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fashion.vintage.classic.只能说,50周年纪念版不是随便拍的。
严格的来说我不算是个标准意义上的007 fan.看过的007电影数量也比较有限,但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那辆1963年阿斯顿马丁DB5出来的时候,感觉身上的汗毛孔都颤了一下。
部分归功于少年时代看《金手指》的回忆,部分归功于这部007性感到爆炸的摄影。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漂亮而大胆的自然光(既包括magic time也包括夜景),我相信看过《毁灭之路》的人对山姆·门德斯的这次尝试不会太惊讶。
向经典英国电影致敬。
看到新MI6搬到地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the third man,而果不其然之后的追逐戏中各种即视。
此外,the 39 steps、 rebecca、the lady vanishes等等等等(呃主要是希胖的),当然也少不了一干007的传统杰作。
山姆·门德斯算是把自己在戏剧舞台上的硬货带到银幕上来了,关键几场戏的台词精致的要飞起来了。
说是莎剧范儿可能有点夸张,因为自身对戏剧的了解有限就不分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整体戏剧性的构思上绝对甩出大部分(在我看过的范围内)传统007电影一大截儿,别的不说首先巴登的反派是我见过塑造的最好的007反派人物,充满了内在的性格矛盾,又极度的危险,绝非弄个核弹炸掉地球那种傻不拉唧的危险可比,也不缺乏魅力。
围绕M女士构建核心冲突是个非常棒的设置,既回归传统,又有新意。
这是我见过形象最饱满的一个M,有血有肉,年迈的朱迪·丹奇是这部007电影中真正的邦女郎,甚至可能是最出彩的一个。
拉尔夫·费因斯在片子里打了个酱油,戏份略少但该出来的东西基本都出来了。
本·卫肖的Q先生基本就是一个小受的存在,不过演绎的还是很精彩。
说实话这么一群戏精里头表现最弱的就是丹尼尔·克雷格先生的占士邦了,好在邦先生还有肌肉。
“弑母”和“后安全”的主题。。。
一部娱乐至上的老牌动作电影这么玩真的大丈夫么。
坦白的说,skyfall是个大杂烩,充满了最正儿八经的007桥段和各种信手拈来之间产生的反差。
到了庄园保卫战那段,脑子里全是hellsing总部保卫战段子的乱入。。。
(毕竟silva和M的关系,也让人想起管家和因特古拉)。
而到了最后的教堂一场,影片瞬间化成了一个临时的小剧场,这种奇妙的混合感难以形容。
大概现如今一部好的007电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观众摆脱那些007式的情节思维套路。
就像skyfall里一面是眼花缭乱的高科技黑客攻防战,另一面是老式短猎枪的火并,skyfall给出的新奇感、不落窠臼,同时能保留传统的气质,正是它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
还有就是山姆·门德斯的节奏控制相当出彩,在没有任何动作电影拍摄经验的前提下难能可贵,并且融合了自己的风格。
顺便一提,虽然仅是一小段,但把魔都应有之美拍的极其到位。
最后吐槽一下译名,基本和剧情八竿子打不着。
影院上映时应该会去再看一遍。
skyfall坠落的绝对是邦德啊,故意让神仙007坠入人间,不但做特工不再合格,连做男人都不再合格啊,就做了一场啊,体力真的不行了啊。
但是007作为儿子还是合格的啊。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啊,执行任务的时候被自家母上在不信任的前提下坚决牺牲掉了啊。
还回去呢,能回去么,搁谁身上心都碎了,结果看到母上有难,还是要拖着毁掉的胳膊回去啊。
年轻的后爸都被007感动了啊,故意激007,想看007对母上的爱到底有多深厚啊,说你咋还颠颠的回来啊,做特工年龄本来也是有上限的啊,到了年纪我们不想给退休金还想昧了你家产就直接在任务中给咔嚓了啊。
007还嘴硬啊,说自己是为了英格兰这个伟大的祖国母亲回来的啊,作为一个电影马上就揭露在苏格兰出生的007,这是多么澎湃的告白啊!
为了向后妈表忠心,亲妈都不管了啊。
同样曾经被牺牲的其它儿子就明显跟007的思想道德水准不在一个层面上啊。
但是!
那不代表黄毛巴登的爱不深沉啊!
其实巴登的爱更深沉啊有木有啊,一个在澳门跟上海都呼风唤雨,把已经破的不能再破的伦敦地铁毁掉,还能迅速追踪到苏格兰的牛人,竟然不直接往后妈家扔个炸弹,非要跟后妈面对面脸贴脸一起共赴黄泉啊。
为啥啊,想知道后妈会不会内疚啊,到底会不会心疼自己啊,这是典型傲娇啊。
我当时都快哭了啊,这可怜见的儿子啊。
终于明白巴登当时对007上下其手摸来摸去的原因了啊,那不是基情啊,是羡慕嫉妒恨啊,是想感受后妈残余在另一个贴心儿子身上的味道啊!
一个再伟大的人,再雄壮的男人,也是个儿子啊!
一部被对伟大的母亲的爱充盈的电影怎么还能有那么多女人呢床戏呢跑车呢奇怪武器呢,那是亵渎啊,妈妈呀,让儿子用已经不再强壮的双臂为你重新撑起一片天啊!
【已刊载于《北京青年报》】推荐理由:最文艺的动作片片 名:《007:天幕坠落》导 演:萨姆·门德斯主 演:丹尼尔·克雷格、哈维尔·巴登、朱迪·丹奇、拉尔夫·费因斯出品时间:2012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这部电影在台湾上映得早,去年圣诞节前跟闺蜜小令见时,她已经看过了。
我问她片子怎么样,她很有节操地不肯剧透,只狡黠一笑,“不错啦,但是作为动作片…,你知道,导演可是萨姆·门德斯。
”007系列至今五十周年,知天命了。
经历冷战、后冷战,及至今时今日,资本凌驾于政治之上,阵营荡然无存,正邪分野更日渐模糊,间谍这个行当往往出师无名,委实不太响亮。
就连喜怒不形于色的M夫人也曾恶狠狠地喟叹,“For God's sake, I miss the Cold War.”因此,在现实主义的阴影里,在普世价值的贫血当中,在《碟中谍》以及《伯恩的身份》双重夹击之下,007呼唤文艺圣手门德斯的加持,好像也不是一件太出乎意料的事。
《美国丽人》、《锅盖头》以及《革命路》告诉我,门德斯绝非善类,他最擅长表现光与暗的交界处那不计其数的灰。
而在这部《天幕坠落》里,当看到透纳和莫迪里阿尼的画,听到丁尼生的诗,我半是兴奋半是为这部电影捏一把冷汗,因为我知道,这将是我看过的最文艺的动作片。
开场不到五分钟,007跳上一辆灰扑扑的路虎,苦逼兮兮的救国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啧啧,真是斯文扫地。
黄金时代的詹姆斯·邦德永远开阿斯顿·马丁,优游岁月,醇酒妇人,宝马雕车香满路,何曾如此粗糙过?
但是多么奇怪,我却爱着丹尼尔·克雷格版的邦德。
丹叔头颅小,肩膀宽,长腿细腰,是豹的身形,野而劲。
他的两位前任——罗杰·摩尔跟布鲁斯南都精致,格斗、泡妞也讲求轻盈,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
相形之下,丹叔就太笨重,常常用力过猛,但他的刚劲之内,另蓄一种百折不回的深情。
也难怪,一切都刚刚开始,邦德此时还没有练成绝世神功,却更像是古龙笔下的某些死士,别人干不过他,无非因为他不怕死。
丹叔当然不是最英俊的邦德,更不是最优雅的那一个,甚至不是最威猛,但他打动我,因为他最有人味儿。
整部电影是一个溯源的过程。
观众回溯过去五十年的007系列,而邦德则回溯到自己的出生地——星垂平野的苏格兰。
天幕庄园入口处那尊雄鹿雕像几乎是一个象征,象征所有雄风不再而尊严尚存的人和事物。
The old ways早已被冰冷炫目的高科技吞没,但在某些时刻它依然闪闪发光,就连解决大反派的方式也回归冷兵器时代,用了一把匕首。
丁尼生的那首诗由M念出来具有特别的意义,那是所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咏叹调——时光与命运消磨了我们,但意志犹健;抗争,求索,追寻,而绝不屈服。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邦女郎的设置向来一正一邪。
钱班宁的回归(或者说首次出场?
)是个小小的彩蛋。
而邪派的那一位,据说是中法混血,露背装亮相也惊艳得很。
尤其赌场那场戏,眼妆那么重,一双眼睛仿佛有了独立意志,浮在面孔上,随时会得飞走。
败笔是身材比例太差,腿短,穿了高跟鞋还像是蹲着。
无所谓,反正五十年间熙来攘往的邦女郎中,没有一个,比得上M夫人。
今次朱迪·丹奇的退场倒也算优雅体面,虽然她在片中曾毫不优雅地叫嚣“让体面见鬼去。
”有从《金手指》中穿越而来的阿斯顿·马丁听凭驱遣,又有汤姆·福特设计的优雅西装在旁掠阵,这部007的剧情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我只记得邦德跟大反派在废岛上喝的那瓶酒,镜头给过去,瓶身上写着1962。
1962,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上映的年份。
谁会忘记身穿白色比基尼从海中走来的乌苏拉·安德斯呢?
那是伊安·弗莱明献给全世界的第一个春梦。
一个电影系列拍足半个世纪,着实是个奇迹。
今时今日,廉颇已老,华发已生,但邦德先生依然鲜活,能把妹,能亡命。
无论如何,大叔,生日快乐。
2013-1-24
Skyfall(天幕庄园) 是James Bond 的老家,在苏格兰(原著作者Fleming虽然出生在伦敦,却有一半苏格兰血统)。
JB他爸Andrew Bond是苏格兰人,妈妈是瑞士人。
11岁的时候爸妈爬山遇害身亡,给他造成比较大的心理阴影,所以这一集里给他做测试的时候说skyfall,他表现得很不安,并且粗暴地打断了测试。
然后反派Sliva给他念他的测试报告的时候说他有“童年阴影”。
现实中,历任邦德的扮演者只有肖恩康纳利(1962-1071六次扮演007)是苏格兰人,最近这几集的克雷格是英格兰柴郡人。
007是一个编号,读作“洞洞拐”。
「00」是英国特务中最高级别,有杀人的特权(1989《杀人执照》),配上「7」的原因也有不同说法,有说法称这与James Bond第一个任务是在国际区号「7」的俄罗斯进行有关;还有说法是取材于政治密探John Dee,这位曾受命于伊利沙伯女王的现实版007,常在机密文件签上「007」。
James Bond在1962年与 翠莉萨伯爵夫人(翠丝)结婚(在戏里是在1969年的《女王密使》),翠丝被奸角布鲁弗和Irma Bunt枪杀,邦德变成鳏夫。
以后的片子也曾提及过这件事(海底城、杀人狂魔等),但他十分不喜欢别人提起。
这一集里的老爷车是阿斯顿马丁DB5,是邦德的第一辆座驾(1964《金手指》),档把儿打开之后的那个红色按钮可以把副驾驶上的人弹出去,所以M和邦德在车上的对话其实是这个意思。
电影中开的车和后来炸掉的车不是一辆,真车价值连城,炸掉的那辆是3D打印机打出来的,尽管是打印的,也要10万美元。
Q问007是不是还想要个圆珠笔炮弹,讽刺他为人古板,这个段子出自《黄金眼》。
多年以后,有个日本人被江湖称作“金手指”,他就是AV男优界的旗帜加藤鹰。
除了“007”和“詹姆斯·邦德”,《大破天幕杀机》里最常出现的台词就是“过时”(old fashion)了,看来,从剑桥大学走出、拥有戏剧背景的萨姆·门德斯即使在执导这部传奇的时尚动作间谍片时,也无法抑制他内心洋溢的复古文艺范——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丁尼生(也是萨姆·门德斯的校友)的诗句来煽情,军情六处从来没这么有文化过。
《大破天幕杀机》的怀旧气息随处可见,虽然有伊斯坦布尔、上海、澳门,以及热带海岛的美景,但主要场景还是发生在伦敦和苏格兰,以往的007电影,总是充满着酷炫特效和高科技小物件,但在《大破天幕杀机》里,一切都被萨姆·门德斯扭过来了——打斗变得充满硬桥硬马的钢铁气息,高科技发明也退居次席:虽然片中有一个极客范十足的史上最年轻Q博士,但这位小兄弟完全是打酱油的戏份,他本人和他的小发明都极度缺乏幽默感和新鲜度。
古老的伦敦被恐怖分子玩弄于股掌之中,邦德的单位军情六处被当头一爆后不得不迁入二战时的丘吉尔指挥所,在厚重的水泥地下室里,即使装上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扑面而来的还是浓厚的复古味;而大反派栖身的海岛基地,更是一个残破的市镇,被恐怖谎言吓走的居民们,让这里变成了玛雅遗迹式的当代废墟;至于最后的决斗战场,邦德更是回到了自己的苏格兰祖屋,一栋叫“天幕”的山谷别墅,这里没有一个网络时代的先进物件,只剩下老旧的双管猎枪、雷管炸药,和一个老态龙钟的猎场看守。
这倒也符合剧情逻辑,反派正是因为掌握了先进的网络科技,可以任意侵入军情六处的电脑系统,才让这个特供机构狼狈不堪,而这次邦德选定了一个前网络时代的“过时”战场,反派的科技手段再发达,也徒呼奈何,只能真刀实枪的硬拼——而这正是邦德想要的。
整部《大破天幕杀机》,核心矛盾都集中在邦德的顶头上司M女士身上,反派Boss席尔瓦正是她当年的老部下,随着时代的进展,特工这东西似乎越来越不吃香了,甚至连军情六处本身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待商榷的问题,M女士在听证会上慷慨激昂的引用丁尼生诗句,正有着唤回昔日辉煌和血性的用意,而在全世界绕了一大圈之后,萨姆·门德斯最终还是让邦德进入到一场古典式的角斗中:以那栋祖屋为战场,邦德带着M女士和老猎场看守,用双管猎枪和自制的土炸弹,与反派火并到底。
而祖屋外正是邦德父母的墓地,邦德回到这里作战,有着捍卫家族荣誉的鲜明意趣(跟“轻飘飘”的美国特工比起来,这显然是门德斯给邦德注入的厚重英式血脉)。
席尔瓦是一个被M抛弃的前邦德同事,为了事业大局,M常常不得不丢车保帅,就像《大破天幕杀机》开头她强令狙击手对与敌人缠斗的邦德开枪那样,不过,深明大义的邦德回到了工作岗位,脆弱的席尔瓦内心却饱受创伤,从此以后开始与M和整个军情六处为敌——席尔瓦对M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想与M同归于尽的做法亦透射出浓厚的弑母意味。
《大破天幕杀机》中最大的危机,并不是席尔瓦,而是英国社会对军情六处和特工组织的质疑——就此而言,席尔瓦倒是反证了他敌人存在的必要性。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场古色苍然的热兵器厮杀,跑车、名表、美女,被戏称为“Kiss Bang”的詹姆斯·邦德在《大破天幕杀机》里还是一样都不能少,但在最后的大决战里,不再有时髦的新派战法(与《碟中谍4》形成了鲜明对比),萨姆·门德斯让他的英国“同事”用苏格兰人特有的韧劲,展开了一场“过时”的贵族决斗。
年过五旬的007已经“过时”了么?
从年龄设定上来说,邦德本来就是一个大叔,在这个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横行的世界里,他那些威风凛凛的做派似乎有些过时,但萨姆·门德斯成功的召唤出了邦德大叔“过时”但依旧豪迈的血性和帅气。
这种“过时”意味既是对007系列自身的致敬,也深刻的联系着对日不落帝国的怀旧:当年的那个全球霸主早已威风不再,但萨姆·门德斯绝不会让CIA抢了军情六处的风头,也不让硅谷式的高科技凌驾于邦德之上,而是用英国贵族的方式,了结了一段家族秘史般的恩怨——M妈妈带着她的好孩子教训那个“弑母”的坏孩子。
同时,“母亲”意象也与old fashion之间有某种心理同源性,对“母亲”的捍卫亦即对“传统”的守护,在此意味下,M妈妈最后的牺牲和祖屋的付之一炬更带有贵族落寞的悲剧感。
日不落帝国“过时”了,但日不落的贵族精神一直贯穿在英国文化的血脉里,军情六处重启丘吉尔的战时指挥所,就可以被看作是对昔日胜利的潜意识召唤。
而邦德大叔、老妈妈M和老猎场看守人,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当年独力对抗纳粹侵略,承受着巨大损失而始终不言媾和的日不落帝国。
萨姆·门德斯用《大破天幕杀机》凭吊了自己心目中的日不落,殖民地没了,但精气神还在。
姜还是老的辣,God gave old fashion。
(删节版刊载于《京华时报》2013年1月21日)
曾几何时的邦德片,总是秉持“噱头大,情节更离奇”的宗旨,先用标题作菜谱吊起胃口,再端出千奇百怪的山珍野味轰炸你的味蕾,虽然不一定有营养,但保证食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可自从丹尼尔•克雷格继任这位风流铁汉,三部电影的招牌和实货间落差呈渐次下滑状态:《皇家赌场》名字老有派头了,谁知那赌场统共也就那么大点儿地方,从前面20部随便抽出个牌室来都不比它寒碜,《量子危机》名头响亮又神秘,仿佛007要对付核子狂人,哪料闹了半天就解决个水源危机,KO了一个耀武扬威的军阀,到了这《天幕危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skyfall那么霸气冲天的名号,居然指代邦德的老家,一个静谧幽远、白雪皑皑的苏格兰小镇,根本不是什么从天而降的大杀器。
《天幕危机》在这“不实广告”之路上越走越远,仿佛昭示着克雷格版邦德彻底决裂传统,标新立异,一条道走到底的决心。
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博览邦德片的老影迷只要稍稍留心,就会惊然察觉,《天幕》的叙事结构实在是“古典”的不像话:开篇是寡言少语的追逐打斗,由邦德的一个收尾动作幻化为主题曲动画,照例暗示主线情节,正片开始先是反派扬威,随后邦德从度假中返回,听取M的任务简报,与Q会面领取装备,首战稍稍失利,与邦女郎惊艳而遇——这是康纳利时代被严格固化的卖座铁律,一度精确到分钟,很长一段时间里,007电影的编剧都是往这个架子上套衣服的匠人,罗杰•摩尔几乎未越雷池一步,到了达顿和布鲁斯南才开始有意识的改变,克雷格的前两部将之毁的不成样子,但谁能预料,这一切竟全部在《天幕危机》回归,而且仍旧那么工整有序,最起码前一个小时完全按部就班。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就是本片把著名的“枪管序幕”放在了结尾。
另外,剧作继续设置有“抓而不杀”坏习惯的大反派(经典人物魔鬼党党魁),一个单挑能力超过邦德但较愚蠢的孔武打手(《金手指》的飞帽胖子,《海底城》的大钢牙),危险的野生动物(鲨鱼、鳄鱼、蟒蛇大家都见过),纯属点缀的赌博戏(《诺博士》就首开先河),以及邦德在“前克雷格时代”的拿手好戏——用一两个小伎俩毁掉超级武器的取巧战术(《诺博士》、《金刚钻》、《黑日危机》),全部在本片中得到还原。
但若就此认为,这部邦德片已经失去创作锐气,沦为献媚老前辈的流水线作品,那又大错特错。
它虽紧跟传统步伐,却并未亦步亦趋,每个脚印都执着的踩出自己的形状。
仍由开篇说起,邦德在序幕打斗中并未旗开得胜,反而中枪挂彩,最后以失败落水告终;反派小试牛刀,直接威胁到MI6生死存亡,一向气定神闲的M竟面临闻所未闻的“下岗”危机;邦德再次现身,不是一贯春风得意,与美女温柔乡中共枕眠,而是酗酒颓废,胡子拉碴,消沉落魄;此番与其说是M召见邦德,不如说是邦德主动请缨,潜入M家中毛遂自荐;以往风趣老者Q换成30出头的小年轻,郑重其事递上武器,不过手枪和追踪器;反派“故意不杀”并非自信到愚蠢,而是借此另有阴谋;危险野生动物不但没给邦德添麻烦,反帮他解决了打手;邦女郎惊鸿一现后就罕有发挥之处……影片看似每个步骤都严格遵照经典模式,实则与例行公事南辕北辙,那对传统套路深入骨髓、酣畅淋漓的颠覆,时时散发着淡淡的喜感,使得之前所有恶搞007的喜剧片都刻意到爆。
《天幕危机》中,忠实与叛逆两种创作态度水乳交融,这才当得起五十周年纪念作的名头。
这个邦德已经完全摆脱了伊恩•弗莱明打字机下那青春常驻、精力无限的白日梦英雄,事实上,他更像弗莱明本人。
当年的弗莱明是个纨绔子弟,过着邦德一样纸醉金迷的生活,出入酒席派对,流连于美女床第,热爱飞车狂飙,一天抽70支雪茄,饮十几杯烈酒,这种只有虚拟人物才受得了的疯狂享乐最终在56岁那年要了他的命。
而如今,一向对任何健康问题免役的邦德也遭到同样威胁,他开始变得像《虎胆龙威》里的老约翰,仍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力,但从一开始就显出力不从心。
他使出吃奶的劲才攀得住电梯,他不能单手抓住下坠的枪手,他跑起来有点晃晃悠悠,他甚至通不过MI6的身体测试,相比这些,被Q嘲笑几句简直是挠痒痒了。
香港一向将007电影译作《铁金刚大破XXX》,唯独到了这部却成了《铁金刚智破天凶城》,勉强做完引体向上累的呼呼喘的邦德听到这个译名,他会哭的。
早期007电影让人着迷,原因之一是它们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几乎每个007编剧都写过特色鲜明的“邦氏”诙谐台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淡化暴力成分的调侃,《诺博士》里邦德让不知情的警卫“看住”车里的死人,别让他跑了;二是双关语,通常也跟坏人有关,但大部分没法翻译,比如《生死关头》结尾邦德将杀手扯断铁臂,踢出窗外,来了句“Just being disarming, darling”,此处兼有断手和缴械的意思,第三类与邦德好色品性有关,数不胜数,不举例啦。
在打破惯性的《皇家赌场》和《量子危机》,幽默一度销声匿迹,此番在《天幕危机》重现,却已不是当年那股“邦子味儿”。
邦德在地铁追逐中与Q揶揄和叫苦,让人想起《致命武器》《尖峰时刻》等“buddy film”的喜剧搭档反应,邦德奋力跳上火车,一对老夫妇嘟囔“他一定赶着回家”,我们印象里,这本该是邦德把坏蛋揍到导弹上时该说的,临近片尾邦德湿漉漉出现在M面前,如果是布鲁斯南,几乎肯定会吐出“我游了会儿泳”之类的俏皮话,但克雷格没有。
在最容易卖个旧萌的时候,他坚定的做了回避,用这种方式预示了系列以后的风格走向。
在007电影历史上曾有一次十分传奇的谢幕,那是1999年《黑日危机》中Q的退休,这位老演员在银幕上辞别观众,此后不久就葬身车祸,颇有点叫人扼腕的戏剧性,仿佛失去了007的保护,他就逃不脱死神的召唤。
比起来,本片中M女士的退场更如一场事先张扬的高潮,在颐指气使了邦德17年之后,这位不苟言笑、手段强硬、面冷心热的老妇以史上最高龄“邦女郎”身份,与邦德并肩对敌,最后在邦德怀中宣告了一个女M时代的结束。
当然,被邦德指挥作战那段,还是看的叫人挺不习惯。
老上司大出风头,直接结果就是两位正牌邦女郎的存在被忽视,一位露了几脸就惨遭枪杀,另一位自始至终与邦德保持了专业的同事关系,最后突然化作钱班霓小姐,倒是扫去了邦迷心中的疑云——作为极少数没能和邦德共赴巫山(至少是银幕上)的邦女郎之一(上一次还是艾滋病泛滥年代的《黎明生机》),她一定怀有满腹牢骚,难怪要在之前将近20部电影中锲而不舍的与邦德调情。
只是几位女士这么一闹,本片究竟是前传还是续集,就越发不清不楚,最错乱的还属那辆DB5,开出来不算,还要用弹射器致敬一下本该是“续集”的《金手指》。
车子终于被炸,换来邦德痛心疾首,深情回眸,道了一声拜拜,这是一次跨银幕的告别——无论如何,007的五十年银幕冒险算是在此告一个段落,当我们回顾23部作品,风格大变,衔接不畅,这些都不重要了,前传和续集,更是没人在乎了。
《天幕危机》继往开来,以故意交错暧昧的时空线索,衬出了那个永远能在时代大潮中如鱼得水、屹立不倒的邦德,迎接新篇章才是正题。
邦德迷们,下一个五十年里再见。
文/方聿南
短評字數太少只好打在這。
就爆破和美女來說,跟以往相比略遜一籌,但Sam還是想了很多方式去滿足觀眾想看精采豐富畫面的渴望,大量外景、動作場面、超遠景深.超焦距空照等,如此美妙的攝影、剪輯、運動及場面調度絕對是以往系列沒有的。
正因為這樣反而有種回到80.90年代老派動作片的感動啊!
還有,非常喜歡裡面英國文學式的鋪陳。
"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龐德雖然是old dog但他顯然可以有new tricks,儘管這樣的新「把戲」看似老舊,但也如台詞所說:"sometimes the old ways are the best."龐德象徵的「舊」和西法象徵的「新」,是最有趣的衝突。
但是也會發現,他們同根生,既相連又斷裂。
他們就是最好的double。
龐德身上的槍傷,配合的就是西法口中的灼傷。
同樣都感受到被M夫人「背叛」的感覺。
龐德保持忠誠,而西法受傷。
M是個很重要的字,之所以叫M是因為,M可以是Madam(夫人),可以是Mother(母親),也可以是Mother Country(母國),三位一體。
M夫人所象徵的也同時是國家。
這也是為何龐德說他是個patriot,而他對英國的愛,也就是對M夫人的愛;這也是西法為何稱他自己是「被拋棄的小孩」。
Yep, mommy is bad,M是bitch。
Silva乖,大家看完都愛你。
--以下引用:http://hypesphere.com/?p=7341根據導演山姆曼德斯在The Playist的訪談內容,他也明確的指出這部片確實受到了《黑暗騎士》的許多影響與啓發。
來看一下訪談內容:「諾蘭在《黑暗騎士》的成就,的的確確將這類型的電影,帶入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境界,對我們來說,他更改了所有既有的遊戲規則;他也證明了,就算你是拍一部充滿娛樂、動作、驚悚的商業電影,也可以傳遞出現實世界中存在的諸多議題,縱使《黑暗騎士》的背景是一個虛構的城市。
因為有了《黑暗騎士》,讓我可以放手的往這方向去執行,所以簡單的來說,如果沒有諾蘭的《黑暗騎士》,就不會有《007空降危機》。
」究竟有哪些地方很相像?
● 詹姆士龐德如同布魯斯韋恩一樣,在電影一開始都在身理上受了傷,因而退隱、隱藏自己的行蹤,一直到原處的世界發生了嚴重的反派事件,因而復出。
● 和魯修斯一樣,有一位Q提供裝備以及強力的科技後備力量。
● 反派Silva如同小丑一般擁有極盡瘋狂的犯罪計畫。
● 反派都故意被抓,然後在計畫性的進行更大的破壞。
● 強調「孤兒」,最後甚至拍到了龐德雙親的墳墓。
● 毫不畏懼的讓大角色死亡。
● 上海的場景與香港的場景概念如出一轍● 詹姆士與布魯斯面對的孤獨以及寂寞● 埋了一個重要副手的梗(Moneypenny以及Robin)《007空降危機》雖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厲害,但也精準的表達了「後諾蘭時代」商業電影的玩法,在帥氣、動作、場面之餘,依舊夾帶了許多情緒、符號以及文本。
《黑暗騎士》給予觀眾正義與邪惡的的天平問題,《007空降危機》則賦予了最貼近血肉的超級探員,在新科技與舊觀念之中如何取得平衡?
在人心險惡的國家機器底下要如何義無返顧的信任一個人?
當然不管我們如何延伸Sam想要在《007空降危機》說得故事,那一句 不管是有心亦或無心的「暴風即將來襲」(The Storm is Coming)、電影的許多元素、橋段、安排以及他自己的說法,都佐證了山姆迷戀「黑暗騎士」電影的心態。
《007空降危機》並沒有辦法完美的塑造出驚喜連連的全新龐德,但依舊是一個非常優秀的007系列電影。
1. 當Q與007見面時,他們坐在博物館的長椅上看著透納(J. M. W. Turner)1839年的畫作《The Fighting Témé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劇情上的呼應不說(衰老的龐德與不再被需要的秘密情報局),視覺上的呼應瀰漫在整部作品之中。
如果仔細觀看影片當中下一個場景,就能發覺澳門賭場的整體構圖與色調呼應大塊的紅黃橙白,指向那不可見的太陽與超越性。
意即,這位英國浪漫派畫家所尋求的昇華之美呼應的不僅僅是支撐龐德與情報局那虛幻但真誠的愛國意識,同時也指向霓虹都市中流光幻影的擬像。
這一視覺的主題同時縈繞著澳門的場景與最後天落莊園的蘇格蘭風景。
透納畫作當中被縮限的人與物正是他表達人類面對毀滅或超昇的無力,這呼應到情報局與其對抗的陰影與幽魂。
曼德斯對於視覺協調、平衡與對稱的直覺,是在當代導演當中難得的特質,也是諾蘭一直以來缺乏的東西。
2.這引領我們回到那庸俗且刻意的開頭。
山姆曼德斯指向了數部經典作品:獵人之夜、迷魂記與上海小姐。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上海小姐當中的鏡象迷宮。
為何?
在龐德追捕職業殺手至上海時,他尾隨殺手進入了都市叢林中某棟高樓。
在這個場警當中,導演在影像身處安排了不停幻動明滅的霓虹與銀幕,強烈的光芒將主角在場景當中的身影剪成了黑影。
配上數道前景跟後景之間的玻璃帷幕,將主角與影像深處敵手的影像碎裂成一塊塊的陰影,融入或浮出於光影之間。
上海小姐成為地域的上海,而鏡像迷宮不再封閉而流散於都會之間。
順帶一提,龐德跟伊芙(黑人女探員)做愛的場景被煙花燦爛所凝縮,這是希區考克《捉賊記》的經典手法。
3.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希維爾將嘴巴裡支撐口形的骨架取出時,他的頭顱與面相像是有白骨浮出。
這當然是另一個小小的視覺線索,呼應到他送給M小姐與Q先生的訊息當中。
但同時這半生半死的狀態正說明了為何他既是天才犯罪者又如此的易怒與狂躁。
在中國的小島上,他輕易地取了情人的性命,展露他殘酷無情的一面。
不過別忘了,龐德在這裡也用「浪費了好酒」一句來回應,絲毫不在乎逝去的生命。
然而透過希維爾在監獄裡與M對話的一幕與視覺的呼應,觀眾在影片的後半部可以明瞭他為何想要與M小姐一起共奔黃泉,而不是像要完成目標那樣除掉M。
在這就不挑剔劇情上的一些有問題的地方,如節奏、角色的重要度與戲份、還有稀鬆平常的追逐戲。
我覺得這些問題基本上無傷大雅或說瑕不掩瑜。
3.5
我从没看过007系列影片,只因为它太过著名,我常常在各种节目为其制作的专题中瞥过几段片花,觉得大概是一部在执行正义的任务中炫特技炫香车美女的英雄主义好莱坞长寿大片。
这次我对007的评价只能基于《大破天幕危机》,如果称它为谍战片,Tom Cruise系列作品早已抢占我心中的地位,所以我只能使它屈居在大范畴的动作片之列。
我对于007的故事结构和节奏的细节安排一概不知,于是坐在影院的我等待着灯光暗下后第一个冲突出现,从此一场斗争被揭开序幕,高潮后再结局。
如我所愿,第一场戏出现了肉搏,结尾处,邦德竟然被击中掉进了水里,顺着瀑布跌进了——跌进了我从不曾想到的灵魂歌声中,一首完整的Adele“skyfall”!
从没有哪首主题曲能够在电影院内播放的大片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从内窥探到这部电影定会带有些些人文关怀,至少是文艺氛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问话我在影评中碰到很多次,杂志新闻用这个词来质疑成龙、李连杰以及Stallone等动作影星,而这次,我第一次在好莱坞长寿英雄大片中感受到如此赤裸裸的对这句问话的反抗,准确的说是一种挣扎,邦德用一种挣扎去尽全力主导结果,从而证明自己——“Tradition”仍然行得通。
影片中提及和表现了主人公们众多的可能会被淘汰的冲突,都在各种融入配乐的慢镜头的搏斗中,以及保护M夫人的真情结局中,还有那首诗中被证明,邦德需要人们需要他,这就是廉颇一饭斗米的目的。
一部华丽的电影除了情感外还需要视觉冲击,这部电影的视觉画面里出现了几座城市的或繁华或特色的场景,大概我作为中国人,对于自家土地较为熟悉,所以影片运用主观视点、客观视点大篇幅的航拍、仰拍上海,让我觉得冗长,不过对于全球范围上映的大片,别国观众可能正沉浸在一个未到过的国家风光之中。
总的来说,它满足了大片的视觉元素,但是缺乏新意,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热衷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英国电视剧,光影运用令人惊叹,通过对光与人、物之间的把控向观众呈现出的视觉气氛,仿佛赐予你魔法瞬间能触摸到镜头里这个人背后被拖长的黑影掩盖着的地板的温度,迄今很多电影都无法做到这么文艺古典,虽然这部剧剧情有点生硬。
哈维尔·巴登作为最大反派出现,我非常期待,他的影片,我只看过《老无所依》,但已足以,我喜欢这种类型。
我何时何地都能回忆起,这个变态杀手与杂货铺老板玩的硬币游戏,那时我终于知道主观视点是个什么玩意儿了,在脑中在心里,那时,面对的电脑屏幕框突然变得和杂货铺老板的视野一样大,眼前只有这个西瓜盖发型的奇怪男人,他开口要我猜硬币,我开始紧张,我和我的杂货铺都即将被他毁灭。
在《大破天幕危机》中,不知是否因为不能浪费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演技,所以导演才给这位男配角添加了很多很多复杂的情绪,由于情感纠葛太过沉重,再加上另一方面导演又忘了给这种情绪做一些铺垫故事的拍摄,导致我忽然被影片以M夫人和哈维尔·巴登的寥寥几句对话被迫要瞬间带到爱与恨的情感悬崖边缘,弄得不知所措,真的无法彻底体会那种爱、恨、痛三者的交织,请原谅我。
如果哈维尔·巴登也和我有一样的疑惑的话,那么他在最后一场戏的表演真的只能依靠自己精湛的演技了。
这么复杂的情绪加上这么挣扎内心的表演,和渊源的故事冲突,是不是该另起炉灶,特地为这种依恋和毁灭的畸形拍一部剧情片呢。
我的电影主页里有很多不同评分的电影,我从不用同一等级去看待同一星级的所有电影,因为我对于每一部电影的期待和要求不一样,所以评分不一样,类型主题、演员导演、故事发展等都不同对待。
作为普通的动作大片,做到了惊险刺激得令人惊叹,简单的剧情交代得很流畅,让人忘了时间,我给五星,但这并不代表《碟中谍4》与《大开眼界》《发条橙子》在同一级别。
这部电影虽然硬伤很多,但是我出于关怀,给4星——推荐。
剧情还好,故事是完整的。
前面小伏笔什么的后面也用上了。
先说开头:都说开头007‘死了’是亮点突破什么的,但是在动作片里面应该属于俗套了。
尤其是‘死掉‘之后‘复活’之前度假过程中和妹子滚床单耍帅什么的。
再说邦女郎:这次的邦女郎出场镜头太少,起的作用太小,死的还莫名其妙。
然后说亮点:开始以为反派先生爱慕小邦德,辅助性证据出现非常没有节操的对话以及摸大腿的美好情节,但是后来才知道,反派先生的真爱是M夫人。
最后说剧情:看到skyfall这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危机,结果发现是邦德高富帅小时候住的别墅叫skyfall,天大的危机变成真人CS的心情可想而知。
主线任务是帮助M夫人躲避真爱,也就是反派先生的“爱你要和你死一起”的行为,在炸了好多房子,车子,直升机什么的之后,M夫人还是死了。
但是!
哪里有人是去看剧情的!
丹尼尔克雷格穿上西装/风衣之后,那宽肩!
细腰!
翘臀!
大长腿!
只要一闲下来就迎风而立让风衣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敬业精神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好吗!
剧中M夫人念了一首诗,令人印象深刻:节选自:ULYSSES By Alfred, Lord TennysonThough much is taken, much abides; and though 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which in old days Moved earth and heaven,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春天来到昙华林,
看过
什么傻狗导演?
最喜欢爱看喜羊羊的顺子
哈哈哈发现一部无人问津的作品,女主演的挺好啊!剧里颜值还挺高
平民生活,剧情确实狗血了点,不过刘蓓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错。
完全不懂老爹老妈为什么会看这个狗血剧看得这么投入啊!一个不在家还要打电话过来交流当天晚上的剧情!
情节比较磨叽,但是,还是坚持看完了。最后一集比较感慨!
还可以,还是喜欢以前的老剧
挺好看的,刘蓓在里面也挺好看的,以前都是看她的喜剧,这次对她的演技有了新的认识,可惜现在不怎么能看到她演戏了。
补标
非常好看
刘蓓太好看了,不舍得打低分,感觉潘娇娇身上有一部分蓓的影子,仗义热情充满人格魅力,看到最后发现身边的幸福指的是在潘姐帮助下他人找到了幸福,而潘姐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婆婆,失去了爱情,好惨一个圣母,又觉得这种匪夷所思的善良是蓓能做出来的事(。
吃饭时陪家人看了一集,不喜欢。
有三个大儿子(其中两个是收养的)的昙华林棋牌室女老板
叶冰也是一个很好的女人,很理性,虽然自私,但爱得真诚
这么少人关注的剧被我看到,真他妈啰嗦
圣母你好,圣母再见。。。
整个剧情很是挺温暖的,最大败笔就是那个配乐声音比台词声音还大。我是忍着看完的
我妈最近几天看的劲儿劲儿的,周末两天偶尔陪看,还行吧。12年估计非常流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