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幸福的人》,不贩卖苦难,而是以巧巧一家为棱镜,折射出乡土中国最真实的生存韧性——那些在生活褶皱里闪烁的微光,往往比太阳更灼人。
巧巧的追光之路始终在烟火气中延伸。
观众看的不是被生活击垮的弱者,而是用肉身丈量苦难宽度的力量。
那些通常被其他导演用来制造泪点的场景,在这里都成了淬炼生命的砧板,锤打出主人公骨子里的韧劲。
影片的主人公巧巧,懵懂地闯入社会,涉世未深的她很快便承受了生活的重压。
然而,她并没有被生活的不幸打倒,而是始终向阳而生,积极面对一切。
从不得不转学回老家,到安葬公婆,再到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正常教育,最后在丈夫回家小聚后再次出发,巧巧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三次烟花也构成精妙的时间刻度。
每一次都预示着故事的转折。
第一次绚烂绽放在家庭变故的暗夜,第二次伴随同学遇难的闷响,第三次则在短暂团聚后为新的出发照明。
这次不再是团圆与分别的反差,而是积蓄力量后的再次走出山村,这时巧巧手中的烟花格外炫目,也映射她眼中经年累月沉淀出的从容松弛。
婶婶是除了巧巧之外的另一股温情力量。
她先是一路不言语地接回她们母子三人,接着用敲门揭开了春节期间的死亡,最后与侄子、侄媳妇一家难舍难分地告别。
这种乡土中国中最让人感怀的温情力量,多是沉默,但震耳欲聋。
除了婶婶,男教师也在坚守着什么。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讲台,亲历了几代人走出大山,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尽管如此,他始终坚信幸福会来,总有希望,并在影片中点出主题:“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虽然周边的人都不那么确信。
整个故事中,大家都渴望积极的变化,哪怕只有一点点。
导演这样讲述脆骨症的故事,既小心又直接。
但他没有让观众陷入单纯的同情,而是引导我们从坚硬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各自的奔头。
幸福,就是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是用双手去创造,用脚步去追寻。
微小之光,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乃至整个世界。
这个房间可能是茯苓一家,也可能是类似家庭的心灵。
1、现场和导演、主演、副导演等交流了创作意图、艺术构思,其实很简单,由于导演先接触了这个脆骨病的真实家庭,所以很多情节、人物是拍摄的自然表达,没有过于缜密的安排、设计。
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想留在大城市安稳生活、治病、接受教育等,属于附属产品,并不是导演的最初立意。
2、茯苓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但是如何与这个一碰就疼、就倒的小孩子,如何让她在镜头下自然轻松表演,这个特别考验南吉与导演创作团队。
南吉分享了她与这个家庭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现代流水线作业的电影创作无法想象的。
点赞👍🏻。
3细节若干:①巧巧:我不要回老家,我要大城市买一套房,乡下买一套。
②茯苓:我和弟弟赖也要赖在北京……③弟弟:妈妈,姐姐又在说方言了!
④巧巧在理发店自己决然地剪下那撮一直伴随她的蓝色挑染头发。
象征着她与回北京、与大城市的诀别。
很多细节、对白设计,都在时不时地透露这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想留在北京,留在大城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愿望,或许又促成了最终一家四口,物流司机的漂泊异乡之路。
影片刚开始其实我是在想,就像巧巧说的那样,如果她没有嫁给天冬,没有生下茯苓,听她堂姐的话,是不是就会好过点。
甚至当我看到茯苓倒在泥潭上时,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对她的解脱。
但理解巧巧这个人物就要发现她对家的渴望。
她想要的,可能就是影片结尾一家开开心心的坐在卡车上出行。
我的思想可能是偏向表姐的,我不太能理解巧巧对家庭那种强烈的渴望。
但我又想起那段对话,天冬说自己做了个梦,梦里梦见村子河里的金莲花。
但他却发现自己深陷在泥潭里,而身上的泥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这时堂姐出来说,如果金莲花那么宝贝,那么观音为什么不下来捡。
这时其实就是暗示了两人思想上的分歧。
接着就有巧巧和堂姐都确诊怀孕的情节,但是两人却做了与众不同的抉择。
传说的设定是捡到金莲花的人会获得幸福。
对巧巧和天冬来说,茯苓是降临在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同时茯苓的出现又加剧了他们的贫困,让他们在贫穷这个泥潭里面越陷越深。
影片里有句话,好像是东林说的,他问冬明,你说,我们是不是不配有家。
成家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一旦决定了就要背上一辈子的债务。
所以堂姐认为这个“金莲花”不是幸福,她认为的幸福可能就像我认同的那样,是就算要成家,那也一定要有面包。
自此,姐妹俩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影片里有提到巧巧对女儿发脾气,说如果没有你们我就过得会有多好多好,其中也提到了堂姐说要开的美容院,这是不是也暗示着堂姐过上了巧巧口中的生活。
会不会堂姐过上了她认为幸福的生活。
导演提到影片里删除了一段后来堂姐的故事,但是却没说具体究竟是什么,这点我还是挺好奇的。
我认为的“金莲花”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这是有侧重的相对的幸福。
所以巧巧在陷入贫困时会后悔,堂姐的分手有没有可能有因堕胎使两人产生了间隙的可能。
那么堂姐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时,那几个瞬间她会不会也像巧巧一样后悔。
幸福不意味着完美,它必须有所取舍,而每个人感受幸福的方式又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每个人又都是追幸福的人。
影片中还有一段对金莲花的描写,是林树林对茯苓说的,我要带你去找金莲花,随即他带上茯苓一起去跳河。
对林树林来说,金莲花是什么,是死亡吗?
长久在理智边缘徘徊的林树林在遇到巧巧后,想给她看女儿的照片却找不到。
是不是在那时他意识到女儿确实是死了。
所以当他告诉巧巧他女儿已经死了,而他要去找她女儿,那时候就已经下定了要自杀的决心了吧。
但为什么要带着茯苓一起去死呢?
是觉得茯苓像他女儿还是只是单纯想找个人一起去死。
或者是林树林有点救世主情节,认为活着太过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指向幸福,而他看到身患罕见疾病,遭受病痛折磨的茯苓时,想着要去拯救她,让她跟着自己一起走,离开这个残忍的世界。
我还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是它的真实性。
毕竟导演刚开始是抱着拍纪录片的想法开始的,包括很多素材,取景都很贴合现实。
而在突出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的同时,影片还加入点浪漫主义色彩,让电影也可以是梦。
比如说最后一个巧巧玩仙女棒的镜头拍的实在太美,令人享受。
看电影的时候,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生命他苦涩如歌,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难。
在一切看似圆满的时候,转角又会遇到措不及防的沉重打击,当你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生活又告诉你,其实你还有可以失去的。
但是当雨过天晴,又总有那么些时候,就像巧巧一家在卡车里的时候,天冬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开开车,茯苓在一边耐心的纠正的时候,巧巧在车上玩仙女棒,笑的明媚灿烂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是幸福的。
很难得,在今天的影院的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一部很有人文关怀的片子。
在如今的社会,大家常常被城市商场的快速发展所裹挟,我们享受着时尚与娱乐,谈论着所谓深奥的命题,宏大的想法,趣味的八卦,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本身。
前几天,我看了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讲到了这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四十年来走完了西方国家四百年的路,但同时,西方国家四百年所经历的动荡也被压缩到这四十年里,压缩的时间被分配到不同的空间里,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商场里,人们谈论着环保教育,而远在内陆的人民,仍在打算着明天的生计。
而两者直接,并非毫无联系,就像主人公王巧巧一样,去过北京,差点过上深圳的生活,但也在陕南的乡下照顾孩子。
两者只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像《何以为家》或者是《寄生虫》那样,让我们感到痛心或者无力的片子(个人感受)。
苦难当然不值得我们歌颂,但是却无法回避,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我又想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个人特别喜欢余华),因为对于苦难选择的权利不在于我们,苦难往往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
大家常说,《活着》是一部悲惨的书,让人看的哭的难受。
但我不这样认为,看完《活着》,我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着力量的书,一种对活着忍耐的力量。
福贵虽然一直在失去,失去福贵,失去家庭,失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悲伤的源泉,失去美好的一切。
但是,这些失去并不是一下子积压在福贵身上的,福贵之所以能选择一直活着,是因为他在失去的过程,也在不断获得着,失去富贵,但妻子家人还在身边,被抓去当兵,最后又能回到家庭,女儿哑了,但找到一个好人嫁了,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还有一头老黄牛,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福贵经历了爱情,回归,家庭,看到了女儿出嫁,抱到了孙子。
正是这些美好的东西,鼓励着他继续活着。
同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到,苦难并非完全沉重的,边缘人的生活,也不是每日每夜的哭泣。
同情心是不值得的,我们看到王巧巧面对的生活,孩子的状态,巨大的落差,我们会感到悲惨,同情,但是在她与林树林的交谈,找到女孩,虚惊一场,收到吴老师的电话,在这些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现在的生活,也感受到了这种生活中余存的温暖,我想,她也想福贵一样,哪怕曾经或者说是另一条路有多美好,但只有现下的幸福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在这种苦难中幸福的余温下,她收获了力量,收获了面对生活,收获了忍耐的力量。
关于这个片名我个人很是喜欢,《追幸福的人》,我们常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好像是彼岸一样,可望却不可及。
我想,绝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就像天边的彩虹摸不到。
就好像我们追求所谓的上岸,我们好像永远都上不了岸。
所以幸福不是一种定义,不是说选择了深圳的美好生活就是幸福,幸福来源于感受,感受当下。
当王巧巧面对奶奶的送别,当她和家人在货车上奔向远方,从苦难土壤中生发的小花,常比从温室花园里盛开的花,似乎更为美丽。
当我们在追逐幸福的路上时,幸福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很惭愧,在片子的前半部分睡着了,下午➕文艺片开头➕吃了感冒药,解释一下,有些内容没看全,导致评论不完整,影评有太多想写的,写下的东西有点乱,见谅,希望能再次看到主创团队的作品)
以女性的视角诉说了一个这个时代下普通人的普通的前半生,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没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总是会在生活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冒出来,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裹挟着自己,让自己不能做想做的事情。
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生活是靠自己过得,要与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和解,不论对错,相信当下的现状就是最好的状态。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张巧巧是,我希望,我也是。
这部电影节奏虽然平淡,看完之后细细评味内核还是充满力量的,在这个人均焦虑的时代里,我们都需要向张巧巧学习,做一个追幸福的人。
片尾响起的时候我恍惚了,随着车厢内镜头向外拉远,巧巧和子苓在车尾放起了烟花,这让我想到了那三颗因为潮湿没放成功的烟花。
多温馨的一幕,但有一个声音在我脑海回响“这生活真的就只能这样下去了吗?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其实这已经是个很好的结局了,映后导演也说了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家人团聚是他们的梦想。
盯着片尾制作人员的字幕眼神逐渐无神,我不知道此刻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复杂到说不清楚。
每个人都在不停追着自己的幸福真实得压抑,都为了活着这个现实问题而奔波劳碌,甚至低头,因而发生了些许事。
全片都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从巧巧第一次怀孕极力保下孩子就可见其爱孩子之重。
林树林的疯也是因为女儿的去世,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我觉得他带走茯苓是真的在教她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了或许怜悯,或许看见了自己女儿的样子,所以去采金莲,也是去见自己的女儿。
对于这个虚构的人物,我还是感兴趣且有许多问题的。
里面的家庭问题,邻里问题,再包括村里的一切都仿佛在照现实的镜子。
再看会巧巧一家,是心酸痛苦的,但为了孩子,什么都得往下咽。
映后影片是把镜头对准女性的,现实的问题,真实的感受,巧巧也年轻过,也有喜欢美丽的时候,她的那一撮蓝色挑染象征着那个不被现实束缚自由的自己,但在林树林死去之后她觉得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有共同话题的人,自己的生活就如此暗淡了,因此她一刀剪断。
其中还多次出现梦和民间传说这类意象,过去的片段不断穿插,慢慢将故事补全。
学校的片段有趣,接地气。
点名婚礼那段,据说剧组是隐藏式拍摄的。
真实是本片的一大特点,但缺点也随之暴露———过于平淡,没有什么起伏。
可以说全片为数不多的高潮是在天冬父母去世后火葬那段,和结尾卡车那段,相同点是都想起了惘闻的配乐,惘闻配乐是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因为这一烘托,情绪被推到位了。
电影《追幸福的人》原声音乐7.9惘闻 / 2025配乐摄影方面可以说镜头是美的,不会因为要真实接地气而放弃美感。
真的很喜欢南吉,演绎得非常棒,有种破碎的美感(。
导演在说到惘闻时讲到老谢和他对于电影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才发挥出如此强大的化学反应啊。
加油吧。
据说导演新作仍然有意向和惘闻合作,期待一下。
有时候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应该怎样?
因为他本来就是长这样的——评《追幸福的人》 在《追幸福的人》中,导演祝捷以近乎残酷的写实镜头,将“为什么”的追问溶解于生活的褶皱里。
当巧巧(南吉饰)面对女儿的八次骨折、蜗居的出租屋被推平,她不曾质问命运的不公,而是俯身种下废墟里的青菜,点燃货车上的烟花——这些举动并非答案,却是对“无解”最诗意的回应。
生活的本质,恰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塑料模特:它沉默地矗立,不因追问而改变形态,却因人的凝视被赋予荒诞的意义。
电影颠覆了传统苦难叙事中“因果追问”的窠臼。
巧巧嘶吼“我本可以住洋房开豪车”时,撕开了社会规训下“幸福模板”的虚伪性;而她牵着塑料模特征服商业街的超现实长镜头,则隐喻着现代人如何在标准化幸福幻象中流亡。
导演用伪纪录片手法模糊虚实边界,让脆骨病患儿的本色出演成为刺向现实的银幕之刃——当医学解释不了基因的暴虐,当经济学测算不出流离的成本,或许唯有接受“本来如此”的坦然,才能让生命在裂缝中绽放烟火。
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言,意义不在追问中诞生,而在行动中显现。
巧巧的“追幸福”,实则是将西西弗斯的巨石化为烟花的引信:当生活拒绝给出“为什么”,她便以种菜的姿态回答土地,用烟花的升腾注解天空。
这种“逆光生长”的哲学,让电影超越了悲情叙事,成为一曲献给所有与无常共舞者的赞美诗。
观影的这天成都的天气前所未有的好,阳光明媚,春意暖暖,看完这部电影回家的路上,我继续听着惘闻的音乐,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希望,我好像也是那个在追幸福的人。
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本来是导演拍了好几年的纪录片《玲珑》,导演说他拍着拍着觉得自己不想只拍他们的日常故事,还想要拍他们内心的希望,于是有了这部《追幸福的人》。
首先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拍得非常真实,大山里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乡村学生和教师的样貌都让我直接梦回在山里支教的两年,足以见得导演和演员们真的都非常的用心,在当下十分难得。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受就像电影里冬季的村庄一样,萧索暗淡还有些压抑,但人心永远是活的,所以在这里诞生了金莲的传说,大家都或许在梦境亦或是想象中追寻过这代表幸福的金莲。
有好几次我的眼泪好像要涌出,但最终都只是停留在眼角,我把这当做是灰色的情绪,回避不了,发泄不出,所有的一切最后都留在心里乱作一团形成一处阴影。
就像是片中的女主巧巧一样,日子无知无觉地往前走着,从一开始坚持回北京到后面只能沉默以对。
好像我们的人生总应该有更好的选择,但不知道怎么的,我们就成为了今天的自己,退无可退,避无可避。
但巧巧对我来说真的非常坚韧,她永远都还在希望着,没有回避现在,没有放弃以后。
我好像想起很多人,一想到就会让我陷入灰色情绪的人,她(他)们都像是巧巧,生活像一个陷阱一样逐渐把人圈在其中,好辛苦好无奈,我以前总是忍不住会想,是不是很多人的一生就这样永远陷入让人绝望的灰色,继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回答,原来是我太理所当然,我无法代替别人思考,大家都只能去追寻自己心中的幸福,而且有光才会有灰色阴影。
故事原型的玲珑一家目前仍旧困在山里,夫妻仍旧是分割两地的状态,但电影的茯苓一家终于在一辆大货车上实现了团圆和某种意义上的逃离。
我不知道玲珑一家是否以后能像电影一样最终一起踏上去远方的路,生活的答案总是未知的,大家都只能不断摸索着走,带着缥缈但真实的希望。
这是春节档之后,小罗心中最好的院线新片。
为了拍好它,导演耗费十年时间,跟拍记录了一个特殊家庭的苦辣酸甜;为了演好它,主演不惜扎根进特殊家庭,给人物原型当了俩月住家阿姨。
而,为了追求真实性,完整诠释角色长达半辈子的人生变幻——三个月内,主演先是极速增肥40斤,之后又极速暴瘦40斤。
这一切的一切,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挣钱?
小罗认为,是对电影的热爱与信念。
因为这部作品,几乎不可能挣到什么钱。
可它的表达,和最终呈现的质量,却可以比肩《隐入尘烟》。
甚至某种意义上,它让小罗看到了早期的陈凯歌、贾樟柯和侯孝贤。
而看完它之后,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恍惚间,我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这拍的,不就是我妈的往事,和我的童年么。
本人并非标题党,往下看就明白了)《追幸福的人》终极影评
仔细看上面的海报,你感受到了什么?
金黄的树叶,高大又错乱,遍布在广阔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迷茫和灿烂。
树叶的中间,是一个女人,她不停地在奔跑,想要跑出这迷茫,拥抱这灿烂。
这个女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巧巧(南吉 饰)。
电影开场,是一间与世隔绝的流水线工厂,风扇在不停地转动,往复循环。
工厂的窗外,没有空调外机,只有轰轰作响的机械。
炎酷的环境下,女工们每每完成工作,都会汗流浃背,必须得洗澡。
这天,工作刚刚结束,女工们正准备去洗澡,巧巧却突然说——“唉!
刚才她从这走过,好像发生过一样,特别熟悉。
”同事们不以为意,觉得巧巧在瞎胡闹。
可巧巧又说:“别插嘴!
对,到我说别插嘴,这段记忆就过去了……"
就在巧巧诧异的同时,一旁的同事们,挨个解释道——“哦我知道,这是上辈子的记忆,就是我们会想起以前的事情。
”“对对对,我也记得,电视上是这么说的。
”“啊,那这样的感觉,我发生过好几回了。
”“原来我们上辈子是这个样子的呀。
”
什么意思?
同事的回答,只对了一半。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推演——人类或其他物种,之所以会变成今天的模样,是源自对先辈基因记忆的承接。
举个例子,一万多年前的绵羊,原本并不温顺,但人类为了发展畜牧和养殖业,大量杀死了凶狠的绵羊。
而活下来的,温顺的绵羊,大概率会生下具有温顺基因的后代(如果发生小概率事件,则将继续被杀)。
那些具有温顺基因的绵羊后代,也自然会保留祖先辈的部分感知,以及部分潜意识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说白了,巧巧之所以感到务工的场景很“熟悉”,并不是因为她的什么上辈子。
而是因为她的先辈,大概率也是顶着酷暑,每天做体力劳动的底层人民。
底层到就连洗个澡,都只能选择在陋室里面。
下班时间到,巧巧坐完夜班的大巴,来到了郊区的山上。
从郊区向下眺望,是灯光闪耀的城市。
现在,请仔细看下面的这两支镜头——画面不断变焦,城市忽近忽远。
我们跟随巧巧的视角,时而感到灿烂和美好,时而感到迷茫与昏暗。
没错。
对巧巧来说,城市,就像海报上的那片森林。
那里遍布着金灿灿的树叶,可不管她怎样拼命奔跑,都抓不住其中一枚。
十几年后,巧巧未婚先孕,选择了结婚生子。
她辞掉了工作,离开了城市,跟丈夫暂时分别,回到了丈夫老家的农村。
原因,是她女儿先天患有脆骨症,俗称瓷娃娃。
得了这种罕见病的人,不仅身体瘦小,走路困难。
并且,被撞到容易骨折,穿衣服容易骨折,轻轻一碰也容易骨折。
由于城里的学校害怕担责,所以他们只能回农村,托关系让孩子上学。
而条件,是巧巧必须每天陪读,一刻都不能离开她女儿。
看到这一幕,小罗不禁老泪纵横了。
为什么?
老粉皆知,小罗本人也是出生在农村家庭,也是先天患有罕见病。
由于肌肉萎缩,我从小不能走路,在当时的条件下,上学非常困难。
我仅上过的两个月幼儿园,也是我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我陪读完成的。
那些记忆,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同学们猎奇的眼神,仍令我历历在目。
而这部电影,就如同超时空纪录片一样,捕捉还原了我童年时代的许多细节。
入学当天,看见孩子们在疯玩,巧巧担心女儿被磕碰,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外。
入学成功后,巧巧像一朵祥云般,把女儿托到了座位上。
接着她四面环顾,扫视有没有什么地方,可能会伤到她女儿。
多年来,这些动作她早已驾轻就熟,成了下意识的行为习惯。
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实在很难不令小罗想起我自己的母亲。
就这样,女儿上一节课,巧巧就听一节课。
孩子们唱一首歌,巧巧就听一首歌。
对于巧巧而言,每天的生活似乎只有两种感受——一是担忧,时刻不敢放松警惕,担忧女儿会骨折;二是无聊,自己只能在板凳上,无聊地傻傻呆坐。
日复一日,往复循环。
明白了。
歌颂母爱呗。
不。
在小罗看来——《追幸福的人》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刻意地煽情,没有主旋律色彩。
它也没有一厢情愿地,给女性强行套上类似“为母则刚”等所谓的正能量标签。
它把镜头,对准了极尽真实的巧巧,或者说对准了一个具体的“人”。
既然是“人”,就会有不甘,有阴暗,有去标签化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女儿上课时,巧巧时常会放空自己,将思想游移回十几年前的人生往事。
她想起,在生下女儿前,她身为底层女工,也能偶尔约上三五个好友。
她吃着一桌子路边烧烤,喝着绿棒子啤酒,梦想着在城里买房,开店。
看似廉价,实则却可以感受到某种快乐。
彼时的巧巧,虽然过着“低配生活”,但却有希望,有奔头。
从那之后,她嫁给了一同吃烧烤的天冬(梁戟 饰),生下了女儿。
医生告诉夫妻俩,女儿要想摆脱频繁的骨折,至少要做8次手术,每次手术的费用是8000多元。
可能某些人会说:“也不贵啊,这做一次手术,不就相当于咱们一台新款折叠屏么?
人人都弄得起!
”在我看来,这样的言论,简直就像勤劳的教授(勤授)一般。
据北京罕见病关爱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患有脆骨症的病友,其整个家庭的月收入,平均只有2367元。
要知道,这则报告的调研样本,还全部都是有条件能来北京的。
也就是说,一个月能赚2367元,已经算罕见病家庭的佼佼者了。
在小罗的一些病友群中——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是明明还有救,但却吃不起药,做不起手术。
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去不了北上广,连确诊自己是什么病都做不到。
就像电影里,巧巧在医院碰见了个刚生完孩子的,虚弱的妇女。
巧巧问她:“恭喜啊!
男娃还是女娃?
”妇女没有直接回答。
“我娃有毛病,先天性脊髓黏连,他爸去‘处理’了。
”
出于善良和母性,巧巧没有选择“处理”自己的女儿。
代价?
不仅仅只是,买不起新款折叠屏。
而是她和她丈夫,再也舍不得肆意地点菜。
同样的烧烤摊,他们只敢每人点一瓶啤酒,和吃不饱的少量小串。
他们嘴上聊的,也不再是未来要买房开店,而是下一次手术,还差多少钱。
漫长的艰辛和苦难,让巧巧从一个元气满满的女孩,变成了饱经沧桑的女人。
一个夜晚,女儿问巧巧:“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城里,跟爸爸团聚呀?
”巧巧说:“等你门门考上一百分,我们就能回去了。
”女儿垂头丧气起来:“那我们永远都回不去了。
”女儿的“不争气”言论,终于触动了巧巧的逆鳞,让她在沉默中爆发了。
爆发之后呢?
看见可怜巴巴的小家伙,巧巧就算再无奈,也只能慢慢软下来。
在贫瘠的农村,相当长一段时间,巧巧都满怀不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她经常会想——如果自己当初听姐妹的劝,做了流产,那她的人生,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直到,巧巧遇见了林树林(伍禹坤 饰)。
林树林,是巧巧的初中同学,也是村里仅有的大学生,并且还娶了女大学生。
步入社会后,林树林先是在城市里当上了出色的销售,接着又回村做了老师。
林树林优雅的言谈举止,和丰富的知识与格局,让巧巧充满了羡慕。
可以说,在巧巧看来,林树林的人生,就是她理想中的人生。
然而,在一户人家的结婚典礼上,林树林却像扫把星一样,被人赶了出去。
电影后半段,巧巧终于得知——原来,林树林曾经有个女儿,某天意外离开了人世。
女儿去世后,林树林也受了刺激,成了村里人人皆知的精神病人。
发现这件事之后,巧巧发现自己的女儿消失了,被林树林带了出去。
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巧巧心急如焚,痛苦万分。
而当警方让巧巧辨认林树林尸体的那一刻,巧巧陷入了沉默与沉思。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文章开头的两处细节——广阔的森林,金黄的树叶,迷茫又灿烂……闪耀的城市,忽近而忽远,美好又昏暗……伫立于天地间的这女人,似乎已经注定了,即抓不住树叶,也住不进城市。
那么,她为何还要追?
答案,是她的女儿。
林树林的离世,让巧巧明白了——所谓幸福,不是吃好穿好,不是买房开店。
幸福的本质,是你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你一路坚持了下来。
你或许遭遇过曲折和磨难,但最终,你得到了应有的抚慰和回馈。
巧巧最想要得到什么?
根据片中的设定,巧巧从小身边没有父母,跟奶奶一起长大。
她最想要得到的,就是完整的家庭,亲人的陪伴,温暖和爱。
而在某种意义上,跟林树林相比,甚至跟大部分人相比,她已经算成功人士。
这并非鸡汤,而是小罗看这部电影时,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作出的总结。
回想我的童年,我爸妈虽不像巧巧夫妇那样贫困,也毕竟只是农村的家庭。
可是,我和我妈常认为,那时虽然荒凉贫瘠,却是一段极为幸福的时光。
原因,也是有完整的家庭,有亲人的陪伴,有温暖和爱。
电影结尾,巧巧一家人终于团聚,一同去往了城市。
当卡车徐徐向前,巧巧不再像从前那样,只顾眺望远方的风景。
她站在卡车后方,洋溢出平和的微笑,享受着此时此刻的幸福光景。
确实。
她没有突破先辈的阶级,没有改良后代的基因,没有做到逆天改命。
但她却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灵境界,去掉了“追幸福的人”中的“追”字。
在小罗看来——《追幸福的人》是近年罕见的现实主义佳作,也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
它真正做到了不喊口号,不把自私伪装成女权。
而是用一种温润细无声的方式,展现了女性的担当与勇敢。
在今天这样浮躁的时代,还能看到这样具有艺术力量的电影,实在难能可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处的世界。
3月25日。
我有一个心愿。
这部大概率会得到高口碑的电影,票房能不能不要扑街。
孩子残疾、失去工作、亲友离世、爱人异地……一家人如何勇敢地追求来之不易的幸福吸引我看了夜间包场电影。
一家四口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和楼下茶馆小姐姐聊到这电影的时候,她说这电影会特别催泪吧,大概是前期足够的心理建设吧,没有哭……电影的跨度十余年,由无数个熟悉生活的场景组成:数次就医、车间工作、陪孩子上课写作业、在串店都不舍得吃、夫妻间的日常争吵……仿佛记录着普通家庭的风风雨雨,两个家庭的不同抉择让命运走向不同的方向……女主美丽而又抗造还有点大大咧咧,男主有点小脾气作为顶梁柱连过年和父母离世时都在卖命工作,在北京住五百块一个月的床铺……女儿的人生几乎是由钉子支持起的,却异常懂事和聪明让人心疼……遭遇了丧女之痛的发小却永远没能走出那暗夜……结局似乎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亮照进了这一家的生活,女主点燃了之前过年时都没能点燃的焰火(大概一家人在一起才是过年吧)、一家四口一起在路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完美却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要素过多了,落点也并不在罕见病上,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很模糊,时不时的在两边游移,表演也不是很成功
追你妈的幸福
摄影配乐加分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普通,甚至有些卑微的一家人,却活的如此顽强
近乎纪录片式呈现了一家四口尤其是母女的辗转生活,没有通过诉苦的方式为罕见病患者这类少数人、少数家庭拉开一个了解他们的渠道;想起天才捕手计划,邀请患者家属书写的故事以至成书《孤独的病人》,少数人也值得被看见、被理解。期待导演的纪录片《玲珑》早日结尾、早日上映。
节日,而货车奔波在路上。在车厢上,她们点燃烟花棒。喜欢那段音乐在结尾响起,感受到无所着落的期盼,无处藏身的窘迫…好在音乐冲淡了一些苦,剩下一点闷闷的希望。
表达力的削弱所带来的优势是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百搭,但本就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题材如果因为表达部分的削弱而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可能的结果就是辛苦努力了很久换来的两头不讨好。所以尽管类型的标签意识不宜拉得过满,但为了能避免因为主创内心的人文关怀而太想雨露均沾的刻画手法所带来的风险,咱们还是致力于把故事完整地保留下来吧
看到最后发现小女孩是本色出演,惘闻加分很多
由于路演的小变故,颇有戏剧照进现实且永无休止的无力感……坐等纪录片
为吴玉玲珑的表演多加一星。主题太散了,不是在苦难人的身上加点希望或者加个寄托就是好的文艺片,这和歌颂苦难一样可恶。
看过~
没看出来哪里追幸福,基本就是苦难生活,难道是要奔着海外获奖么?不过三颗星都给真实的生活了
有时候看不清脸,谁是谁。插叙。堂姐妹说的方言好像不一样?
。。。被影评骗得好惨
【华谊兄弟|万科店】很像奶奶村里隔壁邻居家或者我亲戚发生的故事。巧巧在田野在墓地在找不到茯苓,想起暗处的女儿里勒达找女儿,有信心一定会找到的。可是爷爷去放鞭炮就揪心,小孩探头我也担心。冷静克制,但我也想遇到金莲躺在泥泞里,生活终于有了一抹亮色,巧巧说不知道是喜剧还是倒霉,这是笑得说的,巧巧奔跑在茯苓和子苓之间需要纸,死了女儿的林老师,clap your hands!幸福是当下具体,一家人在一起。
大荧幕听惘闻也是蛮奇妙的
开场的工厂内外空镜头蒙太奇和打工妹之间的闲聊都很有生活,一眼就能看出导演对原型人物的观察不流于表面。姐夫来拜访时四人推着的车突然下坡的镜头是对他们急转直下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班主任之间的两次交流分别隔着门、隔着窗+手机,片中这样的视听设计还有很多,在艺术质量上一点不马虎。巧巧回乡之后一年的叙事时间里耐心细腻地还原了这个在子女教育、家庭生计、家族关系之间周旋的女性以及周遭人物的真实生活,除了“生活不易”的表达之外也以客观的视角带出了农村社会里的党同伐异和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通过民间传说和梦境把“幸福”变成了一个看似能实体化但还是虚无缥缈的“物”,林树林死在了追幸福的路上,而巧巧一家则还在路上。结尾回到了“明天会更好”的正能量轨道上,但并没有不真实感,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边受难一边前进。
普通劳动人民的平凡生活史诗。
惘闻要不你赔我点钱吧?我要看出工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