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陈冠中评论过,说台北是最有质感的城市,看完此片,对此话心领神会。
看过讲笨贼的电影,看过讲糊涂警察的电影,看过讲柔情的黑帮老大的电影,也看过小人物卷入大事件的电影,当他们相遇在台北的犄角旮旯,这座城市的样貌,骤然鲜活。
诚品书店,中年发福风韵犹存的歌女,热气腾腾的夜市,昏暗的路灯,庙口街市,日据时代的住房,残缺的霓虹灯,上个世纪的电视剧,以及沉醉于电视剧的黑帮大哥和钟点房老板娘……电影中的这座城市如此充满生机和支离破碎,而它的活力正源于这种碎片和碎片的荒诞。
影片的城市,没有齐整的公路,没有反光的玻璃幕墙,没有刺天的高楼——这一切只能发生在蜘蛛侠和哥斯拉的噩梦中,像《黑客帝国》的细胞一样蔓延生长,最后被“圣经”式滔天的洪水或怪力摧毁——正如它们从未被刻入人的生命一样。
中国人或法国人的电影城市,不可能有那种虚幻的恢弘,至多存在于《一页台北》或《天使爱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中,和个人的生命感触融合,在小人物的呼吸之间,嬉笑怒骂之中,一点一滴,层层叠叠在时间和空间中,真实而幽默的延续。
影片中的台北,让人想起北京西单夹杂在高楼中的街巷和小摊。
在这个意义上,《一页台北》或许可以和《苏州河》和《北京乐与路》一起品味。
三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具有城市气质的生命,这些生命都会可能因存在于其他的任何城市而黯然失色。
而有趣的是,它们不约而同的聚焦于三座城市的背面和角落。
不同在于,苏州河上漂浮的是十里洋场的垃圾,圆明园艺术村郁积的是皇城根下的野心与散漫。
可能是因为导演的年龄,也可能是因为台湾早就从白先勇《台北人》式的前朝旧梦中惊醒,《一页台北》少了一些城市应有的厚重和沧桑,这更像是一部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
不过,这本身无可厚非,至少看完此片心中会添一丝甜蜜,多一份幽默。
借用片中人物豹哥的话:“年轻嘛,谈谈恋爱也不错。
“
编 导:陈骏霖上映日期:2010-04-02推荐星级:★★★★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几个并不大的街区。
安静的台北的夜晚,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改变。
一宗不可告人的地下交易和一起幼稚的绑架;一个并不那么残忍的黑帮老大和一群并不怎么靠得住的手下;一个纯情而木讷的大男孩和一个矜持而内秀的小姑娘;一个酷酷的却并不善于表达的警察和一段未完待续的情感;一个即将服兵役的土包子和一份不敢说出口的悸动……一个书店,一个馄饨店,一个便利商店和一个房屋中介……一辆轻便摩托,一本法语语法,一张课程表,一张老旧的照片……不管其他人怎么样,我喜欢这样简简单单的电影,即使在豆瓣,这部电影的分数并不高。
不过很高兴地在简介的最后,看到这部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亚洲影片。
就当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2011.01.19弗择·北窗观影
我承认,我是冲着「台北」字来看这部电影的。
「一页台北」的名字,文艺气息迎面扑来。
故事的情节都在预料之中。
台湾的文艺电影中,不会出现恐怖的恶势力,不会有警匪片那样的惊险。
心里明白,一切都会是个圆满的大结局。
所以,情节很简单。
但,诚品书店里,便利店里,夜市。
是不是,你渴望去走一走的那些地方,那些代表着文艺的地点,都在电影里出现了。
诚品书店里文艺的要死的来回走动与对话,男女主角一起摇摆跳舞的模样,加上淡淡的配乐,整个气息,文艺的要死。
我爱这范儿。
虽然代表着文艺的蓝天白云草地单车白衬衫没有在这部影片中出现。
但导演独特的场景设计、戏中人物的对话,都将文艺展现的淋漓尽致。
美凌晨四点,郭采洁的声音在耳边环绕。
瞬间觉得,这是怎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甜甜的,淡淡的,干净的面孔与声音。
一切,刚刚好。
很少在豆瓣在影评。
因为豆瓣的高手太多。
今晚,写下这些文字,我想说,我爱台北。
发自内心的爱。
我更爱,那五个憨人。
那个我们一直拱着的十年「拱廊」。
每一次旅行的结束都是下次梦想的开始。
好吧,我也要这样的安慰自己。
因为,我又莫名的难过到睡不着觉。
此时此刻,2010.7.25,凌晨4:04.
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
是被他的海报和名字所吸引。
对郭采洁也很有爱。
也是感觉很纯的一个人。
台湾的纯爱片一直是最近比较有爱的题材。
从花吃了那个女孩。
乱青春。
听说。
换句话说。
台湾的文艺片要比日本更好理解。
也许文化差异的问题吧。
看完全片。
其实没有太多的起伏。
就像一个豆友说的。
用16x的速度看完它。
也知道它在说什么。
可是我还是用正常的速度把它看完了。
开头的法语让我眼前一亮。
这也是故事的最大主线。
故事虽然穿插了一个荒诞的警匪剧情。
但是导演要表达的主题还是纯爱。
4段纯爱线索加一个故事组成了这部电影。
为了在巴黎的女友自学法语的小凯和在书店打工的郭采洁。
书店总是纯爱片邂逅的主要场所。
还有图书馆。
男主安静的看书。
女主恰如其分的搭讪。
为这一段爱情拉开了序幕。
大哥豹哥和海南的女友。
到了一定年纪就想安稳。
就想和自己心爱的人过一辈子。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可以说我是个没有上进心的人。
随遇而安。
只要和自己心爱的人安安静静的过生活就够了。
什么钱权名。
这些又算什么呢。
便利店的高高暗恋同事桃子。
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开不了口。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国产片夜店的情节。
也是便利店。
也是害羞的男主暗恋女主。
便利店的办公室恋情总是如此美妙。
这样的纯爱现在还有多少。
警察张孝全追赶犯人的途中遇到自己女友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散步。
就这样对罪犯不管不顾想要去换回自己的感情。
导演再一次表达了爱情至上的观念。
女友抱怨张太忙了。
得不到安全感。
选择了别人。
有时候明明相爱却必须要分开。
生活总是有太多太多的限制。
也许感情里面更多的还是需要理解。
用一个荒诞的警匪剧情把以上4段线索串联一起。
故事最后没有结尾。
谁也不知道这四段感情最后的走向。
但是这就够了。
过程美好过。
那么在意结果干什么呢。
这也是我一直劝自己的一句话。
http://axinlove.com/2010/08/au-revoir-taipei/郎情妾意的《一页台北[Au Revoir Taipei]》by @xinl.ve 100809豹哥的那包东西看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就很有点无聊。
引出一堆事端的东西,放到香炉里面,过了不知道几页(夜),居然相安无事地待几方人去动脑筋。
四伙人(豹哥、小凯、阿洪和警察)除了惦记着神秘东西的心思,又在《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其中被导演摊开来讲当前的人生境况。
被追逐的神秘东西若能让观众信服,最后无论如何都要大白于天下,不过确实可能只是虚无的概念——豹哥的养老金,因此也干脆不拿出手,靠着小凯和Susie的郎情妾意吸引观众。
文艺青年的时代过去很久很久,身高一米五立方体体型胖子靠背诵大段莎士比亚勾到校花只是传说。
潘驴邓小闲对上瘦高幼秀白。
没有刻意为之,郭采洁饰演的Susie会看上在诚品书店混法文书看的阿凯。
人、才、貌,阿凯何德何能够上女孩的正眼看他。
想要飞奔至异地问个为什么的男孩子,能为眼前的情谊而留下不走。
那就需要质问下,他的情伤是否是来得快也去得快了。
迷人的台北会在书店给宅男安排一个美丽聪明的精灵?
幻觉,一切都是幻觉。
允许骑机车的台北是一个具有强烈诱惑力的城市。
语言的相通而生活状况的不同,既有着大都市的繁华喧嚣,而又保留着极具生活气息的夜市和拥挤的街道。
诚品书店、7-11、人来人往的夜市,从行销商品到行销城市,《一页台北》的内容扫了普通台北人的生活,而没有进入到台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
非温情、爱情、友情,而试图用浮华生活的表象,表明台北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段阳谋的“艳遇”是忽悠而非代表可能。
四条线铺得开,稍微觉得收得拢的也就小凯和Susie之间的情感。
警察和女友的问题与出路在什么地方?
阿洪是不是只有坏到底?
豹哥的过去,小凯的父母,老人现在为什么这样,他们的艰难与欣慰会是什么?
翻开了台北的这一页,有疑惑不解,但刻意安排的男女之情让人觉得虚无而不想探究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Au.Revoir.Taipei.2010.720p.BluRay.x264-SSF
可能是眼光差异,有人把这部电影与科恩兄弟等人联系在了一起,不过比起名导们的坑蒙拐骗黑吃黑,这样的说法实在太抬举《一页台北》了,过于偏离事实。
影片口味清淡,经不起琢磨敲打。
表面上它是一个多线并行的故事,实际上并不严谨,内里的联系松散得可以。
像小凯去找豹哥,鬼都知道他要当冤大头,被叫去取东西,从而让不同人马撞在一起。
如果注重故事节奏,那慢悠悠的《一页台北》估计会让许多人抓狂。
看那些骑车吹风的镜头,松软静寂的音乐一起,这明明是又一组青春爱情小调,关警察不法分子何事?
他们只是夜色里一道明亮的陪衬。
所以,《一页台北》的连接点是《巴黎,我爱你》,普通又不平凡的一夜,暗生情愫的男女、投机取巧的团伙、便利店员出勤警察,他们在台北这座城市里追逐跑过,气喘吁吁或者轻松自在。
年轻人当帮手兼职打工,他们的命运里充满各种可能,其中就包括了相遇和爱情。
电影表面上写人,实际上写的是城,这几年最最流行的城市映画志。
而说到对岸的台北和关于城市的宏大命题,杨德昌作品是华语电影界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
结尾处,《一页台北》用“谢谢杨导”的一行字来道明了这一点,从而印证了我的多处设想。
在《麻将》里,夜景相当重要,纶纶和马特拉拥吻的背景就是人流穿梭的夜市。
影片表现的人物对象是年轻人,故事牵扯到遥远的法国以及一个不务正业的四人团伙(演员里面都有柯宇纶)。
《一页台北》里,晚上的书店、夜市、小吃摊、捷运站和马路公园被一一呈现,一个不落。
主人公饱尝异国相思之苦,沉浸在自我世界当中,法国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处地方。
这一方面是出自法国等同于浪漫的想象,就连电影的外文名字都是用法文而不是英文(陈骏霖是美籍华人身份),还有一点是这片子面向欧陆市场,陈骏霖的短片《美》和《一页台北》都是柏林参赛。
《美》是《一页台北》的雏形,美是一个女人,同时指的又是夜市之美、台北之美。
《一页台北》把日常生活搬进了电影当中,比如最近说要来内地经营的诚品书店。
都是书店,真要说特别到哪去,好像也不至于,那只是电影的一处取景地。
看这部电影,有时候会觉得台北跟内地没什么两样。
警察一来,小贩们卷起东西撒腿开跑;公园里练舞的中年妇女,无比投入;总是潮湿的路面,反射出城市的各种灯光。
我想起来刚到台北的朋友说:从高架上看台北市中心,除了高得突兀的101大楼,楼房什么跟广州甚至长沙也没什么两样啊。
我相信这是真的,许多人想象台北有多美,那只是不容易亲自过去,因距离产生的美感。
要说电影有特别点的地方,那可能是冷幽默和古怪人物,从缺乏表情的高高、几个橙色西装的土炮到一口一个学长的跟班,他们占了些外形上的便宜。
至于故事上,我真愿意把《一页台北》归入《听说》等电影所组成的“行销台北计划”,它们推销的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城市文化,告诉你去了台北该看点什么,逛下哪儿。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3e5/fa44f9.html】《美》 MEI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92639/全片观看地址 http://vimeo.com/8187367《一页台北》 Au revoir Taipei导演:陈骏霖主演:郭采洁、姚淳耀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即将去台北读大学的我,窝在家里看了好多好多的台湾电影。
《一页台北》就是其中一部。
那时候的郭采洁还不是顾里,那时候的诚品书店和那些琳琅满目的台北之景我都还未亲眼所见。
整个充满浪漫憧憬的夏天,我单曲循环着俏皮的电影主题曲,幻想着赶快踏上那片奇妙的土地。
如今的我已大学毕业,告别了曾朝夕相处四年的台北,翻着电脑资料,翻到大一写的这篇影评,写得有些青涩,就像小女孩的自言自语。
回忆起电影,那一幕幕场景,竟都有了我自己脚印,好想念台北,那页写满回忆的台北。
来自豆列【小可她姐】的【影评】集合如需转载,请豆油我哟伴着浓浓的台湾风味,散发着清新的单纯气息,《一页台北》带我们进入一个青涩而纯淨的温暖小世界。
总是蹲在诚品一角,思念着巴黎女友,读着法语教材的小凯;在成排书架间穿梭,被痴心男孩吸引,单纯可爱的店员Susie。
<图片1>你知道诚品书店么?
影片的拍摄地——诚品敦南店,是诚品1989年设立的第一家书店。
它24小时不打烊,是许多观光客半夜到台北必定要朝圣的景点,更曾被美国CNN评选为“世界最酷的书店”之一。
去年,它在苏州开了大陆第一家分店,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呢。
在台北读书的时候,我常去101附近的诚品信义店,但是很少去到敦南这家。
记得第一次终于搭了一个多小时的捷运去到那,才明白它为什么如此迷人。
书店的木质构造,仿佛脱离了城市钢铁水泥的喧嚣,轻踏着木地板,甚至有咯吱咯吱的声响,可你绝对打扰不到身边捧着书细细阅读的人们。
那里有书香、木香、知识的香气、抓住人心的气息。
在那里,你不用理会时间,没有突然袭来的萨克斯音乐催你离开,只有一颗颗静谧的心,同你一起忘却日夜。
或许这也是电影的开始,选在这家书店的原因吧。
很纯粹,很清新,就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男男女女。
就在小凯准备飞去巴黎的前一夜,他们意外巧遇。
不明的包裹,莫名的追逐。
小凯拉起Susie的手,开始了台北奇妙的一夜狂奔。
他们穿越大安森林公园、捷运、夜市、台北街头,一个个熟悉的台北之景,让大家领略了富有台北特色的风情,也让台北人自己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品味再熟悉不过的世界。
片中还频繁出现台湾美食,无论吃没吃过的人,在看完电影后都忍不住想要品尝,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与成功之处吧。
人文情怀浓厚的台湾电影,总是给人以无比清新的享受。
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打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有的只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却拥有着不可思议,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图片2>我喜欢影片里纯净如孩童般的情怀,虽然出现了坏人,可那也不是真正的坏人。
贼不像贼,拿相框拍了一下对方,还问他疼不疼。
原本应该势不两立的绑匪与被绑架者,都能因为一盘水饺,变成同坐一桌打麻将的好友,之后甚至还聊起了爱情……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不禁心中暖暖的会心一笑。
或许有人说这些不现实,很离谱,可是这样美好可爱的小世界难道不值得我们向往么?
纯淨的世界,少不了纯淨的爱情。
对远在巴黎的女友痴痴不忘的小凯,认为没有女友的台北就像失去了阳光的星球。
在女友毫无回音的情形下,还自以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存在,无论如何想尽办法都要去巴黎一趟。
可沉浸在寂寞时空的他,却没有发现身边的爱情已经悄悄发芽。
Susie总是在书店不经意的与小凯相遇、攀谈,聊著聊着便对这个痴心的男孩产生了爱慕。
一夜台北的狂奔,经过一连串充满错过、误会和巧合的城市冒险、浪漫奇遇,Susie与小凯在台北这座美妙的城市奔驰,心也开始随之舞蹈。
爱情往往就在身边,不是麽?
可它也像个害羞的孩子,似有似无的存在,暧昧的空气裡夹杂着不安的情绪。
可是一旦爱上了,就不要放弃,从空气中捕捉爱的证据,勇敢的去追寻。
所谓的青春,可不就是这样么?
影片的结尾,最动人的部份。
小凯回来找Susie,喊她的名字,而Susie却故意不应答。
两人隔著书架各自走著走著,慢镜头下,小凯忐忑不安的张望,而后Susie脸上渐渐浮出了甜甜的笑容,那样纯真,那般美好。
最后镜头一换,两人在诚品书店里再度与一众叔叔阿姨跳起了摇摆舞,好像印度歌舞电影结尾时的画面,却充满著浓浓的台湾味。
《一页台北》,页是书页的页,就像好像翻看一本叫作《台北》的书。
页也和夜晚的夜同音,也好像是在说着,这一夜有惊无险的台北冒险。
这一页纯净浪漫的爱情篇章,这一个单纯可爱的温暖世界,真是一部清新动人的台湾电影!
很多人跟我抱怨说这个片子也太无趣了一点,怎么还能拿下柏林电影节的最佳亚洲电影奖项。
一群天然呆演了一出更呆的闹剧,是在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内涵。
甚至有人极度愤懑地说着难道外国人的眼里亚洲电影的水平就仅此而已?
其实完全没有埋怨的必要,也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而已。
听到一些人跟说都是因为《一页台北》这名字去看电影的,他们往往会在看完后不停咒骂或是根本坚持不到看完,大声说着“被欺骗”就关了播放器。
我心想这类人大多是对台湾电影本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和喜爱的,除了像《海角七号》这样名声大噪的影片几乎也不看这类影片,殊不知这就是其自成一体的另类叙事风格。
文字有时候是很神奇的东西,尤其是这让外国人甚为头疼、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的中文。
它常常轻易就能够给予人以美好的假象用独特的魅力虏获你的心。
一页台北,这是故事初印象:我们要讲的,不过是台湾这卷宗里渺小的一页而已。
配上台北的夜色,衬着通常法国电影才有的伴奏,独有一种慵懒之意。
而一页台北亦谐音成“一夜台北”,因为这好似这故事在一夜之间发生就这么没有头绪地发生了。
干净简单地像是惹不起一丝尘埃。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莫名其妙有人不停闯进来,也有人离开,往往一些些瞬间小片段里我们的生命就成了另一幅我们完全没有预期到的光景。
简而言之,也不过是个不停背离最初目的地的故事。
那一群笨贼想要大干一票,以证明自己是有用之人,结果却恰恰将自己送上了警车;那个大佬在店里食东西时候更多愿意谈及的是情而非事业;本来在履行任务的警察半途看到和别的男人走在路上的女朋友,放弃了执行了一半的任务一直跟踪到了女友的家门口;每次想要坦白自己的喜欢之情的高高,话到嘴边也总会成为了“明天见”之类的句子。
而那个要去法国找离弃自己的女友的小男生最终也放弃了远方留在了他学习法语的那家书店。
在远方的我不能够预见,在当下的我却可以遇见。
虽然多线叙事在当代早就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值得稀罕了,可是在看到《一页台北》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到一股迎面而来的清新之感。
最让人觉得可爱之处的就是这每条线索上站立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似乎不太擅长自己的这一个身份,警察不像警察,贼也不像贼。
可是又有谁能非议这样的设定呢?
总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世上有谁能够断然地说我要做的那件事情一定会百分之百不出差催地按照我的设想完美实行呢?
那些途中偶然冒出来的小插曲兴许就在半路喧宾夺主,成了我们故事里的主角。
正是因为目的地的未知,它才充满着无限诱惑力。
内容简单到在开始就可以看到结局。
台北夜市的喧闹繁华不断有人骑着摩托呼啸而过,每个人都保持着美好的微笑。
也有人买着刮刮乐盼望着中奖,广场上一样有成群的中老年人挑健身舞。
闽南话夹杂着少数的粗口,这就是不一样的台北,在一些小小不起眼的店里发生的小小爱情故事。
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的,卷在书页,被特定的那一个人看见就足够了。
当生命的卷轴看到下一页的时候,或许那些说不出口的爱都开了花结了果,而我们身边都有了不一样的面孔。
这一页台北,终是要翻过的。
在这个平常的夜晚有着几个平凡的人做了不寻常的事。
阿凯,是个单纯傻乎乎的小男生,因为女朋友去了巴黎而自己每天跑去书店学习法文,但是没过多久就接到女朋友的第一通电话却是要和他分手,然后爱着女友的他准备偷偷的去法国找她。
可是他却没有钱,于是找到了一个爱光顾他家店的老大豹哥。
豹哥愿意借他钱去法国,但要他顺便带个东西,看他那诡异的表情我本来想里面肯定是个毒品或什么不好的东西。
阿凯傻傻的答应了,因为他想见女朋友的心之急切。
开始他也没想过这个牛皮纸里面装的是什么吧,可发现有4个穿橘黄色衣服的人来要这个东西并带走了他的朋友高高后,他才明白这肯定是个不寻常的东西。
susie,是个很勇敢的女孩,她从一开始就喜欢阿凯,却在知道他有了女朋友而且马上要去找他女朋友后依然恰到好处的帮助阿凯,虽然他们并不是很熟悉,可是爱却让她不知觉的对他好,就算为他牺牲也愿意的那种心。
看着她骑着偷来的小电驴带着阿凯去追车的样子,真的是可爱至极。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说女人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为是为她们爱的人啊,女人就会不自觉的散发出那种博爱了。
那几个穿橘黄色衣服的混混当的很搞笑,完全一副不称职的小啰啰。
把别人绑回去还跟他开始打麻将,聊天。
特别是那个小头儿,有点娘,却是个冷静有教养的混混。
在手下的人没有办好事的时候,他把责任都归到自己头上。
他冲动的那么一秒不小心打了下高高的头,还问他疼不疼,绑架的时候也显得那么温柔。
完全不称职,哪里有这么不凶的混混啊。
后来自己竟然跑去教高高,要对心爱的人表白,真是把我笑晕了。
还有那个帅帅的警察,自以为是的可以吸引很多女人,家里有个那么好的女朋友却在外面把妹。
女朋友察觉后自己安静的走开,这样做是真的很爱他吧。
他却在女友走后懊恼不已,真是在你身边好好的不懂得珍惜。
在执行任务追人的时候,竟然跑去跟踪自己的女朋友和一个男生。
还一厢情愿的认为是女朋友背叛了自己。
他女朋友是多爱她呢,明明知道不值得却还是宁可自己伤心也不要告诉他。
他真应该好好的反省。
人啊,不应该仗着别人对自己好就可以随便的伤害别人的心。
最后大家想要的那个牛皮纸袋里,装的只是一张相片,一张年轻时候没有留下回忆的照片,大家却为它而躲的躲,抢的抢,跟的跟,所以人要处心积虑要得到的东西不见的是你想要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人的宝贝。
真是个意外的结局,无关于黑社会,无关于警察,只是爱与回忆。
不得不提这个电影的音乐,背景配乐活泼有趣,让我欢喜不已,直到影片结束还在回味。
台湾小清新电影,不是在讲严肃的故事,电影里所有的人都是笨笨的可爱的,黑帮是,警察是,平凡的男女主角更是。
男主角不熟悉,很普通的男生;女主角郭采洁的娃娃音很破坏电影的感觉,总觉得她的感觉不适合演谈恋爱的戏码,更不适合演主动和男生接近的女生,不适合演女人(郭采洁还要比我大几个月,她的感觉就像恩彩一样,太让人想爱护,不过恩彩碰到的是好大叔,现在林秀晶在《我妻子的一切》里也开始走成熟路线喽)。
张孝全在这部电影里竟然留了很厚的长发,差点认不出来,开始以为是张睿家呢!
柯宇纶现在真是什么台湾电影都参一脚,不再是那个文艺男了。
郭采洁有的歌词曲都很好,但唱出来的感觉就被她的声音破坏了,她唱歌的声音还不如林志玲听着舒服。
剧情缩水 狗血翻倍 节奏4倍速 “在战争和爱情中 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