活着太过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指向幸福,而他看到身患罕见疾病,遭受病痛折磨的茯苓时,想着要去拯救她,让她跟着自己一起走,离开这个残忍的世界。
我还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是它的真实性。
毕竟导演刚开始是抱着拍纪录片的想法开始的,包括很多素材,取景都很贴合现实。
而在突出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的同时,影片还加入点浪漫主义色彩,让电影也可以是梦。
比如说最后一个巧巧玩仙女棒的镜头拍的实在太美,令人享受。
看电影的时候,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生命他苦涩如歌,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难。
在一切看似圆满的时候,转角又会遇到措不及防的沉重打击,当你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生活又告诉你,其实你还有可以失去的。
但是当雨过天晴,又总有那么些时候,就像巧巧一家在卡车里的时候,天冬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开开车,茯苓在一边耐心的纠正的时候,巧巧在车上玩仙女棒,笑的明媚灿烂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是幸福的。
以女性的视角诉说了一个这个时代下普通人的普通的前半生,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没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总是会在生活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冒出来,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裹挟着自己,让自己不能做想做的事情。
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生活是靠自己过得,要与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和解,不论对错,相信当下的现状就是最好的状态。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张巧巧是,我希望,我也是。
这部电影节奏虽然平淡,看完之后细细评味内核还是充满力量的,在这个人均焦虑的时代里,我们都需要向张巧巧学习,做一个追幸福的人。
前几天参加了追幸福的人首映礼,电影融合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描绘了巧巧一家在不幸的基调下依然持续追逐幸福的故事。
人人都或多或少在面对他们面对的困境,背井离乡后为了孩子不得不回家乡发展,女人从光鲜亮丽的都市丽人变成了小地方的主妇,男人持续在外打工难得重逢。
电影中最乐观的反而是小女孩,她很从容面对自己的病症,一直想回北京上学,是由原型小女孩出演,看完她感觉自己经历的不幸反而不叫事。
导演对拍摄电影的细节娓娓道来,跟拍这个家庭8年、大部分都选用了素人演员、开机在大家全然无感状态下、南吉在原型家体验了3个月、和惘闻乐队一拍即合。
也许只有这种细致与耐心才能拍出好电影。
今天去影院看了南吉老师主演的《追幸福的人》,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整个人被阳光包围,此刻即是幸福~这部电影如果你用心去看,可以品味到人间至味——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即便如此,主人公们并没有被生活压垮,而是坚强的向阳而生。
虽然现实中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在偌大的世界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就不易,那就像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希冀到最后得到一个圆满,“离苦得乐”,不是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观看电影时不必急着去评判,而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和立场,去体验,去感悟,经历你从未经历过的,愤懑压抑也好,恐惧不安也好,心有不甘也好,都试着去接受,让那个当下成为你人生的某个片段,也挺好。
电影片尾,巧巧一家重新出发,奔向追幸福的未知旅程,那一刻,他们是幸福的,生活的苦不是真的苦不堪言,不时地回味回味,哪怕有一丝丝的甜,都会让你觉得人生值得!
就像朴树歌词里唱的: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被给过什么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被夺走什么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会错过什么向前走,走进时间里向前走,走进所爱之人的心里……向前走,朝着幸福的光一直走下去
非常荣幸能参加@晨观影团组织的第57场观影活动,在万达影城cbd参加《追幸福的人》首映礼非常感谢@晨观影团提供宝贵的观影机会,欣赏优秀的电影,领取精美的透卡,映后还见到祝捷、南吉、伍禹坤、 王新禹等主创老师。
影片由真实故事所改编。
导演祝捷以写实的镜头,聚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活,讲述普通人深陷命运的深潭中努力奋斗的故事。
罹患脆骨症的女儿茯苓降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厄运的风暴中更加摇摇欲坠。
女儿的骨头就像陶瓷,一碰即碎。
年幼的身躯,已经做过八次手术,植满钉子。
但夫妻没有逃避,而是敢于面对残酷的命运,为女儿撑起一片蓝天。
女主重视教育,为不中断女儿的学习生涯,甚至从北京转回老家上学,在学校陪读。
男主吃苦耐劳,为积攒女儿的下次手术费而不分昼夜地打拼。
女儿就是本色演出,虽然伤痕累累,饱受病痛的折磨,仍然笑容灿烂。
虽然深陷命运的泥沼中,仍然拼命地爬起来追求幸福的曙光。
公众号:桔梗之花 欢迎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陕西汉中山沟里一家四口农村打工人追逐幸福的故事。
看了此片,你真为主人公巧巧一家的不幸而伤感,怎么什么霉事都摊上了呢?
大女儿茯苓是个瓷娃娃(脆骨病)、全家在北京打工自身失业、女儿多次在校骨折被退学、回老家过年父母不听劝烧炭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身亡,初中同学精神病为了给茯苓摘金莲淹死、老公也失业回老家了。
这一般人真扛不住啊,可生活总要继续,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仍然需要踏上征途!
林树林,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三个字都有“木”,而“木”最害怕的就是“火”。
影片中出现火的镜头是林树林不经意用火烧了卷子,电影中有提到他是一个做题家,他当初就是通过一张又一张卷子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见识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而火烧卷子,何尝不是林树林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前半生。
路演和主创分享了个人的这个解读,导演表示这是他未曾设想的角度。
千人千面,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整个片子的电影感很弱,总感觉演员的台词无论是从台词的内容,还是台词的声音都和片子很违和。每次说仿佛经历过一遍,包括金莲传说的设计。其实是很好的设计,但在这个片子里,那样的台词总是出现得非常突兀。包括莫名其妙就开始说大道理的台词,也是非常突兀。留在村子里的大家仿佛轮回命运的又一次重复,哪怕是考上大学的树林也不能免俗。整个片子感觉还是导演过于稚嫩。 2025-3-28看
表达力的削弱所带来的优势是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百搭,但本就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题材如果因为表达部分的削弱而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可能的结果就是辛苦努力了很久换来的两头不讨好。所以尽管类型的标签意识不宜拉得过满,但为了能避免因为主创内心的人文关怀而太想雨露均沾的刻画手法所带来的风险,咱们还是致力于把故事完整地保留下来吧
被诅咒的命运与不放弃追逐幸福的一家人。
观感略显古怪,能看出来素材容量很大,故事走向也充满未知,仿佛是随意弥合的碎玻璃所构成的现实主义苦痛集合,在并不十分清晰的平行叙事中,人物动机晦暗而遮蔽,地缘环境充斥着各色方言,这也许是底层生活的无动机的本来面目,结尾出现的人物原型照片揭露了这一点,甚至瓷娃娃本人亲出演自己,但如果能给予更多的形式和造型上的提点,艺术格调能更明晰明了一些吧
惘闻要不你赔我点钱吧?我要看出工伤来了...
茯苓演得好
太好了,穷困但是依然热爱生活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太鼓舞人心了!
看不下去。
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戏剧化。一种当代乡村青年的“悬浮”生活观察,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现代化价值观,却又被迫悬浮在城乡之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不被放弃的残疾女孩,坚强却不完美的母亲。感20年后一家人在卡车上的辗转生活也很值得被记录。
#2022HIIFF亚洲新生代 苦难是一些平凡细小的瞬间组成,幸福也是;片名真好,一直奔跑,一直追逐幸福😭
这就是普罗大众的人生
感謝廣大的農村
老师的fine,thank you,and you;医生的两个人都有还是再去检查检查陷入自我怀疑…林树林的面膜冷笑话,让我觉得整个压抑的中欢乐的片段,好久没看这么真实质感的国产电影了,个人觉得农村场景真实,南吉演的很好。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万达cbd首映 只有现实世界才会缺少起承转合,悲剧叠加悲剧。导演说把纪录片拍成电影,是想让大家从惨淡的现实中逃离,至少带来一点希冀,但这两个小时太苦了,当悲剧被浓缩萃取,我们只盼着哪里能冒出一点点生命力,或许在菜地,在车顶。
可能因为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是能从细节看出生活质感的。女主离这个角色还是有点距离的(突然懂了另一个巧巧的可贵?)惘闻的配乐不错
有好几个瞬间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现在,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住过的房屋,摸过的墙壁。
现实主义风格,女主演的很好
摄影配乐加分
我们也许是在地狱,但是也是在顽强的活着,也许那个树林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他找到了梦里的金莲,幸福的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