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印刷网 www.87158541.com武汉会员卡设计网 www.87158541.com.cn武汉胸牌网 www.whxpw.com武汉光盘网 www.wuhangp.cnqq:892438672(注明连接)如果要印刷大家来找我 很便宜的啊
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俘虏了万千人的心,现已是国内电影青年和文艺青年的入门必修课。
托氏不仅获得了大众支持,还获得专业人员的奖赏,《天堂电影院》曾获戛纳评委会大奖,那时托氏过而立之年不久,称得上年轻有为。
托氏和他的前辈瑟吉欧•莱昂内一样,将商业和艺术平衡得非常好,也有一个相似的“毛病”:作品产量不多。
在2000年的《海上钢琴师》之后,过了6年,他拍了一部风格阴郁的悬疑片《隐秘》,影片未失水准却也没多少新意,传统的严谨结构中仍含着浓烈的情感。
时隔几年,托氏重新回到西西里,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巴阿里亚》。
《巴阿里亚》投资不小,高达2500万欧元,在意大利电影界算是顶级制作,配乐由莫里康尼操刀。
托氏自己和外界都对该片寄予厚望,影片是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在年底,代表意大利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清楚,铩羽而归。
影片讲了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历史,涵盖了从法西斯时代到后来眼花缭乱的种种政治更迭。
在这种历史事件参与过多的叙述中,我等外人如同不明真相的人误入大观园,不免有些走马观花地看下去。
虽然影片基本遵循了时间上的线性叙述,却像是难以衔接的碎片,节奏过快甚至有点紊乱。
在如此情况的干扰下,很难体会片中的情怀。
托氏称这部作品带着强烈的自传性质:“一半是真事,一般是想象,不过虚构与真实巧妙结合在一起,以便以假乱真。
”我认为,恰是这自传性质束缚了托氏的手脚。
一个人在处理涉及自身的题材,很易失控,在取舍问题上如果做的不当,便会使作品变味。
在《巴阿里亚》中,家族人物的情感与政治事件似乎脱钩,各行其道。
历史事件的功效似乎仅是改变了片中人物的命运,横跨的时间过长、截取的时间段过多,影片的容器无法同时容纳历史与情感。
一般情况下,自传性质浓厚的作品,感情强烈,更容易打动人。
而托氏这部新作明显走形,动人程度不及他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
飞奔的小孩,镜头后退,现出巴阿里亚的生活画面。
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美丽的开场之后,却很难进入托氏耗时三年营造的西西里影像。
有莫里康尼的配乐又如何,它在片中和意大利人的大嗓门都显得有些噪杂。
莫妮卡•贝鲁奇的短暂出场也没有召回前些年的动人记忆。
影片中的女主角依然有着精致的样貌(如《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都是如此),但没有再次散发出以往托氏片中的女性魅力。
托氏的传统手法失效之后,不再有古典的戏剧张力,只剩了些陈词滥调。
片子除了它的片长:两个半小时,其它地方都不具备家族史诗的特点,有史无诗。
托氏的乡愁抒发没有成为动人的诗篇,既没达到抒情的效果,也没有成全史诗的格局。
最大的希望还是,熟悉本土历史的意大利人能给托氏一些掌声,但在威尼斯影展开幕的尴尬表明,这点似乎也没生效。
去年有部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天伦之旅》,质量不错,翻拍的是托氏1990年的同名电影。
对于托氏,该欣慰呢,还是感到讽刺意味?
当西西里的传说不再动人、不再美丽,他与前辈莱昂内多了一个不同点:莱昂内的作品从没失手过。
依照托氏的创作速度,他重返巅峰,可得不少年头。
“政治是美好的”,当一个人或是几代人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坚持却不时地迷失时,梦想是像蛇一样的梦魇。
竟然拍出了喜剧的效果,悲到一定水平的喜了吧。
思维突跳到《茉莉人生》,几代人命运的穿插,国家的变动,身边人种种的大小悲喜。
琐碎。
刻意。
却很经典。
除了重复自己,托纳托雷就是在玩政治,这是意大利最时兴的电影题材。
可惜他没处理好,和家庭观、迷影情都有些脱节。
表演也浮于表面,煽情但不纯。
也没留给莫里康多大空间。
Luc,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Baarìa!
确实是托纳多雷的电影,画面、色彩、配乐、摄影、风情、叙事……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特定的事、特定的情上一个几十年就是这样动荡的往前走我们的几十年呢?
恍惚中,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了佩佩的童年、佩佩的成长、佩佩的爱情、佩佩的事业、佩佩的家庭、佩佩孩子、佩佩老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当同一块石子一次同时击中三块石头时,就会有一个盛满金币的宝藏出现在你的面前,多么熟悉的故事啊。
这个传说,即使都知道是假的,可是直到有人同时击中时,你才能真正的确定他的真假……我喜欢的托纳多雷,但愿你能永不老去……
提一个不平行的对比:张导陈导乃至冯导敲开全是金光闪闪的宝藏。
扯得更远些:GQ中文版创刊号封面上那些号称‘中国绅士’的成功人士也个个如愿打开宝藏(同一期杂志上冯唐专栏称他们土豪劣绅)。
但这些找到宝藏的中国精英和曾经有才华的人最后都变得不可爱,丧失想象力,甚至面目可憎。
而且无药可救。
而Tornatore对有灵魂的电影的坚持以及Baaria所呈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的热爱令人充满敬意。
Tornatore用群蛇梦魇的画面把BAARIA和亲情爱情的温情电影区分开,告诉你所有在BAARIA中出现的‘天堂电影院’的元素都是对观众礼貌性的客气而非梅兰芳之于霸王别姬的底气不足。
电影前半部分推进得非常快意,有关童年、战后的场景像马赛克瓷砖般洒出来,而且没有明显的连续叙事。
习惯了舒缓节奏和发酵情感的估计很难找一个合适的空档安放情绪,跟着幼年Peppino飞起来以后就一直漂着,直到恋爱和共产运动才舒缓下来。
第一胎流产几乎没有留给人伤感的空间,一笔带过,而且后来两口子连续生了五个。
踩雷的少年也是事后出现几个瘸腿的镜头而已。
成年Peppino算不上是正面形象。
他不读书,热衷政治。
他从事共产运动,是女儿眼中的无业游民和保守者,爱对家人做不现实的承诺。
儿子也从同僚那里感到公众对于父亲形象的不良评价。
但老年的Peppino说出‘我们曾以为可以拥抱世界,但最后才发现胳膊不够长’时,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他的宽容。
电影对社会主义的描述是温和的和宽容的。
不至于写到不得人心的地步,但从民众的情绪以及主角在车里关于蛇的幻梦可以感觉到男主角对自己也有过怀疑。
很多人都觉得土改的场景和中国如出一辙(我在罗马的同事也说罗马是欧洲最像亚洲的地方),但显然中国更合适作为这种制度的温床。
BAARIA丝毫不是政治电影,导演也无意用小人物命运折射大时代(这是中国导演和评论喜欢做的),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的命运只是普通人的命运,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时代。
历史悲情和伤痕感基本上是消极的态度和低级的情感。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张立宪戏称的‘都是浮云’。
末尾童年穿行今日的街道,拾回女儿被他耳光而遗失的耳环,可以看做是他的悔悟。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人只有童年的单纯生活是真实的,然这道理要等人老去的时候才明白中间的大部分都是稀里糊涂的错误和梦魇。
电影中西西里民风可谓一大看点。
很多人在看到陀螺裂开苍蝇飞出时候达到情感顶点。
但我落泪却是前一瞬间:飞奔回来的Peppino去兑换他应得的奖励时却被成人欺骗,无比委屈。
简直就是人生的寓言。
即便是奉为电影圣经的《天堂电影院》,在一些人看来都问题重重,所以《巴阿里亚》明显会为很大一部分人所诟病。
最高兴的时刻是从中找到的电影记忆,仅此而已。
影片从如今观影习惯来看问题很明显,如果是某一位已经作古的导演的老作品,审视的角度肯定是不同的。
谁让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是陪我们90年代初同时成长的少数几个外籍导演呢,把追捧留给后世,苛责留给我们吧。
我修了screen writing and narrative studies这门课程,因为作业,自己也在写电影剧本,professor说,写个1小时的短片就够了。
正好我认识一个意大利人,就把他的人生写了进去。
虽然时间限制只采用了他童年在阿尔及利亚跟法国的那些事情,但不可否认,Tornatore给我的影响很深刻。
我原认为将人的一生浓缩为短短的2个半小时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要么容易陷入记流水账的雷区,要么因为为了赶时间而丧失了电影的灵魂。
不过Tornatore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人生每个阶段的精华的匆匆一瞥,联袂起来一样是个好故事。
Baaria并非是本教科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想要告诫我们什么,他只是阐述了一个普通男人的旅程。
一个男孩目睹了西西里数十年的变迁,政府的流水更替,自己年轻的狂妄与挣扎,中年之后的顿悟与坦然放弃。
在即将老去之际,回首一生,用手中的石子同时击中3块岩石。
我一直在想Peppino究竟实现了什么愿望,现在结合自己手中的这个剧本,我忽然间悟到了,这两个男人一直在寻求认同。
对于Peppino,他在实现尊重与社会认同,马斯洛精神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层。
他孜孜不倦的加入Communist Party,费尽心思想要得到选票,想要达到权利的巅峰。
而对于我的男主角,一个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男人,他也在寻求社会的认同,他渴望能被看成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而不是移民。
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从而不用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男人,或者说人,最终需要的是什么。
只有等他们老去的时候,才会理解。
或许你觉得托纳托雷的影片陷入拖沓冗余的文艺腔无法自拔,不管观众喜不喜欢,托纳托雷的叙事一直是这样的风格——细水长流、娓娓道来。
这部《巴阿里亚》片长达150分钟,全程站着看下来着实不易,MOMA影城一定暗喜于会员暴增,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意大利文化处比不了的,所以也算值了。
不知道所谓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说法是怎样出现的,看完《巴阿里亚》以后,我个人决定把《海上钢琴师》踢出这“三部曲”行列了,《巴阿里亚》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这三者组合似乎更切合“回家三部曲”的说法。
其实,《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托纳托雷作品,如果它被踢出“回家三部曲”行列,我未尝不感到欣喜——这片子终于享受到里面蒂姆罗斯所扮演主人公的“无处安放的孤独”了,也算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巴阿里亚》带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里,又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女人经常出入的街道,还有熟悉的砂土黄色城镇。
托纳托雷照例在街道上安排了边打牌边咒骂的男人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嚼舌头的女人们,还有疯玩中忘记回家的孩子们。
可惜的是,这不是一座孤城,时代和政治这种大环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
故事就从巴阿里亚的一户普通人家展开,绵延历经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其间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动向,还有它们笼罩下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均缩微于这个叫做巴阿里亚的地方和这户姓做托伦诺瓦的家庭。
托纳托雷从来不吝啬于背景音乐,不管是《海上钢琴师》里的爵士,还是《天堂电影院》里夹杂着浓郁乡愁的暖色调音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部真的回到托纳托雷故乡的《巴阿里亚》当然也不甘落后了,音乐几乎覆盖了八九成的影像,观影结束后几乎想不起来音乐曾在哪里间断。
托纳托雷没必要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他的作品,即使有人觉得它冗余拖沓的话,也总还不至于像看某些晦涩文艺片那样,不堪折磨而睡去。
即使像我这种看过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已经对这种夹杂强烈思绪引导的叙事和配乐风格不陌生的观众,也还是能看下去的,毕竟有充实内容在支撑——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沧桑感。
因为预备好了要排长龙队,随手带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结果没队可排,索性躲到一边踏实地翻了几十页。
等看到了电影,不由得联想到:这不就是他们意大利那些年嘛。
我们海峡两岸这几十年都不容易,他们意大利那些年也不容易。
本来嘛,大家都是地球村村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谁又比谁能容易多少呢?
至少政治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大环境的主导力量。
对于普通百姓能做的,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只有祈祷政治挂帅的日子少一些,不要整天地风起云涌罢了。
从法西斯到社会主义,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贝比诺•托伦诺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在其中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奋斗。
全民饥饿的年代,小贝比诺聪明地从富人那里搞到双蛋面包,尽管饱受凌辱。
少年时代,贝比诺目送哥哥尼诺入伍奔赴战场,可他哪曾想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哥哥在几十年后却想服毒自尽。
青年时代,贝比诺反叛世俗勇敢求爱,终于讨到了心爱的姑娘,这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多的正面记忆之一。
血气方刚的贝比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从纪念遇难儿童到积极参与竞选,一直在不懈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
而同政治气氛同样无情的,是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窘境,以至于连小女儿也不失时机地羞辱父亲一番。
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一记耳光后是怎样的心情,只是女儿的耳环再也找不到了。
可谁会相信就在同样的地方曾举行吃意大利面的比赛呢?
你还别指责它扭曲、荒谬,还是庆幸它没有更扭曲更荒谬吧,这样你才会觉得日子还是值得过下去的。
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小儿子贝比诺,嘴里念叨着“政治是美好的”。
我们不知道一位临终老人说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抑或仍旧是一个愿望,只看到他在家人和政治的陪伴下,慢慢变老然后死去了。
送走了父亲,生活还要继续,贝比诺肺部透视片呈现巨大阴影,而逐渐年迈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他告诉孩子们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和妈妈马妮娜将会再生一个孩子,而不是自己当选了委员或是怎么样。
当贝比诺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去赚取自己的面包时,自己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会不会在脑海里快速翻动呢?
托纳托雷从来不会忽视童真和许诺式梦想这类浪漫的东西,这也使他的作品不会由于过分苦楚而陷于苦恋情结。
贝比诺年少时不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一块石子击中三座石峰,而这一梦想恰恰实现于年迈后不经意的一投。
地面没有裂开口子吐出宝藏,而是无数黑蛇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贝比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定在哪里见过它们。
如果说这个梦想如幻如梦,那么贝比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被尘封在陀螺里的苍蝇,在陀螺裂开后缓慢爬出开始羸弱振翅,我们也看到了托纳托雷的坚韧和乐观。
片尾呈现了大量影片的原型史料,模糊中给人以真实的厚重感,尽管托纳托雷交待过“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对于大的社会动荡局势中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有的可能只是想表现这些人的状态,有的可能不仅仅限于此,这类作品试图表现某个民族的某些东西,或者间接表现对社会时局的评判。
无论怎样,这种题材会是文学影视作品长期热衷的主题,而选择普通人群作为切入点永远是最具感染力和关怀精神的,正如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
如果你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又不讨厌托纳托雷的话,这部《巴阿里亚》推荐给你。
巴阿里亚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那里是个出故事的地方,特别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更是将自己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灵感的源泉。
从《天堂影院》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发生在这个岛上的故事打动了多少人!
这次他又将巴勒莫附近的小镇巴阿里亚搬上了银幕,一如以往美丽的风景,一如以往橙黄的色彩,但却没有了温暖的感觉,相反倒是深入肺腑的绝望。
在他影片中的巴阿里亚,成为人生的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代重复着一代,人生就像一个大循环,首尾相接,你无法跳出。
在《巴阿里亚》里,整个情节就是一个框形结构,影片的开头很正常,现在的巴阿里亚,人们在闲适地生活着,大人们打着牌,小孩玩着陀螺,不停地跑来跑去。
当镜头转换之后,孩子们仍然跑来跑去,场景也没有变化,依然是那个教堂,依然是那条街道,依然是那个广场,只是跑着的孩子不一样了。
故事就这么叙述着,剧中的人物轮番登场,几十年的巴阿里亚的变迁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也让我们牵挂。
六十年里,巴阿里亚与意大利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法西斯,经历了共产党与基民党的轮流执政。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你阅尽了巴阿里亚的风云变幻,阅尽了巴阿里亚的人生沧桑。
当你认为这是一部怀旧的历史片时,最后的情节却又将这一切解构。
影片开头那个被老师惩罚而在教室里睡着的孩子,在影片结束时醒来,故事在这里终止了。
打牌的老人依然打着牌,玩陀螺的小孩还在玩着陀螺。
难道这一切只是那个小孩的南柯一梦?
是梦是幻,还是真实的发生,你无法确切地把握,就如同人生一样。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梦与真实的界限在这里模糊了,其实梦与真实对于重复的人生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呢?
托纳多雷在《巴阿里亚》里,将人生的舞台固定化,而舞台上的人物则在不停地变化,进一步深化着他戏梦人生的理念。
影片所有的镜头都集中于巴阿里亚这个小城,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小城的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发生,每当历史变化的重要关头,小城的那个小广场都会成为历史事件的演出地,而后面教堂都会成为主要的背景。
军人、警察、墨索里尼的画像,还有无数的政客,都在这里穿梭演出。
他们喊着同样的口号,说着差不多的话语,他们许诺着同样美好的未来,风起云涌,上台下台,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
在巴阿里亚城的居民眼里,他们只是过客,他们与小城居民的生活无关。
而巴阿里亚城的居民们,则永远都是看客,他们似乎是历史的见证者,其实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虽然时代在往前走着,他们的衣着在变化,他们的外表在变化,但生活的本质虽没有改变。
他们一代代的出生,又一代代的死去,而巴阿里亚则容颜未改,对于巴阿里亚来说,他们其实也是过客。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每次风云变幻时,他都呆在广场前的灯柱下,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冷静地发表着自己简短的评论,从向两个打架的小伙子喊“不许打人”,到嘲讽激昂演讲的政客“你就扯吧”。
他属于生活的评论者,他似乎阅尽了生活,看透了一切。
不过,从影片开头到结尾,他却永远都是那副形象,永远站在灯柱下,永远给别人的生活添加注脚。
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他重复着自己,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可怜过客。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生活就是这样让人绝望。
数十年前,一个小孩将一只苍蝇放入正在制作中的陀螺之中,影片结束时,他的孙辈将陀螺摔裂时,一只苍蝇从中爬了出来。
这是暗喻着生命的无聊循环,还是寓意着人生就如这只苍蝇一样,浑浑噩噩,毫无意义?
三代人在巴阿里亚度过了自以为丰富多彩的一生,而苍蝇也在陀螺的狭小缝隙里度过了六十年。
想一想,真是很可怕。
小成本,烂制作。乱七八糟,哔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