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是可怕的,文字的煽动性也是极强的,在看电影之前原谅我又忍不住看了豆瓣,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水军,或是多少黑客,我只能认为每个人的审美层次,水平确实不一样。
几乎一致的好评,难得的诚意之作,国产惊悚片中难得以情节推进,反转之再反转,-- 说的我几乎要生拉硬拽一帮哥们去捧场了。
影片片长标注82分钟,实际只有70来分钟,对于我等对国产片几乎绝望,只打算以休闲时长赢回票价的吊死已是一重沮丧。
以为还有些闪回,也是心有不甘,看到了字幕,导演是谢航,想起以前看过他写的一个剧本,记不清题目了,只记得介绍他是到好莱坞发展的中国编剧,貌似有个把剧本上映了,剧本的内容也记不太清了,似乎也无法记清,因为当时就没有看懂,大概是逃学的少年躲在一个很古怪的公寓里,发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现在看来也就理解了这部片子,活生生的抄袭好莱坞的手法,但只是抄袭了模式,概念大于故事,造成了生编硬套,以一个相对“精彩”的结尾扳回一城。
说到这份上,似乎剧透不剧透已经不重要。
故事其实说的是一个安乐死的案例,女儿不能原谅妈妈,多少年后想弄清真相,采取了类似心理疗法的方案,可怕的是非要弄个超级大的噱头,--- 心理疗法中的方案设计为“死亡派对”,其实一切根本无关,至少没有编周全了,梦中的角色影射每个现实中的人,混乱的经历能理出清晰的结果吗。
一对男女莫名其妙的杀了另一对车震的男女,全成了梦里的人物,再玩一个类似“天黑请闭眼”的密室游戏。
幽深的山洞,时不时飘来的迷雾,来一次死一个,编剧也太省事了吧。
一个个穿的跟祭祀似的,红袍加身,轮流编排两句,轮流搏斗死亡。
潜意识杀人和实际杀人应该是两回事吧,就像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有腹诽的经验,真动真格的说不定比亲人还亲。
退一步讲,想从实际杀人后的负疚感考虑,死亡派对的设计也不够精巧,细致,总之给人感觉就是---不相干。
导演的功力实在无力吐槽,晃动的镜头似乎想说明搏斗的激烈,可惜把观众也晃过去了,西里呼噜人死光了,就光等着影评说的反转了,可惜反转了几分钟,电影业结束了。
这都哪跟哪啊,匆忙的似乎一切与电影都无关,也许剪成个MV会精彩许多
我点评之前,首先我表示对导演和演员的尊重,拍一部电影很辛苦,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溶洞里面演员脸上都抹上了很多的血,这点化妆技巧还是值得肯定;以下吐槽:1.电影切入很牵强,就说女猪脚怀孕的时候和老公在车库地下室准备走了,遇到一起枪杀案,从开始到结束都给不到观众一个答案,只是带着观众很牵强的切入为什么会营造这个剧情,导演选择了直接告诉我们目的,过程很敷衍;2.剧情细想,其实很好,可惜导演太烂,特别是前面在溶洞里面的剧情,前几次的枪声响起之前的迷雾特效和被枪杀那瞬间的镜头拉扯的那么的遥远,艹,真的很想睡觉!
因为我知道下一个人死之前会有迷雾,镜头会扯得老远,导演,这里你真的好失败。
3.这叫悬疑片吗?
作为一部悬疑片,身为观众的我没有兴趣去发掘下面的剧情,虽然后对面的女孩是她女儿,这点让我有点吃惊,但这想想,完全就是杀马特,这剧情构思和之前的笔仙那些恐怖片有啥不一样?
女猪脚最后得了精神分裂;这完全是作为观众的感受,没有其他的;最后,我还是很尊重导演和演员的努力,让我投入了一张电影票,让我在电影声音环绕的过程中睡着,秒睡,最后还是要离场了被人叫醒;希望可以拿回成本吧。。。
最近看了几部所谓的恐怖片,没想到结果都是这样的,是关于心理或精神的问题。
死亡派对其实只是人意识操控下的一种反馈,女主角心里一直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杀害了丈夫,哪怕到死亡派对的最后时刻,还是说,“我不是杀手”。
帮助全身瘫痪的丈夫死亡,是想成全不让其受痛苦,但又备受煎熬,她还是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杀害了他,也许就是因为心里隐藏了这么大的秘密,每天都处于这种折磨之中,终于崩溃了。
精神患者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说她不爱丈夫,不爱女儿,更确切的说,是因为太爱了,这份爱太沉重,让她变好还是变坏呢,或许本来就没有好与坏。
女儿的不理解,也许也正是我们这些观众的心理,当真正去了解一个人时,你会发现她的苦衷,她的无奈。
影片的排片量实在太少,或许因为没有什么宣传的关系吧,也或许因为大家觉得悬疑类的国产剧好不到哪去的“刻板印象”,导致排片低。
但此片值得给8分,无论是配乐方面还是故事衔接上。
影片的开场的情节有点类似于《生化危机》同样的是女主角被安装了各种设备,同样的是被封闭在一个房间里,同样的是主角醒来后,自己拔掉了这些设备。
一开始就让我们随着女主角醒来后被“审问”开始进入了《死亡派对》的游戏里。
无论影片是怎么接入到死亡游戏当中,让我们感受到9个人的恐惧,等待的是不知名的人要求他们9个人互相厮杀,自己当作观众去看戏。
还是到最后告诉我们是一种电脑程序接入到人的大脑,由此让人产生一种梦境,在梦里玩这场游戏。
导演或许是想把几个好的影片的桥段一起放到这部影片里,但是,一会是“杀人回忆”情节,一会又接入到“程序设定”当中。
尤其是“程序设定”当中让我想起了“源代码”这部影片,人死后,可以通过程序知道其大脑的活动范围,思维模式。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程序,揭开了女主角杀夫的真相,但影片更多的真相是你没看到最后你万万想不到的哦。
这样的处理手法我觉得非常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悬疑片,简单的述说主角就是因为精神问题,产生的一系列的幻想。
这次要高我们,因为爱情,所以女主角杀夫,导致自己产生了精神病。
严重到她永远的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那些自闭儿童,你永远进不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看到结尾处的时候,女主角在沙滩上的那段戏,真的非常的感人,即使一个母亲疯了,在她的世界里女儿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丈夫可以没有,而女儿一定要存在。
因爱生恨的电影看过很多,但因爱而疯,疯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如此的开心的电影,此片可谓是首创。
只是广电太喜欢删东西了,看完影片后,看看表,影片才75分钟,写好的86分钟哪去了?
少了10来分钟的故事情节去哪了?
作为广电,我建议,顺从民意,不要自己免费看完整的,给花钱的老百姓看剪辑的版本。
很多精彩的故事是需要衔接的。
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它将杀人游戏作为一个脑部精神分析测试来设定,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是根据被测试者精神模拟出的。
心理学家通过游戏过程,以及最后的游戏结果,来最终判定被测试者的精神状况。
电影从游戏开始就进入了高能时刻,游戏结束开始各种反转,情节环环相扣,非常精彩。
编剧的脑洞很大,第一次发现杀人游戏还可以这么来诠释,电影对于家庭中三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展现得很到位,不要被豆瓣评分所迷惑,它值得高分推荐。
按惯例懒人把时间顺序调正描述故事剧情。
丹尼王是警察,曾在地下车库遇到枪击命案,追凶过程中为了保护妻子而被撞成全身瘫痪。
妻子海伦(袁咏仪饰演)照顾了他六年,可他不想再这么痛苦的活着,在医生拒绝安乐死提议之后,海伦把他接回了家,当晚丹尼王触电死亡。
警方鉴定为意外,事后海伦出现了精神分裂,他们的女儿思思(熊乃瑾饰演)认定妈妈就是杀人凶手,双方彻底断了联系。
多年以后思思成为了心理专家,利用高科技要对母亲海伦进行一次精神鉴定,并探查当年的真相。
于是高科技模拟出了一场杀人游戏,海伦和六岁的思思在开车的途中被绑架,醒来时已在一处神秘溶洞内,里面一共有不同职业身份的九人,其中有一位杀手。
溶洞内有一把手枪,只有杀手知道位置,从计时起每隔一段时间溶洞内会释放迷晕烟雾,杀手体内已注射抗体不会昏迷,他会在众人昏迷期间选择性杀掉一人。
如果不能找出杀手并将其杀死,那么其余八人全部要死亡。
当年丈夫的外科医生提议大家先找到枪,杀手没了枪就没法杀人了,还未等大家有所表态,迷烟吹来,众人再醒时,外科医生已被杀害。
其余玩家还有思思、足疗师、两名留学生、两名警察(其中一个是丹尼王)、花店老板,海伦是瑜伽教练。
游戏规则已经说明职业各不相同,所以两名警察里必有假冒的杀手,可测试并非狼人杀的玩法,迷烟一起一名留学生死了,而枪就在海伦手里。
经过一系列的争夺和枪杀,仅剩下两个思思、海伦和丹尼王活着,测试出现了意外,思思被迫退出影像,但她要知道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以六岁的思思相逼。
最后的影像是海伦杀了丹尼王,但却被装死的杀手给打伤,两人扭打中反杀成功。
经过思思分析,海伦已经把杀丈夫的事情精神分裂给了另一人格,而六岁思思也是她幻想出的镜像,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六岁的幻化女儿陪着她。
思思终于明白自己的母亲当年为何要杀父亲,也明白了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于是将真实报告给改了,母亲依旧无罪,精神分裂的活着。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种主打情感的悬疑片,而且看到结尾千万别是绝望的,幸好这一部不是,结尾是个反转,蛮正能量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界定一部电影的类型时,就抱有一种习惯性的期待。
而且往往电影的名字和宣传已经在我们看电影之前就让我们确定了片子的类型。
看《死亡派对》之前,看到了海报和名字,我还以为会是一个悬疑惊悚片。
看这个片子也是因为恰好买不到空中营救的票了。
说实话看开头,我觉得蛮一般的。
一堆人被抓到洞里面,开始玩杀人游戏。
人死得很快,基本上3分钟死一个人。
而且不断闪回到审讯室,熊乃瑾不停地逼着袁咏仪回忆。
这时候我就觉得很有可能洞里得部分是虚构得,也就是想象得。
果然后面就出现了反转,在这里就不明说了。
我想说得反转之后,袁咏仪和女儿隔着玻璃用手语讲话,这时候我就觉得片子可能要往情感上走。
果然后面越来越偏向情感,丈夫遇难,夫妻二人苦苦支撑,最终妻子为了丈夫而。。。
最后得大boss站起身,向袁咏仪开枪,这是我没有想到得,虽然有模仿电锯惊魂的意思,但感觉还不错。
最精彩得部分是最后的海滩戏,情感在这一刻伴随真相得揭开而爆发了。
这一段是我觉得全片最赞得部分。
看到这里,也可以确认这其实是一个情感片,再归纳得更精确一点,就是一个情感伦理片。
所谓悬疑,也就是设置了三个反转而已。
但是我蛮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没有情感的电影是单薄的,这部电影有缺陷,但不单薄,看后有回味,强于其他的国产烂惊悚。
我和朋友们看完,都是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诚意的。
在国产惊悚悬疑烂片层出不穷的今天,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确实非常惊喜。
说实话,看见这个名字,我都没有寄太大期望,最终还是难挡袁咏仪的诱惑,没有逃过被折磨的恶运。
原以为大不了是一个国产类型的血腥惊悚片而已,没想到却跑题这么多,根本是一部刑侦片。
片子架构很混乱,全片是中英文混搭,一会儿说英文,一会儿又说中文,故事场景是设定在国外,虽然是外籍华人导演,但也没必要中英文一起上阵啊,难免会让人有种贴标签的怀疑,既然打算专注国产电影的创作,那就入乡随俗,没必要标新立异。
故事情节很空洞,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弄个时尚前卫的大噱头--- 密室心理疗法,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用脑电波游戏放空大脑,刺探记忆,寻找真相。
说白了,就是让人做一场梦,然后根据梦到的东西来判断对错,有点象《盗梦空间》,不错,在这部片子里你能看《生化危机》《催眠大师》《电锯惊魂》里的各种相似情节,七零八落的拼凑在一起,故弄玄虚的用高深表情和故事包袱来布置玄疑,一群人穿着各种精心剪裁过的的大红衣服挤在不到10平米的山洞角落里,自相残杀,然后镜头切到一个类似病房的小屋子里,熊乃瑾和袁咏仪开始了你来我往的心理战争,熊乃瑾作为一个协助调查案件的心理医生想尽办法让谋杀了自己丈夫的袁咏仪承认罪行,其间不惜用袁咏仪的孩子作为筹码进行威胁,最终,袁咏仪通过回忆详细的述说了自己为什么要杀死丈夫。
一般,故事到这应该就收尾了,心理医生利用梦境破了谋杀亲夫案,至少可以成功算做一个玄疑片。
但是,其实不然,我不得不说另一个文不对题的设计,使一部刑侦片成功的逆转为了亲情片。
结局用时光交错的片断剪接,告诉我们袁咏仪已经是个老人了,再用父亲的主治医生和熊乃瑾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测试,测试一个母亲的爱,原来熊乃瑾是袁咏仪的女儿,母亲因为失去丈夫而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她在6岁时被迫送去了孤儿院,熊不能理解母亲杀死全身瘫痪的父亲的行为,无法接受母亲的做法,对母亲心存芥蒂。
主冶医生告诉她,其实她的母亲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女儿永远只有6岁,在那个世界里,母亲一直对她呵护有加。
这个逆转和前面的梦有关系吗?
前面的梦和心理调查一直在强调袁咏仪杀了自己已无法自理生活的丈夫,充其量只是解释了她为什么要杀死丈夫,但是和对女儿的爱又有什么牵连?
感觉这两个点就象油和水,虽然都是液体,却怎么也不能融到一起,做什么事都需在先付出才有收获。
小成本大收获不是没有先例,但仅用一间类似手术室的房子,和无法对接的煽情桥段拼凑,的确让人有点不满。
导演很费劲讲了个简单的故事。
而且拍的很像日本片!
但是溶洞的戏太乱了,眼前就是血红一片!
本来原以为主要是惊悚和暴力,没想到看到最后是悲喜交加。
目前为止今年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悬疑之一。
周迅老公其实戏份还不如熊乃瑾多啊在搞什么啊?
袁咏仪最后海滩那段真的好美,但她的举动的确恐怖!
悬疑片,以为会有点恐怖,其实只是暴血的画面太多而已。
很明显的精神疾病题材,题材挺好,但败在没落到一个更出彩的团队手上,拍得有点作。
前面所谓的“死亡派对”就跟流水账一样,水过无痕,一声枪响倒一个,一声枪响再倒一个,就等倒完看结局。
原来彩蛋在最后,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估计一切铺垫就为这一个镜头吧,真相确实有点令人意外,只是前面都太扯了。
除了男女主角和两个时期的小女孩以及医生外,其他人的设定都觉得很不明确。
第一次看高圣远的戏,若在之前,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印象,但人家现在有个头衔——周迅老公。
此外,无感。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要求不能太高,但还是不得不说些东西。
老实说,解航导演野心还是蛮大的,创意也有,但糟糕的是,主旨表达有极大的问题。
一般我们拍电影有个核心主旨。
死亡派对如果单看预告片100%的观众会认为是讲类似电锯惊魂那样的为了生存考验道德人性的电影,结果,到了后来,却发现尽然是个讲母爱温情的电影,还是个精神病人的母爱电影。
这种抖机灵的感觉,对观众来说,如同餐馆吃饭厨子强行改上了一道菜,菜做得好,顾客也就吧唧吧唧嘴算了,如果不好吃,结果绝对是惨烈的。
像小成本电影还能这么拍,拍大成本商业片,我很怀疑导演还有勇气这么干。
“派对”在剧情里占的比例虽然不是所有,但如果没有那个什么虚拟现实“心理测谎仪”的设定,这戏基本就没了,所以我说是科幻片。
但毕竟主旨讲的是母爱的话,我们来看看电影里设计的情节吧。
女主老公为了救女主残疾了——女主生下孩子后老公的残疾生活让他生不如死——女主杀老公帮他解脱结果自己精神分裂——孩子没人照顾送去孤儿院——带怨念的孩子成为警队医生利用“科幻仪器”确认女主杀了自己爸爸——带怨念的孩子发现母亲是爱自己的。
大家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对了,这主旨根本没连在一块啊!
前面讲的是纠结老公安乐死的问题,后面讲的却是孩子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
中间连接主旨核心的却是误会。
你自己看就会发现,剧情其实完全没有说服力。
老公残疾想死,让不让他死?
矛盾和冲突只是靠一场女主和医生争论的戏表现。
到后来女孩因为爸爸死于女主手里而恨女主,完全看不出女孩喜欢爸爸的情节。
剩下的“派对”戏,完全没有任何塑造人物和情节推动的意义。
剧情里根本没有任何伏笔的设定,对,任何伏笔的设定,完全靠剪辑剪得疑神疑鬼的但是!
我们还是会被感动,为什么呢?
因为这片子他妈的反转了!
在各个命题元素的表现上火候很足,基本都自洽了,并不会拖泥带水。
而在感情积蓄上有着相当的张力,以至于最后那个镜头着实感动了不少人。
追求反转本身的电影叙事方式而不是叙事内容也导致这部电影更加的有现代艺术性,更纯粹。
其实,死亡派对的主旨只有一个:反转。
如同诗歌般简单纯粹,近似童趣。
对主题的反转大胆而又不失控制。
虽然有着瑕疵,但做到一点就够了。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2.5 结尾蒙太奇加半星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
Emma和Jesse演得都挺好,但片子本身太乏善可陈。最后一段没台词的sequence反而更有力量。在The Grove QA倒是轻松愉快。
#BIFF2025 釜山最期待的一部,Cinematheque厅满人,我在二楼最后一排,声音效果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印象,Jerskin Fendrix配乐惊艳,几次起了鸡皮疙瘩,这是Yorgos Lanthimos和Emma Stone的又一次合作(第五次?),后者在片中剃光头出演,Lanthimos延续他的黑色幽默和古怪的表达,但对于熟悉的观众来说这次显得过于保守,结局轻易预测,可能很大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改编剧本,Emma Stone在最后有一段类似Al Pacino在《魔鬼代言人》中的独白,应该是点睛之笔,却被表演地毫无能量,这俩人的组合是不是该歇逼了,另外由于没有英文字幕,只能靠听力,后面还有几分钟的外星语言内容我不得知,我的观后感并不是电影真实的水平,等发行后我会再看一遍
比《可怜的东西》差了点,但是邪在了我的爽点上:血腥加阴谋论加alpha话术加外星人。不用力的幽默和越发魅力的Emma Stone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
#biennale82 press 继承了兰斯莫斯一直以来的大脑洞创作,但片子本身并不惊艳。不论前中期做多少的铺垫和引导,但凡知道了这是兰斯莫斯的片子,就不难猜到结局,并且可惜的是,如果结局是本作的惊喜,那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甚至沦为平庸。整体质量上不如poor things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lanthimos真的漫威化了…just amusement park
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演员好,镜头好,配乐好,故事更好,结尾上大分,值得二刷的电影。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两星半。本片可以看作兰斯莫斯风格的总和 —— 极端电影的多元素组合加上寓言图景的奇诡设定。只想说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太杰出了!在如此单薄的文本和滑稽的概念之下竟然能够完全把握住这般复杂的表演基调和性格色彩,更惊人的是他的表演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几乎可以说是在处处试险。在内敛与外放之间、平淡与过火之间、压抑与狂躁之间以及清醒与迷失之间,表演难度恰恰在于多重微妙的平衡状态,不仅要在其中平滑地调动技术,且时常要在语言与肢体的错位中保留它们的自然特征,这在表演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他通过创造演员的分体(可控的人格)与角色的远景(瓦解的轨迹)来实现主角这种畸形的坚持、真切的信念。这是寻常与异常并存的卓越表演,内在的合理与外在的荒谬同频,足以确认杰西普莱蒙是一位顶级的技巧派演员。年度最佳男演员候选。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兰斯莫斯的电影...
2025.10.29. M+戏院,香港上映优先场。石头姐和兰斯莫斯合作第四部长片(算上一部短片是第五次合作),是我看后觉得仅次于《宠儿》第二好的一次,也是石头姐作为绝对女主看得最舒服、我认为发挥的最好的一次。没看过韩国原版(但估计不会像兰斯莫斯这个如此癫狂),光看这个下来感觉就是个“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故事嘛,蛮有趣的。最后临近结尾有个让不少影院观众直接大喊WTF、惊掉人下巴的一个反转,在此不剧透。本片的18禁全给了兰斯莫斯血腥暴力的恶趣味,但这次已经比《善良的种类》《可怜的东西》《狗牙》等等收敛太多。摄影非常出色,原声音乐也不那么古怪了。同时剧本上还有大量的室内空间单纯正反打的两人对话戏、张力全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来实现,石头姐与杰西·普莱蒙势均力敌的炸裂飙戏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很妙!本以为是纯恨pharma和自救的电影,直到女主没捡枪还陪着继续玩就懂了。女主那么厉害可以和疯子谈判,确实有能力把药企做大做强,结果白学了哈…… 这就是呼吁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抽象电影呀!三体人如果看了这片子会是什么想法呢。
不get意义何在,像poor things感觉只是演员好,感觉在看编剧导演编drama有点烦
#ven82记者会有两位演员佩戴了🇵🇸的徽章。(多一星)普莱蒙的演技很出色让我忽略了他的长相,细节处理很好。石头姐比善良的种类表演要收敛,但是如果为了自虐而冲奖的话估计是没戏的,更像是艺术行为想冲破演员这个职业称谓艺术家(no),只希望石头姐能清醒点别再和兰斯莫斯合作了。。。。。(说自己的造型其实还不够大胆也是。。。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