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神探夏洛克》和《基本演绎法》 其实不是很严格的比较,只是随想随写吧。
这篇帖子想谈一点,很有意思。
就是在两部戏里,都谈到夏洛克本人与烟草或毒品的纠葛。
当然,这一点在原著里也是有基础的,不过原著先放一边。
在神夏里,福尔摩斯原来有烟瘾,后来戒掉了。
在基本演绎法里,这个问题更严重,福尔摩斯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染上了毒瘾,而后经历了多次的反复和折磨,终于戒掉了,但是每当遇到困难总是会复发的威胁。
而即便后来福尔摩斯戒掉了毒瘾,吸毒岁月带来的阴影仍然未能走出。
他那段记忆是错乱的且有很多失忆。
而为了戒掉毒瘾,愤世嫉俗的福尔摩斯学着去参加互助会,一点一点的跟自己身上的毒瘾缠斗。
回过头来说神夏,如果初看起来不觉得,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神夏对于 瘾 这个话题的描述还是略显肤浅了。
而我之所以认为这个话题很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戒毒、戒烟是跟自己作斗争的历程。
天才人物可能战天斗地无所不能,可是他最终还得面对自己。
但是如何表达这个过程?
我觉得毒瘾,至少是一个好的、有戏剧性的,适合表现的点。
如果去看《基本演绎法》,我们会发现,天才人物获得的一点一滴的成就,事实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竭尽心力获得的。
而这是跟其他银幕形象我认为可能很不一样的,神夏的话,好像福尔摩斯做什么都毫不费力。
没有挣扎,没有争斗,那么胜利得来似乎质地也不一样。
而谈到戒烟,事实上各位可能没有经验,但是作为一个老烟民的我……想说,有时候还是很难搞的。
虽然我没想过戒烟,不过可以引用一句话,出自一个戒烟好多年的人“只要你没有死,无论你戒烟多久,有可能总有一天你会再次抽上”。
可这些,在神夏中,似乎也在表现,但好像总要把这些略显沉重的话题都谈的轻松一点。
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手法有时候会成为阻碍。
归根结底的话,其实一个人真正面对困境的时候,才体现生命的底色不是吗?
而在表现困境这一点,基本演绎法做的更好一点。
多说一句,关于表现天才人物或者不平凡人物,挺难的,有时候是造神,有时候是拉下神坛踏上一脚。
很少的时候能做到,表现平凡人身上的神性或者神身上的人性。
我觉得这个度,基本演绎法也做得好一点。
—— 要是有神夏粉,莫要黑我。
我也是神夏粉。
233333本帖原来贴在一个小组里,网址如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9549628/
如果非要比较,BBC版的《Sherlock》更像是弥漫着湿冷雾气的伦敦,戴礼帽留着小胡子的华生正和他的老搭档一起端坐在贝克街221B的老位置上,充满了娓娓道来的故事感,还多少带着那么丁点的传奇色彩。
而《基本演绎法》中John Lee Miller所演绎的Sherlock,并非坐在枯涩的打字机前、半隐在黑暗中的小说人物,而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老朋友。
他正用带着罗曼蒂克气息的鹅毛笔,用漂亮的花体写下“没想到有时候谋杀的气味犹如忍冬”。
20150210, s03e13, why always can not know what you want indeed......................
得知华生的新男友要去丹麦而且这个工作是夏洛克给他找的,我不得不承认我笑了。
不过夏洛克带着新学徒回来找华生修复关系我觉得也是蛮神操作的。
看完第二季我怎么也没想到夏洛克是不告而别。
上一季有关无人机,小型无人机作为间谍使用好像的确是很多年前里我看过的研究方向,所以能在电视剧里重新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我还是觉得很神奇的,这一季有关人工智能,不过说实话,人工智能确实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啊,这集整了一个开放结局让我有点意外。
第八集,有人把夏洛克在互助会上说过的话匿名整了一个网站,外国人不都是很在乎隐私的吗,为什么那个男人还坚决要继续?
我觉得他实在是太愚蠢了。
……第十二集把我看哭了……吸毒太可怕了,一生都在修复自己,小姐姐终于找到了那个虐待她的人,虽然她要遭受美国的追捕,但是起码她放下了心结。
我也!!
好想有!
福尔摩斯这样!!
贴心的室友!!
只要陪他住在一起,听他讨论案子,虽然会被他无情的早上叫醒,但是会为你做早餐并且端到你床上,给你买衣服放到你床上,美滋滋,我想要🙃 十四集,夏洛克找了贝尔警探当他的倾诉者,还是付钱的那种,笑死我了,越来越觉得剧情又搞笑又有连贯性了。
我靠这个剧太有毒了,本来我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一连看了三季每集都是高强度的案子已经让我觉得很累我想休息一下了,结果最后来了一集复吸?!
夏洛克最后那个状态明显就是复吸吧,他之前明明抵抗的还不错啊,在毒窝里也控制的不错啊
如果把剧比成文章,基本演绎法的编剧思路干净文笔精简,没有一句废话,不故弄玄虚,不屑于使用技巧 ,讲给你,你爱听不听;然而藏不住自身格局之大,愤世、冷嘲,对政治正确和社会传统不屑,骨子里却是清清白白的正义感和不建立在自我感动之上的博爱。
对人性把握得很精准,对所谓恶一笔带过——不过如此吓不倒我;高智商却没有优越感,恻隐之心也点到即止不去煽情;前卫却不傲慢。
第一次看基本演绎法还是四五年前……一路拖到现在看完第三季,是因为心中太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细咀嚼,在真实的共振中理解它的本质和深意。
一眼就抓住我的,却难以描述的本质。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福尔摩斯,如果把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派绅士直接搬过来,披着同样的人格上演相似的剧情,就毫无任何现代改编的意义。
这一百多年史无前例的全球变化,如果没有反映在人物塑造身上,不过是一场东施效颦的滑稽戏。
这是危机四伏,诱惑从未如此之多的年代,这是难民、宗教、窃听、吸毒、恐怖袭击、人工智能成为国际都市主旋律的时代;这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老英国,田园牧歌的浪漫底色尚存,工业革命把大英帝国的人民推向幸福的巅峰,不然再多打斗和角逐,底色怎么还会是气定神闲,讲究姿态优雅?
二十世纪后受了重创的世界,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福尔摩斯身上,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田园牧歌幻想彻底粉碎,政治多极化和全球化为这个时代的底色打上了永远不安全感和动荡感,你告诉我,一个目光敏锐的人,怎么可能气定神闲,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姿态优雅?
至于复吸,我只能说精妙绝伦。
英雄和魅力不是无坚不摧不是完美人格,是不断受重创却不断自愈,是被砍一万刀也只会越变越强。
阿福和二十一世纪脆弱又潜能无限的世界在此互文。
要回到过去吗?
千万不要。
人的成长,世界的变革,文明的本质意义绝对不是活在innocence的蒙昧中。
高贵精神的保持绝不可依赖对永远和平世界的幻想,希望社会波澜不惊好永远诗情画意不受打扰是何等浅薄幻想;高贵精神的真金火炼恰恰是在动荡中体现,如果高贵抵不住考验,那它除了活在良好品味中自我感觉良好, 又有什么意义?
十九世纪的福尔摩斯,是教人其恶扬善,放弃贪念虚荣的独行绅士,也从来不屑社会权位,喜爱与流浪儿打交道;二十一世纪再维持绅士作风未免可笑,他鄙夷华尔街,社交范围扩大到黑客、妓女、瘾君子,因为这是真实的满目疮痍的二十一世纪。
对正义、自由、平等信念的考验,多少虚伪之人就此落马。
华生……精妙不在华生,而在刘玉玲本人和剧本的再创造,这一点讲已经不关柯南道尔老爷子本人,而是编剧眼光毒辣,亚裔女华生的独立,以及Irene Adler和Moriaty的恶魔合体,精准到观众甚至觉得这才是一百多年后这些人物的唯一路径,其他种种设定都无法探讨到本质问题。
毕竟,这个同性迷思的时代,异性之间反而当得起“My Dear Watson”的深厚感情,耽美之风用爱情盖过了人类可能存在的其他细腻、独特、无法分类的感情,或者说,是不盲从社会路径依赖、自己摸索出来的,我们彼此之间的坚固的信任和扶持;观众也无需意淫天才阿福是否有爱情细胞,对艾琳的感情到底怎样,编剧明确地告诉你,这是真正伟大的爱情,因为爱情大英雄沦为瘾君子,所有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这并不影响他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之后毫不犹豫地把艾琳送进监狱,也不影响他和狱中人保持通信,称她为“great love”,这是他唯一的爱人。
千万,千万不要在满目疮痍的诱惑四伏的二十一世纪,塑造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天才,没有洞悉社会的敏锐眼光,不是天才而是智障。
这是时代变革的代价,没有被诱惑过的人谈何坚定,没有和世故对峙过的人不算真金,再也不可能田园牧歌,但是不要遗憾,新世纪的英雄有更强悍的对手——更彻底的威权,去对抗它们吧!
这绝对是更精彩的传奇神话!
总体来说觉得这是一部相当经典的美式刑侦剧,美式风格的优秀水平。
原著粉不满意华生性转什么的就暂且忽略他。
福尔摩斯各种剧和电影已经拍的够多,做些改变避免雷同也是正常的。
相较BBC的版本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现代福。
英式风格注重气氛,BBC的版本的光线,镜头等都在于说明自己的高逼格。
其实抛开这些拍摄手法,BBC的故事并不出彩,几乎每次福都会被耍的团团转想错方向然后最后突然像柯南一样灵光一闪想到了答案。
感觉美剧的刑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情节上比较经得起推敲,故事说的比较饱满。
其实原著的福是颇有礼貌的,也是很懂社会规则的,知道用不同的方式和社会不同阶层的交流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即使鄙视人家也是在得到信息之后。
BBC版之后大家都以为福就是这样神经兮兮的,感觉离这个人物已经太远,BBC也不能说还原原著了,是个连主要人物性格都不同的同人故事了。
在这点上CBS版本也是一样,基本演绎法中的福非常的熊孩子,有些信息要花生出马才能问出来,也是一部性格不同的同人罢了。
可喜的是,CBS版本中,福在华生的帮助下在不断成长,性格也饱满温柔了许多,不断向原著靠近中,总是好的。
总的来说,抛开福尔摩斯的噱头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美式罪案剧,虽然没有香艳镜头没有感情线可能会影响收视影响续订,但是还是希望能继续有下一季。
如果要套入福尔摩斯的形象,那看作同人比较合适。
爱情包括亲密 激情 和承诺,holmes对华生是亲密加承诺的知己。
对艾琳是激情加亲密的浪漫之爱。
对凯蒂是亲密的友谊。
他用炮友来弥补他对激情的需要。
似乎是完美的安排!
但问题是holmes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华生为什么会对那么完美的新男友没感觉?
又为什么对holmes约炮似乎一点都不吃醋?
如果凯蒂被夏洛克设定的角色是华生,那凯蒂承认了爱上了夏洛克是出于偶然么?
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夏洛克为什么不能接受华生不和他住在一起?
原因不明显吗?
2014年11月04日我想问你一件事……你为什么在这里?
……原因不明显吗?
我属于这里……你也是。
美剧《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S03E01的结尾,在褐石居的门厅前,来找Holmes的Watson问了近一年来踪影消息全无、如今却又突然高调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昔日搭档这个不仅剧迷们、恐怕连剧中的Watson自己都会觉得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有些问题,终究还是要亲口问一下才会安心……尤其是在和对方失联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
我们都知道,在第二季的结尾,聪明过人的Watson看透了她和Holmes之间关系的真相:他们确实彼此成就,但本质上,她整个人生还是像一颗卫星一样围绕着Holmes转,而后者就算由衷欣赏她在侦探领域里的飞跃式成长,也仍然私心希望他们之间一直维持这种现状不变……用美剧《犯罪心理》侧写式的话说就是:在他们这个小世界里,这是Holmes最感觉舒适的一种相处模式。
但从认识那一刻就被Holmes看出自尊心极强的Watson显然不会满足于一生就这样度过,她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想和一个普通人一样获得那种工作之外的幸福感,所以,她决定结束和Holmes之间简直是终日形影不离的室友关系,从此就只以工作搭档的方式相处……于是,用哥哥Mycroft的话来说“比他自以为的更脆弱”的Holmes,因为一时无法接受她的新决定,就此不辞而别,回英国加入了MI6。
我有时也会想,已经看过那么多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我,这一版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呢?
是Watson被设定为一个华裔女性吗?
不,抛开原著,抛开剧中Holmes英伦超级富二代和Watson至少美国富裕中产阶级出生的非平民设定,这个故事仍然有打动我心的地方,比如,在现代社会里,两个天资出众(Holmes应该是天才级别的了)、受过良好教育不必为生计发愁的人,在人生的最低谷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呢?
是无论如何也擦不出火花,就此遗憾地擦肩而过?
是激发和放大各自的阴暗面,甚而相互拉扯着继续沉沦?
还是用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照亮对方,让双方都成为更好的人,从而为彼此开辟一条新的人生路?
不得不说,他们很幸运,是第三种。
但据说,任何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都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委婉一点说就是,在任何一段较为和谐的长久关系里,总有一个人要做出更大的牺牲,比如之前的两年里,Watson一天中至少有18个小时都被Holmes占据着,没法建立起自己的私生活。
所以,无论是在原著里,还是在这个版本里,在Watson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他(或她)都主动选择了离开Holmes去过自己的生活。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因为Holmes自身难以抵挡的个人魅力,还是出于Watson们自己的个人抉择,后者终究还是会回到前者的生活里。
只是,值得欣慰的是,至少在这个版本里的Holmes,再次回到纽约、回到Watson面前时,或者说,在努力让Watson重回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出于尊重自己昔日搭档的意愿,试图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的行动。
总之,由于他在意这个能彼此成就的人,他有主动做出某些牺牲和让步的想法,并付诸实践……这对于一个任性的天才来说难能可贵。
以前,大概是因为看多了文艺影视作品里关于高智商人群的不实描绘,我曾幼稚地以为,高智商的人就应该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天才Sheldon一样,完全不识时务,情商见底甚至为负,如果没有爱心人士相助,简直连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
但事实上,正如《聪明人更易出现精神问题吗?
》一文里说的,“智商”概念其实衡量的是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有目的地适应、选择、改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能力”;而跟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交际能力”不同的是,情商其实是“情绪控制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意思,也即是说,智商和情商高度相关,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还坚持认为,情商就包含在智商之内,所以,除了一些特例之外,像Holmes那样的高智商者,肯定比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清楚自己这一生真正需要怎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于是,在回英国折腾了近一年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别处偷偷失败了”之后,他还是选择回到纽约,回到有Watson的世界里。
前天晚上,在和弟弟通电话时,当我无意中说起我们的二姨离开家乡来省城为表弟带孩子的事,他突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那二姨喜欢去吗?
”我一时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回答。
因为我很清楚,我们的二姨是个传统的中国女性,一生都在为别人活着,她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过怎样的生活,所以,尽管我很肯定虚构故事里的Holmes是自己想才重回纽约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二姨究竟喜不喜欢来省城生活,老实说,我真的猜不到。
因为是古老的天朝上国的一员(哪怕我们已经没落了),枕着祖上的荣光,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曾非常瞧不上那些小国或穷国拍摄的影视作品,觉得不值一看,不过,现在的我已经没那么愚蠢了,因为我知道,不管文明进度如何,这世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许多的人在认真地生活着,努力探究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过这一生,所以,我必须承认,那些如Holmes或Watson这样的、生活在当今世界最时尚大都会里的出类拔萃的现代人能体会并接受的生活理念,我也曾在那些小国或穷国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日本探案剧里,出生在一个小海岛、在面临高考这样的关键时刻徒遇家庭变故的女主角迎着海风大声激励自己:“我要到东京读大学!
我要力争上游!
”;我还记得,在一部泰国偶像剧里,万人迷的男主角认真地对青春正好、有大把追求者的女主角说:“人生有一两个真正爱你的人就足够了”;我也还记得,在一部菲律宾家庭伦理剧里,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女主角那段关于母爱的辛酸内心独白:“我羡慕那些可以在妈妈身边哭泣的孩子,如果你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或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看纽约城里的Holmes和Watson,你或许也会和我一样认为,他们是多么令人羡慕:生为人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且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并且,幸运地找到了一生里真正爱着他们的那一两个人,在受伤的时候,可以从后者那里获得前行的力量,哪怕在这样简单美好的一生里,也难免要遇到挫折,要调整预期,要做出让步,要考虑牺牲……比起那些终其一生没法好好好为自己活着的人,他们已经太幸福了。
而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剧集的原因之一吧。
毕竟,看到有人能活得这么自我、这么灵动、这么充沛,哪怕只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同样生为人类,我也很为他们感到骄傲,甚至也觉得很幸福。
《基本演绎法》也看到第三季了,每集篇幅40分钟,每季要编出这么多案件,实在有点难为编剧。
这一季剧情水平有所下降,我也能看出来,编剧在用人物塑造弥补剧情上的不足。
探讨人性的对话进一步加大,还有,侦探学徒来了又走,华生恋爱又分,福尔摩斯戒毒复吸——最后一个最狗血……当然褐石屋的情怀还是很足的。
有时候会生出看冒险故事的感觉,我会有种错觉,福尔摩斯不是性命无忧的侦探故事侦探,而像跟犯罪集团对抗,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冒险故事侦探。
而他所居住的褐石屋,老旧却宽敞,墙壁渗水剥落,却不影响它是座有韵味的好房子。
特别是到了晚上,黑黢黢的客厅里点上几束黄色的灯光,家的温暖就出来了。
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注意不是修辞,前面说了我把它当作冒险故事,褐石屋就是侦探的基地,“大本营”指的就是其本意——不管外面有多少腥风血雨,关上门这里就享有绝对的安全。
——当然实际上按照剧情,福尔摩斯仇家太多,在家里也会有危险,这里所述是我偶然的感受。
下一季不想看了,可以考虑直接跳到最后一季……
本系列剧又名《福尔摩斯叫醒华生的一百种方法》、《一个侦探的艰难戒毒路》。
这回我稍微扣点分吧,实在是想吐槽一下。
开玩笑的第二个剧名其实是牵出了这个系列一连串的问题。
我当然不是说讲戒毒不好,如果把这剧当成主要讲戒毒的剧它会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剧,但是,这可是福尔摩斯啊!
这季最后福尔摩斯输给了瘾君子剧情拍得确实不错,但是前面铺垫的莫里亚蒂呢?
我不禁想问,这个系列是不是侧重跑偏、过于狗血了一些呢?
好吧,除了凯蒂的部分,她刚出现时我觉得编剧自创过度,但凯蒂越看越顺眼,人也好漂亮……但过多破案之外的事使得这部剧侦探内核部分的问题愈发地暴露了出来。
演绎法演绎法,顾名思义是一种推理思路,顺藤摸瓜抽丝剥茧,但是这部看到第三季就会发现,这位福尔摩斯破案靠的更多是知识储备、剧情套路以及灵光乍现,而他的华生又太强了,福尔摩斯的老本行快被这位徒弟抢走了,而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套路是为了让侦探给狗血让路。
或许这话很多粉丝会不爱听,相信我,我也不爱听,因为我也是粉丝之一,但我要说明,我是福尔摩斯粉、悬疑推理粉、剧情控,如果这个系列把这三条全都扔掉,我可就没法再说好话了。
从一些集数可以看出,编剧或许在试图突破过于明显的剧情套路,最起码不要让真凶就是最开始遇见的那个人,我希望在续集中还能够看到类似的努力。
后面我还会追,这剧定位已经在跑偏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但最起码满足我一个要求吧:把替华生拔创的莫里亚蒂给我整回来吧!
……
恐怖效果还不错~
简单的复仇故事上三星主要是小咸湿➕小暴力包括女主的反应真实感爆棚。人的喉结部位的确是攻击弱点,女性自保谨记全力打击
男演员的大吊
整部电影就是《易燃易爆炸》的两句歌词。
孤狼埋尸 怨女行凶 熟悉的配乐是Ophelia's Dream也曾唱过的《圣母悼歌》/2星半
什么诡叙片,人格分裂么?不过处理尸体的手法堪称一绝,亲姐妹就这样?
男主这么好看又这么大,两星全给他了
导演叙事功底OK,但我讨厌这个故事
暴力与压抑是有了,可是逻辑去哪了?只是单纯的压抑吗?
开始以为会是女主爽快复仇的模式。越看越迷。一个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另一半百分百已经出轨 或者精神出轨。本事俩人一起解决的问题。女主倒好 跟一个成年男性说自己一年没有性生活 还主动亲人家 还要立起牌坊说 我鼓足勇气跟你聊内心深处 把你的jb拿出我的身体 要真这么理智 就别再一年没有性生活的状态下 跟别人坦白 仿佛在说 我需要一样。噢 事后说我不愿意 那你这跟现实生活里跟人家开了房 脱了裤子 警察来了 你说我是被逼的 有什么区别。观影全程 似乎都在拿着我是女生我懦弱我有理的样子 对着我脸上招呼。恶心至极。唾弃你的坟墓 比这要高出几个档次 最后对一对夫妻大吼大叫的宣泄情绪的样子 是变态心理的极致表现 这种女人真的恶心有可怕 处心积虑 阴险狡诈 . 再补一句。自看 伊甸湖 之后 好久没这么大脾气
1,非线性叙述,场景切换不着痕迹;2,这是蓄意谋杀了,放血,肢解,焚尸,旅馆马桶冲内脏,简直不要太硬,据说女主拍摄时真吐了;3,背景交待不多,女主的婚姻出了问题,同妹妹的关系也很紧张微妙,杀妹夫,vicious crusade of revenge,更像是各种压抑情绪的集中爆发,他知不知道自己对她所做的是强奸,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和最近看过的the father一样是碎片化描述 但在我看来这部片完全没必要这要叙述 是偏执女主对自身领地意识极强 受到侵犯心思缜密复仇的故事 导演很偏爱抽象化的景象描述和音乐 但我觉得放在这部片里违和感很强
鸟确实不小,加一星
不是我的菜
就一个女变态 神经病
拍什么啊…
真是……莫名其~抄啊
面对一根筋的女人,真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阳具不错,表演挺好,摄影值得称赞。电影过于追求文艺风导致叙事被割裂了,剧本还需打磨,人物动机不太自然。