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一页台北》,有些想法和感悟现学现卖。
一、最温情的台北都说一部好的电影,缺不了一个好的电影背景。
这部片子中最核心的主角如片名中说的那样是夜晚的台北。
导演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台北一个短短的夜晚,却凝聚了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和人物。
女主角苏西工作的“诚品书店”、男主角小凯和朋友高高去吃的“师大夜市”、以及高高打工的“全家”便利店,这些都是“最台北”的标志性建筑。
导演故事地点的选择就展示了浓浓的台北气息。
故事的讲述从舒适安静的书店到方便贴心的便利店,从人头攒动美食聚集的夜市到中老年跳舞的公园。
我们通过电影,可以一窥台北人便捷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
在电影人物选择中,具有江湖气息操着闽南话的豹哥,卖古早面的小凯夫妇,快要当兵的年轻人高高,满脑子江湖义气想投机取巧的小弟阿洪以及张孝全饰演的抱负未得施展的警察,这些形形色色普普通通的人都代表了台北社会不同人群的真实写照。
看完此片,大多数人都会对台北心生向往,这是因为导演包含对台北的喜爱。
“陈骏霖,《一页台北》导演,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念完大学后因对电影的狂热,开始求教于那时已定居美国的杨德昌,接受对方的建议回到台湾担任制片助理,不仅学到更多拍片的心得,也才意外发现原来台北不只是酷似美国市郊住宅区的天母、不只有国片导演镜头下的冷酷疏离,其实有很多充满生命力与人情味的地方。
那时,他就决定要拍出台北真正的面貌,要呈现一个之前所有国际名导都没拍出来的台北。
”这是我从百度百科搜索的导演背景,这和我预想的一样,正是导演陈骏霖对台北的喜爱才能拍出镜头下这样美丽的台北,而正是陈骏霖不是在台北长大的,所以才能敏感细致的表现温情、具有人文气息的台北。
二、最不典型的电影人物在多数经典电影中,都会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丽、《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搏击俱乐部》中的泰勒……也正是这些独一无二、性格出众的人物成就了这些电影的成功。
而在《一页台北》中的人物既没有出众的性格长相,也没有脸谱式的刻画,电影塑造的人物简单平凡,真实的展现了温情台北中的普通人生活。
以以下人物进行分析:1最不冷酷的黑帮——怀旧的豹哥、愚蠢的小弟电影一反观众对黑帮聪明、残酷、老练的印象,塑造了怀旧、讲义气、乐于助人的豹哥和做事毫无逻辑有些愚蠢的小弟。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电影中塑造最出彩最具喜感的人物阿洪,他梳着油亮的发型,穿一套橘黄色的西装,造型夸张,他幻想变成混江湖做大生意的大哥,但现实中却是一个做房产中介的小弟,他只能从抢劫街边卖彩票的阿婆那里得到心理的满足。
当他得知他的叔叔豹哥有“生意”要运送货物时,想要抢到货品,却弄巧成拙,只得到豹哥的旧照,最终被送上了警车。
在电影中江湖梦的破面从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导演对江湖黑帮的调侃。
2最不英勇的警察帅气演员张孝全在电影里留着一个很丑的发型,他整天纠缠于偷鸡摸狗的小案子上,有点抑郁不得志的状态。
电影中的警察总是追捕大毒枭破解神秘杀人案件,但现实中的巡逻警察却是如张孝全一样,普普通通,徘徊于繁杂的小案子中,有简单的生活,偶尔向新来的师弟吹牛皮,根本算不上英雄,一不小心还气走了女友。
三、最不戏剧化的桥段如果我光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绑架事件、一个警察追击毒贩的故事,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紧张刺激的街道追击场面,子弹满天飞的血腥暴力电影。
也许这个故事平移到香港,那应该是这样的。
但这是台北。
我说过这部电影最大的主角是温情城市——台北。
《一页台北》故事情节淡而不平,这是温情的台北大背景下平凡的人物上演的离奇故事。
普通的青年,怀旧的黑帮老大,愚蠢的小弟,平凡的警察加上追捕和绑架事件,就产生了美妙的化学效应。
这就好像让一个素面朝天的路人忽然要在华丽的舞台上表演魔术表演一样,路人的笨拙与不知所措,包括最自然的反应都很具有笑点。
比如阿洪一伙绑匪与被绑着打麻将聊姑娘、小凯与绑匪交易中伸展不开拳脚乱打一气、警察追捕小凯和苏西却因为看到女友出轨而改变目标……我们跟随情节期待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总是笔墨一转,甩开观众的期待情节,转向人物笨拙的结尾,引人发笑。
这不是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所以小凯没有去巴黎追恋人,警察当面质问女友的出轨行为无疾而终,高高最终也没有向心仪的女孩桃子表白……这也不是惊险刺激的警匪片,所以警察没有抓到走货的豹哥,被绑者安然无事的继续生活……导演也许想说:“看!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你真的想多了!
”四、天然呆演员、浪漫幽默的音乐也许很多人认为电影男女主角有些幼稚,对事的反应也有些呆滞。
但我认为因为导演想要讲述的是普通人在温情台北的大背景下的简单幽默的小品式故事,所以在此塑造一个聪明、机灵、话语连珠的人物就不能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有趣幽默的故事。
况且我说过,这部电影最大的主角是台北这座城市。
也许导演小本子中的导演话语其中就写着一句“此片的目的是通过巴拉巴拉的故事来展现台北的温情与人文气息。
”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台北有些向往吧!
这样来看导演应该是成功的。
最后,我想说浪漫滑稽的音乐绝对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啊!
多线叙事的片子现在是越来越不稀罕了,不过当《一页台北》这样一部电影摆在面前,你还是能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
导演陈俊霖是台湾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新晋导演,《一页台北》仅仅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网上甚至很难找到他的资料,不过看到影片里对犯罪、黑帮与警察的各式冷幽默处理,此君想必是80后吧。
陈导解构之刀可谓刀刀不留情面,四条叙事线索中,贼不像贼,警不像警,很有几分荒诞色彩。
整天计划着“干一大票”的阿洪虽然比他手下几个傻兄弟灵光一些,可做起贼来还是显得太不专业;张孝全饰演的警察同样略显笨拙。
但与大陆《疯狂的石头》相比,导演对喜剧桥段的处理还是很节制的,大多时候表现在片中的是一种冷幽默。
阿洪的一班兄弟绑架了高高还会和他打麻将,阿洪其后更是和高高聊起了爱情问题;小凯和Susie来营救高高也遭绑架,阿洪逼问小凯时竟然怕把他打疼;从影片前半段一直争夺到最后的小包裹其实只是一张老照片(金蝉脱壳。。
和《天下无贼》何其相似)……如此对犯罪、警匪追逐等桥段加以解构,在我看来都是与爱情桥段的一种对应。
片中唯一未遭解构的正是小凯与Susie的爱情故事,张孝全饰演的警察的爱情同样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所有“现实”中的利益争夺越是荒诞,就越显示出小凯与Susie欲语还休的情感之珍贵。
影片前三十分钟小凯为女友学法语,与女友渐行渐远的段落,为后面的剧情埋伏下了不可逆转的因素,也给小凯的性格刻上了烙印。
也正由此,其后小凯与Susie的爱情情节才被赋予了很难得的含蓄。
如今的爱情片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含蓄,动辄一人最后时刻大彻大悟浪子回头找到真爱,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一份韵味与一点诚意,本片最后虽然小凯和Susie还是走到了一起,但编剧没有心急地让小凯在上飞机前“顿悟”,结尾处理的也意味深长,“飞”与“不飞”之间,其实在考验着电影人的用心程度,于是很欣慰地看到该片的编剧不浮躁的创作心态。
这样一种心态同样融入了导演对情节的掌控上,小凯与Susie为躲避警察混入跳舞的人群中的段落,镜头显得极有耐心。
一个导演是否用心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细节的把握上,我并不是不喜欢正餐,但如果有别致的美味甜点则更显精细。
《一页台北》对精巧细节的追求可谓用心,由于只看了一遍,可能还有没有发现的彩蛋,在此算作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片子里反复出现的电视机中的烂俗电视剧,大抵可以视作对现实的一种反讽与解嘲,当电视机里男男女女海誓山盟时,小凯正在经历着被女友“开除”的切肤之痛;当屏幕上枪声大作各种小马哥老大哥上场时,现实中的抢劫和绑架显得荒诞不经;当长篇大剧中上演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时,现实又何等平平淡淡又略显无稽?
此外对警察女友出走的表现(只剩下一支牙刷),阿洪搜包时发现的法文课便签,都是在大陆都市片中很难发现的叙事手段。
可能是看牛人的影评养成的坏毛病,看片子总爱向隐喻啊,对照啊,哲思啊这些方向想。
看到最后我们会知道,其实小凯接到的包裹只是吸引警察目光的幌子,里面只有一张老照片,上面是豹哥和他的往日情人。
小凯一路护送着豹哥的往日情怀,正是为了赶去巴黎拯救自己当下摇摇欲坠的恋情,同时却于不知不觉中种下了自己未来爱情的种子,荒诞的相互追逐中,导演其实早已将自己关于爱情三个时态的讨论注入其中,其实人家再严肃不过了!
最后说一说张孝全扮演的警察。
其实他才是整个片子里最倒霉的家伙,开始以为他办案会很灵光,结果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他连成天管自己叫“学长”的小弟都不如。
感情上更是受挫,刚刚跟手下吹嘘“自己这样的想把多少妹都有”,回到家就发现老婆跑了。
之前的场景值得思索。
警察女友做好了饭,警察却毫不顾女友感受就出门去,女友竟然也没有一点反对意见,仿佛一切都无比正常。
可以想见这样的事情之前发生过多少次,经历了不满,吵架直到麻木,这段感情实际上已经到了死去的边缘,警察却仍旧浑然不觉,直到回家时发现女友出走。
这正是编剧技巧中所谓“留白”,直接表现这样一段场景,省去了多少前情赘述。
黑帮老大很慈祥,警察绑匪都很不灵光,导演不相信犯罪只相信爱情……在这部片子里,人人都是好孩子,包括导演陈俊霖。
p.s.“一页台北"。。
这个片名真的很喜欢。
http://i.mtime.com/xiongxiaoxun/blog/4581301/#Comments
看过了FIRST PAGE,Au Revoir Taipei,其实发觉台北是个有梦想的地方。
那是属于创造自己的浪漫故事的地方。
想起了最近一位朋友的qq签名:缘分是本书,翻的不经意会错过,读的太认真会泪流。
本片不至于会让你我过程非常认真,但却还能感受到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另外一个地方,有这样翻看一页的台北好人故事发生。
第一次看到Amber的表演,不温不火但气场很足。
也难怪现在广告商会排队找她。
很有桂纶镁的感觉..书卷气十足、编导一体的陈骏霖在剧情中设立的环境也算是为台北在做城市行销,实乃台湾夜市为背景的爱情短片加长版。
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到夜里被拍得可爱、趣致也被放大,令人温暖放松加一点随意。
其实,让台湾人自己也能喜欢才是让导演觉得最感动的事情。
在台北的人应该已经对诚品书店没有感觉,对夜间美好的一直营业的便利店觉得稀松平常,反而我们保持了一点点距离才更能发现它的一些不一样的美妙的东西。
如他所说,其实感觉一座城市,正需要一种很特别的距离感。
你既需要诚恳地生活在里面,摸到那个温度,又要能有站在外面看的新鲜感和视角,可能缺一都不可。
与师傅杨德昌所要表达的台北城市生活及社会型态的转变不同,陈骏霖所要记录的只是发生的一段故事而已,但也深得杨导拍片的心得,与08年出名的魏德圣比起来就年轻多了。
更文艺,更新浪潮。
最后,看来一部好片还是要有好的辅助才行。
片子的监制是维姆·文德斯来负责整体架构,叙事、剪辑、选角,怎么看待城市,如何去发现整个城市的有趣的东西。
也难怪之前出现的各种台北场景。
给人很真实的不停顿地发展剧情,中间的笑点也那么怪怪的。
得过艾美奖的本片摄影师Michael Fimognari,是导演陈骏霖在电影研究所的同学。
片中光影确实不错值得一看。
【那一年的幸福时光】郭采洁、【泪王子】张孝全、【色戒】柯宇纶台湾新锐演员 姚淳耀、实力派巨星高凌风、高捷【街角的小王子】杨佑宁、【停车】曾佩瑜期待台湾新锐导演的下一步,听说还是一部爱情喜剧,但会带到上世纪80年代台北的大发展历史,带到一些亚洲的发展文化,好像现在的大陆,以前的新加坡。
大家都很想去赚钱,大家都开始跑去吃西餐...
《一页台北》算得上是一部标准的台湾电影,不仅仅他是made in taiwan,而且他有着台湾电影所固有的情怀。
在我看来台湾电影发展中辉煌的年代正好与我们大陆第五代导演的年代相同,虽然第五代导演在早期也出现了像《黄土地》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对于台湾的导演来说他们对于电影的把握并没有受到电影理论的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让电影充满立体感,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一些反常规的镜头语言下所表现出来的视听语言有着另一种情趣。
个性终究归个性,台湾导演对于电影空间的处理是第五代导演根本无法启迪的,所以说《一页台北》虽然说是模仿法国新浪潮的艺术手法,但是更多的还是台湾电影人对于电影已经产生了一种固定的风格,像这样一部充满着黑色幽默意味并且伴随着那清新委婉的小提琴声的作品怎能不让我们回味无穷。
黑色幽默中体现空间艺术说道黑色幽默,我们常常会想到《猜火车》《两杆大烟枪》《低俗小说》等神作,之所以称为神作其实就是让我们看到了抓狂的地步,让我们看完电影哭笑不得,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以上几部电影经典,但是已经拥有了一个作为经典电影的潜质,在电影中可以随意找到很多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桥段,电影中可以让一场抢劫变成一场轻松的闹剧,让一群古惑仔没有一点兄弟义气,警察本该是英姿飒爽却在这里是一个感情受挫的情感男,看似有些荒诞的电影却给了我们一种纯净的心情,午夜的台北虽然是灯火通明,但是这终究不是属于我们的台北,我们只能用一个平静的心情来看处在朦胧中的他为了爱情而努力,当爱情不在拥有的时候,在这偌大的城市里依然会给你一个最美丽的答案。
导演充分运用了电影的声音和空间的特点,并且紧紧抓住了电影的似动原则,当然在电影中固然不能对几个焦点同时对焦,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在对于几个连续的画面组成之后会产生一种幻觉,这就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所以对于基本原则的把握恰当让这部片子看起来非常的流畅,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声音的作用,如果单从空间艺术的角度来评定大陆第五代的早期作品没有一部作品是合格的,因为在他们的电影中没有一部是同期录音,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缺乏深度和厚重感,《一页台北》的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基本原则就能让电影如此好看,那么试问大陆的这些大牌导演们,你们知道电影是什么吗?
在创新中求精彩导演陈骏霖从师杨德昌,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部《一夜台北》中有很多杨德昌电影里的影子,他们都不局限在一种风格手法,单镜头与切换交替的使用,从而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快乐,电影不是幻灯片,其实不用太多的话就能表现出很多意思,因为我们观众是现实的,电影不正是对于现实的在加工么。
这部看似很商业的片子其实导演驾驭的恰到好处,又做到了电影的可看性又得到了名利的双丰收。
其实对于陈骏霖的老师杨德昌来说,杨德昌的电影中从不缺少的就是纵深空间,不缺少运动镜头,这是在电影中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运动就不能称之为电影,但是这两个东西确实在目前的大陆电影中往往缺少的东西,所以每次看台湾电影的时候我们总会说有一种民族风格,其实这是为了自己的无知而辩解。
这根本不是什么民族风格,你在民族你能民族过我们的《黄土地》,其中的腰鼓那才是最原汁原味的中国风,你可以说什么周杰伦唱一首东风破就能说他就是代表中国特色么?
像《一页台北》这样的借鉴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他哪来的民族风格,他只是受到了西方的理论的良好教导,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出来的电影你能说他带有民族风格么,在我看来只是算一部由正确的老师教出来的好学生拍的一部称得上标准的电影罢了。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我们大陆电影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可能以后的某一天又会出来一个中国版的昆汀·塔伦蒂诺呢。
那一“页”,满满的都是爱这部电影着实让很多人勾起了往日的回忆,也许你会回忆起那个第一次送你回家的男生,也许你还会记起那个挥汗如雨的午后是谁送给你了一瓶冰镇汽水。
90分钟展现了一整夜的台北,夜色下所有的调调都带有一丝的暖意,当爱情降临之时又是几场精彩的情节而带有些许波折。
当男主角翻开那一页一页的法文书,他是在挽留那段已经不复存在的爱情,当幸福的天使降临之时他牢牢的抓住了爱情的稻草让这一夜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铭记的一页,当电影开头与结尾都出现在了那个小巷子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发现,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无论你如何玩你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重新一段新的生活。
书店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地方,两个主人公在这里相识,虽然看着似乎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情,但是总比直接拔干净了床上见来的有趣。
这不就是我们当年那种懵懂之后的小骚动么,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会让我们几个星期都会精神抖擞以至于每天都会第一个到学校,朦胧对于爱情来说确实代表了是一种纯洁一种纯真年代的浪漫。
的确,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思绪万千,我承认我已经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也有一些可以回忆的小感动,但是懵懂年代那种朦胧的爱情已经离我远去,可能当我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会拿起这部《一页台北》来当我的催化剂,让我的回忆变得更加的有味道,一杯咖啡、一首爵士乐或是一本书,熟悉却又动人,它悄悄地来到身边,让寂寞的心跳开始有了温度…
最近忙得乱七八糟。
丢了自己到八千里外。
脑子里总响起在good wife里看到的话:I can do a lot of things, but I just don't feel motivated.今天头痛欲裂倒在床上,想了想,这不是个办法。
挣扎回到家,妈妈说小雨去了台北工作,因为那公司需要她这样讲得一口流利俄罗斯语的做美术设计的姑娘。
她坚决要求男朋友也得一起去,买小送大么。。
然后台湾人答应了就。
忽然想起某个关于申请学校的故事,一个小伙子PS里坚决地说:I apply because my lover is here...然后美国人答应了就。
自己的小马达,在过去半年,停了,工作焦头烂额的被外力推着,兜兜转转身不由己起来。
这次去西安一趟,发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然后和亲爱的小宝贝儿Joyce小姐一起看了这一本,无比轻松简单,愉快又温柔的台湾小青春片儿。
基本是一个关于小伙子要去法国千里走单骑追回女朋友不成却遇到可爱姑娘的故事。
里面有诚品书店,士林夜市,有很多呆呆的,温暖的人民,还有轻盈的好音乐。
西安其实也有这调调的,除了打车有点火暴,其它时间我们慢慢的,照单全收这千年古都迎面而来的浪漫:将军踊,舍利子,八仙庵,大雁塔,曲江,朱雀玄武门,左右客,华清池,长恨歌,高家大院,交大。
掰一碗泡馍,吃个烤串儿,肉夹馍,小酥肉,biang biang面,冰峰汽水来一杯。
走走老长安城门儿里的兴化,安仁,长兴,永乐,大业,崇贤,还有跟我家名字一样的太平。。。
看到些,平平常常的故事,并没有催泪弹,没有口号喊,纯粹就是认真生活生活,诚诚恳恳的,挺感动的。
生活不是只有工作么,今天有个觉悟。
决定再也不拖延,努力起来。
答应自己,希望能去法门寺还个愿。
要等等我啊,一页美丽间。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即将去台北读大学的我,窝在家里看了好多好多的台湾电影。
《一页台北》就是其中一部。
那时候的郭采洁还不是顾里,那时候的诚品书店和那些琳琅满目的台北之景我都还未亲眼所见。
整个充满浪漫憧憬的夏天,我单曲循环着俏皮的电影主题曲,幻想着赶快踏上那片奇妙的土地。
如今的我已大学毕业,告别了曾朝夕相处四年的台北,翻着电脑资料,翻到大一写的这篇影评,写得有些青涩,就像小女孩的自言自语。
回忆起电影,那一幕幕场景,竟都有了我自己脚印,好想念台北,那页写满回忆的台北。
来自豆列【小可她姐】的【影评】集合如需转载,请豆油我哟伴着浓浓的台湾风味,散发着清新的单纯气息,《一页台北》带我们进入一个青涩而纯淨的温暖小世界。
总是蹲在诚品一角,思念着巴黎女友,读着法语教材的小凯;在成排书架间穿梭,被痴心男孩吸引,单纯可爱的店员Susie。
<图片1>你知道诚品书店么?
影片的拍摄地——诚品敦南店,是诚品1989年设立的第一家书店。
它24小时不打烊,是许多观光客半夜到台北必定要朝圣的景点,更曾被美国CNN评选为“世界最酷的书店”之一。
去年,它在苏州开了大陆第一家分店,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呢。
在台北读书的时候,我常去101附近的诚品信义店,但是很少去到敦南这家。
记得第一次终于搭了一个多小时的捷运去到那,才明白它为什么如此迷人。
书店的木质构造,仿佛脱离了城市钢铁水泥的喧嚣,轻踏着木地板,甚至有咯吱咯吱的声响,可你绝对打扰不到身边捧着书细细阅读的人们。
那里有书香、木香、知识的香气、抓住人心的气息。
在那里,你不用理会时间,没有突然袭来的萨克斯音乐催你离开,只有一颗颗静谧的心,同你一起忘却日夜。
或许这也是电影的开始,选在这家书店的原因吧。
很纯粹,很清新,就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男男女女。
就在小凯准备飞去巴黎的前一夜,他们意外巧遇。
不明的包裹,莫名的追逐。
小凯拉起Susie的手,开始了台北奇妙的一夜狂奔。
他们穿越大安森林公园、捷运、夜市、台北街头,一个个熟悉的台北之景,让大家领略了富有台北特色的风情,也让台北人自己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品味再熟悉不过的世界。
片中还频繁出现台湾美食,无论吃没吃过的人,在看完电影后都忍不住想要品尝,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与成功之处吧。
人文情怀浓厚的台湾电影,总是给人以无比清新的享受。
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打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有的只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却拥有着不可思议,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图片2>我喜欢影片里纯净如孩童般的情怀,虽然出现了坏人,可那也不是真正的坏人。
贼不像贼,拿相框拍了一下对方,还问他疼不疼。
原本应该势不两立的绑匪与被绑架者,都能因为一盘水饺,变成同坐一桌打麻将的好友,之后甚至还聊起了爱情……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不禁心中暖暖的会心一笑。
或许有人说这些不现实,很离谱,可是这样美好可爱的小世界难道不值得我们向往么?
纯淨的世界,少不了纯淨的爱情。
对远在巴黎的女友痴痴不忘的小凯,认为没有女友的台北就像失去了阳光的星球。
在女友毫无回音的情形下,还自以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存在,无论如何想尽办法都要去巴黎一趟。
可沉浸在寂寞时空的他,却没有发现身边的爱情已经悄悄发芽。
Susie总是在书店不经意的与小凯相遇、攀谈,聊著聊着便对这个痴心的男孩产生了爱慕。
一夜台北的狂奔,经过一连串充满错过、误会和巧合的城市冒险、浪漫奇遇,Susie与小凯在台北这座美妙的城市奔驰,心也开始随之舞蹈。
爱情往往就在身边,不是麽?
可它也像个害羞的孩子,似有似无的存在,暧昧的空气裡夹杂着不安的情绪。
可是一旦爱上了,就不要放弃,从空气中捕捉爱的证据,勇敢的去追寻。
所谓的青春,可不就是这样么?
影片的结尾,最动人的部份。
小凯回来找Susie,喊她的名字,而Susie却故意不应答。
两人隔著书架各自走著走著,慢镜头下,小凯忐忑不安的张望,而后Susie脸上渐渐浮出了甜甜的笑容,那样纯真,那般美好。
最后镜头一换,两人在诚品书店里再度与一众叔叔阿姨跳起了摇摆舞,好像印度歌舞电影结尾时的画面,却充满著浓浓的台湾味。
《一页台北》,页是书页的页,就像好像翻看一本叫作《台北》的书。
页也和夜晚的夜同音,也好像是在说着,这一夜有惊无险的台北冒险。
这一页纯净浪漫的爱情篇章,这一个单纯可爱的温暖世界,真是一部清新动人的台湾电影!
依稀记得陈冠中评论过,说台北是最有质感的城市,看完此片,对此话心领神会。
看过讲笨贼的电影,看过讲糊涂警察的电影,看过讲柔情的黑帮老大的电影,也看过小人物卷入大事件的电影,当他们相遇在台北的犄角旮旯,这座城市的样貌,骤然鲜活。
诚品书店,中年发福风韵犹存的歌女,热气腾腾的夜市,昏暗的路灯,庙口街市,日据时代的住房,残缺的霓虹灯,上个世纪的电视剧,以及沉醉于电视剧的黑帮大哥和钟点房老板娘……电影中的这座城市如此充满生机和支离破碎,而它的活力正源于这种碎片和碎片的荒诞。
影片的城市,没有齐整的公路,没有反光的玻璃幕墙,没有刺天的高楼——这一切只能发生在蜘蛛侠和哥斯拉的噩梦中,像《黑客帝国》的细胞一样蔓延生长,最后被“圣经”式滔天的洪水或怪力摧毁——正如它们从未被刻入人的生命一样。
中国人或法国人的电影城市,不可能有那种虚幻的恢弘,至多存在于《一页台北》或《天使爱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中,和个人的生命感触融合,在小人物的呼吸之间,嬉笑怒骂之中,一点一滴,层层叠叠在时间和空间中,真实而幽默的延续。
影片中的台北,让人想起北京西单夹杂在高楼中的街巷和小摊。
在这个意义上,《一页台北》或许可以和《苏州河》和《北京乐与路》一起品味。
三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具有城市气质的生命,这些生命都会可能因存在于其他的任何城市而黯然失色。
而有趣的是,它们不约而同的聚焦于三座城市的背面和角落。
不同在于,苏州河上漂浮的是十里洋场的垃圾,圆明园艺术村郁积的是皇城根下的野心与散漫。
可能是因为导演的年龄,也可能是因为台湾早就从白先勇《台北人》式的前朝旧梦中惊醒,《一页台北》少了一些城市应有的厚重和沧桑,这更像是一部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
不过,这本身无可厚非,至少看完此片心中会添一丝甜蜜,多一份幽默。
借用片中人物豹哥的话:“年轻嘛,谈谈恋爱也不错。
“
高高就像是一个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向往与期待的菜鸟。
其实在学生时代有很多像高高这样的人,大家都单纯的像张白纸一样,而这段时期下的爱情也是最为美好与纯净的,每个人都会陶醉其中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像高高一样害怕被拒绝或是因为羞涩所以偷偷或默默的爱着对方的时候,虽然会纠结的难以作出抉择,但当时的那种感觉我相信应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怀念的时候。
片中的高高其实就像是大众对爱情初识状态下的一个缩影。
原本以为的小清新,没想到是大手笔。
其实这是一部爱情警匪片。
这部电影沉浸在一种郁闷的基调中,男主小凯因为女友去巴黎后相隔两地要和他分手而郁闷,susie因为新认识的男同学小凯没说上两句话结果他有女友而郁闷,高高因为不敢向同在全家打工的女生桃子表白而郁闷,警察张孝全因为夫妻关系不和而郁闷还和师弟吹牛皮,曾经的当地黑社会老大豹哥因为年轻没有抓住自己的真爱而郁闷,豹哥的小弟阿洪我觉得他没什么好郁闷的,倒是常常做一些让人郁闷的事。
导演很好的把握了当下年轻人的特征,那种慢半拍的性格,以及在碌碌无为中进取与进取中碌碌无为的生活特征。
大学生小凯在爸妈的街头小店帮忙却用空余时间到书店学法文只为和女友保持联系,在书店打工的susie却报了很多课余班只为让自己过的充实一点,看似平凡的生命却没有精彩的理由。
影片刚开始剪辑的几条线相互分离,入戏时间较长,开头有些疲软。
随着情节的推进,在街头交易,被警方追捕,susie被卷入追捕,拯救高高,高高与“绑匪”打麻将,观众的情绪被配乐舒缓的小提琴一点点挑拨,他们的奔跑让我想起了《午夜巴黎》中男主一次次的穿越之旅的冒险劲儿。
同时被这些年轻人处理黑帮电影里才有的情节的方式搞得啼笑皆非,本来追捕的警察却半路跟踪自己的老婆和别的男人,本来就不专业的“绑匪”和被绑的人打麻将还输得个稀里哗啦,更不用说为了躲避追捕跑到大妈群中跳舞的男女主,你们跳的这么不和谐真的不怕被发现吗?
结尾的处理也是意料之中,原来是一张老照片引发的追捕战。
另外穿橘色西装的阿洪不要gay的太明显哦!
我不得不将这部台湾小清新和前两天看的《盛夏光年》比一比,相对而言《一页台北》处理的更加轻松有趣欢快带着点青春的苦涩,即使是将要退休的豹哥在片中的主要情绪也是青春期的遗憾,你说是不是青春的苦涩?!
《盛夏光年》的原声钢琴曲也很不错,但是活脱脱的一出苦情戏啊,单相思也是一种病,比同性恋病的更厉害(哈哈我开个玩笑)。
而张孝全由那个gay圈情人变成了得罪造型师的倒霉警官不得不让人感叹物是人非。
有很多电影,其实不用去电影院看的,有很多爱情电影,其实也不用和女朋友一起看的。
像这样一部电影,就是,自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关上灯,最好是带上耳机,音量也不用开的太大,慢慢的看。
不用和女朋友看,里面谈爱的部分太少了。
不用和哥们看,里面谈情的部分也不多。
里面的人物都傻傻的,呆呆的,可爱的要死。
光这个可爱,就足够让人欢喜。
曲子悠悠扬扬的,剧情也不慌不忙,全是台北的风景,热闹的夜市,欢乐的台语,霓虹的灯,带着台湾味的混混,青年,爱情,真好。
电影如果是五分,光这音乐和美景就占了三分,剩下的两分,一分给演员,一分给这美妙的剧情。
小浪漫,小温暖,小情调,一下子就触动了心灵,悠扬的美。
换成好莱坞导演大概会拍成黑色幽默的警匪动作片,有飞车追逐绑票打架,还有男女主的火花搞不好还有热吻滚床单神马地.台湾导演一向深具人文气质青春气息自然不能流俗.于是看到片中男男女女各各细声细气温温柔柔,情敌相见都打不起来实在没什么张力可言但呆呆的很好玩.好想吐槽乡土剧和张孝全的发型。
為神馬張孝全要cos喬琪姑娘呢。
市井又土炮的台北。
女主角超级无敌卡哇伊呐嘞。。
女主角不漂亮,男主角不帅,连以前为人不称道的台湾文艺范都没了~~
“年轻人,有时候谈点小恋爱也还是不错的。 不过年轻的时候都错过了。。。” 有必要飞法国吗??? 。。。
出现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哦。。。果然是无敌天然呆的范儿!
简单地诉说最够了~~~~诙谐而可爱
最后一幕好雷啊。。
note:真的不知道要給三分還四分,裡頭有演員我認識,那家水煎包也常吃…很多部份我覺得很好笑,但這條主線實在太無聊了,每個角色都蠻符號化的,不過…算了,我覺得台北小情小愛能拍成這樣很有情了。
纯粹是因为女主角
文艺囧片啊文艺囧片……BTW,我想学跳那个舞~~~
无聊啊。。。
我觉得可以直接剪成一部微电影就还不错
男猪脚好像猴子。郭才接好看啊。。故事有点乱啊,尾巴收得一塌糊涂。不过还行。
电影本身真的很一般 可是我爱这样的台北
小清新,看起来舒服清净。
《麻将》新编,胡乱拼贴致敬模仿,节奏气氛、表演台词都有点让人泄气。如果不是因为结尾一行“谢谢杨导(杨德昌)”,它绝对不够三星。
全场最喜欢的是里面书店的工装及书架15年再看,这也太烂了,男主角活该没人爱啊
台北的一夜。有年轻人的爱情,被抛弃的,在十字路口的。有情有义的大哥,天真的混混,还有台北的小吃,热腾腾的很好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