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奉为电影圣经的《天堂电影院》,在一些人看来都问题重重,所以《巴阿里亚》明显会为很大一部分人所诟病。
最高兴的时刻是从中找到的电影记忆,仅此而已。
影片从如今观影习惯来看问题很明显,如果是某一位已经作古的导演的老作品,审视的角度肯定是不同的。
谁让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是陪我们90年代初同时成长的少数几个外籍导演呢,把追捧留给后世,苛责留给我们吧。
我常听人说意大利人与中国人有无数种的相似,比如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阿Q精神——相传墨索里尼的军队可以因为没有充足的意大利面而放弃对北非战场关键阵地的防守,而被德国人怒吼:与意大利联盟,还不如与十个法国开战。
这也许是一个古老文化在传承中总会出现的共性。
西西里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之一。
这个三角形的岛屿曾经被各种民族、各种宗教所统治,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独立王国。
这里的文化复杂多样,这里的故事层出不穷。
在这里诞生了《Baaria》的导演Tornatore。
他用西西里人独有的幽默和包容,诠释了二十世纪一个西西里人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这是一部复杂而不能被概括的电影。
没有人比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人经历了更多的沧海桑田。
中国人如此,西西里人也是一样。
电影的时间是混乱的,现实和梦境是不能被分开的——正如这个时代的人一样,闭上眼睛,曾经的硝烟仿佛还在昨天,而谁有知道明天还会如此平静安详?
对于一般的西西里平民而言,谁会去关心基督主义、共产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人们甚至不想知道这些到底是政治名词抑或舞蹈术语——正如中国的所谓“庸人”一样。
然而,他们为什么要去关心呢?
不管政治如何,生活总还是会照旧——不管是什么主义的政客们关心的其实也不过就是自己和家人的体面和收入,至于什么理论,那是年轻人当政前在茶余饭后的娱乐罢了。
然而,导演Tornatore的乐观主义和包容精神却让我们这些善于批判的年轻人着实自惭形秽了一回。
不管是什么主义,民众有多么厌恶,电影的表达都那么含蓄,而富有幽默。
卖香肠的男子,在笑声和叫卖声中坐在两名宪兵的肩上远去,留下了母亲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解释:去监狱。
Peppino夫人的流产,不过是一场破碎鸡蛋的梦境和夫妻相拥的镜头的淡去。
就连为了逃避战争而不惜自残四肢的Minicu,也不过是一笔带过。
在各种的沉重中,导演却一直把主旋律拿捏得充满激情和意大利式的幽默。
或许导演以为,一切都是宿命。
所以不分善恶美丑,不管喜怒哀乐,一切仿佛都是安排好的,困苦总会过去,哀怨和仇恨,不如享受现在,心满感激——Peppino对儿子说:有的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很坏;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其实不然——这很难区分。
那个看柠檬园子的胖跛子是这样,这些某某主义者或许也是如此。
而Peppino的“共产主义”也正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浮云,更还有什么善恶美丑?
Peppino从一个“不体面”的家庭出身,从事他所毕生奋斗的“共产主义”,带领工人游行,农民发动土地改革,参与革命战斗,甚至因此负伤。
然而他在家则是一个缺少责任的封建家长,苛扣邻居的社会补助,当政后镇压工人运动……他的“共产主义”似乎只停留在那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
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西西里人,最终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同事的好评,即使晚年的自己也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的人品不好——而慈悲的导演对此的表达简单到几乎不经意。
Peppino是一个政客。
当政治不再眷顾这个连演讲都不能脱稿的“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之后,生活再次归于平静。
和曾经的叛徒在服装店相遇的时候,两个人重新相拥,似乎一弃前嫌。
一切就如同浮云,政治不过是借力的青云,不过是脱离“不体面”生活的一种途径——老Cicco临终前所说的“Politics is beautiful”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痰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干燥”,这个用了动听的意大利语和西西里方言拍成的电影进入了尾声。
当你已经对某些事情坚信无疑的时候,那个苍蝇却从陀螺里钻了出来。
A bon locova,困苦的过往。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
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
我想会是舒服的。
一生的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
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
人生来就有回忆的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
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
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
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的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
《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
《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的风情照片。
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到远走高飞的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
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
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的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
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
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
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
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
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
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刊于5月14日《假日一百天》
除了结尾10分钟的技巧炫耀外,整个2个半小时的回忆部分一无是处。
毫无节制的煽情、缺乏必要情绪营建却演的颇为深厚的人物关系、为记忆城市而造作安排的无关细节(比如那个做了城市规划局局长的瞎子、各种轻描淡写的邻居),甚至连莫里康内的配乐都无所适从又不温不火的始终保持在一个欲高潮而不来的旋律面上。
至于,那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背景,又如同《老港正传》般刻意,美国大兵登陆、战败、经济衰退、黑手党,不过是一个个与角色生活关联不大的插件,告诉你那是19XX年了。
而主角,则不过是《老港正传》里老左先生的西西里同志。
最刻薄地说,托纳多雷的这次城市记忆,不过是那只主角儿时密闭在陀螺中的苍蝇,无聊地嗡嗡叫着,但又不吐不快,直到陀螺破碎,记忆随苍蝇飞了出去。
提一个不平行的对比:张导陈导乃至冯导敲开全是金光闪闪的宝藏。
扯得更远些:GQ中文版创刊号封面上那些号称‘中国绅士’的成功人士也个个如愿打开宝藏(同一期杂志上冯唐专栏称他们土豪劣绅)。
但这些找到宝藏的中国精英和曾经有才华的人最后都变得不可爱,丧失想象力,甚至面目可憎。
而且无药可救。
而Tornatore对有灵魂的电影的坚持以及Baaria所呈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的热爱令人充满敬意。
Tornatore用群蛇梦魇的画面把BAARIA和亲情爱情的温情电影区分开,告诉你所有在BAARIA中出现的‘天堂电影院’的元素都是对观众礼貌性的客气而非梅兰芳之于霸王别姬的底气不足。
电影前半部分推进得非常快意,有关童年、战后的场景像马赛克瓷砖般洒出来,而且没有明显的连续叙事。
习惯了舒缓节奏和发酵情感的估计很难找一个合适的空档安放情绪,跟着幼年Peppino飞起来以后就一直漂着,直到恋爱和共产运动才舒缓下来。
第一胎流产几乎没有留给人伤感的空间,一笔带过,而且后来两口子连续生了五个。
踩雷的少年也是事后出现几个瘸腿的镜头而已。
成年Peppino算不上是正面形象。
他不读书,热衷政治。
他从事共产运动,是女儿眼中的无业游民和保守者,爱对家人做不现实的承诺。
儿子也从同僚那里感到公众对于父亲形象的不良评价。
但老年的Peppino说出‘我们曾以为可以拥抱世界,但最后才发现胳膊不够长’时,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他的宽容。
电影对社会主义的描述是温和的和宽容的。
不至于写到不得人心的地步,但从民众的情绪以及主角在车里关于蛇的幻梦可以感觉到男主角对自己也有过怀疑。
很多人都觉得土改的场景和中国如出一辙(我在罗马的同事也说罗马是欧洲最像亚洲的地方),但显然中国更合适作为这种制度的温床。
BAARIA丝毫不是政治电影,导演也无意用小人物命运折射大时代(这是中国导演和评论喜欢做的),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的命运只是普通人的命运,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时代。
历史悲情和伤痕感基本上是消极的态度和低级的情感。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张立宪戏称的‘都是浮云’。
末尾童年穿行今日的街道,拾回女儿被他耳光而遗失的耳环,可以看做是他的悔悟。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人只有童年的单纯生活是真实的,然这道理要等人老去的时候才明白中间的大部分都是稀里糊涂的错误和梦魇。
电影中西西里民风可谓一大看点。
很多人在看到陀螺裂开苍蝇飞出时候达到情感顶点。
但我落泪却是前一瞬间:飞奔回来的Peppino去兑换他应得的奖励时却被成人欺骗,无比委屈。
简直就是人生的寓言。
每一场ge/ming的开端,都有ge/ming者奋力高扬并挥舞“为人民谋利益,为自由谋话语”的鲜明旗帜。
于是这面旗帜就免不了被妖魔化,被污名化,被反对,被镇压,被笑话……的宿命。
ge/ming一旦开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总说,每一个存在过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人,都是时代里的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选票实在不能说是个人意志的化身,它的本质,更有可能是权利阶级手里“面包和牛奶”的兑换券。
说到底,民众在意的从来不是哪个派系成为最终的dang/zheng/zhe,而是谁才能兑现当初让所有人有尊严地吃饱饭的承诺。
【喜欢的台词】“你们想要怎样的国家?
国王统治的,还是共和国?
”“国王关心谁的利益?
”“国王只关心他自己的利益。
”“共和国呢?
”“共和国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你会跳舞吗?
”“不会。
”“那你就不会懂。
”“妇女的解放来自于妇女自身。
这是党说的。
”“党没说让他的党员带着心爱的女人远走高飞吗?
”“你之所以拥护gong/chan/dang是因为他们反对黑手党。
”“请至少在这辈子投gong/chan/dang一票吧!
”“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特殊的天赋?
”“也许真的有。
”“也许?
”“也许,因为我们想拥有的是整个世界,可惜我们的手臂太短了。
”
除了重复自己,托纳托雷就是在玩政治,这是意大利最时兴的电影题材。
可惜他没处理好,和家庭观、迷影情都有些脱节。
表演也浮于表面,煽情但不纯。
也没留给莫里康多大空间。
Luc,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政治是美好的”,当一个人或是几代人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坚持却不时地迷失时,梦想是像蛇一样的梦魇。
竟然拍出了喜剧的效果,悲到一定水平的喜了吧。
思维突跳到《茉莉人生》,几代人命运的穿插,国家的变动,身边人种种的大小悲喜。
琐碎。
刻意。
却很经典。
意大利电影不可避免的政治化,在托纳托雷的这部新片中愈加明显,掩盖了其他元素,导演托纳托雷的政治倾向太过明显,立场不同自然会影响观感。
影片发展到中间段时,很自然的联想到这两年的《胜利》和《明星总理》,从墨索里尼开始,到现代政客黑幕结束。
意大利本土和外国观众的兴趣点可能不同,前者对战后的政治生活,意共和基民党的斗争运动深有体会,后者则比较感兴趣于巴阿立亚的风土人情和主人公的家庭传承。
而且,不是每个人都适应这片的节奏,开场很“库斯特里卡”,有种狂欢式的荒诞感,各种嘈杂的音效,也一度遮盖了莫丽康的配乐。
可影片越到后面越主流,节奏从一开场的瀑布般宣泄而下,逐渐变得和缓煽情,到主人公功成名就后,连色调和视点都偏向了好莱坞手法。
结局时,导演只能硬靠个“时空穿越”,把风格拉回到开局。
至于这种穿越是“妙笔”还是“俗套”,各位影评人自有观点,反正托纳托雷是不避讳用这种方式向自己致敬的。
其实莫妮卡•贝鲁奇只能算是有情客串,她的短暂露面,也是导演前作的片段重现。
《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给人印象太深,贝鲁奇香艳的身影哪怕只有两秒,也足够勾起少男们青葱的回忆。
各类人回忆的总结,很明显这是一部属于意大利的影片,从爱情,民俗,政治等各个方面为本国人书写史诗。
超过两千万欧元的投资,大部分都花到了场景重现和群众演员身上了,这也可以看出托纳托雷的野心和责任感。
莫丽康的配乐和节奏非常饱满,并没有统一的主题,在剪辑上也常刻意得配合声效。
也有不少外国记者不习惯这种叙事方式,一个多小时后,才会被故事中的人和景所吸引入戏,被导演的情感所感染。
两个半小时的确很长,但和片中三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相比,又太短了。
主人公佩皮诺和幼子对电影的迷恋,也像是《天堂电影院》的重拍版,托纳托雷深情溢满的大笔一挥,就要写个西西里岛的家族史,连同自己的人生经历全包进去。
影片中所涉及的爱情和家庭观偏向于古典,有着意大利人的激情张扬,戏剧化的台词和舞台式调度。
出场人物众多,也造成了形象塑造浮于表面得遗憾,小配角多承担喜剧调料,主角的年龄跨度大,但缺少心理演变的递进。
佩皮诺和父亲,妻子和兄弟和都没能继续挖掘,也显得有些零散。
他对政治的向往也并未交代完全,而是常常带有讽刺感和影射。
导演时不时要片中人物道出点人生哲理,甚至有些理想化和幻想主义的成分。
对于政治和世俗、宗教,托纳托雷既怀念又批判,怀念的是曾经的巴阿立亚,这样的风俗和景致已经渐渐消逝,批判的是政治依然黑暗,宗教并不能解决道德问题。
倒是现代化的思潮,更能改变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影片中关于六十年代的学潮部分来得突然,古旧的小镇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楼房。
世界变化得太快,佩皮诺“黄粱一梦”后,从孩童到花甲又变回海童,才在奔跑中挖掘出幼年的记忆,这让托纳托雷很感慨,也让意大利人找到了复苏时的温暖。
Luc, 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带有自传色彩的西西里故事、三部曲的经典流传、莫里康尼的配乐,《巴阿里亚》(又译巴里亚,巴格里亚的西西里方言称呼)未映先红。
然而在威尼斯开幕放映后,电影遭遇了多数劣评,反倒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大声叫好,情况相当尴尬。
托纳托雷拍摄《巴阿里亚》耗费了三年时间,借几十年历史风云变化讲述一个家族传奇,从不断翻新修葺的街区场景到人员众多的庞大场面,导演大有孤注一掷的意思。
用他的话说,影片侧重波澜起伏的政治运动,跟迷醉于光影胶片的《天堂电影院》分明就是币之双面。
中间某些时刻,观众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天堂电影院》以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人物场景都出奇地相似——莫尼卡·贝鲁奇短暂出现了几秒钟。
影片有费里尼般的魔幻现实开场,飞快奔跑的小孩,镜头疾速后退,背景里出现了巴阿里亚人民的日常生活。
小孩飞起,下一秒突然画面坠入另一时空,主人公托伦诺瓦出现,他是个羊倌,大字没认得几个却敢作敢为,非要弄出个名堂来。
先是二战时的法西斯统治,再有盟军登陆和美军到来、政党选举轮替到社会主义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法西斯倒台,大伙涌入市政厅,各取所需,连门板都给拆了扛走。
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这里的人们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自得其乐。
前一段托伦诺瓦和父亲被人欺辱,下一段他们又仿佛若无其事。
他们的下一代好像有所改变,可也说不上翻天覆地,该怎么活,就怎么过。
看得生老病死,讲的喜怒哀乐,说起来是人之常情。
意大利人特有的大嗓门和夸张表情,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幽默喜剧,比如那副贫民版圣像,这些都让《巴阿里亚》看起来极为欢快,洋溢着莫名所以的乐观。
正因如此,《巴阿里亚》实际上没有一个成型完整的故事,到处是散落的生活碎片。
只有忽隐忽现的快感,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潮。
一些人物稍不注意就转瞬即逝,让人很难把情绪投入到电影当中,跟不上情感节奏。
不可否认托纳托雷相上《巴阿里亚》的很大原因是与政治有关,而这部内容恰恰表现得非常乏味。
多数人想看到真情、追思与乡愁,他们对政治说不上排斥但也不会轻易喜欢。
最可怜的部分是配乐了,莫里康尼的音乐很满却不动听,不知道是没协调好还是发挥欠佳,反正有点累赘多余。
托纳托雷一定很怀念《天堂电影院》,三十出头就有无数奖项万千追随。
自那以后,他始终未能真正超越自己。
《巴阿里亚》说人生不过如此,可他还是想回去。
也只有在首尾两处,看得出托纳托雷很想挽留点什么,他希望能让时光倒回,把巴阿里亚的风情一一牢记在心。
他弄出黄粱一梦的错觉,又让人物穿越了时空,找到地板下的闪亮耳环。
托伦诺瓦和小托伦诺瓦在路上擦身而过,精美的圆圈形式,开裂的打转陀螺,这就是人生。
【理财 上海杂志 专栏】
这老爷子真是一辈子当一天过呢
这是托纳托雷吗,好乱那
没三部曲那么迷人了
虽然大量的描写了历史的动荡、人物在战争背景下成长的一生,却不足以堪称史诗。主角的人物刻画不够深刻不够经典,虽然养眼却不亮,描述也没有张力只是快过似的平铺直叙,不是不好也许只是不够讨喜。结尾好棒。
近期最棒的电影了,毕竟是大师,各个层面都趋近完美
典型的托氏之风,结尾如红楼中宝玉梦游太虚同出一辙。
2009年12月9日下午5点35分,托纳多雷喝了两杯我泡的茶,还用意大利语微笑地对我说:“谢谢。”——我瞑目了。
片子是讲的资产阶级向共产阶级迈进呢还是人性回归的情感呢...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也太杂,相比前几部作品,巴阿里亚的故事实在是没有沉着下去。
把故事平铺直叙,从孩子的视觉出发甚至是从孩子的时代讲起,一直都是托纳多雷的手法,他热爱西西里,热爱自由。他是一个很有符号很有特点很有味道的人。片末的穿越的太震撼人了,还连穿两次。配乐赞。画面粗中带细。
因为开场的飞翔和最后的结尾加了一颗星。非常非常个人化的电影,托纳多雷试图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来叙述西西里一个家庭在历史大潮中的变迁。前半部分节奏相当快,人物频繁出场,弄得我有点糊涂。后半部分渐入佳境,特别是配乐让我时不时的联想到《天堂电影院》。台词很欢乐,摄影巨优美,结局太魔幻了。
纯流水账,史诗失败的典型案例
感谢真主 我啃完了 还真是又臭又长~~
意大利冲奥片
浓缩的时光~字幕出现时感到强烈的情感激荡~挺奇妙
大场面流水账
这是什么啊?意识流?脸盲了已然
托纳多雷的这部没前几部节奏好。。。。
怀念意大利
以此片作为三部曲的终结,弱了点。
史诗电影。结尾真心的好。我觉得对共产党的刻画不是一般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