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发现这部剧,感觉真是宝藏啊!
年轻时的竹野内丰和常盘贵子灵气十足,虽然竹野内丰的角色看起来很压抑,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热情。
常盘贵子有一双小鹿般的眼睛,悲悯的气质,让她总是能够理解别人。
竹野内丰身上的气质很多变,出道时天真懵懂;接近三十岁的时候,气质多了一些冷峻不羁,也会想着探寻爱与本能的区别;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他的气质多了一些被生活重担所困的无力感。
他一直在感受不同层面的生活,既可以在云端做梦,也可以在泥沼挣扎,他始终是他。
唯一不变的时候,爱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他的生命。
这部剧探索的一个主题是真爱,当遇到真爱的时候,是可以拒绝所有的诱惑,在毫无联系的情况下默默等待一个人十几年的吗?
这是需要内心多么坚定才能做到的呢!
我没有试过这种感觉,但也会对这种感情有所期待。
我是听着这部影片的原声带写这部影评的这部片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TVB在上午10点的时候有播放这部流转的王妃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的是TVB的粤语的版本配音配的很好,我甚至觉得比日语原版还好听现在我找不到TVB版本的了只能看日语原版的但是感觉依旧还在这部影片在当时,哪怕是现在来说拍的是很不错的历史也基本没有被扭曲我想拍这样题材的影片在日本是要顶住多方面的压力的毕竟这样的题材在日本还是很敏感的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看完这部影片我还专门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来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半自传《我的后半生》,溥杰的《溥杰自传》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关于影片,可以说是大制作哪怕一个小角色的扮演者都可以撑起任何的一部戏这毕竟是朝日电视台45周年的献礼大戏以这样的题材来作为台庆献礼戏也很难得关于两位主角竹野内丰 / 常盘贵子 表演的十分的细腻不会显得很别扭两位主角在内心的戏也充分的被表现出来了要是真的说有别扭的话就是他们说中文的时候呵呵,比较他们是说日语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溥仪的扮演者王伯昭就是84年版的白龙马(人型)的扮演者岁月呀,青春呀~最后这部影片的背景配乐也是十分的出色的是由葉加瀬太郎参与配乐的背景配乐有一种说不出的一种悲伤把影片的灵魂深处深挖出来了16年的等待,只为君的一句约定~16年的等待,只为君的一梦梦破了,爱还在~~~
看了几集之后,跟老爹说日本人也还有明白事理的人嘛。
呵呵不过玩笑归玩笑,难得看见日本人用这么一种算是比较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当年的历史,而且又几乎都是一线的演员来出演,大概人性还是共通的吧。
听一帮日本演员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念台词还真是一种折磨,伊東美咲饰演的他他拉贵妃在灯下念一段似是而非的诗词的时候,居然没有字幕,听了n遍也没听懂念的是啥,幸亏两人还都是一脸陶醉幸福的表情。
不知道该说日本演员敬业还是什么,宁愿自己讲含混不清的中文也不要配音。
看这部片子前,作为一个中国人多少有点心理障碍,不知道一直不承认侵略历史的日本能如何的还原那段历史下的故事,可看过后不得不说,这已经算是拍的比较公正的一部片子了。
大牌云集的片子,竹野内丰, 常盘贵子领衔主演,反町隆史成了大配角,而伊东美咲、天海佑希、江角真紀子都成了出场极短的小角色,这些演员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撑起一部大剧,由此可见这部朝日台的台庆剧有多隆重。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命运都犹如浮萍,即便他是皇帝的弟弟,即便她是皇族的姻亲,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一个家庭,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应该是不同的内容。
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些名演员究竟是抱着什么心情在演这部戏,他们是如何自如的说出“这是日本的错”、“日本做了对不起中国的事,中国才会做对不起日本的事”这样的话?
这只是一部爱情片,无关政治,仅仅是两个人如何坚守彼此的爱情的故事,相识之初,她挽上他的手,在绿意正浓的庭院里温情四溢;相隔十六年后,他在车站等到了他的妻,白发苍苍,衣衫朴素,她依旧挽上他的手,也许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好的写照。
只是这样的温馨里总有一丝辛酸,最好的年华就这样错过,她一天又一天的等待相聚,他一天又一天的在狱中企盼妻儿团聚,最好的年华在等待中耗费,在战争中又有多少和他们一样的家庭经受这样的煎熬?
还好,最终他们依旧等到了对方,即使白发苍苍,可毕竟,等到了。。。
溥杰和嵯峨浩把一场本是政治阴谋的联姻变成了一场旷世之恋,摇摆不定的政治局势,他们两人尴尬的身份,都没有己动摇他们之间的情感,这让我想到了李敏金的小说《柏青哥》开头的那句话历史负了我们,但没有关系",身处历史大时代潮浪中的小人物该何去何从?该剧以日本的视角来看待那一段动荡的历史,十分新颖,其中也体现了日本人对自己发起侵略的反思,当浩看到抗日运动时,她以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而感到羞耻,并对溥杰说:"我希望自己是个中国人."浩面对远嫁中国,溥仪不满,与丈夫分离16年,慧生的死亡都以坚韧、乐观来面对,真的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战争真的是可恶呀!
我也认识到了满洲国的地位,他是一个夹在日本和苏联之间的傀儡政权,里面的一切都是摆设,而溥仪、溥杰他们还希望有所作为,建设一个乌托邦,这是不可能的。
还没有下完就看的片子,晕乎中只看了其中的三集,而且也是看得颠三倒四,前后乱七八糟地顺序。
呵呵,还好剧情很明晰,很容易就看出了情节性。
这片子日本拍得还多少有点符合历史,真正的难得看着他们的爱情故事,还多少有那么点感动。
在那样的时代,有那么的什么什么精神,还真是不错。
为了在一起,他们还真是牺牲了很多东西但还好结果是幸福的。
生活也许是公平的?
平凡中的伟大PS:有点晕,反町隆史在里面演一个很像鬼子的家伙,虽然后面还是煽情的成分在里面,也是个悲剧人物,但是还是受不了他那嘴脸,当时还真是想打他一顿。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爱新觉罗•溥杰,是中国封建末世风骨独具的王子,千难万险只为保家护国,他的理想是捍卫皇兄的政权,借以恢复家族昔日的权利与荣耀。
她,嵯峨浩,是日本天皇的近亲,公卿华族的公主,原本期待无忧无虑即便泯然众人,她的理想是呵护脂翠嫣红的画卷。
然而,时空跨越了阶级、种族和政治,让他们在浩淼无垠的星空之下相遇了,当中国军官厉声斥责日本人狡猾猖狂时,浩妃的眼窝里浸润着泪水,心里泛起一阵阵酸痛扭曲的涟漪。
无法做到在中国的舞台上献媚邀宠,灵魂的一隅被高贵的生命尊严所打湿,然而对于末代皇帝,她也是恪尽恭谦,敏瑞端仪,以灵巧的厨艺、不凡的谈吐似软化针般矫正着溥仪顾虑颤抖的心。
“没关系,我们的国家就要开始,桥梁就在这里,在我们四人的心里。
”面对倾轧和猜忌溥杰如是言语。
妻子虽然是日本人,但她有一颗玉壶般懂得的心,激励他时刻捍卫卫国者的责任,绝不放弃正确的想法和人心。
然而政治的浮躁带着乌合之众的迷狂,残忍的日本兵在疆场上杀伐决断,硬把罪名冠在无罪者身上,肆虐着掠夺中国店铺的食物,历史的骚动与喧哗演绎成一段宣泄的冲动,将领失责而将无明业火倾泻在无辜的浩妃身上。
人的愚蠢与无知,随着怨恨和火焰一同升起,随之扩散。
“这个人不是抗日份子,他只是个平凡的老百姓,是我的朋友。
”溥杰铿锵有力的说辞伴随着希冀和平、审查内心的宏愿。
因为他明白,仇恨只会让仇恨更深。
在那些日本军官以及将士平和冲淡的政治外表下是惊悚疑惧的僵尸般的灵魂。
历史的澜言不是为侵略者肆意张狂的自我放纵所书写,而是为了亲民而与世间的飘摇孤苦的灵魂一并沉浮。
生死场来来回回趟着浑水生存,他们倦怠了但从未放弃自身的呵护和守望,十六年的牢狱之苦,生死劫难虽然曾让他沉沦和万劫不复,但仍旧抱有和融迟暮颜卿偎的幻想和祈愿,试着想起步入婚姻殿堂之前梳头人对浩妃的忠告,世间之事唯有隐忍方能克服困难再创一片清平祥和的景象。
于是大女儿慧生殉情自杀之后,这个排斥了多疑和脆弱的女人再度强大起来,任由寂寞和苦楚将自身包裹,并以极大的毅力和忍耐等待着心心念念丈夫的归来。
攀不过的紫禁牢笼,他们共同携手,再度沐浴在紫禁城夕阳的斜晖之中,洒脱而浩淼的身影记忆了一个血气斑斓、骨骼清奇的时代。
无意中淘来的碟子,看到包装上说有常盘贵子饰演的嵯峨浩,就立刻搬回家了。
后来看到演员表上,竟然整个就是日本人班底,最夸张的是竹野内丰演的是溥杰。
朝日电视台能用比较左派的视角来演绎日本的侵华历史,还是挺难得的。
尤其是日本饰演的二战官兵,竟然和中国电影里的日本鬼子,形象基本没有区别,更让人震惊。
当然毕竟是异国拍的冬冬,能够诋毁中国或者其他盟国的地方,绝对不放过机会。
比如东北地区暴动和二战结束时的中国暴民,二战后被枪杀的日本军官,还有溥仪家眷逃往过程中苏联红军的奸淫掳掠(这个也真是让我大吃一惊,经过大清洗之后的斯大林军队,竟然还有胆敢这样纵欲犯罪的!!
)。
里面的爱情是很让人感动的。
奉关东军之命而成婚,两个人没有多少花前月下的过渡与了解,却能在那么多艰难与动荡中,从不曾丢弃至死不渝的守望,每当自己对爱情动摇和失望,想想他们的人生,的确会很感慨。
不过爱情是相互的,不是独角戏便可以造就伟大与永远。
2009.10.
朝日电视台45周年巨制《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末代王朝后裔爱新觉罗·溥杰与日本贵族嵯峨浩的乱世情缘。
这部五小时半的史诗剧集,用精致考究的服化道与极具张力的叙事,将观众带入二十世纪东亚风云变幻的漩涡中心。
剧中溥杰(竹野内丰饰)与嵯峨浩(常盘贵子饰)的婚姻本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棋局——日本关东军试图通过"日满亲善"的联姻巩固伪满洲国政权。
但创作者并未停留在权谋表象,而是以手术刀般的细腻,剖开两个被时代裹挟的灵魂。
当嵯峨浩捧着《纳兰词》与溥杰月下论诗时,文化交融的微光穿透了政治联姻的阴霾;当北平城头的黄瓦在炮火中震颤时,两人紧握的双手在乱世中筑起最后的港湾。
这种超越国族立场的真挚情感,恰似黑暗年代里的人性烛火。
导演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令人震撼:从伪满皇宫的金漆屏风到战后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粗瓷碗盏,每处布景都暗喻着人物命运的转折。
最触动人心的是对末代贵族精神困境的刻画——溥杰书房里悬挂的"静观"二字,既是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兴衰的注脚,也是知识阶层在时代剧变中的生存哲学。
当他在东京法庭上说出"我是中国人"时,个体身份认同终于冲破政治枷锁的桎梏。
这部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符号化。
常盘贵子演绎的嵯峨浩既有传统大和抚子的柔美,又在战火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竹野内丰塑造的溥杰既有末代皇族的儒雅,又饱含知识分子在历史夹缝中的苦闷。
当片尾字幕浮现"本剧改编自真实历史"时,那些被宏达叙事湮没的个体生命重获呼吸。
在当代语境下重温这段往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王朝的落日余晖,更是每个普通人在历史狂潮中寻找生存意义的永恒命题。
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蒲公英意象——看似柔弱的生命,终将在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或许就是历史剧最大的价值: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更清醒地凝视当下。
一直收藏在list里,昨儿才开始看,直后悔看晚了。
很值得反复看的一部片子,是为庆祝日本朝日电视台成立45周年拍摄的,4集,根据《爱新觉罗·溥杰传》和『「流転の王妃」の昭和史』改编,相当程度地尊重了史实。
其中有一段抗日人士傍晚暴动的场景印象尤其深,街上一片混乱,第二天,关东军上街挨家挨户搜查可疑人员抓走,在抓包子铺老板时被溥杰看见制止: 杰:硬把罪名冠在无罪人的身上,是日本军人的做法吗!
军人:(放了老板)我的家人全被他们杀了,连3岁的妹妹也不放过,他们也没有罪啊!
杰问男孩:你弟弟呢?
老板娘哭:昨天暴乱,被火烧死了。
男孩:都是因为日本人干坏事,他们才恨日本人,如果不是日本人干坏事,我弟弟就不会死。
杰:不要恨他们,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坏。
这是日本人拍剧的视角,看惯了抗日剧总觉得很新鲜,让我也想到了去年打砸日系车的情况,觉得日本兵在剧中反应的台词也未必子虚乌有,算是乖乖认错同时在他们的立场上说一句话吧,还是挺公平的。
看着很多骂日本人的台词被日本演员说出来,感情真的挺复杂的。
总之这部剧一直在强调中日友好(只是很多时候尽管字幕翻的是中日友好,可嘴里说的是日满友好),真的是个不错的片子。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中庸客观尊重史实的,只是稍微有点偏袒满族贵族,虽然我也是满族,笑另外有几处不是很重要的地方有些出入,其一,溥杰和溥仪是在飞机上被截获的,片中是在汽车中;其二,二人被软禁在苏联时好像并没有蹲大狱,好像条件还很优越的样子。
好像还有不那么对的地方忘了是哪了,想起来再补。
很喜欢这部片子的轮廓,但细节还是忍不住吐槽啦,年幼的溥杰抱着他母亲喊“母亲大人,挺住!
我去叫医生来!
”,想必看多了清宫剧的咱们必定耳濡目染知道这句话哪里不对了吧还有啊,日本人的汉语说得我不看字幕是一点听不懂啊!!!
主演竹野内丰说得还稍微像样点。
很奇怪为啥有时候中国人和中国人碰到了也说日语捏?
街上老百姓日语都那么流利流利得我捂着脸想哭啊!!!
有时候说着说着日语就变汉语了,说着说着汉语就变日语了。
还有中国百姓说汉语也怪怪的,看起来像中国演员的说。
也难为日本演员们了,不知道他们的汉语是照什么发音的,没系统学过却要背下那么多台词,掌握那么多台词的语气,挺不容易的。
单独说一句,常盘贵子演的王妃太漂亮了,又贤惠善良,第一次看她演的戏,喜欢上了。
挺长时间没打这么多字儿了,印象里自己也没写过类似影评这种东西,强烈推荐此片,以上
格局完全就是拍给日本看的。道具,中国演员,汉语这部分都比较差。溥杰被日本人怀念了。
星光熠熠,制作精良,很有诚意的作品。
常盘贵子,木村佳乃~~~+—+
从日本电视剧里看中国的历史。 看这部片子之前,正好看到教育频道的一个节目在讲溥仪,中间提到了他将弟弟送去日本学习,才知道有这个皇弟的存在。然后是这部片子,才真正了解了一些关于溥杰的这些故事,这个最后的皇弟和他的日本王妃。
好感人,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与政治无关~
不提政治,我就想问下:婉容和川岛芳子是不是有一腿啊
嚯 理想结婚原班人马
渣中文……
QAQ
应该说这部日本拍摄的直面侵华战争的剧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但我仍然觉得有些美化日本人,在任何时候出来救人于水火或是舍身取义的都是日本人,最接受无能的是这里最大的反派关东军中佐都在树倒猢狲散之时突然洗心革面表示要共进退……总的来讲是部好看的剧,尤其是最后以真实老照片结尾很感人。
如果中国人能用中国演员就好了,虽然他们很努力说中文 可实在别扭。 就“演”来说 不堪入目
2004 翡翠台
日本女主奴颜婢膝的样子令人不适。溥杰也没这么高。还是喜欢溥杰前妻唐怡莹
看日本群演们喊着“打倒日本鬼子!”然后来回跑真的笑不行了。
避重就轻,对人物才用了比较片面的表现方式,可以挖得更深,可惜完全按照小说来拍了。
竹野内丰补全计划。
基本尊重事实 但故事情节确实就一般
爱情故事 呵呵 常盘贵子 竹野内丰 要命挖,第一个是大爱,第二个是第二的爱挖..
冲着我喜欢的竹野内丰去的,感觉普通吧.日本人说汉语那感觉真是太奇怪了,不看字幕我都理解不了
6/10。造景构图的影像质感粗陋,故事线安稳如情节纪录片,重大历史转折用新闻片段简述,情感经历则温吞乏味;平凡夫妻一般重游紫禁城的开篇并不急着铺张矛盾,社交宴会中皇帝的戒心、关东军欺压百姓等外在冲突,让王妃难以扮演好中日友好的桥梁,不简单追求华美、去偶像化的角色塑造是日剧吸引人要素。 @2017-12-28 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