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后在高中附近的资料馆看完了。
几个月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时间。
听了很多遍willingly,尽管期待值已经过高,但居然比期待中还要好……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百分百代入,因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特别。
可能只是女同主题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
不外乎是潮湿、温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
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给我新启发的。
只是女主在奥斯陆游荡的时候,我奇迹般发现那些地方我居然一个人游荡的时候也去过……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中央火车站Deloitte大厦,晚点的火车还有撒了的热美式,路上没化的雪,早早打烊却有着温暖橱窗的临街店铺。
第二面见它时,这座城市就换了一个样子——冷峻的、需要抬头才能看清的。
其实奥斯陆并不是我喜欢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遇见了种族歧视,坐在蒙克美术馆睡着了,但莫名其妙,这一年半我会时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车站,想起电车。
在女主奔向老师家时,从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天桥的钢筋中拉长镜头,我从来没在一座电影中体会到镜头下的城市与自己经历能够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贴着身,做了一场梦。
是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动呢?
看完电影后过了几个小时,真的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很多东西快忘掉了。
我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穿脱毛线衣的时候第一次哭了(没明白为什么哭,也许是觉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
中后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和老师的对峙(?
)。
在我看来,妈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能表达感情的、有底线的自己。
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我知道我是一个也会尊重他人边界的人。
但请你直视我,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这么说会好受些吗”这些属于成年人的托辞来搪塞我。
请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来推开我,请你不要用防卫和辩论的姿态来回应我,请你不要用成年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来套在我们身上…我从来没有想伤害你,也许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许你恰好是那个把围巾给我绕了一圈的人,那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啊……我曾以为只是女主暗恋时的一厢情愿,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后面才会感知到,不是她梦境的呓语,有些东西是真的发生过的。
我感知过。
女主角也感知过。
前半段老师的形象是在回忆中、对话中、文稿中塑造的。
带着毛线柔软质地的回忆,现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在奥斯陆暖黄的灯光下被烘着,总是不太真切的。
而和妈妈对峙的老师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老师,坐在临街咖啡馆里,只记得那个画面是冷掉的,没有阳光。
在那里,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师在感情上的犹疑、自私、搪塞。
说不上坏,但她的模样我再熟悉不过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具像化了。
“你也感觉到了吧?
你也很明显对她动心了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幻想,对吧?
”。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自我确认。
对于我来说,妈妈去引导,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对我这两个月一些情绪的宽慰。
我也很喜欢这个轻盈的结尾,梦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湿温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带着防卫姿态匆匆结束的对话,更不是和一个无趣的男人发展无趣的性缘关系。
而是走出梦,直视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体在此时消失不见,更为真实的东西浮出水面。
关系结构在这里被打乱重组,梦醒后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块,而是带着过往的一些东西,收束然后整理。
女主依然是那个和我一样有点驼着背的人,依旧在社交中有点迟钝,但也可以继续往前走。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一个人在街头向前走作为结尾,只有这个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个超级喜欢的点!
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处理呢?
里面翻译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处女作”。
感觉很多外国电影翻译都会习惯性翻译为后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这点的话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pps:还有一个点我也很喜欢,虽然是同性作品,还是女同很喜欢开玩笑“恋姐”“恋老师”下典型的人物关系,但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性别、年龄、身份都不重要,甚至这个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产生和落下。
但还是没太懂为啥“爱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吗”这句话有啥好笑的………?
为啥大家都在笑?
给我很诡异的感觉……
我在周日的下午,因为原本要搭乘的火车取消,只能临时转乘公交,于是对要去看的 Dreams (Sex Love) 减少了一些期待——因为不知何时才能抵达影院,想着这一部可能无法沉浸地观看。
好在周末的公交速度很快,我只比开场时间晚了十五分钟。
我走到剧院里,对通道里协助开门的工作人员道歉,向她解释我是因为火车取消并不是有意迟到,而她也和我道歉,替我遗憾我错过了影片的开头。
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并不完整的观影体验,却让我找回了最初开始看电影时,纯粹的快乐。
作为三部曲之一,Dreams 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暗恋小故事。
这场暗恋与性别、人物、甚至暗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关系。
高中女生偷偷爱上艺术课的女老师,没人知道的情愫从诞生到消亡只用了几个月——而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她写下这个暗恋故事,拿给信任的外婆看,外婆作为诗人,敏锐的发现女孩的写作天赋。
女孩的母亲在确认女孩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受到伤害,甚至在与女老师交谈确认,发现这场暗恋似乎只关乎女孩一个人之后,开始与外婆探讨出版的可能性。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现实层面像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童话,包容开放、彼此尊重的家庭关系,发现事情有所偏颇于是果断逃离叙事的被暗恋者,以及能够信任家人、对自己的坦诚的女孩。
外婆与母亲对于故事的反射也格外美好,在确认了女孩的安全后,她们试图从故事中找到女性、queer身份觉醒的部分,发现故事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在投射着属于自己的视角的同时,着眼转向下一代的文字天赋。
而最令我动容的,其实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氤氲的想象中的画面,冗长而细碎的内心独白,老中青三代女性对于爱的不同的诉求——从主角出发,故事想要讲的,其实还是最为简单的哲学问题:爱是什么。
是无法自抑的想见到对方的冲动,是心碎后迟迟无法释怀的遗憾,还是一种主体性——那些自己感觉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时刻——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的想象里。
在母亲与外婆的视角里,这个故事让人担忧,却又证明了女孩的写作天分和自我觉醒。
而在女孩的视角里,一切都是纯粹的有关于爱的体验,是关于首次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觉得一切都太美了。
爱很美,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时刻很美,电影很美,讲故事、问问题都很美。
在一百余分钟里,我们一起将太过嘈杂的世界抛弃,沉浸在一个好故事里,这就是电影本来的目的。
而在这样一部没有讨论社会议题(但是绝对是在社会环境之下的)、没有想要构建宏大叙事的电影里,我重新找回了观看电影的纯粹的快乐与幸福感,那就是从故事中看到我,看到我们,看到世界上美好的、未曾触及的、纯真而纯粹的、或是已经被忘记的部分。
2025上海电影节第一部《性梦爱三部曲:梦》,大光明电影院。
从内容、主题说,如不同代际女性在性别问题上的观念变迁,青少年在性与爱上的探索,未成年学生与教师的微妙关系……对我都没构成太多“新”东西。
总体也都是在现代文明开放、政治正确的平衡线上娓娓道来,与我价值观基本吻合。
让我觉得惊喜的新发现,是它的叙事方式——特别鲜明直接地将“文字(写作)叙事”与“影像(电影)叙事”,做了即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呈现。
两者环环相扣、转换自然、各擅胜场。
高中女生旁边自我心绪感受,千转百回,加之强烈的主体感受,所以,以文字(文学)表达方式为主,更主观、更细腻、更自如。
高中生走过几个不同街区,以文学表达为主,配合代表性影像,提纲挈领地说“这是有信仰的有社区感的街区(老街区)”、“这是资产阶级看重钱的区域(光鲜亮丽新城区)”,影像想要准确表达以上内容,就要花很大力气。
外婆和母亲散步争论,几句话(文字表达)就将一段女性观念发展历史清清楚楚道出。
影像表达部分:那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冷色”爬梯,在外婆梦里变成了一道神奇的“暖色圣梯”——外婆在人群中挣扎、拥抱、呼吸……主题是表达外婆聊天时说的,想要和人发生关系——但图像更有力量、含义更为丰厚。
高中生旁白说给教师发暧昧信息,配的影像是她和母亲亲昵地坐在床上,母女那种看似亲昵但其实相互有所隐瞒的微妙关系,影像表达更多维。
某种特定超稳定背景下,感情的细腻度、多维度,已经到了相当精细状态。
好不好呢?
取决于你自己当下的精细度状态及未来对精细度的要求。
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Dag Johan Haugerud)的作品“性梦爱三部曲”之《梦》(2024)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挪威高中女孩约汉妮(Johanne)对法语教师约汉娜(Johanna)一见钟情,她内心丰富细腻,却生性腼腆,只允许自己在内部酝酿情感,抑郁、厌学,仍然压不住她炽烈的激情:在一次冒昧的拜访中,约汉妮在老师公寓门前失声痛哭。
对于这一切,约汉娜采取一种神秘的消极姿态,她并不积极询问,只温柔地容纳下约汉妮,在学生接下来的八次造访中,默许她同自己发展起一段近似于亲密伴侣的关系——直到女孩尝试触碰老师,约汉娜逃开,暗恋戛然而止。
以上情节被约汉妮认为是一段美丽的人生经历,记录在她九十页的自述文稿里,分享给祖母和母亲以后,在家庭内部制造了不小的心理波澜,引发了复杂的解读与回应,最终得以出版,然后,在结束了一场乏味的心理咨询以后,她偶遇另外一人:那是一面之缘的约汉娜旧爱,新生活的篇章好像就要开始了。
从表层结构上来看,这个故事好像是小说/电影里常见的“师生暗恋+成长教育”套路,只不过对人物(关系)施加了机巧的性别与性向转换(男教师—>女教师,异性恋—>同性恋),通过预设弱势者的成熟与清醒和上位者的道德克制,抹除了(通常叙事中的)精神控制与剧烈创伤的可能性,强调初恋感情本身的美好、开放与复杂。
但事实上,《梦》之魅力远非仅限于此,因为如果只看故事简介,很容易忽视电影通过约汉妮的旁白呈现出来的丰富文学细节,比如:约汉妮喜欢想象“约汉娜毛衣直接紧贴肌肤的感觉”,产生汹涌的情欲,但她自己却不喜欢裸身穿毛线衣。
(一种生动且易于引发精神分析解读的文学细节)演员艾拉·奥弗比(Ella Øverbye)出色的声音表演给这些细节增添了魅力,是她富有真实感与亲密感的Z世代声音(疏离,冷漠,却真诚),连同密度极高的微妙观察与心理细节,让这段充满幻想的关系显得热烈而真实,让观众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在此基础上,看似平庸的影像反而只构成某种背景。
不知不觉,导演在此处强调了文学之于电影的效用:像这样精确、高密度、高浓度的情感有可能通过语言以外的载体传递出来吗(尤其在动辄强调电影首要应该利用画面来叙事的电影爱好者那里)?
(我们会想,以刚才的描写为例,有一帧电影画面或者什么语言之外的声音能够传递相同精度和强度的感受吗?
)文学的意义:细节 vs. 概念在电影的内景对话戏里,当周围人(包括亲属和心理医生)不断用概念框架和对立结构(长/幼,师/生,男/女,异性恋/同性恋,真爱/性诱导,保护/伤害)解释和评论她的经历时,约汉妮喜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她经常问:为什么我和我的经历是特殊、独一无二的?
“出书”这个大概念让她感受到平庸和乏味:很多人都出过书,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类人生成就的叙事框架是平凡的,她并不在意,但她文学中的细节是特殊的,她珍惜并为之自豪,这里暗含的观念是:只有丰富而具体的艺术细节才是无可替代的——“particularities”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指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那些微小细节。
于是在电影里,约汉妮的独白赋予她自身生活以特殊性,对抗着传统/进步意义上的各种极为简单的叙事框架(也是导演力图反讽的东西),因此在一段对白当中,当母亲提出这将是一本优秀的酷儿小说时,不论是约汉妮,还是观众,都会觉得滑稽并且可笑。
那是因为,在影片前半段观众已然接收到无比饱满而生动的细节并沉浸其中,在他们看来,这样简单的概念定位错位感明显,完全无法容纳她丰富的叙述和细节铺陈(潜台词是:真可笑,为什么这么具体而生动的故事,你要用“酷儿”去概括?
)。
在约汉妮看来,她的情感和生活不应该被简单的词语定义(这也是最近人们最喜欢对影像和艺术做的事情),自然,这或许也是她写作的意义之一:用文学反抗宏观社会学概念的定义。
文学叙事的欺骗性埃里克·侯麦曾经说过,“如果能写成小说,为什么还要拍电影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导演用侯麦的方式回应了侯麦的问题:他在呈现文学丰富性与特殊性的同时,也要揭露出文学叙事本身的欺骗性(the deceptive nature of narration),这一点光靠文学,恐怕难以高效实现(小说《洛丽塔》也精确控制夸张的叙述语气来暗示文学的欺骗性,但远没有电影那样直观、高效和易于理解)。
在《梦》里,约汉妮书写的文本至少可以有三个版本:-实际发生过的故事(reality)-叙述给家人的故事(private conversation)-公布给公众的版本(publication)像侯麦那样,导演豪格鲁德通过隐去一部分叙事段落,在后半部分重点拍摄人物(母亲、祖母、老师)对于文本/事件的反应,而不是通过影像再现事件本身,来制造暧昧与含混,对文本/叙事的可靠性提出怀疑。
譬如,当母亲感谢约汉娜并未真正和女儿发生性关系的时候,通过约汉娜本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猜测,也许约汉妮在文本中隐去了她和老师发生性关系的细节,或者至少她们实际上要比文学描述亲密得多,电影里的读者得到的并不是全部!
再譬如,从母亲和祖母初读文稿惊讶的反应和约汉娜事后对于两人感情的彻底否认来看,也许在第一稿中,约汉妮要写得更真诚、更大胆一些。
为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如前所述,因为人人都恐惧评判,所以社会道德的约束和僵硬死板的观念体系妨碍了真实的再现。
另外,在电影里,文学的功能是不断转换的:九十页的文稿,最开始是约汉妮发泄情感的出口,后来是试图从家人那里获取理解的自白材料,最后成为她试图建立某种文学成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性努力。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文学(艺术)的功能转换,观众能看到的永远是经过阉割和转换的叙事版本,因此对于艺术家来说,毫无保留的真诚与袒露是那样宝贵,而私密的经验与对话相对于文学来说,仍有其不可替代性。
在这个维度,电影呈现出某种难得的媒介反思复杂性:高密度文学细节带来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对文学叙事欺骗性的揭露与反思,两者交织而并存给《梦》带来了独特的审美特色与思想深度。
声音的介入功能声音的介入在《梦》的电影叙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地考察电影里约汉妮旁白声音的两个版本:-约汉妮对观众讲述时发出的声音-约汉妮对母亲补充叙述文稿里没有记录的事件时采用的语气我们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极为细微、难以察觉的语气差异。
前者作为一种对影片拥有最终解释权的客观化权威,是客观、冷漠的,稍有稚气的低沉声音却仍给人带来一种亲密感,平稳的节奏则给人以安全感(就像朗读剧本一样),让观众很容易进入那个讲述的世界,并且产生信任;后者是生活化的,有一些停顿、夹杂着犹豫,是生活中的声音(也许是掩饰部分真实细节的一个小标志)。
这一微妙差别则体现出“声音”相对于“文本”和“影像”的媒介特异性:“声音”是纯然即时的(immediate),它紧紧附着在要表达的内容上,难以被剥离,单独进行编辑,这令它拥有一种极为特别的直接性和此在性(thisness)。
这就是说,在某种层面上,也许关键镜头、画面细节、独白文本、播放速度可以被轻易编辑,但在语用层面,即刻/当下的声音具有一种天然的信任优势:我们认为它在短时间内难以作伪——或者相对于单纯对表达之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我们更容易从声音里直接感受到某种真挚:语气不容易伪装,更无法收回。
小说要获取某种客观性,必须费劲心力地删减细节、保持文本的干瘪与清癯,对于电影来说,呈现一种语气也许就够了,演员可以用客观的语气携带丰满的细节。
在《梦》当中,约翰妮旁白的客观性给她的叙述增添了权威,它制造的亲近感又让这份独白更容易被观众信任和接纳:这是语言(voice)相对于文字(text),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描述性中介的影像如果说声音能够带来信任感,影像带来的则是疏离感。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是,抛开精密编织的文本,它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细节,一切调度好像都显得那样乏味而平庸。
但前面说过,这也许恰恰就是影像在本片里所必须扮演的本职工作:它作为一种描述性中介,就像幻灯片一样,起着辅助观众聆听独白的作用——谁说影像就一定要成为电影的主体?
在《梦》的影像构筑层面,导演主要通过改变布景和环境来叙事或者表意。
因为观众可以很轻易地察觉,室内戏的内容是琐碎、乏味、猥琐而平庸的,只有当人物从室内移向户外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才忽然变得真诚而开阔。
母亲与祖母在房间里为约汉妮焦虑不止、争论不休,但是到了森林中,她们才真正敞开心扉,约汉妮的文本作为开关,森林作为布景,使她们交换对于女儿/孙女毫无保留的欣赏与对其真实处境的理解,倾诉对彼此最真挚的想法(关于童年时期恐怖片的对话),在回家的路上,吟诵着能够暗喻影片主题与约汉妮处境的诗句。
登山时,祖母在和她相识的文学编辑交谈,毫无顾忌地谈论对性的看法,倾听和表达对孙女的喜爱,可是下一场戏,回到室内,当约汉妮问起主编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时,祖母却语焉不详,羞于直接夸赞或者鼓励自己的孙女。
在约汉妮步行前往老师公寓街区的路上,现代化高楼与建筑、霓虹灯也承担着某种制造疏离感、强化主角情绪的功能,而传统的挪威房屋,则象征着安全、舒适和些许的压抑。
在电影里,这种细节对比还有很多,所以,室内布景承担着某种象征功能:它暗喻前文所提到的庞大的社会体系、清晰而简单的道德评价对人类自由情感潜力的压抑,而室外的风景,高山、湖泊、森林,则象征着人的抛开顾忌的真诚袒露、情感的解放、自由的探索。
用简单化的结构与对比方式,导演呈现一种功能化使用影像(而非精雕细琢)的倾向,但你很难说这是一个问题,或者缺陷:因为对于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感受、思考,电影主要使用哪种媒介并不是核心问题,《梦》提供给观众的沉浸式叙事体验和延伸的媒介反思、情感呼唤,都无比清晰地佐证了这一点。
感谢上影节让我看上了梦!
还是小女孩的暗恋心事更有意思。
很多人的评价是轻盈,我也深有同感。
特别是女孩去老师的公寓找她,趁着夜色偷偷逃课,奔向暗恋的人,脚步都是轻快的。
城市不同区域之间街景变化,加上灯光,还有女孩略带期待的对话方式和旁白。
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被喜欢的人,反而成了她者,是被观察的个体。
女学生靠在自己身上,老师念着祷告的时候,那个时刻暧昧的流转是真实存在过的。
全女阵容看起来很自然,很舒服,主角是十七岁的高中生,但对女老师的喜欢是自然的,没有常见的未成年人被诱导的恋爱关系。
她们家庭成员是妈妈和姥姥。
她暗恋的法语老师也是女性,她写了一本书描述这段暗恋。
把书拿给姥姥,姥姥又分享给妈妈。
三个人都对梦有不同的定义。
个人很喜欢姥姥做的梦。
在向上的楼梯,朝圣者步步推搡,舞动身体,而她步步向上,艰难在人群里推开众人,仰视着她心中的上帝,直到梦醒。
也是在杭州看上上影节了,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字幕出奇地差,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又看了一部话痨电影,和《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非常依赖于旁白。
这里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对我来说旁白可能是一种偷懒,大幅削弱了情节和视听语言的展现。
回到“梦”这个意象本身。
我想电影想表达的一定不只是17岁的爱恋与破灭,还有当代约会文化下男男女女对彼此靠近的期许与落空,甚至是雅各的天梯之梦(这一趴受限于文化差异,散场后我问了g老师才大概了解)。
但很遗憾的是我觉得讨论都没有很深入。
其实电影的后40分钟非常精彩,特别是Joanna和母亲的会面,让我们从被仰慕者的角度重新回望这一段感情,但有点没有打透。
而且我个人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母亲和祖母的情感需求的讨论,但电影也在这里浅尝辄止,而是荡开一笔,讨论到很多代际观念啊、母女沟通啊这些话题。
有些遗憾吧。
不过还是会觉得泡茶的那个镜头非常非常动人。
盈盈烛光被玻璃茶壶融化成了一团橘光,你爱的人轻轻扔下一团干花。
烛光摇曳,唱片旋转,你知道你们还能至少再一起共度一壶茶的时间,你知道如此花前月下,她也还不想太早与你分别。
暖风是热烘烘的,玻璃壶里慢慢被染黄的茶水也是热烘烘的。
你觉得自己就像那朵干枯的茶花一样,在爱人的怀抱中被抚平、展开,就算无法丰盈如初,可正是爱人给了你第二次盛放的机会。
北欧的寒冬在窗外呼啸而过,你知道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全然温暖的世界。
——这个镜头真的是让我有想流泪的冲动。
我想也许,这也是一个梦吧。
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帮影迷朋友北影节抢这部 🐎一个/day3了咱也是没想到这是第一部自己买票的电影@SHO 果然小语种是我的催眠剂(真的睡绩可查 当然了八部半无法被超越)而且十分密集的台词对话 独白确实是像读一本小说但还是挺喜欢的 母亲和祖母在山林之间的对话 “把flashdance看作是一种罪恶剥夺了我的快乐” 想到身边容易上纲上线上价值的人 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可是现实中对亲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输出并且行为约束(主要是长辈对小辈老师说她关注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她作为被幻想的对象被客体化)女主想把这份心情贴身携带 而不是放在云里 记录是一种物品 很诗意 很细腻 挪威的街景和室内设计怎么都这么美 好迷人 让我想起高中时也很喜欢的一个英文老师(戏外与观众的互文:女主妈妈说的 第二次读完她写的以后也有陷入爱河的感觉 从别人的情感照到个人经历)也曾有一个长不见底的备忘录记录关于他说的inspiring的话 各种点点滴滴 觉得青春期懵懂的感情 很强烈 什么都有点像爱情 带着依赖 依恋 却又不可明状 特别是师生 对于这种情窦初开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期少年们而言象征着智慧 未知 也算是智性恋启蒙了探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也很有意思,妈妈觉得女主被assault了,被manipulated(想到房思琪 可是多少人被pua不自知 不然就没有那么多被骂恋爱脑的人了,当局者迷,但我一直觉得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是被pua)还有女主谈写作的目的,关于圣母玛利亚把她的秘密藏在心底,她却把它写下来。
他觉得记忆是易变的,但是当时感受如果被写下来,就变得很忠诚。
而一旦被写下,就一定有读者,不管读者是否是自己,在被读的过程中又会被曲解 误解,回忆被重塑,虚构和现实就变得模糊。
还是挺能relate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记日记以及每天发生的琐事(看了穆赫兰道后觉得这些琐事或者梦境 遐想从时间链条中打碎再重组就会成为像穆赫兰道一样的东西 很神奇~(等我补完睡过去的那一段再补充)
我开始幻想她最喜欢我,我们之间开始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结;爱人的肌肤和毛衣接触的那片区域让人全身颤抖;我想象别人都比我和她更亲密;现实中是容不下我在床上幻想的这些话的。
对这些心思的描写,对不同街区和人的观察,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些纠结有些失落,但她很快的回复和加了很多心心又让人雀跃,永远心软永远无法明确拒绝,想让她知道又想她会不会笑我呢,我与她的房间那么私密 可为什么有时她对我是那么官方?
这部电影的这些描写是那么细腻 脆弱又坦诚,让人想没有经历过女同之爱的人真的能写出这种作品吗?
曾经那么在意的事,原来最后会以爱人说她从未注意过,一本书,一次好像本就不该来的心理咨询,忘在椅子上也没关系的u盘,一个轻飘飘的男友,和认识新朋友结束。
2 父母之爱是走在孩子前面担心 是带有关于女儿消息的纸一定要带走,是为她骄傲又会因为想保护她而退缩,是一定要替她问一句你一定也有点喜欢过她吧,所以这样的爱不自由。
3 三代人关于女权争取的东西是否已经获得 是否继续有必要 还是过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也很有趣,虽不连贯,让人感到一种体贴的联结。
我是青春期不到就上街游行的人,我争取了这么久,你竟然喜欢想跳钢管舞的女焊工,我不禁想你们这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Johanna,如果没人爱你,你是什么?
妈妈经常在网上聊天,但她见面回来,我感到她的身体没能让人求之不得。
婆婆已经不再期待被人求之不得,午夜梦回,她会梦到未写的书,性,和神。
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没有信仰?
妈妈说她信奉爱,民主和言论自由,但婆婆说言论自由不会在临终时握着你的手。
完美的电影。
完全没想到这是一部女同片哈哈哈哈哈哈,但也称不上是。
小女孩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小女孩一个人完成了一场美妙绝伦的暗恋,并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全部写了下来,文字非常的真实和自然!
后来女孩给自己的外婆和妈妈阅读了自己的作品,外婆和妈妈进行了一番讨论(妈妈现实层面害怕女儿受伤害,外婆肯定孙女的文笔并觉得文字展现的是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在谈论作品是否需要被发表,发表后可能对女性主义产生推动作用,太好笑了,女主从主体性很强变成了边缘人物哈哈哈。
后来妈妈和老师进行了交谈,老师表示自己对女主完全没有那样的想法(但我觉得老师绝对对女主对她的感情心知肚明只不过不愿承认,于是她把她推远了,用一种生疏且冷漠的方式)。
同时作家会觉得读到女主作品的时候有一点被冒犯的感觉。。
其实真的挺真实的,然后女主完成了一场对爱情的祛魅,从她发表自己的文章,到后面去看心理咨询师然后落下u盘说不要了,再到后面和老师的另一个学生一起去喝咖啡,她是彻底放下了并且消解掉了这一段自己似乎从未亲身经历过的“爱情”。
反观我自己上三个月的那段暧昧,其实也是一场如同自导自演的自恋。。
也是充满了诸多幻想与浪漫,细腻的感情,文思泉涌,回看当时写下来的东西真的还有点羞耻。
不过感觉这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那一部分,那种活在对浪漫对爱情的想象里,那种整个世界只有你们两个互相救赎的感觉,那种原来只有你懂我的脆弱我们灵魂之间达到了一种统一的感觉。。。
是的,这些故事,有第三者的参与就变味了,但当故事告诉了第三个人,你就知道这段关系在你心里已经无关紧要了。
很佩服导演这么会拍这么会表达,比如那段女主去老师家里走街串巷的镜头,还有楼梯的镜头(一次去一次出对比很明显)。
还有很喜欢代际之间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太进步了,本东亚女真的小小的破防了一下。
SIFF2025大光明。知识分子电影,大量的独白和心理描写。女儿爱上了编织艺术家女教师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女同,外婆是诗人,一键把女儿的短篇出书。涉及到女权/酷儿/性自由议题,但是十分肤浅,好无聊的中产幻想。
内容又作家又家庭又恋爱的,啥也没讲出来。也不理解为什么把所有人塑造得离谱。恋爱没觉得有多刻骨铭心,也没体现小说多好。如果这就能让人感动的不行,那我上段爱情经历能撕心裂肺百倍。太多talk,但《爱在》比这好多了。空洞的无聊的。摄影手法很普通,画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跳切的地方很生硬,像报纸插入了些插图把文本打乱的感觉。总之很平,如同砂锅炖了一天打开是白开水炖豆腐。其实极其厌恶本专业的会计人和旁边观众默默认出德勤大楼,心想怎么会有如此难听的语言,已经想冲动打下了二星了。
#15th BJIFF# 一度落泪,但水平达不到金熊!首先是叙事的错误,用独白贯穿全片简直是最大的错误,没有真正的电影时刻。独白的使用让整个片子十分拖沓,结尾部分可以在很前面的部分停下(即便最后的结尾我落泪了)。很可爱的情绪,但是真的不够好,结尾不拖拖拖拖拖能到3.5。是first会偏爱的片子。
@Berlinale2025
太好了,完全是现在想看的电影。轻盈、细腻、深刻。不光是那些描绘得细致入微的少女心事发展历程,妈妈与姥姥的对话、妈妈与女老师的谈话也都如此之好。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偏袒自己,但同时尊重他人“偏袒自己”的立场。当一个人免于因不被尊重而产生的与人之间的消耗,才会真正愿意把心敞开接纳他人,也才会拥抱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太会选配乐,乔安娜飞奔上楼梯准备表白那段音乐真是有如神来之笔。“我喜欢她就代表我是女同了吗?”说得真好啊。看到大半才发觉其实全片处处是女性与女性主义,但当然既不会搞尖锐,又不会喊口号,甚至光是这样说都感觉侮辱了此片。而是用最高级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看起来很日常的谈话娓娓道出那些话题,令你觉得一切本该就是如此,实在太舒服、太好了。所以当我知道编剧导演是男性的时候真是惊讶。北欧啊……
不太理解为什么能拿金熊奖 就... 絮絮叨叨扯一扯情情爱爱吧
不懂这是想干啥 没被打动 只觉得以后都别暗恋了
+
#BJIFF 在晚上看这部是我的错误….
BJIFF 这个影像温吞贫瘠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你关掉画面只听对白也完全没有影响
3.5星。SIFF第一场@ 大光明没有囿于第一幕的coming of age故事,女孩对老师的爱欲幻想是温暖暧昧的梦也是冷静犀利的旁白,同时探讨了成人视角以及对Johanne写小说的利益态度还是挺有趣的,很喜欢妈妈和外婆讨论Flashdance是否不女权那段我妈妈认为free speech是信仰,外婆认为瑞典人外表且sexual的上帝才是信仰,虽是以谈话为主的电影但一点不觉得无趣或话痨。中文字幕很差,跟英文字幕比对有很多词不达意和犯错的地方,尤其把“queer awaking”翻译成同性觉醒,把queer翻译成女同让我很膈应,“酷儿”这两个字烫嘴吗还是太单性恋霸权太无知了。
惊喜!完全是我喜欢的调调和氛围 这种穿插的叙事方式 以及能在111分钟里表达这么多东西又如此细腻我表示非常惊喜 暗恋的那种心理 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传承与差别/进步 每一个阶段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以及即使如此开明的家庭仍然有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还有女主眼中温暖发光的老师 在母亲和她做为平等的成年女性而没有滤镜下看到的老师是完全不一样的 事实真相是什么?也许很多事情本身就没有真相 即使是当事人看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当作家需要细腻需要更真实地面对自己感受生活 既是天赋也是命运 感觉可以反复观看 BIFF2025完结撒花 地质礼堂的座椅是真的折磨啊呃
四星半。17岁女孩Johanne迷恋上法语课女教师Johanna,并洋洋洒洒写下厚厚一本心情复杂的少女日记。在母亲和外婆的眼中,这文字可能是孩子被精神虐待的罪证,也可能美妙到可以出版成书。成长的模样没有定式,完全在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一次爱慕,不过是青春打了个毛球。男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描绘出细腻情感丰富的女性群像,非常难得。
挪威的女性氏族社会,有台词的男性都显得不堪(几近骗钱的心理咨询师和喜欢泰坦尼克号式自拍的男友)结构好,前四分之一是内心独白支撑起来的少女情怀总是诗,并形成一个小小的悬疑,随着女主对外婆和母亲的敞开(知识分子家庭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支撑力),出书被提上日程,我们最终可以相信少女在现实中被伤害被降至最低。母亲与女老师的谈话使观众从另一方的角度补全事实,少女对教师的迷恋终止于对现实中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最后有了一个甜蜜的收尾。编剧及台词是智性且轻盈的,总是在绕着弯反问当下充斥着的下意识的ZZ正确。好像在提醒人们,所谓的事实是多么的弯曲而柔软,少女幻梦中毫无保留的书写让成年人猛然意识到,其实可以如此简单的看待生活,从而焕发如此强烈的激情。每次看着类片总感叹地球上有的社会已经进化到这种高级程度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乔安妠泡的茶散开时,我的身体也酸酸麻麻地舒展开了。整部电影都太美妙了。下辈子换我当挪威人。
全靠旁白和对话驱动但根本不会写 就是一场灾难
絮语式的独白和对白实在太多,以至于我们好像是在“读电影”,这倒也契合其与文学的关联,写小说成为重构暗恋过程的方法,把想象中的爱情转化为文学创作,最终与自己和解。看的时候想到如斯汀的《西比勒》中女性与虚构的互文关系,不同的是《梦》并没有掉进复杂的叙事迷宫里,转而更关注情感肌理的雕琢。《梦》真的非常细腻,用织毛衣、戴围巾、触摸皮肤等细节描写来具象化爱恋的小心翼翼、触碰的颤抖与兴奋。大量的浅焦加强梦的混沌。好美好轻的影像,很喜欢这种自说自话,每个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那些未曾言说的悸动、错位的触碰与永恒的未完成,都在电影与文学创造的私密领地中得到安放。15th BJIFF 4.25资料馆
和系列另外两部很不一样…没想到串起三部曲的居然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11051。75th Berlinale-金熊奖+主竞赛费比西。到最后揭底才发现影片实质上是个real-time film,同时也是一个套层元叙事,这个就太厉害了。可能是柏林本届最尖端的关于女性主义从抽象思考理论探讨到日常生活实践的作品(尤其是还涉及到外婆和母亲两代女性主义者的争论,这个展开太可贵了),而且影片几乎完全没有男人什么事儿。影片的旁白用法居然还能有个反转!结尾一下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了的声画关系上了一个维度!真的可以蹲个奖了!
暗戀變成了看似虛無縹緲的夢,而被暗戀者擁有一切解釋權,母親和老師的對話看得讓人火大又一遍掙扎地想:是啊,這就是現實吧。而最好的應該還是劇本,綿密的少女心情和與之而來的思辨,願意理解這些青春心情的奶奶和母親真的是太理想了。間中幾處絲毫沒有話語的鏡頭蠻有餘韻,或許前面行走在都市裡的雀躍,也像最後登上窄梯一般,是若干年後看似將不會留存在人生裡的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