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场雷雨里,我窝在沙发上,喝着快乐的肥宅水,看了一部非常符合这个时节的电影《留夏》🎬
当summer 的音乐响起,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同样的小男孩为主角,同样的暑假。
如果说《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那么《留夏》更像是一部中国乡村夏日暑假纪录片。
没有专业演员和台词,过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纪录片。
也许是我肚子上的猫压的我不能起来,也许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也许是陀螺、弹珠和蜻蜓还和记忆里一样。
像这样一部既没有特效,也没有演员,更没有起伏悬疑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影片的前10分钟,会让我以为《留夏》讲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夏天,影片的最后张翰翔被父母接到城里,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也许,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这部电影的景色很美、很清新,很像我小时候的家乡。
里面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小时候玩伴们玩过的,真的是满满的回忆。
虽然电影前部分觉得有些无趣、有些烦但是不可否认拍得很真实。
后部分剧情就很好,看得很感动、很心酸。
小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和大人的被生活所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最终也只能带走小孩留下老人独自一人在农村是真的很真实也是很多农村人的无奈,唉!
可能不少人会回忆起童年与祖父母的点滴往事。
老人默默的干地里农活,不辞辛苦,还照料调皮的孙子,虽然累,但此时拥有与孙子共处的时光。
看上去又有些日本电影的味道,事情平淡,但又不断共鸣。
奶奶知道孙子要去市里读书后,带孙子去集市吃了小孩一直想吃的包子,看着孙子吃完自己内心也感到欣慰,虽然过几天就要分开。
接下来一个人生活,单一的生活也更加单调。
可能是小孩今后会越来越珍惜的一段时光了。
开头一段音乐跟菊次郎的夏天一样,也能接受电影的调子。
很多怀念的玩具和生活状态,这个童年很真实。
片子做到了情怀,做到了引人回忆和共鸣,而且没有刻意煽情,就是很平淡的表述出来,还原出真实的生活质感,剩下的让大家体会吧,这个感觉也很喜欢。
片子的取景还是很美的,绿油油的麦田,西瓜地,玉米地,花生地……灶台,集市,看电视很多点生活气息浓郁。
不好的地方,表演就不说了,但是剧本偏弱一点,整体镜头语言和剪辑觉得不是太好。
奶奶追孙子那段人物从画面消失的处理觉得怪怪的,虽然意思是那个意思。
还有一个递烟的特写镜头,看着就……有必要吗?
不是说片子不好,就是觉得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些的,有遗憾。
个人感觉最喜欢的片段是50分钟左右那段没有剧情,就三个小孩玩耍的戏。
题外话,小男主从片头到片尾肉眼可见的黑了,腿上多了一堆小疤……
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
叙事技巧几乎没有,整个片子就像以最简单的素材顺序拼接而成,是十分质朴的。
果然电影的灵魂在于真实的情感,不在乎所谓的炫技啊!
整个片子能看出来是一个表达者最初期的表达,只是把孩子们的童年叙述出来,老人与孩子的朴质情感叙述出来而已。
留夏。
带着夏天的炎热和清爽,构成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声音方面用菊次郎稍显有些许突兀,也有可能是因为菊次郎的夏天这曲子太经典,所以在影片包装没有做的特别特别精致的情况下,显得有一些落俗,但观毕全片还是并不违和的。
我一开始以为留夏,是留守孩子们对于在城里工作的父母的期待,但是中间又理解为留守孩子们的夏天,最后看到结尾,奶奶出门,门锁上了,没有孩子留在家里等,奶奶成了被留下的人,又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偏移。
我一直不知这种让人感到主题偏移的情况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是符合电影创作正确规则的,但一想,电影本身的理解也并无所为正确错误之分。
是我很喜欢的片子,也靠近我的家乡,于是感到更加亲切。
整部下来,虽然导演不是很专业的人但电影的格局很好,最让本人感触的是结尾奶奶把自己不舍的花的钱给孙子做了离别的晚饭,还有胖子把弹珠给小男孩,也印刻了小孩子之间很单纯没有仇恨的,纯真。
到了小男主要走时,都要告诉奶奶以后打电话怎么接想孙子了怎么打电话给小男孩,手机要充电等充电的方法,这里说明奶奶不会用手机,电影表达的出来和现实一模一样。
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
感动,流泪最多的电影,希望这个世界以后可以如同书中描述的一样美好!
这部电影虽然看起来很惨,但是却饱含真情,反映了一类人的生活,诉说了一类人的故事,也一定会见证着一类人的崛起。
我也经历过农村生活,我也是从农村走向了城镇,苦难不是阻碍,有钱不是未来,天地宽,日月长,以后的日子一定可以越过越好的!
加油^0^最后再强调一下,这部电影是真的好,真的是经典之作,好作品必然可以流芳百世!
这部电影拍的很美,特别是片尾的时候。
好感动,看到这部影片就想起了爷爷奶奶,想起了我的童年,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小时候的时光真的很美好,现在时常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光,可现在的老家再也没有童年的记忆,小伙伴们都散了,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但很真实。
所有的景都很美,让人置身于童年中。
可是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乡村在消失,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其实陪伴真的很重要啊,希望大家能多拿出时间陪陪家人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得也很美,留夏,一语双关。
留住和奶奶的夏天,也想留下陪奶奶。
夏天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它总是那么美好,虽然夏天总是象征离别,但它也存留着美好的回忆。
希望以后能够多几部这样的电影。
-- 留夏
原来是在合肥拍的呀。
我就说这个方言部分口音和湖北相似。
里面的很多场景,都和我的童年很像。
炙热的太阳,城里来的小姑娘,午后热潮中的知了声,穿梭的玉米林地,还有堂屋里的八仙桌……仿佛时光依然停滞在那段岁月。
片中奶奶已经老了,和儿子关系也不甚亲近,相依为伴的孙子也回到城里。
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着……且不去讨论这部片子的艺术价值,就为了这份回忆,我就想打10分。
拍摄手法和演技都好稚嫩,内容又好真实,满满回忆杀。
全程都在担心奶奶,孩子不要出什么意外。
最后,还是平稳的结束了,奶奶的每一个细节都打动人心。
农民真是好辛苦,奶奶那么大年龄却还要干活,特别是夏天。
每个人都善良质朴,闪耀着人性光辉,又无比的朴实和平和。
小时候我的奶奶也是对我无比的好,所有的爱都在细节里,影片里的细节都看懂了,深深的怀念奶奶,同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没有熟肉……只好把奢靡的片段都先挑着看了看……
看了视频号介绍跑来看的,看的是108分钟版本的,不知道比130分钟的少了什么,总觉得剧情有点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讲述的是沙俄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前在王位与爱情间的取舍。影片没有感染力也没有什么特别亮点,但布景精致、衣服华丽、场面宏大、男女主养眼。女主的真实人生非常精彩,影片最后字幕“玛蒂尔达嫁给了尼古拉二世的堂弟安德烈大公爵,并获得了公主称号,她活到了99岁”,而尼古拉二世却在50岁时被布尔什维克满门灭绝。
剧情单调无聊,缺乏感染力。能看的就是宫廷奢华风的服化道和女主的美貌。
影片的美术做的太好看了,建筑的颜色,人物的服饰,太棒了。
Dy 凡事都得有个度
华美的场景和胡说八道的剧情,特别是刚看了尼古拉斯二世和他皇后的爱情故事后。不过女主的确是人生赢家,荣华富贵的活到99
除了布景好看女主好看,我看不到其他电影想传达给我的东西了。有点失望。
【BesTV】美艳、好胜、深谙男性心理又不受道德约束,16岁就开始利用男人上位,年轻时在一众男性权贵中游刃有余,最后虽没如愿当上皇后却依然收获另一颗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得到一直耿耿于怀的“公主”头衔,甚至比沙皇夫妇更幸运地躲过政治灾难,长命百岁、颐享天年,以至于成为倍受后世影视剧青睐的传奇人物,不得不让人讶异世上竟然还有过如此受命运眷顾的存在。图片区有一张尼古拉二世和德国公主访问芭蕾舞团的照片,年轻的沙皇单纯斯文就像不谙世事的男学生,怎能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真正的皇冠从不戴于头顶,而是闪耀在每个挣脱桎梏的灵魂深处
服装设计太美了,剧情实在过于糟烂,花了两个多小时来讲一个不知所谓的故事,顺带洗白下末代沙皇。不过玛蒂尔达真乃人生赢家,这边作别沙皇,转头和大公结婚,革命前还能逃去法国,谁看了不感叹一声命好。
还是值得一看的,跌宕起伏的史诗爱情
场景服装都很不错,人物剧情疯疯病病
RUSSIA,服装和音乐太唯美了。
真滴是超级狗血玛丽苏大片,不过女主真的好好看啊维持我一直看完 ಥ_ಥ
明明就是沙皇结婚前的一段风流韵事,偏要说成真爱,女主明明就是想傍大款,非要说成灰姑娘(事实上还真成功了),哎,实在感动不起来啊。
……不能相信如此风流的女人是碰到真爱,也许执着权利而已,没了王后头衔还有公爵夫人呢。
编剧:情节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负责给大家加戏
她翩然起舞的样子真的很美很美
我真的无法对爱祛魅
服化道精美,但是把一段恢宏的历史拍成爱情宫斗剧,导演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