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灵魂不灭的观念根深蒂固,帝陵陵园通常仿照王朝都城宫室的布局结构而建,体现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因此,大唐的帝陵陵园的修建参照了长安的九重宫阙布局。
汉代诸陵,从帝王登基时便开始营建,花费了天下赋税的三分之一,既耗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到了汉末,大量农民起义爆发,汉代帝陵几乎全部都遭到盗掘,帝王尸骨抛尸荒野,狼藉不堪,因此,大唐帝陵借鉴汉文帝霸陵的做法,选择依山为陵。
正在看王觉仁的《大唐兴亡三百年》,2马上看完。
一边看书一边看纪录片会加深记忆,就上网找了一下,找到了这部纪录片。
乍看题目以为只讲帝王陵墓,原来是讲整个历史,算是歪打正着吧。
没想到纪录片还能这样拍,有动画,有实景,很吸引人。
但是,看了两集越来越觉得记录片里的文案跟书里的好相似啊。
不知道后几集的重复度有多高?
看完再评。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与之前作相比,配乐与文案同样精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动画效果。
壁画凤格实在是太棒了。
多好的东西,就这还有一大群人喷,真的很不能理解。
我看到很多人质疑的一点在于,是否有太多的主观臆断,我承认的确有很多地方导演组发挥了一下想象力。
但我认为这并无不可啊。
记录片也是一种影视作品,既然是影视作品当然应当允许艺术加工。
历史纪录片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历史科普作用,让人对于那段历史有一个初步大体的感受,它是面相大众的,没有人期望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严肃的,学术性的历史。
也许你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远超常人,也许你是一个历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者爱好者,如果是这样你大可不必看此纪录片,你去看资质通签,你去看新旧唐书,你看去史学界大佬们的论文与著作。
何必跟一个纪录片较真呢?
纪录片的作用就在于让那些对于历史缺乏基本了解的人建立直观的感受,引发大家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大唐帝陵还是比较成功的。
并且,我认为当下的中国,这样记录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给予其一种肯定或者鼓励的态度。
即便你史料积累远超大众,即便你对某个朝代研究颇深,也请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恶意批评一部和你本不在一个纬度的历史纪录片,因为你从来就不是它的受众。
特别是,当批评的唯一目的,只在于展现自己学识渊博的时候。
这实在有点秀优越感的嫌疑。
况且,对某个特定朝代,掌握多一点的史实,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献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唐中宗李显(高宗死后一个月被武后废黜)——定陵唐睿宗李旦(被武后软禁)——桥陵这片文案太棒了,之前没怎么了解过李旦的故事,都被其他几个皇帝的光芒或昏庸盖过去了,今天才了解到李旦这皇帝太成功了。
z治什么的不说,是非曲折也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外人眼见都不一定是真的,更别说已经过了一千四百多年,今人看着古书记载的了。
历史唯物主义看,只论家庭教育,睿宗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关系很好,下一代兄弟手足情深,大儿子李成器谦让太子位给三弟李隆基(玄宗),死后陪葬桥陵——惠陵,隆基在几个兄弟姐妹死后给予的陪葬规模都很大气,说明兄弟姐妹关系是真的处的融洽而不是装出来的,父亲李旦死后那桥陵的规模达到了有唐一代帝陵的巅峰,除了李隆基的功劳以外,不能不说这和李旦的教育不无关系。
期待第二季,唐朝历史应该再好好补补。
1、李渊(唐高祖),献陵李渊发家于西周唐叔虞封地,故称“唐”。
太原起兵。
2、李渊儿子李世民,杀大哥、四弟,后“贞观之治”,唐太宗。
成为太子前,是秦王李世民。
昭陵六骏:陪李世民大涨逝去的六匹马。
东突厥自作孽管理不好+寒冷=被唐灭,且部落人心早不在,于是原本依附东突厥的北方少数民族全部归附大唐。
归附后,唐设立四个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首领统帅原有部众,保留原来组织与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
而投唐的突厥首领都被授予京官武职,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几乎占至朝中同级官员的一半,数十万户突厥民众迁入中原,其中一万多户选择永远定居长安。
(东突厥自己管理不好,民心失散,而唐包容)自古帝陵都在都城北。
长安西北面是汉陵,唐朝选择了汉陵的东北位置。
李渊遗诏对自己陵墓:斟酌汉魏,从简。
长孙皇后(13岁与李世民结婚的发妻)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太子&四弟(李渊一共四子,三子之前已去世)。
汉陵,越华丽越易被盗。
最长的建了50年(地上建筑多),下葬时器皿都放不下,用了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这样,汉陵到了汉末很多还是被盗了。
但汉文帝霸陵依山而建、简朴,却没被盗。
昭陵,九嵕(zōng)山昭陵:皇帝在北,亲戚大臣葬在其南面(陪葬墓区),与长安太极宫一样的布局。
贞观22年,阿史那杜尔大破西突厥,至此大唐疆界被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广大地区,近四百年的分裂之后,丝绸之路再次恢复畅通。
没有民族之分,没有相貌之区隔,没有文化之偏见,广采众长,包容并蓄。
(任人唯贤,包容的结果)而公元7世纪的欧洲大地,正因人种、宗教互相残杀。
(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一般指中世纪早期)但李世民的儿子们互相残害,为保被废太子免遭杀害,生性柔弱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尤其是《兰亭集》。
他找人抄了很多送给王公贵族,所以至今有这么多《兰亭集》的摹本。
很多观点认为《兰》至今还在昭陵内。
3、李治、武则天,乾陵,梁山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达到最大。
帝国版图东临辽东,西临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总面积上千万平方公里。
大唐版图臻于极盛。
此时长安人口已破百万,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662年,太极宫北方,更加瑰丽的大明宫,成为帝国的象征。
在李治统治下,大唐光芒万丈。
但风疾影响了高宗,后面身体不大好,加上李治一开始掌权时权力都在大臣手上,就不敢让大老爷们代政,让武则天垂帘听政。
学者们认为,正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掌帝国的半个多世纪里,开阔的视野、繁荣的经济、包罗万象的思想,铸造了自信、开放、乐观的盛唐精神。
历史对唐高宗的评价有失公允。
武曌(zhào)——武则天创字。
乾陵无字碑,落成时碑身没有一个字。
但宋金以后历代游人题字(有现已绝迹的女真文字刻)乾陵墓道口有大量石梯堆着,很难进去。
估计没有碑盗墓,考古学家也没挖开。
墓按生前宫殿布置。
唐高宗与武则天酷爱书法,估计有很多唐代书法。
4、唐中宗,李显,凤凰山,定陵李显两得立储,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不足六年。
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历朝历代男性垄断了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制定了一套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宗法社会,而大唐似乎不在其中。
继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奔放、开朗的胡风胡俗便有力地冲击了中原王朝的礼教观念,加之李氏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他们逐鹿中原之后,继续推行怀柔、开明、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孕育出了恢弘大气的王朝气魄。
在这时,武则天进一步打破男权社会的藩篱,飞身九五,为当时女性追慕仰赖。
唐有功臣陪葬制(功臣死后葬在帝陵以南,这一制度在高祖时出局规模),但定陵无一功臣陪葬。
李显老婆韦后,和武三思婚外情、勾结。
李显后被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
5、唐睿宗李旦,丰山,桥陵李旦及其五子被武则天幽囚7年后,住在兴庆宫(前身)——隆庆坊。
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杀韦后集团。
夺回政权后,让父亲李旦登基。
李旦因为一生都在母亲控制下,看着母亲武则天杀了别的儿子,只想安安全全过一生。
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
李隆基后兴建兴庆宫,花萼楼表彰兄长和兄弟之情(花萼两字来自《诗经》,兄弟之间花萼相辉)。
开元29年,741年,李成器病逝。
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以帝王之礼安葬其桥陵之侧,是为惠陵。
兄弟五子7年关在一起,感情甚好,在唐朝百年兄弟阋墙、互相杀戮之后,很难得。
所以,其余三子去世后,也都获赠太子陪葬桥陵(惠庄、惠文、惠宣太子墓)史书中以淡泊好让为名的李旦,他同胞妹妹太平公主却性格、相貌与武则天都很相似。
与李隆基一起发动政变后,太平公主也是权倾朝野。
有唐一代,都是信道家。
大唐建立之初,拥有一半胡人血统的李氏皇族需要一位富有威望的汉人先祖来安抚天下人心,高祖选择了老子李耳,成为大唐皇帝的先祖。
道家被奉为最高信仰。
武周以来,推佛教。
为重塑李唐,李旦提升道教地位。
在大唐历史上,道教的复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
自李旦推崇道教之后,李白、杜牧、刘禹锡、贺知章等大诗人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或许正是道教推崇的神仙境界,培育了诗人非比寻常的想象力。
而干掉姑姑(太平公主试图发动兵变前,被反制)之后,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
公元8世纪,大唐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
空前规模的桥陵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诞生的。
其实具像化的工程,也是成全李隆基自己的一片孝心。
桥陵内墙面积12800亩,将近乾陵4倍的面积。
城垣周长13公里,只比现存西安明城墙周长短750米,城垣四角均设角阙,四面各辟一门。
加上东南陪葬墓区,面积三万亩,相当于2800多个足球场大小。
据史料记载,桥陵建成之时,拥有地上建筑140多件,陵园西南的下宫更是阁楼重重、殿台相望。
除30多名官员和数以百计的守陵士兵之外,另有400多户人家供陵园日常用度。
李旦一生两次登基、三让天下,总共在位8年(太上皇也是王),但正式执政仅两年,虽建树甚微,却明于识人,适时禅(shan)位,在险恶的政治局势中,能洞察时世,急流勇退,最终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结尾经过一个世纪的沿袭与发展,皇权的庄严与神圣,终于在睿宗的桥陵之中得到了几斤完全的展现。
整个桥陵陵园的平面轮廓,几乎与长安城如出一辙。
甚至连长安城东北方的大明宫的位置与性形状,也高度相似。
李旦入葬后,桥陵的营建仍然持续了30多年,这座修建周期几乎跨越了整个 开元盛世的大唐帝陵,终于成为一个真正镜像、与幽冥世界的王朝缩影,和一个令人仰视的极乐世界。
大唐代国长公主碑,记录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宫廷宴会:公元690年九月初九,女皇明堂设宴,慰劳群臣。
5岁的皇孙李隆范向女皇献上祝福的同时,以主持人的身姿宣告宴会开始。
6岁的李隆基男扮女装反串一曲坊间流行的《长命西河女》,12岁的李成器长笛吹奏《安公子》,《大面舞》《西凉乐》,宴会被小皇孙们代入高潮。
这场晚宴系李旦安排。
武皇登基后,李旦结束囚禁七年的生涯,回到东宫。
女皇身边掌管宫中门户的户婢韦团儿对李旦因爱慕生是非,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暗中施行巫蛊之术。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李成器的生母刘氏和李隆基的生母窦氏,进宫向女皇贺岁问安,但入宫之后便再无人见过她们的踪迹。
李旦强忍悲痛严令东宫诸人不得谈论二妃,面对母亲神色如常。
团儿的奸计被揭发后,武皇却对李旦滴水不露的态度产生怀疑,认为他深恨自己,将李旦囚禁东宫,无令不得复出,同时五个皇孙降为郡王,一同幽禁,甚至不能在院中活动。
公元698年,武皇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李显被召回。
尽管武皇对外称李显有疾需回宫静养,李旦依然敏锐的捕捉到信息,一连数日上书辞去皇储之位。
九月十五,李显得太子,李旦为相王,重获自由。
自重获自由,李隆基一直打造自己的政治势力,平乱韦后,李旦重新登基,李旦发现自己和李渊面临相同的处境,皇三子有功,却非嫡长,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骨肉相残。
此时,长子李成器站了出来“储君者,天下之公器,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
苟为其宜,四海失望,臣誓死不能居于平王之上。
”然李隆基却再度抗表固让。
李隆基政变第七日后,李旦正式下诏,以李隆基挽救社稷居功至伟,封为太子。
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后被封为镇国公主,开府治世,走上帝国的政治舞台。
又因与李隆基联合诛灭韦氏,并与殿前亲手将李重茂拉下御座,李旦即位后,又将其封邑增至万户,太平权倾朝野。
公元710年,景元元年,李旦启用姚崇、宋璟辅佐太子,重塑朝纲。
从此东宫和太平开始较量。
太平散播太子非长不应立,公然教唆宰相改立太子,东宫重臣谏李旦将太平调离长安远离权力中心,李旦说唯有一个妹妹。
因内斗,景元新政如昙花一现,姚崇、宋璟被排除权力中心,贬谪边地。
李旦复兴道教,李白贺知章杜牧刘禹锡等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景元二年,司马承祯应召入宫,李旦挽留试图用道教改变朝廷格局,司马承祯婉拒。
景元三年,益州、幽州相继叛乱,当地唐军全军覆没。
公元712年7月,李旦颁布诏书,传位太子,以太上皇自居,但三品以上官员任命、重大刑案及帝国大政,仍由太上皇裁决。
公元713年夏天,左羽林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频繁出入太平府邸,此时有大臣揭发太平公主将于7月初四兵变。
7月初三,李隆基发动兵变,砍杀常元楷、李慈,亲率李隆范、王琚、王毛仲等亲信冲进朝堂,将依附太平公主的骨干全部斩于堂下,又命兵部尚书郭元振另率一路人马,直奔太上皇寝殿拦住李旦。
公元713年七月初四,李旦宣布帝国政事皆有皇帝处置,三日后,太平被赐死。
公元715年三月,李旦去世。
兴庆宫西南的花萼相辉之楼,像天下昭示兄弟之情生生不息。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成器更名李宪,赐封宁王。
公元722年,兼任太常卿,开府仪同三司。
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晋升太尉。
公元741年十一月,李成器病逝,李隆基罢朝三日,追封兄长为让皇帝,葬桥陵侧惠陵。
桥陵内城面积12800亩,乾陵的四倍大小,周长13公里,比今天的西安城墙短750米。
南北门外均有神道,神道南端依旧沿袭乾陵制度,设有乳台、鹊台各一对。
开元时期唐版图:
题材:历史题材动画纪录片主要内容及评价:以唐玄宗之前的六位帝王陵寝为切入点,围绕从初唐、盛唐到中唐的时间线,讲述了大唐王朝的政治更迭及每位帝王的境遇,其中包含了帝王治国的功过、弄权的手段、家族亲情的取舍等,是了解历史不错的纪录片。
以动画形式和故事的方式,画面也很精美,看到弹幕说有一些服饰、礼仪方面的不严谨疏漏,但总体来说不影响对这段历史的探知和了解。
唐陵应该有十八陵,但该纪录片只讲了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的陵墓,应该会有第二季,期待。
更具体一些的收获和感想:1. 首先,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有一个承载魂灵的阴间世界,所以每代帝王都会将其在世的丰功伟绩复刻于陵寝中,而且都会把当时的都城复刻进去,而且陵寝中不仅包括放尸体的地宫,还有大片的寝宫及其他。
2. 唐代的陵墓是开山建陵。
3. 唐代两都城:西-长安,东-洛阳(主要是武则天),4. 大明宫是李世民为给父亲修建的,后来李治修建完成。
5. 关于权位斗争:唐代基本上很少最终是嫡长子获得皇位,好几次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李隆基),还有神武兵变(李唐力量逼宫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毒杀李显,还有女性弄权(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唯一的兄友弟恭是李旦的儿子们。
6. 李渊太原起兵,借匈奴之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玄武门兵变后让位于秦王李世民,死后李世民建献陵。
7. 李世民为秦王时领兵立下汗马功劳,昭陵六骏就是虎牢关,李世民有贤妻长孙皇后。
李世民文物韬略、贞观之治、天可汗,于长孙皇后逝世后开始建昭陵。
8. 门神习俗的由来:李世民被封太子后,迁居咸德殿,夜不能寐,大将秦琼、尉迟恭自请为太子守门。
民间百姓纷纷效仿,驱灾辟邪。
宋代古籍残本曾记载,暮年的李世民曾经发出这样的苍凉一叹:吾死之年二六而已。
9. 李治年号永徽,即位后先处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一言堂,因身体羸弱需要武则天帮忙处理,后来武则天垂帘听政。
李治极大扩张了大唐版图。
死后葬于乾陵。
10. 高宗离世一月后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但幽禁别院,后于洛阳登基,改号武周。
李显儿女均被武则天处死。
在狄仁杰建议下,考虑储位事宜,公元701年十月,武皇下令西返长安,改年号长安。
后又重返洛阳,神武。
神武政变后武皇传位太子李显。
11. 法门寺,唐代皇家寺院,有出土武则天的衣物。
12. 李显即位后,权臣环伺、功高震主、天子羸弱、孤掌难鸣。
其结果为:李显引韦皇后垂帘,重用武三思。
后韦后安乐毒杀李显。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平乱,李旦即位。
13. 武周时期李旦父子即被监禁,这些经历让李旦对皇家权位并不渴望,相反他对妻子极其怀念、教育的孩子之间关系也很好。
即位后一直烦恼传位于嫡长子还是能力强的李隆基,但两个人互相相让,李旦后让位于李隆基。
14. 兴庆宫为李显在位李旦居住之地,花萼相辉楼”的楼名,很好地象征了李隆基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15. 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后被封为镇国公主,为李旦妹妹,开府治世,走上帝国的政治舞台。
又因与李隆基联合诛灭韦氏,并与殿前亲手将李重茂拉下御座,李旦即位后,又将其封邑增至万户,太平权倾朝野。
16. 李旦复兴道教,李白贺知章杜牧刘禹锡等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其他补充:具体各个分EP的更详细笔记可以参考这个大佬总结的,写的很详细,学史笔记▻李渊(大唐帝陵)剧评 (douban.com)
与之前作相比,配乐与文案同样精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动画效果。
壁画凤格实在是太棒了。
多好的东西,就这还有一大群人喷,真的很不能理解。
我看到很多人质疑的一点在于,是否有太多的主观臆断,我承认的确有很多地方导演组发挥了一下想象力。
但我认为这并无不可啊。
记录片也是一种影视作品,既然是影视作品当然应当允许艺术加工。
历史纪录片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历史科普作用,让人对于那段历史有一个初步大体的感受,它是面相大众的,没有人期望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严肃的,学术性的历史。
也许你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远超常人,也许你是一个历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者爱好者,如果是这样你大可不必看此纪录片,你去看资质通签,你去看新旧唐书,你看去史学界大佬们的论文与著作。
何必跟一个纪录片较真呢?
纪录片的作用就在于让那些对于历史缺乏基本了解的人建立直观的感受,引发大家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大唐帝陵还是比较成功的。
并且,我认为当下的中国,这样记录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给予其一种肯定或者鼓励的态度。
即便你史料积累远超大众,即便你对某个朝代研究颇深,也请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恶意批评一部和你本不在一个纬度的历史纪录片,因为你从来就不是它的受众。
特别是,当批评的唯一目的,只在于展现自己学识渊博的时候。
这实在有点秀优越感的嫌疑。
况且,对某个特定朝代,掌握多一点的史实,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很明显在借陵讲史,尤其详细讲述了李唐皇室前期及中期残酷的权力更迭,但很特别的是,它不时会以极温情的语调叙说某些历史人物在当时可能有的想法及情感,使得他们鲜活生动了许多。
这部片最后停在李隆基为李旦建造的桥陵,或许也是不忍看大唐盛世的落幕吧。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无字碑,武皇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
噢,说说缺点,太久前看的,也记不太清了,大概说一下,一是全片人物均采用动画建模方式,可能有人不适应。
二就是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三任皇帝的故事占比极重,且本片以李隆基之父的陵墓收尾,可能会有人觉得没讲全。
三就是本片掺杂了主创人员对某些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个人情感及解读,可能会显得不很客观。
李渊早期韬光养晦 隐忍退让 暗中招兵买马运筹帷幄 他本人的政治军事色彩其实根本不差 在给突厥的某启 玩投资人那套的时候其实就能看到 画饼稳北 而且曾多次抵御突厥进攻 稳住国内形势政治才能君王能力OK的 就是自小家人相继离世导致他对这种亲情的渴求后期两儿子的事儿他也没整明白 不过确实挺难解谈他们家父子的事儿总绕不过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这个其实真的无解 但我想说的是 二凤早就把常何这步棋走在了两年前(这里史料记载常何是武德七年负责玄武门守门 当然也可能更早 这里就不纠结了 看个乐呵)就包括之前也想过 他都在玄武门大杀特杀了 李渊肯定也早就被他控制起来了对二凤来说就比起杀兄的罪名 他更难以那啥的是弑父 哎我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懂得都懂 李二不用说了 军事政治奇才 真的牛 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李世民先生 有个好太太 太太至死在陵寝方面都在为他考虑 不让他为难 恩爱有加 有意思的就是天可汗吧 在突厥实行自治 坚持全国一个大唐原则李治和武则天跳过吧 不说他俩 但那个大草包李显是真烦人啊 人家武嬰无字碑是低调 本身因为得位不正利弊相比 直接把功过留给后世评说 反正就是仁者见仁你唐中宗留个无字碑真是无语 啥也没有 草包一个就这个武鑍也没个培养继承人的远见 这戴绿帽子的大憨包真能让他气死 啥也不是李旦也是个牛人 能在那种情况下自己活着 还来回打点保全五个儿子 在一定程度上那七年幽禁使他们的感情亲密 大唐高危职业:太子 李成器是真牛 洞明实事 让位跑路 最后追封让皇帝 该说不说李旦养儿子是挺厉害的可能也是看透了 这么些年他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权力有些膈应李隆基那个6岁女装反串 真是艺术细胞天生的啊 前期不用说了 开元盛世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后期太墨迹了不说了这片强推
技术上很好,but史观真的绝了,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女性一律被批得很惨。同样是《新唐书》,为高宗翻案就去质疑,言及韦后乱政就是直接采用,哪怕有那么多不合理哪怕学界早已质疑。
看完第一集就想打五星,文案是真的有功底,内容说得挺扎实,主体是每代帝王时期的历史,但帝陵情况的描绘也没有少,有几个可以建议再多说些帝陵建制方面的细节。动画画面制作精良,看着很舒服,很精致。第一季10集包括李渊1集、李世民3集、李治1集、武则天2集、中宗李显1集、睿宗李旦2集。第二季从李隆基开始,看来收视率还是会保持的!另外,建议1.5倍速。
当个故事听挺好
还可以的纪录片,讲陵墓少,讲故事多,确实不好拍,皇陵如果不是抢救式挖掘,在考古技术还不能确保保护的现在也没法挖,嗯,确实也没法怎么揭秘。。
重复内容太多了
无功无过,没有西汉帝陵好看
从帝王陵墓为切入点谈唐代历史这个角度相当不错,动画制作也算ok,特别是将武则天那几个儿子的故事讲清楚了让对武皇后期有点混乱的我受益匪浅。这个纪录片甚至还搞了从兄弟阋墙开端到让帝睦和结尾的首尾对照,人为打造了一个团圆结局,还挺有趣的。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但最后一集赞美玄宗终于将被女性祸乱的朝堂挽救回来的文案听着多少有点不对味。这里得扣掉一星。另外比较遗憾的是只说到睿宗结束实在不过瘾,我还想看玄宗的故事呢……
上一季陵墓内容就很少了,这一季更少,然后文案和西汉一样的毛病,你们要不考虑改一下片名吧
其实总体不错,只是不如《西汉帝陵》客观,臆测的地方多一些,应该不是一个编剧吧?
一星给画面,一星给BGM,一星给文案(虽然有些观点不认可,有些地方过于煽情,但总体瑕不掩瑜)。为了看这个纪录片,特意充了B站大会员,看完挺失望的。跑题跑得太厉害——我希望看到的是对陵墓的介绍,不是来听大唐历史的。如果是要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历史历史讲不明白,墓葬相关的却成了每集只有几分钟的边角料。
很一般 主观情感太强
败笔可能败到了配音这一块了
动画文案都很好,但是关于陵墓的内容太少了,好像在看历史讲解
历史你就历史,打着帝陵的幌子,和帝陵关系真不大,和西汉帝陵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如果以语文老师来看,这就是一篇脱题作文,写的再好也不会有高分。
以大唐帝王死后归处为引,窥见历史的兴衰罔替。但既然片名为“大唐帝陵”,“陵”的篇幅比重是否该大一些?帝陵只是个噱头,讲述帝王功过是非才是重点,但问题是,几十分钟的内容不过是帝王一生的简介。讲帝陵,只是噱头;讲帝王,过于简单。尴尬。
又等到了
就一半,哎,太影响心情了
良心!!!
陵墓本身内容太少了
看了一集,觉得很新奇,不同于以往的记录片,有动漫元素存在。还有,最后不忘介绍世界别的文明的发展进程好评!像看史书一样,有趣,不错(*๓´╰╯`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