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Complete Unknown》讲述了19岁的鲍勃·迪伦初到纽约,从无名小辈到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生活。
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片。
电影里的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这一片,真有意思了!
我还是挺喜欢纽约的这个时代的。
这是不是纽约在文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我不觉得鲍勃·迪伦是叛逆的。
他无论是初到纽约时的无名小辈,还是后来崭露头角,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人。
他的音乐能打动人心,靠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
在民谣音乐节上,他给吉他插电,结果被喝倒彩扔水瓶,这种不得人心,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追求。
明明是同一个人,一会儿被喜欢,一会儿被讨厌的,只能说人们常常无法连贯地思考,就像一片土地因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干涸而皲裂,民意因此分化成一个个孤立的标签。
鲍勃迪伦在民意上走着走着,难免有时就掉进标签和标签之间的缝隙里。
他还是他,但是人们的想象暂时覆盖不到了。
这是在民意上走路的人的普遍困境。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得挺保守的。
大概是拍给那些纽约上东区六七十岁的老爷老奶,让他们追忆青春吧。
哎呀,我很难想象,如今那些安稳的老头老太太,当年如何“叛逆”——性解放、反体制、波普艺术。
说实话,要把这些叛逆的符号套在他们的白花花头发上,有点难以想象。
他们看上去很温和保守不是吗?
连线上购物都不太会。
怎么之前那么抽象?
难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会觉得时光停滞了。
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已经那么抽象,已经把反文化玩到了极致:垮掉的一代文学、反战音乐、拼出玛丽莲·梦露脸的pop art,几乎打破了所有能突破的边界。
一个社会之前文化玩透了,连反文化都玩透了,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往前走呢?
相比之下,幸好我爷爷年轻时插秧而不是做嬉皮士。
我的意思是,幸好我出生在一代比一代强的阶梯上,出生在一个傻乎乎的对未来倒还有些信任的环境里。
我也因此沾染着傻不愣登的乐观。
这挺好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表达我们时代的人。
六十年代的纽约有迪伦用音乐唱出精神,有垮掉的一代用文学书写挣扎,good for them,but,看看自己的种族、文化、社会、时代……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我的人生经验,更别提理解和讲述它们了。
有没有人可以表达这一切?
我像是在等待一个希腊戏剧里的英雄,或是等待一个希腊戏剧外的独裁者
《无名小辈》 的选角是失败的,虽然甜茶外形上和1961-65年的Dylan是有相像之处的,但气质却完全不一样。
Dylan是上帝亲吻过的人,不止是songwriter,更是诗人,是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到,是没有多少空间留给empathy的,对父母,情人,对泯泯众生。
他唯一关心的只是把那些从天而降到他脑海里的真理通过创作表达出来。
所以他这个人的情感淡泊而冷漠。
像另一部他的biopic的标题形容的那样,He's not there.他总在别处。
他的眼神是那种看着你,却好像没有看着你的彻骨的冷漠。
这可不是甜茶,起码现阶段的甜茶可以说是几乎相反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甜茶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呈现结果就像一个酷不起来的男孩,拼命在表演cool guy,还是the ultimate cool guy。
这一次的塑造,与几年前Austin Butler对Elvis的塑造相比逊色很多。
这并不是演技上的差距,角色塑造能力的高低,而是反向casting的结果。
这部电影是为成名后的甜茶量身打造的,而Austin是在籍籍无名时完全针对Elvis的人物特质万里挑一的,不仅外形高度相像,更重要的是人物底色与属性,也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So...it's not that 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it's just Timothee is not the perfect one. And he's not going to get an Oscar for this performance, well the way I see it. Not for Bob Dylan. Because singing is a craft, which can be mastered, but being is not.
#无名小辈#ACompleteUnknown #摇滚诗人路过海报八次也没看出来这是甜茶,还心想这圆嘟嘟的小男孩是谁。
🤔其实我也并不熟悉鲍勃迪伦,我对他所有的认知仅限于在大小集会和游行中听到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朋友为爱发电自制的原创话剧《如何在昆明接待鲍勃迪伦先生》,和微博上的粉红们痛批鲍勃迪伦不爱国(乐)。
仅从影片呈现看,这家伙确实太迷人了,从加州唱到纽约,从民谣唱到摇滚,简直是上帝握着手写歌,完全没有创作瓶颈,无论再过多久,那些歌词依然振聋发聩。
但每次有人问迪伦是不是想表达什么政治立场,迪伦都说不不不。
甜茶对此形容得很贴切,“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去别的地方。
”比起鲍勃迪伦本人,我更向往那个黄金时代,影片开头他拎着行李箱走过纽约街头,璀璨夺目的霓虹灯,路边敲鼓的古巴艺人,地下俱乐部里传来的摇滚乐,把勃勃野心都写在脸上的路人们……光是这样一个长镜头,就足够令人感慨万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呀!
你总是幻想着,希望自己早生二十年。
你大概会参加嬉皮公社,让头发披散到腰际,在大麻烟雾和迷幻摇滚里玄思证道(而你甚至连一支香烟都未尝吸过)。
你一定会写出足以传世的好诗,甚至组一个自己的摇滚乐团(而你只会弹两三个蹩脚的吉他和弦)。
运气好的话,你会亲眼看见披头士站在伦敦一幢楼房的屋顶,举办最后一场演唱会。
他们披发当风、鼓琴而歌,大批路人流连仰观,道为之塞,引来警伯取缔,真是令人神往。
那是在你出生前两年四个月零十二天发生的事。
来不及了。
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只留下这些五彩斑斓的唱片封面,以及纪录片里惊涛骇浪的片段。
人们满街游行,拳头高高举起。
画质粗粝、色彩半褪的影片里,有人倒在地上翻滚哭号,直升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愤怒的群众抬着标语,向着镜头张开黑洞洞的嘴巴。
各种旗帜、口号交织成一大片迷茫的风景,向来不及参加的你招手。
“生命从你的里面与外面流逝……” life flows on within you and without you...」朋友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总有属于我的时代。
我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样的话,但很羡慕能这样说的人。
希望在塑料时代,我们也能拥有「鲍勃迪伦」。
---补充包---我向来苛刻的影评人友邻们只给了平均分4.7分,说只拍了私事,没拍最应该拍当时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太无趣。
这点我也赞成。
但甜茶还演了令一部鲍勃迪伦传记片,我猜那些革命与热烈会在这里展开说说的。
作为一部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传记片,本片绝对可以用平庸至极来形容,这部电影有着平淡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以及流水账式的叙事,从头至尾都看不出任何可以归功于导演的精雕细琢之处,如果不是因为传主是鲍勃·迪伦,这部电影恐怕将会变得更加平庸。
身为一名曾经参观过鲍勃·迪伦艺术展的电影爱好者,我对曾经拍出过《马戏之王》和《极速车王》的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深感失望。
不过,本片或许也算不上是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因为本片仅仅讲述了鲍勃·迪伦在青年时期(1961年至1965年)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就是鲍勃·迪伦从无人知晓到声名鹊起的过程,以及鲍勃·迪伦年轻时的恋爱经历,顺带附赠鲍勃·迪伦的歌曲串烧。
从本片的故事内容来看,鲍勃·迪伦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名之路实在是太顺利了(尽管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年轻时的鲍勃·迪伦的最大的烦恼恐怕就是喜欢自己的粉丝太多了,至于鲍勃·迪伦的才华,大概只能归功于天赋了,而在情感生活方面,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脚踏两只船的渣男,本片后半部分中的鲍勃·迪伦也确实表现得有点像个混蛋(我在看完本片之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渣男)。
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我认为夹着嗓子说话、努力模仿鲍勃·迪伦弹吉他的样子的“甜茶”演得并不好,而且“甜茶”也无法演出鲍勃·迪伦的巨星气场,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饰演皮特·西格的爱德华·诺顿演得更好。
Santa Ana的峰值,大风吹得门窗呼呜作响,像老天爷吹海螺;高温,华氏75度,SD的七月不过如此;干燥,给猫剪指甲,轻轻一碰她的毛发就会起静电,好像世间万物,只需要轻轻触碰就会原地自燃。
名副其实的炸毛。
电影院冷气开得足,光线灰暗,没人卖票,没人检票,没人卖爆米花和汽水,巨大的前厅,只有个老太太在门口呆坐,不知所司何职。
走进去顿时感到里外极大的反差,犹如鬼屋,现实突然割裂开来,有不真实感和末世感。
刚到美国的时候常到影院看电影 – 二十多年前了,穷学生时代最affordable的文化生活。
一张票进影院,看完一场又一场,没有人管我们,再穷也会买汽水跟爆米花,吃的喝的都有了,还有充足的冷气。
没有为自己的委琐感到多少羞愧,只感恩“老美”的大气慷慨。
一天看下来,头晕眼花,扶墙而出,真的是请我接着看都不能了。
时间还有点早,先进放映厅看preview。
周遭漆黑,屏幕则是刺眼的,令人炫目的声光影,“呼啦 –砰 --”劈头盖脸地砸将下来。
好久没进电影院了,相当不适。
是恐怖片没错。
变成了Zombie的男人,小女孩紧张的呼吸声,十分响亮,此处表现她是在低语,然而又不能真的低语,“Daddy, I love you so much…”像是台词机批量制作... Zombie没有说话。
此时我意识到这不是preview, 而是走错放映厅了。
“A complete unknown”这边连我在内大概有六七个观众,太黑了,数不清。
越发显得电影院大而空洞。
电影节制舒缓,像着了色的旧照片,涵盖了我看过的所有迪伦民谣时代的油管视频 – 一场床戏都没有。
迪伦一根根地抽烟,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光音乐就值回票价了,包括那张著名的唱片封套,焦糖色的秋天,迪伦和女朋友走在纽约街头~以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甜茶简直就是天选迪伦,形神兼备,迪伦本人对这部电影不置可否,但说过Timmy is a good actor. 吉它口琴唱歌都是甜茶亲自上阵,据说练了好几年。
关于他的恋爱,着笔很多,似乎太多了。
落了俗套,但是还是招人喜欢。
所有恋爱都有姐弟恋的感觉,女朋友们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纪录片了Joan Baez 叫他Bobby;电影里叫他Bob,老实不客气地请他fuck off。
迪伦躺在床上批评Joan的诗不怎么样,Joan说,Bob you’re kind of an asshole – 这些虚构的片段,大概是从Diamond and Rust演绎出来的。
As I remember your eyes Were bluer than robin's eggs My poetry was lousy you saidJoan确实不是创作型歌手哈,这首她最著名的原创,就数这个细节最打动我。
Pete Seeger的演员看着面熟,原来是Edward Norton,简直跟纪录片里的Pete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才子型演员别的不说,真的很敬业呀。
影片末尾,情节平缓地走向高潮,Pete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civil rights也好,民谣也好,都是很多人,歌手,艺术家,activists,拿着小汤匙,一勺勺地往里填,Bob Dylan来了,扛着个大铁锹,现在大铁锹要和她们分道扬镳,可是还不是时候呢 …面对这样的挽留,迪伦的决定不言而喻,“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rolling stone不管听多少次,还是会有点鼻酸。
变化令人不安,一切变化都令人不安。
时代像一辆列车,不论多少人用多大的力气,多耀眼的才华,它自有它的轨道,它的方向。
“It was all over now with fold music, and folk’s old guitar knew it. (YouTube comment)”“This was the birth of rock. Anyone wishing to portray the history of the sixties as a journey from idealism to hedonism could place the hinge at around 9:30 pm on the night of 25 July 1965 (Bob Dylan)”他把什么都说了,什么话都给他说了。
他汹涌不安的才华里,驻扎着一个孤独自私清醒的灵魂。
走出空荡荡的电影院,不知为何生起一种决绝感,“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午后,这样的Santa Ana,这样的电影,时间永远是往前的,never again。
现实和过去和诗歌似乎重叠了。
影院时代匆匆地奔向末路,而hinge应该放在哪里,也许再过十年才能搞明白,maybe it is and will always be a complete unknown。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星期五言:我们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搁在一起对比评论,不止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同一类人,还赖于它们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乃至创作者动机上完全走了反方向。
*这种背道而驰首先体现在了“主角的定性”上:注意:《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2013)里所有出现的人物(民谣艺人)都是没有名气的,是小人物,他们或许都有原型,但你绝对很难在网络上搜到他们的信息,电影中更没有去刻意渲染。
可以说他们的名气甚至还没有格林威治村里那些小酒吧的名字大。
(即便电影结尾出现了鲍勃·迪伦,导演也将其处理的及其模糊与背景化)围绕这些小人物设计的戏份自然也都无足轻重,比如说男主角满大街跑着找猫,比如说男主角在大学教授家做客,比如说男主角跟前女友商量堕胎事宜,再比如说他接录音棚私活当伴唱……这些桥段对那些《波西米亚狂想曲》之类的“传记片”来说简直就是下脚料!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2024)虽打着“无名”的招牌,却在处处借助“名人”效应提升角色的人气,从电影一开始报纸上“伍迪·格思里”的出场,到皮特·西格民谣夫妇的扶持,再到音乐搭档琼·贝兹、Johnny Cash……所有这些民谣历史人物被当成了电影的情节点,簇拥着把鲍勃·迪伦这个“无名小辈”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等下,可谓“此处无名胜有名”!
不止人物在围绕主角一个个出场,连那些历史事件也被牢牢地跟主角的成名捆绑在了一起,比如说人权运动,反战……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提出“大写的历史(即处于历史聚光灯下的那些人或事)”与“小写历史(即被历史埋没掉的升斗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琐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醉乡民谣》是个小写的历史,而《无名小辈》却在渲染“大历史”与“大人物”。
*其次差异体现在了类型化与反类型化上科恩兄弟(啊,是不是应该说科恩兄妹:)的《醉乡民谣》是“反类型”、“反故事”的。
或者说它是情绪与氛围先行的。
氛围与情绪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戏剧性”与“矛盾冲突”。
这两样东西会让电影落于“故事化”叙事框架,而故事化叙事又会稀释真实性与鲜活性。
因此你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一种强烈的阴冷、乏味、消极却又回忆感十足的散文式感觉(比如说男主角在雪地里湿透了的鞋子,比如说小酒吧里火炉般的灯光)却很难叙述出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
▲《醉乡民谣》剧照,2013《无名小辈》显然所有段落元素都在围绕“戏剧性”做文章,且不说那些围绕主角出场的历史人物,光是围绕主角鲍勃·迪伦弹奏时切入的“观众表情”之多,也足以把这位名人捧上天了。
▲《无名小辈》剧照,2024我们说这是好莱坞传记片再典型不过的剪辑标志了,从前些年的《猫王》,到《一个明星的诞生》,再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无一例外。
如果你看过《醉乡民谣》,不难发现这种戏剧性的表情反应几乎在片中为零,没有一处构图或镜头语言在突出名人或伟人概念。
*再次体现在了电影的整体基调上《醉乡民谣》整片像一首超长版的MV,歌起歌落,剧中的男主角也似乎转了个大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前后艺术对称性很强)。
显然那些民谣本身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角,捎带着那些心酸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感触。
而《无名小辈》里的歌曲单显然是为主角鲍勃·迪伦的“履历表”精心选取的,并按时间线机械排列开来。
所有其它电影戏份、事件乃至情感纠葛连同这些歌曲排列线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鲍勃·迪伦豪华履历表”(尽管这个履历表只是截取了这位名人的一个阶段)。
*再再次体现在了演员的表演上(脸谱化与个人化)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影像资料以及电影、文学改编作品不计取数,但凡你看过其中的几部,或许会对这一名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比如说鲍勃·迪伦嬉皮的一面,比如说他于垮掉作家金斯伯格的会面)。
显然,《无名小辈》的事件选取以及情节设计是有所保留且有所主题动机的。
在这一主题动机与类型框架束缚下的演员表演一定会落入一定程度的“脸谱化”,哪怕是再优秀的演员。
爱德华·诺顿演的那个老民谣艺人皮特·西格就是个典型例证(毕竟他在此片中的职能就一个,即辅佐与陪衬主角)。
更别说英俊、冷酷、高素养的好莱坞新秀“甜茶”啦,我们与其说他演出了个冷酷的鲍勃迪伦,倒不如说电影借他的脸和鲍勃·迪伦履历表包装出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偶像明星。
*最后谈谈两部电影的创作动机《醉乡民谣》以无名化、生活琐碎化以及反戏剧化表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民谣时代,这个时代或许只是创作者主观印象里的民谣意象,因此它更具备一些电影独立化色彩。
《无名小辈》着实却在渲染一个伟人,一个明星,一个大写的历史。
而这一切,又被紧紧地与创作者乃至发行公司的商业动机、意识形态捆绑在了一起。
再次提醒大家对比两部电影,并拿来其它鲍勃·迪伦相关电影作比较,加以自己的思考,或许能还原出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民谣”。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每当你被生活揣着屁股打转时,总该看看那部《醉乡民谣》《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谈鲍依:那个用摇滚做婊,赚了钱玩跨界的人恐怖海峡VS白居易:他们只差一把吉他
人物传记片很难拍惊艳,但很好拍工整,这就是一部超级工整的冲奥人物传记片,工业化的大场面和灯光,工整的叙事,那样的灯光、场景甚至运镜我觉得在无数部好莱坞电影里都见过一模一样的,总感觉人物下一秒的表情都能猜到。
对于bob粉丝应该挺爽的,深挖私生活还能听歌,可惜我只是喜欢甜茶的脸,对bob一无所知。
拍的太杰克苏了,女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眼神交织一下就会扑上来,还不止一个,两位美女被下蛊了?
男人赏识他引荐他,音乐天才一炮而红,火了以后眼神还是never be satisfied,开始不满现状寻求新风格,叛逆和公司吵架,不被理解也不care,奔向自由。
不过里面的歌都非常好听,还是蛮喜欢民谣的。
甜茶的眼神从开头就过于野心家了,极具侵略性的眼神,好像要来复仇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以前经历了什么改头换面报复所有人,完全不够松弛,故作含糊的咬字,充满设计的抬眸等,陪跑是应得的。
还不如沙丘或者旺卡呢。
而且电影院又没字幕,那么含糊的咬字英语听力也没这么难啊🙂↕️anyway ,依然是为电影而生的脸。
作为毫不了解bob的人,我不是想看他的私生活,对进电影院来听歌兴趣也不大,主要是想通过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了解一下美国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情,他在其中做了什么,推动了什么,结果就这?
谁要看三角恋啊(而且真的恋吗,拍出来是男主谁也不爱,两个美女贴上去)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电吉他台下反应那么大,那会儿的各种zz事件呢?
bob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吗?
看完电影之后和之前对他的了解并没什么差别……
看了《无名小辈》。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有多俗呢?
影片至少三分之一都在唱,已经很挤了,还要加上《Like a Rolling Stone》电风琴八分之一拍的故事。
在俗上雕花的是:当年Bob Dylan跟Joan baez在台上唱《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Dylan最爱的那位女友就在底下坐着。
这电影要铺这一幕,感觉要唱了,先让别人唱;别人唱完了感觉要来了,结果他要先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那位女友在底下流泪。
感觉差不多要唱那首歌了吧,直接转场了。
等你都把这茬忘记了,后面又来了一次。
俩人合唱,分手后的女友在旁边站着。
结果唱了《It Ain't Me Babe》,让女友再哭一次。
总结来说,就是让文青陪「甜茶」老师过瘾。
对于稍微了解Dylan的人来说,这些破事都已经烂大街了,电影里再看到有人演出来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哈哈,我承认我俗了,听到「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的时候我还是笑着哭了一下。
2024美国音乐片《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根据纪实文学《迪伦要插电》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38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4,IMDb评分7.4,于2025年4月22日引进国内上映。
国内引进本片并不聪明,鲍勃·迪伦虽然享誉世界,但在国内影响力不大。
本片有明显的文化门槛,民谣乡村音乐是典型的美国音乐,鲍勃·迪伦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
所以本片的IMDb评分高达7.4,而豆瓣评分却低至6.4,就是因为国内观众没有文化共鸣,很多观众只是看个热闹。
我就是属于看热闹的观众,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听说过,但并不熟知,对其代表作也不熟悉,片中的歌曲我全都没听过,所以只是“外行看热闹”,听不出味道、看不出情怀,全片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片尾音乐节男主用电吉他挑战乡村音乐的木吉他,本以为是高潮戏,但是却没感受什么震撼,男主只是做了探索,几乎被观众哄下台,影片没展示出电吉他出现在乡村音乐中是如何改写美国乡村音乐历史。
英文片名《A Complete Unknown》出自片尾音乐节上男主唱歌中的一段歌词,中文片名有翻译为《无名小辈》,不准确,因为男主很快就从无名小辈成名了。
有翻译为《完全未知》更离谱,纯字面翻译。
国内译名《未知的传奇》也不对劲。
我也不知道《A Complete Unknown》应该如何翻译才恰当,不知道导演确定这个片名的含义。
《complete unknown》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看的非常过瘾,激动。
甜茶演的非常好,这里的歌大部分都是他本人唱的,听的鲍勃迪伦多可以听出来的,鲍勃迪伦的嗓音很难听,甜茶的比他的嗓音稍微好一点。
十几年前看了袁越(土摩托)写的《来自民间的叛逆》,前两年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也写的非常好,和这部电影里的这些音乐人一样,你能感到作者怀抱巨大的热情写了这本书。
这部电影摘取了鲍勃迪伦从寂寂无名到和民谣界诀别的一个阶段。
电影字幕说based on actual events (基于事实),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有些时间点,为了戏剧性做了调整,比如迪伦和琼贝兹的相识过程,真实事件里间隔比较长,电影里把他俩同居开始点放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了。
我不算是鲍勃迪伦的歌迷,甚至刚开始听他的歌时觉得声音刺耳,但他歌词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像《like a rolling stone》这样的歌一个音乐人一生写出一首就圆满了,鲍勃迪伦写了好几首。
我听迪伦的歌非常晚,因为他声音实在是太劝退了,后来听多了才习惯了。
我最早知道迪伦是在乔布斯传记里,乔帮主可以说是迪伦铁粉儿了,以至于我怀疑他和琼贝兹交往完全是因为她是迪伦前女友。
以下是之前看乔布斯传时的一点记录:能做乔帮主偶像的,也就鲍勃迪伦了,Bob Dylan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偶像。
他很多次提过:he is my hero。
从年轻时翻录,到iPod里灌满了鲍勃迪伦的专辑,终于,闻名不如见面,有次迪伦到湾区开演唱会时特意邀请了他去酒店一叙,乔帮主紧张又兴奋,既有见偶像的紧张又担心见面不如闻名破坏了心目中的形象。
还好,一见倾心,俩人聊了俩钟头(不知道一起抽麻烟儿了没),鲍勃迪伦告诉他那些他喜欢的歌都是怎么创作的:我其实也不知道怎么闯作的,就在脑子里就写下来了,现在我写不出来了,不过还好,我不能写了,但还能唱。
后来迪伦大篷车巡演时路过又叫上乔帮主去了表演车,问他最喜欢哪一首,他说 One too many mornings。
迪伦在演唱会上唱了这首歌,结束后,迪伦的大棚车停在乔帮主身边,拉开门,用他特有的公鸭嗓问:听到刚才我唱给你的歌了吗?
说完就拉门开走了。
留下铁粉乔布斯风中凌乱。
喜欢一个这样的歌手是幸福的,正如乔帮主自述:我对迪伦的歌曲的欣赏和我年纪一样成长,成熟。
让我明白一个创作者(creater)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人的歌让你从小听到中年,并且他还唱到了老年,不断变化,一个歌迷该多么幸福。
我们这代人就没这样的幸运了,这种天才估计五百年也就出一个吧。
本片以民歌复兴为起点,到民歌运动衰落结束,不过几年的时间,片中的Pete seager (皮特.西格)一直坚持创作表演民歌到逝世(2014年)民歌教给鲍勃迪伦的是词曲搭配的技巧,他的歌词只有他自己配旋律能配的那么好,唱K的人肯定是搞不来。
我印象非常深的形象之一是本片中爱德华诺顿演的皮特西格那明亮的双眼,总是充满热情的平易的台风,和鲍勃迪伦锋芒毕露,故意耍帅刻意表演形成鲜明对比。
爱情线也拍的很好,Sylvie对迪伦的帮助非常大,她也是非常理智的女孩儿。
片中迪伦邀请她参加新港音乐节,她在台下亲眼看到台上迪伦和琼贝兹一起常歌,起身离开了,迪伦追到港口挽留她,她说你说过嘉年华上的小丑表演转盘子,非常精彩,而我就是你手中的一个盘子(被你玩的团团转)罢了,说毕决然离去。
而此时其实琼贝兹也已经和迪伦分手了其实,片中给了个非常个性的细节:琼在台上表演时迪伦在后台备场,她扫弦时对他比了一下中指。
江湖恩怨,恩女情长,都演了一点,但也都是点到为止,串起整部电影的仍是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给伍迪的歌》起以《像一块滚石》终。
作为一个切片,非常完美。
甜茶演的鲍勃迪伦非常像,想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肯定观看了大量迪伦表演的视频,抓住了他的主要特征,他比迪伦帅一点,但侧面非常像,演的也非常像。
就像看法斯宾德演乔布斯,虽然二人南辕北辙,但他演的神似。
不管怎么说,比安诺拉这样的完全没有达到专业标准的,乱七八糟的垃圾好太多了,但是又能如何?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个盛产垃圾吹捧垃圾奖励垃圾的时代。
电影中鲍勃迪伦永远都在写歌,哼歌,表演,音乐是他那些年生活的中心,同居女友的抱怨,露水情人的柔情都不能让他分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刷手机,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分心,所以才会吹捧安诺拉这样的垃圾,因为这种电影你就算刷着手机看也不会错过任何镜头和剧情。
安诺拉不算太差,但离最佳电影大概还差着十几个他妈的多重宇宙吧,这两部电影是我最不喜欢的种类。
但我在开骂之前都捏着鼻子没有快进的看完了,安诺拉我分了八次才看完,每次看十几分钟就睡着了。
这样的电影我不会再花时间去讨论,有这时间我可以再看一遍《A complete unknown》。
看完电影去看了新港音乐节上的录像。
跟某剧严重雷同
西藏林芝的旅游宣传片 索朗挺耐看的 女主一下子好看一下子难看
女主有点像赵昭仪曹曦月王鹤润景色是真美
让人感到很治愈,很亲切的剧,推荐推荐
风景可太美了
挺不错的,
全员神人
作为小短剧,真的还不错,西藏多美呀
怀揣插画师梦想的丁念因考研失利、身世困惑,只身来到母亲故乡——西藏林芝探寻过往。在桃源深处的“桃渊明居”民宿,她与藏族小伙索朗结伴寻访母亲足迹,情愫暗生,却被突然赶来的父亲老丁屡屡阻拦。当尘封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丁念终于读懂父亲深沉的爱,也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与索朗约定即便人生不止一个春天,也要珍惜这漫山绯红下的相遇。
题材很好,拍的太差,学学有风吧。
在短剧里面已经很不错啦!很难得看到这么纯朴轻松的偶像剧情节!
意外打开收获的一部美好小剧,有欢喜有流泪,看得人想再去林芝旅游了🥹
挺好的一部小短剧,也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吧,很温馨,景色也是真不错,牛马身心疲惫时特别适合看看。
很清新很治愈的一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