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走马观花看电影,看完更多的是瞬间模糊的感受,刚刚看完东北告别天团要写自己的影评的时候在想,我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
实际应该是罪犯的救赎片,但其实这些救赎,在生活里,能实现多少分呢?
现实中,英语老师会教他们俩嘛?
现实中,老牛会真的乖乖拿着300万去办这一场葬礼吗?
现实中,范大明白会因为女儿的手术费在之前就向刘平安妥协嘛?
现实中,刀爷他们三个真的能一身浩然正气,而不会自暴自弃嘛?
这些在现实中和电影中gap的地方是理想,而那些一个个在钱的力量下实现的交易才是现实吧但始终相信,电影里的现实,是存在人心中的,当可以自由的如心里起心动念的选择的时候,大家是愿意这样做的,不过是,现实中除了心里的想法,更多的是实在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可能会让我们的行为,选择,一点点的拉大和心中想法的差距所以,找寻到自己心中最坚定的想法和起心动念吧,然后,也尽可能的去改变自己可为的客观条件吧,这样,会不会心中理想和现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致,而不用那么多的割裂,撕扯,能够真正的平和、笃定愿我坚定且善良,平和且自在
所有的搞笑都在前半段,也就是预告片里内容,二手玫瑰的唱一宿,孙越的2500,老四的要债,还别说,这里就属老四演技做好,这部电影讲了一群进过监狱的人搞了一个殡葬公司,一天接到一个300万的单子所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挺好,但逻辑漏洞百出,再丰满一点会更好,300万葬礼的效果并没有展现出来。
从这部网大重新认识了崔志佳,表演比以前成熟不少,也稳重了很多,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真心不错。
片子作为喜剧比好多院线的有诚意,起码里面的梗用东北这些演员来表现出来很自然,不做作,没有挠咯吱窝的尴尬。
剧情虽然简单,但流畅的叙事表达没有刻意去故作神秘和深刻,让人看着挺舒服,最后的彩票设计挺取巧。
PS:我以为最后海燕和刀爷还会交代个小彩蛋 可惜没有,估计导演忘了!
从孙越到二手玫瑰,真是把讽刺做到了淋漓尽致,有些人只要给钱什么都干,还有拍视频赚差价的,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什么抢别人生意的,什么人还没走就去抢的干白活的,这部电影充满了对这些现象的讽刺。
其中电影的立意特别好,我们确实是要给那些以前犯过错误的人机会,人心本善,当初如果有人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就不会干出那种事情来。
赵本山乡村土味喜剧落寞之后,东北喜剧开始出现了多个喜剧小团体,比如大碗娱乐、开心麻花、嘉喜文化等公司。
这些公司旗下的演员中比较出色的有沈腾、马丽、常远、艾伦、贾玲、张小斐、贾冰、崔志佳等。
这些熟悉的喜剧演员许多是小品、话剧出道的,也有二人转演员出身,还有参加各种喜剧类综艺节目而让观众熟知的。
但是当这些演员“走下神坛”,落地到影视剧中时,他们的表现如何呢?
贾冰的情景喜剧《医是医二是二》已经完结,豆瓣至今没有开分,虽然喜剧梗比较上头,但整体成色不尽人意。
大部分的观众都认为,贾玲、马丽和沈腾救了东北喜剧,但其实贾玲根本不是东北人,而是因为喜剧中总要带点方言梗,而且以东北话最接地气,于是她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也邀请了沈腾加盟,并且在《王牌对王牌》里也和沈腾组成兄妹CP。
在《夏洛特烦恼》之后,马丽与沈腾的CP被观众锁死了,但是二人因为各有家庭,而且之前还传出绯闻引起沈腾老婆的不悦(当然也可能是网友臆测),总之为了避嫌,两个人很少组CP,而是开始单飞。
但是事实上,他们各自拍的电影都口碑一般,马丽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以及沈腾的《四海》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作品。
究竟是为何呢?
根本原因在于,《夏洛特烦恼》能够爆火,是因为在此之前观众太久没有看喜剧了,这样一部爆笑片横空出世,自然会让观众具有新鲜感。
但是,随后有太多的喜剧团队拍摄电影,且东北风喜剧泛滥,更重要的是风格千篇一律,情节还有雷同,自然让观众审美疲劳。
就拿崔志佳导演的网大的《东北告别天团》来说,整体上有笑有泪,在网络大电影中是上品,但其中也不乏看到《西虹市首富》的影子。
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花钱特烦恼”,一个是落魄球员接受了“花钱挑战”,另一个是客户的葬礼要求办百万级别的,这个两个开头都让观众“爽感十足”,不过细琢磨又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
《东北告别天团》以“白事儿”作为切入点,讲述的东北从事白事儿的范大明白有一天突然接到了一个大单子,是保安牛硬朗要让他用三百万办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并且直接刷给他120万的定金。
但是,这个葬礼竟然和他父亲的葬礼相撞,最后才知道这个“神秘客户”竟然是给自己的父亲办葬礼。
“神秘客户”是范大明白手下的一个老头,刑满释放人员,不要工资,只要管口饭吃,而他就是曾经害范大明白的父亲躺在床上半辈子的罪魁祸首。
故事很简单明了,看完也非常欢乐,但是喜剧的表达却出现许多硬伤。
1、 离不开屎尿屁东北喜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的影响,不过已经在与东北本土文化的磨合中逐渐变得自然了,不像邓超的《恶棍天使》那样硬拗喜剧梗,最后变得只能通过丑化人物来达到喜剧效果。
《东北告别天团》也有许多模仿星爷的地方,比如台词总是离不开屎尿屁这样的低俗梗。
范大明白和牛硬朗正在澡堂里一边泡澡一边聊葬礼的事情,旁边那大哥一直在放屁。
但是台词圆的还算可以:牛硬朗:兄弟,你搁这烧开水呢?
旁边大哥:一个葬礼花三百万,有气没地方撒啊!
东北喜剧电影总是离不开泡澡文化,这部电影里也有许多泡澡的桥段,几乎很多重要情节都是在澡堂里完成的。
另一场澡堂戏里,范大明白在请大家蒸桑拿,旁边的小弟一直在剪脚趾甲,范大明白一吸气,脚趾甲正好崩到他的嘴里。
屎尿屁的梗虽然很容易出喜感,但是的确非常低俗。
2、 卖傻讨喜几乎所有的东北喜剧总有一个傻子形象出现,比如《夏洛特烦恼》里的大傻春。
那么在《东北告别天团》里于洋演的赵大明白就是这个傻子形象。
他也是个做白事的,欠下高利贷,还成天和范大明白抢生意。
但是他的手段并不高明,甚至因为他的傻而产生了许多笑点。
比如当他在医院找活干的时候,看到范大明白也在,以为范大明白是来抢生意的,于是跟范大明白的媳妇儿交谈,希望把老爷子的白事交给他来做,没想到去世的老爷子正是范大明白的爹,于是他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
还有赵大明白得知范大明白拿下了个大单子,想要设计陷害范大明白,于是拿着范大明白双倍花钱的录音威胁他。
却没想到,范大明白问他是否有备份,在他否认之后直接把手机扔到了海里,打了他个措手不及。
另外,影片中也突出了东北人“有钱后就硬气”的小市民形象,范大明白有钱之后请了群演,在赵大明白抢生意不成反要单挑的时候,范大明白用群演镇吓住赵大明白,虽然这样的反转屡见不鲜,观众也能猜出结局,但是这种“邪不压正”的戏码还是百看不厌的。
3、 花钱特烦恼前面已经说过了,《东北告别天团》仿佛是“白事儿”版的《西虹市首富》,都是因为花钱花不出去而烦恼的事情。
《西虹市首富》要花出去10亿,但是《东北告别天团》要办个三百万的葬礼,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为什么,东北喜剧总是喜欢搞这一出呢?
有人可能猜测,东北太穷了,因此特别喜欢看这种“天降横财”的梗。
其实有点道理,但根本上还是为“爽”而为之。
另外,东北人喜欢排场,一个葬礼都要讲究排面,这很符合东北人的个性。
不过,总是用一样的梗,难免造成同质化倾向,而且有些还不合逻辑。
《东北告别天团》对于“天降横财”的原因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为了赎罪。
但是一个蹲监狱二十年的老头,出狱后又不要钱免费给范大明白干活,哪里来的三百万巨额财富?
这个前史并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影片也存在了一些bug。
整体上来看,《东北告别天团》硬伤虽有,在叙事上却不输院线,而且一些整人、损人的小细节还是蛮有意思的,勉强在及格线上吧!
本是吃饭时无意间打开的下饭视频,没想到却有点出乎意料。
初识崔志佳,是在《欢乐喜剧人》,那时候他被创作压力折磨的很惨,自述得过抑郁症。
后来,他基本销声匿迹了,归来时,带着这部《东北教父》(原名)。
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包袱隐藏的比较好,不停地抖落,给人意外的惊喜。
刑满释放人员的自我救赎,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很少有人关注,这部电影把主体对准了他们,让人不免思考。
希望这样有才的人,有更多好的作品,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范大明白是做殡葬行业的,手底下有3个人都是刑满释放人员,其中刀爷年纪最大。
这天接到一个300万的大单,这是他们从没有做过的单子,因为自己的闺女急需要钱做手术,这个单子的佣金正好可以用来给闺女做手术。
只是自己的父亲也收到医院的病危通知,同城的同行也来抢单子,范大明白秉承着诚信服务的原则尽心准备着。
🐯这应该是挺有野心的一部作品,不是为了捞一笔的烂俗搞笑片。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也有很多铺垫和反转。
一开始的刘平安的名字只是范大明白媳妇简单提了一嘴,之后再没有出现,而范大明白只说他爹之所以躺病床28多年也是因为刘平安,然后就讲述别的情节了,本来以为只是无关紧要的,后面范大明白发现自己300万大单准备的葬礼成了自己父亲的葬礼,刀爷成了刘平安,成了本片最大反转,然后一幕幕开始释疑。
还有来下单的牛硬朗被骗钱后的礼金,自己说拿不出手,因为是张彩票,没想到最后中奖了。
🐯搞笑也有,飞身骑车门割蛋还是印象深刻的。
再就是二手月季唱一宿,孙胖子变无良中介给谦大爷定身价2500也是没谁了。
🐯可能是为了让笑点密集一点,加了不少短视频段子,有点画蛇添足了。
#电影#观影记录 #东北告别天团
在很多人眼中,劳改犯是一群屡教不改,根本不值得信任的人。
可是,谁又会想到,一场葬礼,会带来一场洗礼,改变众人对他们的印象。
下面,小编就给各位看官介绍这样一部电影——《东北告别天团》!
一场葬礼正在举行着。
这时,一群讨债的人来到葬礼现场,为了逼迫举办葬礼的人还钱,讨债的人想要捣毁整个葬礼现场,却被打造葬礼人的阻拦就在来人想动手的时候,却发现阻拦他们的人,竟然是一群刚出监狱的劳改犯。
这群捣乱的人,赶快离开。
范大明白是一个经营丧葬行业的老板。
他丧葬公司的人,都是刚从监狱里头出来,无法从新融入社会的人。
但是,丧葬行业的薄利润、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范大明白有点喘不过气来。
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困境!
一个叫牛硬朗的人来到了丧葬店,他原本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保安。
最后,牛硬朗在范大明白竞争对手的忽悠下,将剩下的巨款,全部都给了范大明白的竞争对手。
在被骗之后,又回来找到了范大明白!
在范大明白的帮助下,牛硬朗又拿回了剩下的巨款。
与范大明白开始筹划葬礼。
在葬礼开始的时候,范大明白才发现,是自己爸爸的葬礼。
就当范大明白在想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大客户出现了。
这个时候,范大明白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在牛硬朗认为范大明白骗他的时候,牛硬朗直斥,范大明白和他的店员都是一群不务正业的劳改犯。
在经历了讨账和被骗事件后,牛硬朗终于明白,进过监狱的人,他们是可以改过,走向正途的。
范大明白带领这群从监狱中,走出的犯人,实现自我救赎。
而幕后真正的大客户,通过葬礼,希望解决多年前的恩怨。
也是一场自我救赎电影资源《东北告别天团》
这个剧有搞笑有眼泪,我真的觉得比很多很多的大制作更能看到心里去。
所以我真的是觉得挺喜欢的,不要太严格的要求。
比明星大制作好的多了太多了。
很多人给5.9,但是我觉得真的可以给高一些给个6-7分!
唯一可惜的是二手月季没有high一下,如果high一下就好了。
演员演技真都还不错,至少都是不尴尬的,用心去演了
作为爱笑的老一批人,佳佳的作品近来还是有质量的。
这部片子作为网大来说,质量过关了,甚至胜过一部分院线喜剧片。
1.逻辑没有硬伤 2.没走低俗烂喜剧3.演技在线,至少没让人出戏。
作为网大能做到这三点真的就不错了(真不是要求太低),算是一部有质量的片子了。
题材选的也是比较新颖,虽然笑点不够密集,但整体叙事逻辑没问题。
作为一部不令人尴尬且能让人全程看完的网大喜剧片,值得一看。
🤪
还行吧 疯疯癫癫
很棒很简单很当下的电影,首映的时候QD怎么都不肯剧透,说了一些有的没的,真的是充满了惊喜。一直到结尾都嬉笑怒骂,一个接着一个看着傻的笑点很多,但其实隐喻和明喻都更多,大量输出,还夹带了讨论创作者本源的问题,很喜欢,而且adele真的演的很棒。PS:首映整场观众基本都是青少年和很年轻的观众,有个不到20的男孩看完走在我身后和同伴说,这是QD最深刻的一部片,因为这个我有点烦。ps:片中录音机竟然用的是TP-7
也太单薄了未免。
Toujours absurde, mais peut-être le film le moins drôle ou le plus triste de Dupieux, et avec quelques touches de satire, il a bien réussi.
未免也太单薄了。
大网红在互联网凝视下被迫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开头紧张的钢琴键奏和被消音的对话配合很好;Adele把压抑怪诞愤世嫉俗的劲儿诠释的很好。台词简单清晰,适合练听力
疑似罗马电影节最佳
有一些惊喜,很短小的体量,对于现下的一些现象明喻暗喻都做到了。也是值得一看。
衷心祝福Quentin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给他写电影下半场的,后半段全靠Adèle撑着
表面上讲网红“无痛症”的超能力,骨子里还是对互联网时代下人心麻木的讽刺。不惜杀人维护地位的网红却不关心粉丝,甚至对粉丝敲诈的终极幻想是上床。不图财的记者却明里暗里在用自己原生家庭的苦来贬低网红为什么赚那么多钱。男私生饭登堂入室,只为求得女网红巨幅海报一吻。私人助理向钱看齐,背地里也会下意识往餐食里吐口水。互联网看似拉近了人的距离,却又蒙上了一层滤镜。以至于人走上了马克思口中的同位者嫉妒之路,贪婪的吸取他人的活力来补充自己精神的贫瘠当然我相信最后女网红的眼泪不是假的,因为冰雪下的乌鸦奇迹复活,大抵是导演想留下的最后一丝温暖了。也算是抢先看了金鸡开幕片,立省80块。
有点像《鹿皮》
哈哈哈哈哈喜欢阿黛尔的新造型
@Pathé Montparnos
La génération Tiktok avec leurs starlettes de net et communautés écervelées ont eu droit aussi à une satire signée Dupieux qui, moins radical sur la forme, jongle habillement ici entre la stupidité et la noirceur. Cette cruauté antipathique semble témoigner l'irréconciliablité entre le cinéma et les contenus courts qui a marqué notre époque.
又续上了UGC卡,来看的还是家门口的影院,在舒服的座椅上睡了一小会儿,也不耽误情节,来巴黎已是两年。
好变态
#
Dupieux继续他的风格,各种夸张各种恶搞。这部感觉有点简单:把讽刺对象(成瘾的短视频)的形式借来,但感觉并没能有什么超越(且不说短视频市场应该早不是这么单向度了…)。Sandrine Kiberlain演的这个善良而讲道理的记者在这一坨荒谬之中实在显得太另类,仿佛只是个衬托荒谬的工具人。Adèle Exarchopoulos演技过硬!
2.5 / 目前看的最差的一部杜皮约。假如说以前的他懂得把一句话不断延长延长延长,那么这次是真的一句话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